西方人与中国人行为差异.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西方人与中国人行为差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人与中国人行为差异.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西方人与中国人行为差异西方人与中国人的行为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社交礼仪:西方人注重个人隐私和尊重他人的隐私,因此在社交 场合中,他们通常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不会轻易触碰对方。而中国人 则更加注重亲密感和互动,喜欢握手、拥抱等身体接触。2 .沟通方式:西方人注重直接、明确的沟通方式,他们会直接表达 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而中国人则更加注重委婉、含蓄的沟通方式,喜 欢使用比喻、暗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3 .时间观念:西方人注重时间的效率和准确性,他们非常珍惜时间, 会按照预定的时间表执行任务。而中国人则更加注重人情味和灵活性, 会根据情况调整时间表。4 .饮食习惯:西方人注重营养均衡和健
2、康饮食,通常会选择低脂、 低糖、高蛋白的食物。而中国人则更加注重口味和食材的新鲜度,喜 欢吃较多的米饭.、面食和蔬菜。总之,西方人和中国人在行为习惯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是由于两 个文化的不同而导致的。我们应该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学会欣赏 和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40多年前,美国人格心理学教科书上的这段话至今仍然是对人格定 义的真实写照,即不同的理论家对人格的界定存在显著的差异1。但既然是“每个人都知道”,那一定有许多共同的地方。西方心理学 家对人格的定义尽管相差悬殊,却基本上都来自拉丁文persona,即 法是截然相反的,中国文化中“人性本善” 一直占据上风,而西方文 化中则一直是“人性本恶
3、”占据上风。因此,如果西方人在言行中表 露出“恶”的一面,由于人性本恶,他们的防御也会比较少;而如果 中国人在言行中表露出“恶”的一面,由于人性本善,他们必须说明 自己的这个“恶”并非自己的本意,这样才能维持自尊和良好的社会 适应,因此对行为的防御会更强烈。因此,与中国人自我表达和判断 他人的“曲折化”相比,西方人则更直接、更坦率。中国人注重评价 和联系,因为根据眼前可观察的信息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西方人注 重可观察的信息,是因为他们更相信“言(行)为心声”。换言之, 在内心愿望和要求与外在言行的一致性程度上,中国人应该显著低于 西方人。Nisbett和他的同事们通过一系列研究揭示了中西方在分
4、析问题的风 格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这些主要差异包括:(1)西方人的推理和 感知是分析性的,他们关注于物体的具体特征;东亚人的推理和感知 是整体性的,他们关注大体的目标和该目标所处的环境,寻找事物和 事件间的关系和相似处。(2)西方人对因果关系进行判断倾向于忽 视情境因素,而东亚人则很少这样。(3)西方人倾向于利用分类学来 分组物体和事件,而东亚人则倾向于用相互关系对物体和事件分类, 等等36。因此,中西方人格结构的差异是中西方在知觉、认知和思维方式等方 面存在的系统差异的结果。而知觉、认知和思维方式方面的差异又与 文化密不可分。可以说,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中西方人格结构的 差异。只要这种文化
5、差异依然存在,中西方人格结构的差异也一定会 显现。5中国人人格结构的预测作用中国人人格结构的确立不仅需要理论上的支持,还需要实证研究的支 持。崔红等比较了不同人格特点的介入治疗病人的焦虑水平37,发 现病人在接受介入治疗(即在病人体内植入某种仪器)前的焦虑水平 与人格的合群次级因素有显著的正相关,即“待人亲切、温和、易于 沟通和受人欢迎”的人格特点反而会产生更高的焦虑。在一般情况下, 具有合群人格特点的人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应该较少产生焦虑,但 由于介入治疗是一种个体无法把握和控制的高度应激源,个体这时的 “合群”特点反而会加重其焦虑。童永胜对205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格特质与应对方式、精神症
6、状水 平和社会功能缺陷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38,结果发现精神病 患者的人格特质“合群”和“重感情”对精神症状有直接作用;应对 方式的“回避”、“认知调整”分别对精神症状和社会功能缺陷水平 有直接影响;人格特质“严谨” “决断”和“沉稳”通过“回避”应 对方式的中介作用对精神症状产生间接影响;“合群”、“利他”和“坚韧”因素通过“认知调整”应对方式对社会功能缺陷水平有间 接影响。茅明通过对147名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研究发现,患者的行事风格、才 干和人际关系都显著高于常模,而处世态度则显著低于常模;男性患 者与女性患者相比,在才干和人际关系两个维度上得分偏高,女性患 者这两项得分与常模没有显著的
7、差异;人际关系维度上高年龄组(40 岁以上,含40)表现得更加热情宽和;处世态度维度上高年龄组表 现得更加淡泊名利,对自己没有什么期望,退缩。通过与A型行为量 表所测的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人格特点相比,茅英认为中国人“大七” 人格之中包含了一些A型行为模式量表所不能测量的患者的人格特 征,这说明QZPS是一个对于中国消化性溃疡患者来说更加全面的人 格量表39。王登峰等对600余名被试施测QZPS、自我和谐量表、行为抑制量表 和SCL-90,相关、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支持并验证了研究假设, 即人格维度可以直接和/或通过行为抑制和自我和谐对心身症状有着 正向或负向的预测作用,而且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
8、行为抑制和心身 症状本身都可以作为心理健康的指标,同时它们之间又存在密切的相 互关系40。张洪采用QZPS以及自编的工作满意度量表对247名工人进行研究发 现41,人格特质中的行事风格、处世态度以及个体实际的薪酬水平 影响个体对“领导”的满意程度,在这些方面得分较高的个体对“领 导”有更高的满意程度;人格特质中的行事风格、情绪性以及外向性 影响个体对“共事环境”的满意程度,行为严谨自制、性情合群乐观 以及情绪表达直接的个体对“共事环境”的满意程度更高;人格特质 中的行事风格和才干维度影响个体对于满足“成长需要”的满意程 度,有决断力、有毅力、对待工作积极灵活的个体对于工作满足个人 成长需要的满
9、意程度更高;人格特质中的行事风格和实际的薪酬水平 影响个体对于薪酬福利的满意程度。李彦章等对800位重庆各地的摩托车驾驶员进行的研究42表明,人 格因素中除活跃与错误行为、爽直与安全警觉行为、淡泊与超速及故 意违规行为相关不显著外,其余人格各子因素和感觉寻求与4种驾驶 行为均有显著相关;多元回归分析表明,耐性、严谨、自制、利他、 重感情等人格子因素对驾驶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在碰撞事故中, 摩托车事故驾驶员在自制、沉稳和宽和上显著低于安全驾驶员,而在 严谨上却高于安全驾驶员。在非碰撞事故中,事故驾驶员在乐观、沉 稳、机敏、宽和、淡泊上则低于安全驾驶员。王登峰等探讨了基层党政领导干部的人格特点与
10、工作绩效之间的关 系,发现人格与工作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43,44。特别是QZPS 和NEOPI-R的预测作用存在显著的差异。在王登峰等的研究中,172 名处级基层干部同时完成了 QZPS和NEOPI-R,其工作绩效则采用组织部门年终考核的指标。分别以采用QZPS和NE0PI-R测量的人格指标对其工作绩效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采用QZPS测量的人格维度可以解释工作绩效5. 8Q12. 3%的变异,而采用NEOPI-R测量人格时,所解释的工作绩效的变异介于2. 2%3. 1%之间43 o 周帆等分别采用中国人人格量表和西方大五人格量表对大学生日常 生活行为的预测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45 o
11、6总结与展望根据人格研究的词汇学假设建立的中西方人格结构反映的是各自文 化的特点,人格结构的行为归类假设也在探索人格结构的过程中得到 了实证支持。中西方人格结构差异的根源在于认识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注重现象与现象、现象与自身及他人间的联系,并在综合各方 信息的基础上才能做出判断;西方人相对更注重当前现象本身的特点, 并依据可观察的信息做出判断。这种认识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源于中西 方文化中对人性看法的本质差别,“性善论”导致了防御压力,并因 此造成了中国人难以客观接受自己的一切言行的倾向;而“性恶论” 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个体的防御压力,并因此形成了西方人注重客 观现象本身以及在内心世界与外
12、在表现之间更大的一致性。当然,对中西方文化和人格结构关系的分析和认识只是刚刚开始。人 格结构的行为归类假设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中西方认识和思维 方式上的差异也已经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接受,但中西方是否存在掩饰 性或防御性倾向的差异则目前只是推论,尚无确切的证据支持。另外,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和中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中国人 的掩饰性似乎也在减少。随着中国人越来越重视和张扬个性,对自己 言行的掩饰性必然也会逐渐减少,这种趋势会否影响人格结构?对这 些问题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利于对中国人的人格和社会行为的准确把 握,在理论上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在中国人人格七因素模 型基础上建立的中国
13、人人格量表的应用还有待于扩大范围、积累经验、 拓展应用。面具的含义。Persona是舞台上的演员所戴的面具,因此既有表演的 功能,又代表这一人物的性格和角色特点,因此包括表现在外的行为 特点和蕴涵于内部而外人无法直接观察的特点两部分2,3 o例如, 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对人格的定义是由Funder提出的4,即人格是 “个体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特异性模式,以及在这些模式之下、能够或不能够被观察到的心理机制” (p.广2)。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格 的界定虽然存在一种相互矛盾的现象,但也同样把人格看作是个体内 在和外在特点的综合5。人格的“格”的本义是树木的长枝条,并 被引申为品格、格调及标准、规格。“人格
14、”强调的是行为标准(表 现在外、有章可循)和对内心世界的把握。即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同样 认为个体的人格是内在特点和外在特点的综合品质,只是在不同情况 下对内部和外部特点的重视程度不同而已。从内在或外在特点以及能否被观察的角度来看,人格的内涵可以划分 为4个不同的层次6。(1)个体的外显行为。这是人格特点最直接 的表达,无论当事人自己还是其他人都可以很容易地观察到。(2) 个体的内心情感和体验。这是个体在做出某种行为时伴随的内心活动, 这部分内容只有当事人自己能够观察,其他人则难以观察。(3)稳 定的动机。即在个体行为和内心体验背后的稳定的目的性和导向性, 反映的是个体对待自己、他人、事业、名誉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方人 中国人 行为 差异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