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2版考研练习题.docx
《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2版考研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2版考研练习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编1章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 .放郑声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答:放郑声是指丢弃郑声。郑声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国的音乐。因与孔子等提倡的雅乐不同,故受儒 家排斥。此后,凡与雅乐相背的音乐,甚至一般的民间音乐,均为崇“雅”黜“俗”者斥为“郑声论 语卫灵公:“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2 .文学批评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文学批评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学批评属于文学理论研究的范畴,既是文学理论研究中 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又是文学活动整体中的动力性、引导性和建设性因素,既推动文学创造、传播 与接受,又影响文学思想和理论的发展。其涵盖内容宽泛,从作品评介到理论研究都包含其中,在西方 几
2、乎是文学研究的同义语。狭义的文学批评属于文艺学的范畴,是文艺学中最活跃、最经常、最普遍的 一种研究形态。它是以文学鉴赏为基础,以文学理论为指导,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分析、研究、 认识和评价的科学阐释活动,是文学鉴赏的深化和提高。3 .春秋笔法南京大学2010研;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春秋笔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又称“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它是孔子 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是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作家自己的态度,并且在作品中灌注 强烈的感情色彩。作为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 论性文辞表达出来的。春秋笔法以合
3、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 括“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曲笔的一面。4 .风、雅、颂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它是由音乐性质的不同划分而成的。风又称国 风,一共有15组,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雅 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颂又分为周 颂、鲁颂和商颂o5 .赋、比、兴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相关试题:赋比兴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
4、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它是根据诗 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说“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是 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比”是比喻。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方 法。“兴”是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现在 的象征修辞方法。兴就是以情寓于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兴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6 .尚书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 分。尚书原称书,被儒家定为“六经”后,又称书经。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 府重要文件和政治
5、论文的选编。主要是帝王或大臣的誓辞、讲话、训诫、文告等,是研究中国古代早期 历史及文化的珍贵资料。同时,也显示着早期历史散文的文学水平及特征。7 .“春秋三传”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春秋三传”是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的合称。左氏春秋传补 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单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 社 会 各 个 领 域 的 “ 小 事 ”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 清人方东树说:“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而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 形。”庄子的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
6、喜用极端之词,奇崛之语,有意追求尖新奇特。如齐物论 写大风,既有赋的铺陈,又有诗的节奏。三、论述题1 .论孔子文艺思想。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孔子的文学理论批评是以对诗经的评论为主而展开的。“诗教”源于“乐教”,即强调音乐诗 歌与政治教化之间的关系。用“诗教”来概括孔子的文艺思想是有道理的,孔子关于文艺的一系列论述都 是围绕“诗教”展开的。下面就从五个方面来加以论述。(1)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孔子字论述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是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基本原则,孔子认为诗、礼、 乐是人们进行以“仁”为中心的道德修养的几个必经阶段。论语子路记载:“子曰:诵诗三百, 授之以政,不
7、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溪以为?“孔子对文艺在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给 予了极高的评价,这和当时的时代风尚是密切相关的。(2)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孔子在对诗经的评论中还明确地提出了他的文学批评标准,这就是论语为政中所说:“诗 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中,“思”有两种解释:作为语气动词,没有实际意思;作 思想内容理解。“无邪”就是“归于正工 孔子认为诗经各篇的内容都是符合他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 和审美标准的。“思无邪”从审美方面来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从文学作品来说,要求作品从思 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3)论文学
8、的社会作用孔子从“诗教”的观点出发,对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论语阳货篇记载:“子 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 名。”孔子对文学作品的美学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等乃至知识学习方面,都作了充分的肯定。他 的“兴观群怨说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4)论文学的内容于形式关系论语卫灵公曰:“子曰:辞达而已矣。”孔子认为语言文辞的作用在于充分地表达人的思想内 容,形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体现内容,不必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5)论雅乐和郑声孔子关于音乐的论述,其实也是对诗歌的论述,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对“雅乐”
9、和郑声”的看法。孔子 提倡雅乐,发对郑声,态度非常鲜明。论语卫灵公记载孔子说:“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 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孔子认为雅乐能陶冶人的情操使之正而不 邪,有助于养成仁义为特点的高尚道德品质,而不会违背仪礼的事情。2 .孔子说“诗可以兴,诗可以观,诗可以群,诗可以怨”。请举例谈谈中国古代诗歌的这四种功 能。中国人民大学2011年研答:中国古代诗歌的“兴观群怨”功能主要表现在:(1)诗之兴诗之兴含有兴盛、兴起、振兴、复兴等多种意义,可以感发人的意志。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300余篇中,就有100多篇是围绕国家民族兴衰而发出的心声。在我国 历代诗人的笔下,
10、抒发爱国主义情怀的诗歌,也是数不胜数的。最早出现的伟大诗人屈原的离骚, 就充分表现了诗人的政治理想、炽热的爱国感情和嫉恶如仇的反抗精神。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他 一辈子念念不忘的是统一祖国。他的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 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也是他爱国诗歌的名篇。宋代抗金名将岳飞,其杰出的 爱国主义名作满江红,充分表现了他对敌寇无比痛恨、报仇雪耻的迫切心情和收复中原失地的不可 动摇的意志。又如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充满爱国激情的 动人诗篇,表现了“头可杀,志不可屈”的崇高无比的磅礴正气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11、反映了他耿耿的 爱国忠心和高尚的民族气节。还有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鲁迅“寄意寒星荃不 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综上举例,证明一条爱国主义红线,贯穿了全部中国诗歌史。(1)诗之观诗之观是通过对表象的观察,反映事物的本质、核心和规律,从而提高人们的辨别能力和认识能 力。曹植“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通过豆和豆箕相煎的深刻而形象的比喻,以及豆在釜中泣诉的饶 有风味的拟人化手法,讽刺了曹丕的残忍不容,表现了曹植内心的悲郁。唐朝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作者运用朴素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景色。特别是对春 草乍生未生之时的景致描绘得淋漓尽致,俨
12、如画家设色,在有意无意之间。这就是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 和体会才发现的。又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 缘身在此山中。”诗人也是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庐山的特点,写出庐山峰峦的千变万化,表现了庐山 的深邃。同时也说明了因为人在山中观赏,跳不出山的圈子,所以不能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告诫人们应 高瞻远瞩,总揽全貌。(2)诗之群诗之群是要凝集人心,团结人民、鼓舞人民、激励人民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例如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表现的是团结一 心、同仇敌忤的义愤。唐朝戴叔伦塞上曲:“汉家旌旗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
13、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诗人把汉家借指唐朝,首二句写汉军军力强大和灭敌的雄心,后二句写士兵长 期坚守边疆、打击敌人的坚强意志,表现了边疆战士奋勇杀敌,誓死保卫国家的英雄气概,充分体现出 浓郁的爱国主义豪情。宋朝抗金名将李纲病牛诗:“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心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 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通篇以朴素深沉的语言,把病牛为了人们的温饱而任劳任怨的形象刻画得 丝丝入扣。1937年郭沫若毅然从日本返国,他哭吐精诚地写道:“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 衣。”这些诗都是富有高度的凝聚力,为团结人民、鼓舞人民斗志发挥了极大的社会作用和功能效应。(3)诗之怨诗之怨是运用辛辣讽刺的手法,针硬社会弊端,从
14、而起到疾恶扬善的作用。我国古人写诗,运用讥剌的方法,揭露时弊之作很多。唐朝刘禹锡戏赠看花诸君子,诗的表面 上写的看花,实际上是以“桃千树”隐指朝廷提拔的新贵,对他们显赫一时,不可一世,表示极大的愤慨 和不平。在封建社会,还有许多针硬时弊、反映人民悲惨生活的诗歌,如唐末杜荀鹤山中寡妇即是 一例。诗曰:“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芭衣衫鬓发焦。桑拓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 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诗中对封建统治阶级无比残酷地剥削人 民,以及人民所过的极端悲惨生活,作了深入而具体的揭露。最后诗人还对当时无往不在,难以逃脱的 封建暴政,发出了深长的慨叹,作了尖锐的
15、指摘。止匕外,诗词的怨还有自疚之意,如韦应物寄李信元 锡诗:“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氓愧俸钱。”表达了作者为官没尽到职责,没有解救百姓的疾苦,以 致百姓流落在外感到惭愧不安。同时丁还有怨物的。唐人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 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就是写一个妇女在梦中和她所思念的远人相会,因被无端惊醒,乃迁 怨于黄莺。3 .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忐。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试论此说与 两方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及“读者反应批评”的“阐释循环”论之间的理论关联。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1)引文的出处及含义“以意逆志”语出孟子万章上,是孟子在与咸蒙丘谈话时,
16、提出的关于阅读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的一种解诗方法。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里 的“文”指文字,“辞”指语句,“意”指解诗者的意,“志”指作诗者的志。“以意逆志”是说读者要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 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2) “以意逆志”的意义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同时也把 读者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纳入文学批评之中。从这个方面理解,那么孟子的“以意逆志”的批评方法便涉及到三个文艺学指称对象和一个完整的文 学鉴赏过程:读者、作品、作者
17、。在这三者关系中,读者不是被动因素、不是单纯作出反应的环节,文 学作品不能脱离其接受、阅读和阐释的实际而独立存在。作品的存在与读者的阅读阐释息息相关。读者 以阅读实践使作品从语词符号中解放出来,赋予其以现实的意义。文本的意义既不是作者赋予的,也不 可能由文本自动完整地生成,意义的最终完成有待读者的阅读填充,而这一点也恰是接受美学所要表现 的,因此“以意逆志”和接受美学此时有了共同的内涵。(3) “以意逆志”与西方接受美学的关系孟子的“以意逆志”批评方法还显示着另外一条规律:作家写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读者从文本的背 后发现作者想要说什么,而这也是接受美学的内容的一个方面。例如,在孟子万章章句上中
18、,作 者谈到此观点时,举了一例说“云汉之诗曰:周馀黎民,靡有子遗,信是斯也,是周无遗民也。”这体现了文艺接受美学的评论方法:文学文本是饱含着思想感情的形象体系,是一种具有内在生命 和活力的“召唤结构”,作家输入文本中的“密码”对读者的阅读产生着潜在的导向作用和神秘的“召唤”作 用,读者的阅读正是在这种“密码”或“召唤结构”的诱惑和吸引下,能动地、创造性地寻幽探微,推测, 破译文本中所隐含的“密码,从而产生阅读效果,获得审美快感。在这里,可以说,“召唤结构”或“密 码,与作诗者之“志,是一致的。接受美学从总体上说,发生于读者对文本的阅读,但是这种发生又是读者在特定阅读经验“期待视 野”的基础上。
19、当读者阅读一部文学作品时,既已生成的阅读经验和存留的阅读记忆,将参与到这一次 的阅读之中,使自身进入一种特定的情感状态,产生阅读期待。阅读过程中,作品会对阅读期待产生有 力的回应和反弹。阅读持续展开的时候,这种期待或者得到顽强的保持,或者发生变化和转移。而“以 意逆志”中的“意”是指读者的阅读经验,在这里,二者正好不谋而合,所以读者的“阅读前提”或“期待阅 读,与解诗者之“意”是具有相当的一致性的。(4) 述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代表作为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 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想。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
20、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 祖。(1)“道法自然”的含义“道法自然”是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认为,道虽是生长万物的,却是无目的无意识的,它“生而不 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即不把万物据为己有,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主宰和支配万物,而是听任 万物自然而然发展着。(2) “道法自然”中“自然”的内涵“道法自然”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然,即“无状之状”的自然。人受制于地,地受制于天,天受制于规则,规则受制于自然。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的法的意识里,就是自然法。当然,法制的概念尚未形成。不过,在治 理国家时,他主张用自然法来治理天下。(
21、3) “道法自然”中“道”的内涵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即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最能表达“道”的一个 词就是自然规律,同样可以反过来说与这里所说的自然规律最相近的一个字就是“道”。这包括自然之 道,社会之道,人为之道。道就是对自然欲求的顺应。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天然的自然欲求,谁顺应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与外 界和谐相处,谁违背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同外界产生抵触。所以在这里蕴含了我们看待世界的基本 的认识论和方法论。(5) “道法自然的现实意义每一件事物都有着它本身的天性和本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征。改造一个人 的效果是有限度的。人们需要做的不是试图消除这些缺
22、失,而是把他们的优点合理地加以利用,尽量避 免他们的缺失,并力图帮助每个人在其独特天性的基础上持续进步,去放大其中有益的部分。综上所述,老子“道法自然”思想中“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是形上的本体。“自然”是“道”的存在 方式或内在属性。“道法自然”有利于宇宙和人类生生不已。“道法自然”还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的基础,在三教合流之后基本未变,可见其影响深度和持续时间之久。2章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 .诗有六义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诗有六义是古代诗歌美学用语。它是指诗经的“六义”,即“风,“雅”、“颂工“赋”、“比”、“兴风指国风,是不同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乐。诗经中有十五国 风,大部分是民
23、歌。雅即雅正,是周朝京都地区的雅正音乐。分大雅和小雅。颂是祭神祭祖的歌舞乐 曲,音乐舒缓。而赋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情感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 方,以此物比彼物,诗人借用一个事物来作比方。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诗人的情感,引起诗 人的歌唱所以大都在诗歌的开头。2 .发愤著书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发愤著书是司马迁提出的文艺观点。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 总结说:“诗三百,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从而提出了“发愤著书,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 多伟大人物的事迹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 步理想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顾易生 中国文学 批评 新编 考研 练习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