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行政学3版考点.docx
《公共行政学3版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行政学3版考点.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公共行政概述1 .公共行政的含义(1)西方学者考察的三个角度从政府的组织结构来考察公共行政,可以分析西方学者关于小政府和大政府的两种观点。从小政府的观点看, 公共行政就是政府组织中行政部门所进行的管理社会事务的活动;从大政府的观点看,公共行政则是政府组织中包括 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大部门在内的机构管理社会事务的活动。从政治与行政的关系角度来加以考察。美国行政学者古德诺认为,政治是政策的制定,行政是政策的执行。从管理角度来加以考察。从这一角度出发,公共行政被视作一种协调众人力量以达到共同目标的活动。美国 行政学者古立克将这一活动过程具体分解为计划、组织、用人、指挥、协调、报告和预算,即著名的P
2、OSDCORB七功 能说。(2)本书观点公共行政是国家行政机构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活动。这一定义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公共行政是一种活动,这一活动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构,即通常所说的政府或行政当局,立法和司法机构不 在此列。这一活动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限制了作为公共权威的政府的活动范围。作为一种活动,公共行政必须依法进行,而且必须是有效的。依法进行,顾名思义就是政府必须以它的法定 身份和地位、法定权力和程序进行活动。有效包含着两层意思,即有效性和效率。有效性要求政府依法行政。此外, 政府的活动又必须是有效率的,这表现在政府的具体运作功能如POSDCORB七个功能上,必须使这些功能得到最 佳
3、地发挥。2 .公共行政的产生及其功能(1)公共行政的产生民族国家的建立,尤其是资本主义国家体制的确立,为公共行政奠定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在国家体制的结构上,确立了立法、行政、司法分权和制衡的原则;在官僚制度上,确立了通过选举和考试择优录用的方式来选拔官员的制度,政务官的任期有限制、文官的常 任制以及功绩至上的管理制度;工业大革命的大生产方式造成的劳动分工和专业化为现代公共行政的产生提供了又一个重要的条件。(2)公共行政精神的三个方面主权在民思想。现代行政的政府组织结构在相当程度上是17、18世纪一些思想家的“主权在民”、“人民 至上”思想的实现形式。法制精神。现代公共行政的法制精神表现在确认法为
4、管理的最高准则,公共行政必须具备合法性基础。效率概念。政府的部门化和职能化结构以及政府公务人员的选拔方式体现的就是专业化和追求管理效率的思 想,对效率的追求后来成了政府行政改革的恒久主题之一。(3)公共行政的功能管制功能。公共行政的任务之一是协调和处理社会各种关系和利益,以在整体上维持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管制 功能是这一协调所必需的,它表现了公共行政机构的权威性特征以及它所具有的强制性特征,从而使社会的各种活动 得以在规范的框架中进行。服务功能。行政系统承担着向社会提供各种公共产品的任务,公共产品提供的程度取决于行政系统的服务取 向,当然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维护功能
5、。即维护社会的稳定,维持社会生活的正常运作。扶助功能。行政系统有义务对社会的有关团体和组织提供某种帮助,以有助于实现他们的目标,而这些目标 的实现通常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4)现代公共行政方式的变化从消极的运作走向积极的运作传统的公共行政方式主要是忠诚地执行和运用法律,而现代的公共行政除此之外,还创制和解释法律,以及阐 释如何以正确的、明智的和符合公共利益的方式去进行这样的创制和解释。从直接的运作走向间接的运作直接运作方式在扩大政府规模和权力的同时窒息了社会的活力,其结果是政府越来越大,官僚主义盛行以及行 政低效和浪费。间接运作方式的明显举措是让社会的其他部分包括私人企业、其他社会组织如中介
6、机构等来承担部分 政府职能。政府不再直接行使这些职能,但并不放弃对这些职能所负有的责任。间接运作产生的结果是政我国政府在实践中初步形成了一些原则,包括:a.需要原则;b.精简原则;c.统一原则;d.服务原则;e.法治原则。本书观点a.命令统一原则指行政组织内部各级管理机构必须服从它的上级管理机构的命令;一个下级只能服从一个上级的指挥,避免多 头领导与多头指挥;各级管理机构不应越级指挥。b.精简精干原则指行政组织的设置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领导层次要适度,尽量压缩编制;行政组织成员人数和组织管理层 次保持在最小限度。c.效率原则指行政组织设置要将效率原则放在首位,一切原则都是为了提高行政组织运行
7、效率。d.分工协作原则指行政组织内机构与人员按专业化要求严格分工;各部门的任务、目标职责要明确,分工必须有协作,各部门 要加强沟通与联系,做到自动协调。e.权责一致原则指行政组织内各部门、成员职责与权限必须协调一致,既要明确每一管理层次的职责范围,又要赋予其完成职 责所必须具有的管理权限。f.幅度适中原则指上级的控制幅度不能超过有效的控制限度。一般而言,每一个领导人能够直接控制下级的人数是有一定限度 的。g.权变原则指行政组织应根据组织任务、目标和组织外在环境的变化,自觉适应与调整;行政组织设计要因人、因事、 因环境而异。h.法制原则指行政组织的设置必须有一定的法定程序,依宪法和有关法律设置,
8、防止随意设置机构。3.行政组织的类型(1)中枢机关又称首脑机关,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统辖全局的指挥中枢和决策监督核心。我国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 各级人民政府的中枢机关的功能,是通过行政首长在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行使其职权来实现。(2)职能机关指在中枢机关的直接领导下,各级政府负责分管专业行政事务的执行机关。我国的职能机关有国务院的各部、委及 直属机构,各级政府负责专业行政管理的厅(局)、处、科等。主要任务:对上听命于中枢机关,贯彻中枢机关的 政策和决定,接受行政首长的指挥和监督;对下行使政府管理职能,负责领导或指导业务上相同的下属行政部门的工 作。(3)辅助机关指为中枢机关和职能机关能顺利有
9、效地进行管理活动,在机关内承担辅助性业务工作的机关,即协调行政首长 处理日常事务的综合性办事机关。可分为综合性、专业性、政务性、事务性四种辅助机关。(4)幕僚机关又称咨询或参谋机关,是指由具有权威的专家学者和富有经验的资深政府官员组成,专门为政府出谋划策和对 政策方案提供论证的行政机关。(5)派出机关指一级政府根据业务管理的需要,按法律规定和管辖地区授权委派,在所辖区域内设立的代表机关。派出机关 不构成一级国家行政机关,其权力是委派机关的延伸,因而是派出它的那一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分支机构。其主要职 能是检查并监督下级国家行政机关贯彻执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指导和决定,向上一级行政机关汇报辖区内行政
10、机 关的情况。二、静态的行政组织1 .行政组织的结构行政组织的结构是指行政组织中各部门及其层次之间所建立的一种相互关系的模式。它包括正式组织结构和非 正式组织结构两种类型,包括纵向结构与横向结构两个方面。(1)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含义又称组织的层级化,是指行政组织的纵向分工,是行政组织内部各层级之间的纵向等级模式,即在行政组织各机构内按上下层次关系,设立若干层次,上下层次之间构成领导与被领导的垂直关系。具体表现为:a.不同层次的行政机关上下级的主从关系;b.同一行政机关内设置的各行政组织之间的上下级关系。行政层次与行政幅度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的基本问题是确立各层级之间的隶属关系。要解决这个问题,必
11、须处理好行政层次与行政 幅度两因素。a.行政层次。指行政组织中的层级数目。b.行政幅度。又称行政控制幅度,指一个层次的行政机构或一位行政领导所能直接、有效控制的下级机构 或人员的数目。其宽窄与以下四个因素有关:行政层次、组织内权责划分程度、组织成员的素质、组织机构的合理化 程度以及物资设备和技术传送的先进程度。(2)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又称行政组织的部门化,是指行政组织的横向分工,是行政组织内同级行政机构之间和机构内部各同级部门之 间平衡分工、相互合作与协调的关系模式。可按不同角度和标准进行划分:按地域划分;按管理职能划分; 按管理程序划分。(3)组织结构形式改革的新特征扁平化。指通过减少行政管
12、理层次,裁减冗余人员,从而建立一种紧凑、干练的扁平化组织结构。a.优势:行政幅度增宽,行政层次减少,组织成员积极性提高;组织内信息畅通;管理成本降低,工作效率 大大提高。b.弊端:可能造成权力分散,行政控制减弱。团队化。指组织结构从层级制垂直结构转向以“团队”为中心的过程化组织模式。可以分为“专案团队” 和“具体工作团队”两种类型。其特征包括:a.目标明确。共同的目标是“团队”得以存在的基础。b.界限不明。“团队”是不同部门、不同专业的成员构成的,成员一旦进入团队后,就不再受原职能部门的管辖, 而是依据“团队”目标自主开展工作。c.角色分工。有效“团队”成员必须在清晰的组织框架中,做好角色定位
13、与分工。d.规模适中。“团队”成员人数适中,便于成员间沟通交流。2 .行政组织的体制行政组织体制是指行政组织结构中各层级、各部门之间行政关系制度化的表现形式。(1)首长制与委员会制首长制。指行政组织最高决策和管理权力由行政首长个人行使并负责的组织体制。优点:行政组织权力集中,责任明确,决策与行动迅速,指挥有力,避免互相推诿,减少不必要的冲突,易于 保密。缺点:行政首长一人知识、经验、精力有限,决策和处理问题可能欠周到和难以胜任,影响行政效能,而且行 政首长一人独揽大权,缺少监督制约机制,容易形成独断专行,不符合民主精神。委员会制。指行政组织决策和管理权力是由若干人组成的委员会共同行使,按少数服
14、从多数或协调一致的原 则集体决定、共同负责的组织体制。优点:决策育魄思广益,考虑问题较周全,能反映各方面利益和要求;领导成员彼此互相牵制,可防止专断。缺点:权责不明,事权不一,易造成相互扯皮,借口集体负责而实际上无人负责;行动迟缓,议而不决,决 而不行,反应迟钝,致使行政效率低下。(2)集权制与分权制集权制。指行政组织的一切事务的决定权力集中于上级,下级处于被动受控地位,凡事都依据上级命令或秉 承上级指示办理的组织体制。优点:有利于保证政令统一,标准一致;有利于维护组织的整体利益,统筹全局,力量集中,指挥灵便;有利 于提高组织应变能力,便于命令的贯彻和执行。缺点:集权运用不当,则不能因地制宜,
15、缺乏生机与活力;上级易滋生官僚主义,忽视和挫伤下级利益与积极 性;下级事事向上级请示,缺乏应变能力,降低了工作效率。分权制。指行政组织中的下级机关在其管辖范围内有较大自主权,能自行解决、处理问题,不必事事请示上 级,上级对下级在权限范围内的事不加过多干涉的组织体制。优点:便于发挥下级组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克服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便于下级在本地区内因地制宜处理 问题,应变能力增强。缺点:如果权力过度分散,则会破坏政令统一,导致指挥失灵,控制不力,监督困难,下级各自为政,形成本位主义,从而影响组织整体功能的发挥,甚至会走向失控。(3)完整制与分离制完整制。指同一层次的各行政组织或同一行政组织各机构
16、只受同一上级组织或同一首长的统一指挥、控制与 监督的组织体制。优点:指挥统一,权力集中,关系明确,责任确定,易于沟通,步调一致;上级机关或首长能统筹全局,全面规 划。缺点:缺乏监督制约机制,上级机关或首长容易专断擅权,滋生官僚作风;下级容易失去主动性和积极性。分离制。指同一层次的各行政组织或同一行政组织各机构受两个以上的首长或上级机关的指挥、控制与监督 的组织体制。优点:有利于各组织间相互牵制,防止独断专行;事权分散,易于发挥下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点:分离制运用不当,亦会造成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统属不清,责任不明,相互推诿与扯皮等弊病。(4)层级制与职能制层级制。指行政组织纵向分为若干个层级
17、,每个层级的工作性质和基本职能相同,各对其上一层级负责, 但管辖范围从上到下依次缩小的组织体制。优点:结构较为简单,权力集中,责任分明,联系简捷,决定迅速,政令统一。缺点:行政组织各级主管事务繁多,行政领导难以有效胜任工作;下层成员接受指令过多,疲于应付;层级节 制过严,中间层次过多,容易造成信息传递失真,决策失误。职能制。指行政组织同一层级横向划分为若干个部分,每个部分业务性质和基本职能相同,但互不统属、 相互分工合作的组织体制。优点:各部门业务专一,责任明确,有利于建立有效的工作秩序,提高行政效率。缺点:职能制如运用不当,也会排斥集中领导和统一指挥,形成多头领导;各部门间缺乏沟通,各自为政
18、, 机构林立,难以形成组织合力。(5)矩阵组织体制与立体多维组织体制阵组织体制,又称项目组织体制或专案组织体制,是为解决某项特殊任务而组建的临时性工作组织体制。它由 纵横两套管理系统组成长方形组织结构,一套是纵向的职能系统,另一套是为完成某项特定任务而组成的横向管理系 统。优点:力11强了各职能部门的横向联系,具有较大的机动性和适应性,有利于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潜力,有利于 攻克复杂的技术难题。缺点:实行双重领导,项目小组主管与职能主管容易产生冲突,组织人员变动大,造成心理不稳,易造成意见 分歧和工作中相互扯皮现象。立体多维组织体制。指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中包括多个方面的管理机构,使企业能够取得更
19、好的协调,更易 发挥效率。全部组织结构分为三维:a.按产品划分的事业部,是产品利润中心;b.按职能划分的专业参谋机构,是专业成本中心;c.按地区划分的管理机构,是地区利润中心。3 .动态的行政组织(1)行政组织的气候组织气候是指因组织成员的观点、情感、人格、态度、情绪等心理因素而产生的普遍且持久的组织气氛。组织 气候是组织成员在与组织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组织气候也可以认为是组织成员的个性、认知、目标和组织目 标融合一致的一种变化过程。衡量组织气候的维度:结构、责任、奖酬、风险、人性、支持、标准、冲突、认同。(2)行政组织的冲突冲突是指组织内部成员之间、成员个人与组织之间、组织中不同团体之间
20、,由于利益上的矛盾或认识上的不一 致而造成的彼此抵触、争执或攻击的组织行为。冲突的三种类型包括:a.组织中的个人冲突;b.组织中个人与团体之间的冲突;c.组织中团体之间的冲突。冲突的解决包括:a.面对问题或解决问题;b.润滑双方分歧;c.强迫执行。要注意区分破坏性冲突和建设性冲突两 类不同性质的冲突。(3)行政组织的发展从组织发展的目的看。组织发展是为了增进组织效能,提高组织自身生存能力以及与外界保持动态平衡的活 动。从组织发展的内容看。组织发展是组织各次级系统有效分工协调的结果。从组织发展的方法看。组织发展是以行为科学的理论与技术为基础的,也是组织为实现其目的的一种训练方 式。4 .非正式组
21、织(1)非正式组织的含义与成因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内的若干成员由于生活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 生的交互行为和共同意识,并由此形成自然的人际关系。非正式组织形成的有关因素a.个人经历因素。组织成员有类似经历和现实遭遇,会产生相似的情绪和认知,从而形成非正式组织。b.个人兴趣因素。组织成员兴趣爱好相似,在工作之余经常频繁接触,联系密切,逐渐形成非正式组织。c.个人价值观念因素。组织成员价值观念较为一致,容易产生共同语言,经多次交往后,逐渐形成非正式 组织。d.社交因素。组织成员要靠多种多样的关系纽带联系起来,形成各式各样的交往活动,这些因工作和生活 联系而经常交往接
22、触的成员,可能形成非正式组织。e.共同利害因素。组织成员在工作上有共同的利害关系,容易形成非正式组织。(2)非正式组织的特征与类型特征a.顺乎自然。指完全是人们自发结合而成的,没有人强迫,也没有人故意安排和设计,完全是由于人们通 过组织中的交互行为产生彼此认同而自然产生的结合体。b.内聚性。非正式组织虽然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的制约,但其成员由于有相似的个人爱好或价值取向,从 而产生较为一致的“团体意识”,起着内聚和维系其成员的作用。c.社会距离感消失。由于人与人的结合有相同的背景,所以彼此之间的距离感缩小,甚至消失。d.不稳定性。非正式组织是自愿结合、自发产生的,因此就往往呈现不稳定性。它往往随
23、着环境的变化、 观点的更新、新的人际关系的出现、活动范围的改变而发生变动。e.领袖人物作用较大。他们在组织中负责维系组织的相对稳定,提出权威性意见,对其组织成员的行为影 响较大。类型a.按成员构成分类,可分为垂直型、水平型、混合型三类。其中,垂直型分为两种:第一,垂直分享。指上、下级间相互有高度依赖性,上级多维护下级利益,帮助下级掩饰错误,并尽力提拔他们; 而下级也极力维护上级利益,这种类型的非正式组织持续时间较为持久。第二,垂直寄生。指上、下级并不相互协调,下级多寄生于上级,只享受权利而不尽义务。b.按非正式组织的性质分类,可分为积极型、中间型、消极型三类。c.按照非正式组织的稳定性分类,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共 行政学 考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