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山东省德州市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docx
《2020-2021学年山东省德州市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2021学年山东省德州市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docx(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0.2021学年山东省德州市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一、填空1 .(6分)名著。(1)海底两万里.是法国著名科幻探险小说家 所著,作者被人们誉为“”和“(2)茨威格,奥地利国作家,其作品除了伟大的悲剧,代表作还有小说象棋的故 事、传记等。(3)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 .(4分)名句。(1)念天地之悠悠,O(2) , 一览众山小。(3)山重水复疑无路,o(4)在登飞来峰一诗中,“, 。”现多指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哲理。二、阅读3.(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路阻火焰山师徒四众,进前行处,渐觉热气蒸人。三藏勒马道:“如今正是秋天,却怎返有热气? “八戒道:原来不知,西方路上有个斯哈
2、哩国,乃日落之处,俗呼为天尽头。若 到申酉时,国王差人上城,擂鼓吹角,混杂海沸之严。日乃太阳真火,落于西海之间, 如火淬水,接声滚沸;若无鼓角之声混耳,即振杀城中小儿。此地热气蒸人,想必到日落之处也。“大圣听说,忍不住笑道:“呆子莫乱谈!若论斯哈哩国,正好早哩。似师父 朝三暮二的,这等担阁,就从小至老,老了又小,老小三生,也还不到。“八戒道:哥 啊,据你说,不是日落之处,为何这等酷热? “沙僧道:“想是天时不正,秋行夏令故也。“他三个正都争讲,只见那路旁有座庄院,乃是红瓦盖的房舍,红砖砌的垣墙,红油门 *扇,红漆板榻,一片都是红的。三藏下马道:“悟空,你去那人家问个消息,看那炎热之 故何也。“
3、大圣收了金箍棒,整肃衣裳,扭捏作个斯文气象,绰下大路,径至门前观看。那 *门里忽然走出一个老者,但见他。那老者猛抬头,看见行者,吃了一惊,拄着竹杖,喝道:“你是那里来的怪人?(3)不要悲伤不耍心急【点评】对于考试范围中提到的中外名著,一定要多读、熟读。对于书中重点塑造的人 物形象,某个人物的经典故事,作品的思想意义等一定要了然于心。可以用表格或画图 的形式把书的故事脉络理顺,帮助理解。2.(4分)名句。(1)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2)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3)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4)在登飞来峰一诗中,“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J现多指站 得高才能看得远这
4、一哲理。【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 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 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解答】(1)独怆然而涕下(重点字:怆)(2)会当凌绝顶(重点字:凌)(3)柳暗花明又一村(4)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重点字:遮)【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 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1 .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2 .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3 .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4 .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二、阅读3.(12分)阅读下面文字
5、,完成问题。路阻火焰山师徒四众,进前行处,渐觉热气蒸人。三藏勒马道:“如今正是秋天,却怎返有 热气? “八戒道:原来不知,西方路上有个斯哈哩国,乃日落之处,俗呼为天尽头。若 到申酉时,国王差人上城,擂鼓吹角,混杂海沸之严。日乃太阳真火,落于西海之间, 如火淬水,接声滚沸;若无鼓角之声混耳,即振杀城中小儿。此地热气蒸人,想必到日 落之处也。“大圣听说,忍不住笑道:“呆子莫乱谈!若论斯哈哩国,正好早哩。似师父 朝三暮二的,这等担阁,就从小至老,老了又小,老小三生,也还不到。“八戒道:“哥 啊,据你说,不是日落之处,为何这等酷热? “沙僧道:“想是天时不正,秋行夏令故也。 “他三个正都争讲,只见那路
6、旁有座庄院,乃是红瓦盖的房舍,红砖砌的垣墙,红油门扇,红漆板榻,一片都是红的。三藏下马道:“悟空,你去那人家问个消息,看那炎热之 故何也。“大圣收了金箍棒,整肃衣裳,扭捏作个斯文气象,绰下大路,径至门前观看。那 门里忽然走出一个老者,但见他。那老者猛抬头,看见行者,吃了一惊,拄着竹杖,喝道:“你是那里来的怪人? 在我这门首何干? “行者答礼道:“老施主,休怕我,我不是甚么怪人,贫僧是东土大唐 钦差上西方求经者。师徒四人,适至宝方,见天气蒸热,一则不解其故,二来不地知名, 特拜问指教一二。“那老者却才放心,笑云:“长老勿罪,我老汉一时眼花,不识尊颜。“行 者道:“不敢。“老者又问:“令师在那条路
7、上? “行者道:“那南首大路上立的不是! “老 者教:“请来,请来。“行者欢喜,把手一招,三藏即同八戒、沙僧,牵白马,挑行李近 前,都对老者作礼。老者见三藏丰姿标致,八戒沙僧相貌奇稀,又惊又喜,只得请入里坐,教小的们 看茶,一壁厢办饭。三藏闻言,起身称谢道:“敢问公公,贵处遇秋,何返炎热? “老者 道:“敝地唤做火焰山,无春无秋,四季皆热。“三藏道:”火焰山却在那边?可阻西去之 路,老者道:“西方却去不得。那山离此有六十里远,正是西方必由之路,却有八百里火 焰,四周围寸草不生。若过得山,就是铜脑盖,铁身躯,也要化成汁哩。“三藏闻言,大 惊失色,不敢再问。只见门外一个少年男子,推一辆红车儿,住在
8、门旁,叫声:“卖糕! ”大圣拔根毫 毛,变个铜钱,问那人买糕。那人接了钱,不论好歹,揭开车儿上衣裹,热气腾腾,拿 出一块糕递与行者。行者托在手中,好似火盆里的灼炭,煤炉内的红钉。你看他左手倒 在右手,右手换在左手,只道:“热热热!难吃难吃!“那男子笑道:“怕热莫来这里,这 里是这等热。“行者道:“你这汉子好不明理,常言道,不冷不热,五谷不结。他这等热 得很,你这糕粉,自何而来? “那人道:”若知糕粉米,敬求铁扇仙。“行者道:“铁扇仙 怎的? “那人道:铁扇仙有柄芭蕉扇。求得来,一扇息火,二扇生风,三扇下雨,我们 就布种,及时收割,故得五谷养生。不然,诚寸草不能生也。“行者闻言,急抽身走入里面,
9、将糕递与三藏道:“师父放心,且莫隔年焦着,吃了糕,我与你说。“长老接糕在手,向本宅老者道:“公公请糕。“老者道:“我家的茶饭 未奉,敢吃你糕? “行者笑道:“老人家,茶饭倒不必赐,我问你:铁扇仙在那里住? “老者道:“你问他怎的? “行者道:“适才那卖糕人说,此仙有柄芭蕉扇,求将来,一扇息 火,二扇生风,三扇下雨,你这方布种收割,才得五谷养生。我欲寻他讨来扇息火焰山 过去,且使这方依时收种,得安生也。“老者道:”固有此说。你们却无礼物,恐那圣贤 不肯来也。“三藏道:”他要甚礼物? “老者道:“我这里人家,十年拜求一度。四猪四羊, 花红表里,异香时果,鸡鹅美酒,沐浴虔诚,拜到那仙山,请他出洞,至
10、此施为。“行者 道:“那山坐落何处?唤甚地名?有几多里数?等我问他要扇子去。“老者道:“那山在西 南方,名唤翠云山。山中有一仙洞,名唤芭蕉洞。我这里众信人等去拜仙山,往回要走 一月,计有一千四百五六十里。“行者笑道:“不打紧,就去就来。“那老者道:“且住, 吃些茶饭,办些干粮,须得两人做伴。那路上没有人家,又多狼虎,非一日可到,莫当 耍子。“行者笑道:“不用不用,我去也!“说一声,忽然不见。那老者慌张道:“爷爷呀!原来是腾云驾雾的神人也!“(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勒(le)马B.擂(lei)鼓C.淬(cui)水D.海沸(的)垣(yuan)墙 *忏(chdn)悔*赏赐(ci)虔(qi
11、an)诚B迸(beng)溅涉(sh6)足度(jin)持俯瞰(kGn)*忍俊不禁(jin)*忧心忡忡(chdng)语无伦(lun)次天涯(ya)海角(2)下列歇后语对应不正确的是DA.铁扇公主的本事煽风点火B.如来佛捉孙大圣一一易如反掌C.孙悟空赴蟠桃会一一不请自来D.唐僧西天取经帆风顺(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A.文章中“令师”是对人的敬词,除此之外“令爱、令郎、令堂、令尊”都是敬词。B.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成正果,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分别被封 为、旃檀功德佛、斗战胜佛、净坛使者、金身罗汉。C西游记的作者罗贯中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一个奇妙的神话世界,花果山水 帘洞洞口
12、的对联是“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D.有人对西游记道:阳光灿烂猪八戒,百变猴头孙悟空,憨厚老成沙悟净,阿弥陀 佛是唐僧。漫漫西天取经路,除妖斗魔显真功。(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A铁扇公主因为与孙悟空有仇,不但不愿借扇,还想加害悟空,可以看出她的重亲情, 同时也显示出她胸襟狭隘。B.铁扇公主因为孙悟空与她的儿子圣婴大王红孩儿“有些言语”,发生过很大的冲突。孙 悟空为了搭救师父唐僧,请求南海观音,用诱敌深入之计让红孩儿陷于天罡刀刀丛之中, 从此戴上了一个“金箍儿”,不能妄动了。C西游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真假美猴王、三借 芭蕉扇。D.美猴王为求长生不死,在海上漂
13、泊八九年后,到灵台万寸山斜月三星洞拜太白金星为 师学艺,赐孙悟空,学得七十二般变化和十万八千里筋斗云。【分析】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这部小说以“唐僧 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全 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经, 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 事。本文段出自第五十九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悟空一借芭蕉扇。【解答】(1)本题考查对字音的辨析能力。结合掌握的知识来辨析即可。ACD.正确;B.有误,“擂”的读音为:1白;“忡”的读音为:
14、chGng。故选:Bo(2)本题考查歇后语知识的积累。歇后语分为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的作用, 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在做题时要认真领悟每一个选项,看每 一个选项当中的“谜面“和”谜底”是否一致,后面的谜底是否能够解释前面的谜面的 含义。ABC.正确;D.有误,前一部分“唐僧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不是“一帆风顺”的,正确 的应为:九死一生。故选:Do(3)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理解。ABD.正确;C有误,.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故选:Co(4)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的识记与理解。ABC.正确;D.有误,美猴王到灵台万寸山斜月三星洞拜菩提祖师为师学艺。故选:D
15、。答案:(1) B(2) D(3) C(4) D【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 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 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5) 10分)古诗词赏析。梅花绝句(陆游)低空银一钩,松野玉三尺。愁绝水边花,无人问消息。(1)下列诗歌与本诗体裁不同的是 DA.泊秦淮B.约客C贾生D.游山西村(2)前两句为梅花的出现展示了一个怎样的背景?(3)你对诗中的梅花形象怎样理解?【分析】陆游对梅花的爱可以说到了痴迷的程度。但陆游对梅花的爱,并不像一般的封 建文人那样仅仅是孤芳自赏和怀
16、才不遇的感叹,而是把对梅花的爱与忧国忧民紧紧地联 系在一起。写此诗时作者闲居在故乡山阴,借咏梅来宣泄自己落寞孤高的情愫。前两句的写梅是为后两句写人作陪衬。【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的体裁的理解。本诗是一首五言绝句。A.泊秦淮是一首七言绝句。B.约客是一首七言绝句。C贾生是一首七言绝句。D.游山西村是一首七言律诗。故选:D。(2)本题考查诗歌景色描写的作用。“低空银一钩,将野玉三尺”意思是天空中一钩如 银的明月,落下来洒落在原野上,变成了一树三尺长白玉般的梅花。为梅花的出现展示 了一个空旷、寂寥、清冷、洁净的背景。诗中的梅花高洁而寂寞,无人问津,是罢官而 不得起用的陆游自身的写照。(3)本题考查
17、诗歌中的意象的理解。“愁绝水边花,无人问消息”意思是水边的花(梅 花)极端的忧愁,却没有人来过问关心。梅花形象表现了它孤高自傲,不愿与世俗同流 合污。诗中的梅花高洁而寂寞,无人问津,是罢官而不得起用的陆游自身的写照。答案:(1) D(2)空旷、寂寥、清冷、洁净。(3)高洁而寂寞,无人问津,是罢官而不得起用的陆游自身的写照。译文:天空中一钩如银的明月,落下来洒落在原野上,变成了一树三尺长白玉般的梅花。水边 的花(梅花)极端的忧愁,却没有人来过问关心。【点评】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 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
18、诗词意 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5.(8分)文言文阅读。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 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钿,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 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 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
19、逆上矣。求之下流,固慎;求之地中, 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山门圮于河侄塌但知其一只 (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分析】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 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没找到。(僧人们)认为 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钿,(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 有找到(石兽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
20、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 软轻浮,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狂(的做法)吗? ” 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 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 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 到石头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如果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 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疯 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
21、”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 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 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句意为:庙门倒塌在了河里。圮:倒塌;句意为:只知道表面现象。但:只。(2)本题考查主旨把握。根据“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 断欤”并结合全文内容可知,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认识事物前需要先对事物进行深入的 调查;如果知其一,不知其二,凭借着自己的主观判断就对事物下判断,这样是完全错 误。答案:(1)倒塌;只
22、。(2)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引用原文句子回答;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6.(13分)文言文赏析。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 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 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患记问不若人担心迨能倍诵乃止才咏其文 吟咏(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DA.孤岂欲卿治经为
23、博士邪?B.对镜帖花黄C徐以杓酌油沥之D.何陋之有?(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CA.用力多者收功远。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C书不可不成诵。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你还知道另一个勤学苦读的故事 吗?【分析】参考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学 习讨论时,别的兄弟会背诵了,就去玩耍休息;(司马光却)独自留下来,专心刻苦地读 书,一直到能够背得烂熟于心才停止。(因为)读书时下的工夫多,收获大,(所以)他 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当你在骑马走 路的时候,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2021 学年 山东省 德州市 年级 期末 语文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