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江苏省苏州市五校联考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docx
《2020-2021学年江苏省苏州市五校联考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2021学年江苏省苏州市五校联考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0.2021学年江苏省苏州市五校联考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一、积累与运用(26分)1. (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春来了,阳光明媚。绿意一直man延到窗下的草坪,每一诛嫩茎都迎风招展。细看那些花儿,一簇簇、一团团地盛开着,在阳光的照耀下,愈发透亮,个个神彩奕奕。阳光毫不吝花地洒在花瓣上,仿佛镀上了一层金。(1)根据拼音写汉字。man延吝3(2)请找出文中的两个错别字,修改在下面。改为改为2. (11分)根据课文内容默写。(1)水何澹澹,O (曹操观沧海)(2)晴空一鹤排云上,(3)僵卧孤村不自哀,(4)夜发清溪向三峡,(5) ,江春入旧年。(O (秋词)O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
2、大作)O (李白峨眉山月歌)次北固山下)(6) ,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7)非淡泊无以明志,o (诸葛亮)(8)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3. (3分)阅读西游记的片段,完成题目。行者道:“我往哪里去?我这里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倒不好耍子,去做 甚么和尚?你与我上复唐僧,既赶退了,再莫想我J呆子闻言,不敢苦逼,只得诺诺告 辞而去。(1)行者道:“我往哪里去?我这里天不收,地不管”,“这里”是指哪里?(2)唐僧为何赶退了行者?4. (2分)【活动参与】下面是主持人的一段开场白,请你把它补充完整。(1)花果山1 2)唐僧因为孙悟空打死了白骨精化身的村姑、妇人、
3、老父把他撵回花果山。【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体 裁、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 新,逐步深化印象。这样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4 .(2分)【活动参与】下面是主持人的一段开场白,请你把它补充完整。手捧朝花夕拾,神游百草故园,穿行在鲁迅曾经走过的小径,赏玩当年先生 笔下的景致,一点一滴涌上心间;置身院内仿佛可以听到油蛉虫和蟋蟀的鸣叫,依稀看 见儿时的鲁迅, 在香樟树下抬头张望,寻找蝉脱,又偷偷地去拔弄墙角的那株何乌 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朝花夕拾,寻梦百草故园,追忆那似水年华,探寻一代文 豪的成长足
4、迹吧。【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续写能力。写时注意句子的格式、字数特点,只要符合要求即 可。【解答】本题应该围绕朝花夕拾的内容进行补写,所写人和事应均出自这本书的内 容。示例:在香樟树下抬头张望,寻找蝉脱,又偷偷地去拔弄墙角的那株何乌首;睡觉前一 个小孩偎依在长妈妈怀里听着美女蛇吃人的故事如痴如醉;仙台医专的那个中国青年的 忧愤激昂弃医从文【点评】做此题一定要把握仿写句子的基本要求:1、内容要协调一致,前后呼应.2、句 式要统一。3、修辞要相同。4、字数要相等或大致相等。5 . (6分)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相关题目。【材料一】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手
5、机和 互联网成为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媒介的主体,纸质书、报刊的阅读时长均有所减少。 关于读书,很多人表示,忙工作,忙家务,刷视频,读微信,赶饭局,打牌唱歌,很少 看纸质书。为数不少的人读报看杂志,只为关注奇闻轶事和八卦新闻。(摘自中国青年报)【材料二】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表示:“人们上网大 多习惯使用手机,报纸和期刊因为时效性、短文章体裁等因素,更容易被快捷的手机网 络、数字阅读取代,但纸质书一般是深度阅读,不容易被替换J相对“浅阅读”而言, 深度阅读以提升学识修养和理论思维、工作能力为目的,属于深层次阅读形式。(摘自北京日报)【材料三】德国是全世界人均书店密度最
6、高的国度,免费书报亭遍布街头巷尾。俄罗斯 颁布了国家支持与发展阅读纲要来促进群众阅读。日本全年有各种丰富多彩的阅读 活动:“晨读运动” “读书周” “儿童读书周”“图书馆亲子阅读推广”等。(摘自“百度搜索”)(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人均纸质阅读量较少的原因。(写出三点即可)(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浅阅读”应该具有哪些特点?(3)结合材料,请你就改善我国国民纸质阅读的现状,对国家和个人各提一条建议。 *【分析】(1)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此题已明确答案所在区域是材料一, 由“手机和互联网成为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媒介的主体”可得出:手机、互联网接触 较多。由“忙工作,忙家务”可得出
7、:工作生活劳累。由“刷视频,读微信,赶饭局, 打牌唱歌,很少看纸质书”可得出:娱乐活动占据时间。由“为数不少的人读报看杂志, 只为关注奇闻轶事和八卦新闻”可得出:缺乏阅读兴趣。(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由“深度阅读以提升学识修养和理论思维、工作能力为目 的,属于深层次阅读形式”分析可知,相对“深阅读”,“浅阅读”内容浅显,缺少反思 等思考行为。由“刷视频,读微信”“为数不少的人读报看杂志,只为关注奇闻轶事和八 卦新闻”等语句可知,“浅阅读”具有快速简单、娱乐消遣性的特点。(3)本题考查建议的撰写。回答此题时,要注意以下问题:1、联系现实生活,和生活 息息相关;2、建议具有可操作性;3、围绕主
8、题来写;4、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三种。围绕 阅读,可以有以下建议:国家:加大书店密度;多提供免费图书;颁布法令促进 阅读;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个人:培养阅读兴趣;减少娱乐,留出读书时 间;多读能引发思考的经典作品。【解答】答案:(1)示例:手机、互联网接触较多;工作生活劳累;娱乐活动占据时间;缺乏阅读兴趣。(2) “浅阅读”主要有阅读浅显、快速简单、娱乐消遣性、反思少等特点。(3)示例:国家:多提供免费图书;颁布法令促进阅读;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等。 个人:培养阅读兴趣;减少手机使用时间;减少娱乐活动,留出读书时间;多读能引发 思考的经典作品等等。【点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是对文章进
9、行有一定阅读目的的分析,按照要求 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选出来。筛选, 即确定对象,针对题干中的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查找对应的信息源,是在阅读 过程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在答题中是去伪存真的过程,辨析正误;整合,即“调整组合。 是将提取出来的零散的信息,按要求分类,经过加工,形成比较系统的内容的认知的过 程。“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全面。二、阅读与理解(34分)6.(5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1)请赏析“凉”字的妙处。(2)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
10、梦里长”这句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魏二。作者于楼下设酒,为即将远行的友人饯 行,江上有风,又有细雨飘落。正像作者此时的心情。友人离去,再见无期,孤独惆怅, 对以言表。【解答】(1)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词语言的鉴赏。这属于古诗中的“炼字”,指某一字 在写景表意上有独特的效果,这类字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诗中不仅写了江雨入舟,然 而“凉”字却明白的表现出登舟送客的惜别场景来,“凉”字既是身体上的感触,更暗含 诗人心中对友人的不舍和对离别的伤怀。(2)本题考查体会诗歌写法及情感。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后两句诗人以“忆” 为行人虚构
11、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 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摆不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 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 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答案:1 1) “凉”字不仅写出了秋风秋雨中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更写出了此时因与朋友分离 而倍感凄凉的内心感受。(2)这首诗运用了想像的手法。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去后的担忧和孤独惆怅之情。翻译: 江楼上醉饮话别橘柚正飘香,江风吹洒细雨带给小船凄凉。想象你独自远在潇湘明月下, 满怀愁绪梦里静听猿啼悠长。【点评】这是一篇古诗词
12、鉴赏阅读,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一般难度 较大。需要学生多做中考题,多反思,多总结,才能在自省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7 .(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颜回好学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 公问:“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选自史记,有删改)【注释】蚤:通早二亡:通“无二(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发尽白全 弟子孰为好学谁*自吾有回从门人益亲更加(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3)孔子“哭之恸”的原
13、因是什么?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分析】参考译文:颜回二十九岁的时候,头发全都白了,早死。孔子哭得极度悲伤,说道:“自从 我有了颜回(这样好学的弟子),学生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 最好学? ”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他不把怒气发到别人头上,不 重复犯错误。他不幸去世了,现在就再也没有听说有好学的人了。”【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 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句意:头发全都白了。尽:全。句意:你的弟子中谁最好学?孰:谁。句意:自从我有了颜回(这样好学的弟子)。自:从。句意:学生更加亲近。益:
14、更加。(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 和意译相结合。中重点词语有:迁怒,把自己的怒气或对某人的怒气发泄到另一个人身上。贰过,犯 同样的错误。句意为: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习,他不把怒气发到别人头上,不重 复犯错误。中重点词语有:今,现在。亡,死,去世。闻,听。句意为:他不幸去世了,现在就 再也没有听说有好学的人了。(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自吾有回,门人益亲”“不迁怒,不贰过”“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等语句可 知,颜回勤奋好学,待人谦和,安贫乐道,品德高尚。孔子失去这么好的学生才痛哭。 答案:(1)全谁从更加(2)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喜欢学
15、习,他不把怒气发到别人头上,不重复犯错误。他不幸去世了,现在就再也没有听说有好学的人了。(3)孔子“哭之恸”的原因是失去了一位勤奋好学,待人谦和,安贫乐道,品德高尚的 学生- -颜回。【点评】文言知识积累:“之”的用法: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孔子云:“何陋之有?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8 . (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垃圾食品,不碰就好张田勘近日,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研究报告称,
16、哈佛、剑桥等学校的联合研究组在19902010年间,对197个国家进行325次饮食调查,比较了这些地方人们饮食结构的 变化。蔬果、五谷、鱼及高纤维食物等被定义为健康食物,而不健康食物指红肉、含糖 饮料、高胆固醇及高盐食物等。结果发现,美国、澳大利亚及比利时等发达国家的人虽 然较多进食健康食物,但垃圾食物摄取量却数一数二。中国人和印度人的饮食质量下滑 最严重,垃圾食物消耗量直追西方国家。从得分上看,中国人的健康食物得分在各国中最低,而且20年来的变化也显示分数下 降最多,从1990年的34.2下降到2010年的29.9。中国人的饮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虽 然越来越好,但是离会吃和吃得健康则越来越远
17、,中国正在朝着胖子之国大步前进。根据柳叶刀的这份报告,似乎中国人的“食商”最为低下,甚至不知道怎样避免 垃圾食品。然而,报告也指出,喜爱垃圾食品并非中国人的专利,而是全球人类的一个 共性。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如何避免垃圾食品。按照传统思维,避免垃圾食品的做法就是远离或抛弃垃圾食品。例如,世界卫生组织 认定的中国垃圾食品有10大类,油炸类食品、腌制类食品、加工类肉食品(肉干、肉松、 香肠、火腿等)、饼干类食品(不包括低温烘烤和全麦饼干)、汽水可乐类饮料、方便类 食品(主要指方便面和膨化食品)、罐头类食品(包括鱼肉类和水果类)、话梅蜜饯果脯 类食品、冷冻甜品类食品(冰激凌、冰棒、雪糕等)、烧烤类食
18、品。如果想要身体健康和 延年益寿,简单的做法就是不吃,至少要少吃这些垃圾食品。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 人能做到避开这些垃圾食品,原因不仅在于这些食品的确吸引人,也在于一些人因工作 和生活环境不同,必须在外面就餐,做不到吃更健康的食品。不过,真正要做到避免垃 圾食品,就需要更新食品消费观念。最大的观念改变是,世界上没有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合理的膳食。按照16世纪文艺复 兴时期瑞士药物学家帕拉萨尔苏斯的说法,只有剂量能决定一种物质是否有毒。对食物 而言也是如此,只有数量才能决定一种食物是否为垃圾食物。红肉、含糖饮料、高胆固 醇及高盐食物等固然可以称为不健康食物,但只要数量有限,就不会危及人的健康。因
19、 此,与其说一些食品为垃圾食品,不如说消费这些食物时没有对食物进行巧妙搭配。让食物巧妙搭配其实就是在进食健康食物,这方面,中国卫计委、中国营养学会早就 为中国人提供了膳食指南。最新一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1年修订电子版)的核心 也在于为公众指明饮食搭配的膳食宝塔原则,也即各类食物的摄食比例。这个膳食宝塔的第一层(底层)是谷类薯类及杂豆,即主食,每人每天应摄食250400 克(半斤八两)。膳食宝塔的第二层是蔬菜和水果,每人每天的蔬菜摄取量应为300500克(6两1斤),水果摄取量应为200400克(4两8两)。膳食宝塔的第三层是 畜禽肉类、鱼虾类和蛋类,每人每天的摄取量分别应为5075克(1
20、两1.5两)、75 100克(1.5两2两)和2550克(0.5两1两)。膳食宝塔的第四层是奶类及奶制品、 大豆及坚果。奶类及奶制品每人每天应摄取300g(6两)、大豆及坚果每人每天应摄取30 50克(0.61两)。膳食宝塔的第五层是烹调油和盐,烹调油每人每天2530克(0.50.6两),盐每人每天6克(1啤酒瓶盖)。显然,膳食宝塔的的塔尖是第五层,依次到塔底是第一层,即谷类薯类及杂豆等主食。 但是,在生活中,一些人难以做到按这样的比例来摄取食物,而且更重要的是,很多中 国人做不到每天摄入6克盐,2530克油。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发现,中 国居民每天摄入烹调油42克,远高于推荐量。此
21、外,中国人每天食盐平均摄入量是12 克,是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值的2.4倍。因此,中国人的超重和肥胖并非是垃圾食品造成的,而是膳食不平衡造成的。换一个 角度来看待膳食平衡,就要牢记: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多吃蔬菜水果和薯 类;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如饮酒应 适量;吃新鲜卫生的食物。(选自2016年3月20日今日文摘)(1)作者说“垃圾食品,不碰就好”,从全文看如何理解这“不碰”的含义?(2)说明文的语言非常严谨,请就第段加点字“似乎”为例进行分析。(3)根据全文内容,请你把第段缺少的饮食建议再补上两条。【分析】这篇说明文首先介绍了什么是垃圾食物,然后介绍如
22、何避免垃圾食品,最后指 出中国人的超重和肥胖并非是垃圾食品造成的,而是膳食不平衡造成的。利用我们学到 的筛选文章内容和说明文的相关知识,解答即可。【解答】(1)本题考查从文中分析关键信息的能力。根据第段“但在实际生活中,很 少有人能做到避开这些垃圾食品,原因不仅在于这些食品的确吸引人,也在于一些人因 工作和生活环境不同,必须在外面就餐,做不到吃更健康的食品。不过,真正要做到避 免垃圾食品,就需要更新食品消费观念”可知,避免垃圾食品,并不是不碰垃圾食品; 根据第段的“最大的观念改变是,世界上没有不好的食物,只有不合理的膳食”,第 段“中国人的超重和肥胖并非是垃圾食品造成的,而是膳食不平衡造成的”
23、可知,要想 真正做到避免垃圾食品,最好的做法就是要合理和平衡膳食。据此综合作答即可。(2)本题考查品味说明文语言特征的能力。加点词“似乎”这个词语是用于表推测的语 境,放在句中来看是为了说明“中国人食商低下”这个说法并未得到证实,只是作者 根据柳叶刀的报告得出的推测。如果我们将“似乎” 一词删去,那么就让这种说法 变成了事实,这显然是不符合作者的说法实际的。使用“似乎” 一词能够体现说明文语 言的准确严谨。注意先表态“不能删去”再据此整理说明答案即可。(3)本题考查结合文章理解表达的能力。通读全文,分析第段,由“食物多样,谷类 为主,粗细搭配”和“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可知,这儿要补写的饮食建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2021 学年 江苏省 苏州市 联考 年级 期末 语文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