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一、文化常识选项汇编1 .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凸出的文字或花纹。文字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2 .鲁班,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般。惯称“鲁班”。3 .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 书“O4 . “嫡长子”继承制,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5 . “察茂才” “举孝廉”,是自下而上.6 .在信历的每月十五日称,“望日”,每月的初一称为“朔”。“夏四月之望”是指夏历(农历) 的四月十五日。7 .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践事:供职、充役之意。践袭:蹈袭, 沿用之意。一 8.心:礼部”是
2、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 客等事务。9 . “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降职。10 .肃宗:皇帝的庙号,肃,恭敬、肃穆之意。11 .唐朝以前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 祖等;明清两代用年号来称呼,词典称庙号。12 .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的两小时。日中是十二时之一,又名 日正、中午等:(上午11时正至下午1时正)。13 .“薨”是古人对诸侯之死的一种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可称薨。帝后的死当称为“崩”。14 .科举考试
3、从隋炀帝大亚年间开始。15 . “六部”中吏部(管理文职官员的任免、考选、升降、调动等事);兵部(负责军事,入军队 编制、武官选授以及驻防、训练、检阅等政令);礼部(掌管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等)16 .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17 .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 殿下,对太子的称呼。18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是供平辈 和晚辈称呼。19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20 . D. “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
4、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 “徙” “升” 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 “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 “迁”是 关于调动职务的。“转”是关于职务调动的。21 .“解职” 一词,这与“致仕”词义相近。22 .冠族指的是当地显贵的豪门世族,有一定的名望和影响。23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也 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24 . “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25 . “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 官职。“26.谥号是朝廷对死
5、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 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27 .古代男子20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 故称“弱冠”。28 . “弹劾”是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29 .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疏的本意为“疏通”,这 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30 .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 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31 .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
6、,指任命官职。32 .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33 .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表明当 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34 . “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 政”、“致仕”则指辞官或退休。35 .践昨,特指皇帝登临皇位。君主即位也可叫“践祚” “登极”“登庸”“御极”。36 .史记和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史记分为“本纪”“世家” “列传” “表” “书”五部分。37 . “解褐”,谓脱去布衣,担任官职。“博士”,是专掌经学传授的
7、学官。38 . “总角”指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不分男女。常用来指少年时期。“部伍”指的是军队的 编制单位,部曲行伍,也泛指军队。39 . “拜”指授予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迁”“谪”“转”“徙”“改”“移”“补” 等,其中“迁”指升迁;“左迁”“谪”指贬官。40 .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是掌管刑法、狱讼等事务的官署。释褐,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 职。九品,古代官员分九品十八级。41 .檄,是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是官府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词敌人或 叛逆的文书。42 . “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 统治者
8、代理皇帝执掌国政。43 . “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分为即位诏、 遗诏、表诏、密诏、手诏、口诏等,属于命令文体。44 .弑:封建时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为“弑”。45 . “沙门”,泛指所有出家修行的宗教人士,对年长的当尊称法师、师父。“悬壶”,即悬壶济 世,人们对医生行医的尊称。46 . “勤王”,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敕”,中国古代帝王诏 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47 .股指的是大腿,而肱是指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股肱之臣,辅佐帝王的重臣,也喻为十分亲近 且办事得力的人。48 . “视事”指官吏到职
9、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 政”、“致仕”则指辞官。49 .刺史,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唐肃宗时期州郡长官为刺史。50 .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51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是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52 .教授,学官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受禅,是中国古代推举部 落首领的一种方式。文中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53 . “稔”意思是“庄稼成熟”,“登”,谷物成熟。“歉”,收成不好。54 .文中的“授”“迁”“起”“擢”“进”均指升官。“改”是改任,表调
10、动;“兼”是兼任, 同时监管。55 .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多指政事言。56 .中官:中官在古代含义较多。最初是古官名,后来还可指宫内、朝内之官。本文的“中官”指 宦官,又称奄人,内官,内臣等。57 .禁中,即宫禁。是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 禁。八。58.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59 .曲笔,意思是徇情枉法。幸,旧时封建帝王到达某地称“幸 o故事,是古今异义词,意思是 旧日的典章制度,先例。60 .宋史和司马迁的史记等二十四部正史,被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为“二十四史”。钦定的 二十四史都是以史记为范本的纪传体史书,而资治
11、通鉴是编年体史书,不在二十四史之列。61 . “夺哀”犹“夺服”,也叫“夺情”,指古代官员丧服未满而被朝廷强令出仕。62 .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63 .在古代中国,名多由长辈起取,并往往通过取名体现对子女的期望;字是男子20岁举行加冠 礼时所取;女子虽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但也有取字的权利。64 . “尚书省”是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 来,是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65 .“布衣”指麻布衣服,代指老百姓,在古文中黎首、黔首、黎民、庶民、孺人都有百姓的意思。 “孤”是君主的自称。66 .符
12、是中国古代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用金、铜、竹、木等不同原 料制成。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67 . “赠”又叫“追赠”,指古代皇帝为已经去世的官员及其亲属给予的加封。68 .五行,即“五行”指的是我国古代称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即水、火、木、金、土。69 . “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 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70 .巡按,巡按御史的简称.是监察御史赴各地的巡视者,负责考核吏治、审理大案等。71 .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丞相总管行政,御史大夫主 管监察和秘书工作。7
13、2 .致仕,旧指交还官职,即辞官。致仕制度,即官员的退休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重要组 成部分,典籍中习见的“致事”“告归”“乞骸骨”等,也都指的是“还禄位于君”。下车”指官员刚 到任。73 .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74 .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75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学校。太学博士是学校的主持和讲授者。76 .兄弟为参、商,指的是兄弟不合睦。参星与商星,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古人以 此比喻彼此对立,不和睦。77 . “宫车晏驾”,“晏”:迟。宫车迟出,旧为帝王死亡的隐讳说法。78 . “授讫,言台
14、除正”是说王猛对官吏有任命权力,王猛先授予某人官职,然后只要上报尚书台 就可以对官吏的正式任命。79 . “僭”是超越本分的意思。“僭位”是指越分窃据上位。文中“及坚僭位”意思是说苻坚登上 皇位并不是合法的。“便宜从事”指可斟酌情势,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80 . “乞归养”,请求辞职回家奉养父母。81 .授为加授官职之意,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拜、拔、除、擢等。“左迁”为贬官。82 .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往往称名,称别人往往称字。83 .礼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典礼、科举、学校等,礼部最高长官为礼部尚书是礼部的最高长官。84 .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
15、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 三等赐同进士出身。85 .奉钱有两个意思,其一是资助之钱。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 泛指军队。86 .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87 . “诸生”是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 縻生、例生等,统称诸生。88 . “屯田”指政府组织、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的农业生产形式,有军屯、民屯和商屯 之分。汉以后历代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军饷和税粮。89 .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如“奉行故事” “虚应故事”。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 而从六国破亡
16、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中的“故事”是“旧事,先例”。90 .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依次称为状元、榜眼、探花。91 .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习惯上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称为“江”,把注入内湖或内海的称 为“河”。文中所提到的“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域。“河汉”指的是“银河”。92 .黜:指罢免官职,古代表示罢免官职的词还有:夺、免、去、废等。“除”指任命、授予官职。93 .宦官,也指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的官员。94 .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
17、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沿漏的意思,是 一种秘密的奏议。95 .公为敬辞,尊称男子。中国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96 . “谥”即谥号,是古代对君、侯、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在其死后追封的称号,用以表彰其功绩 或品德,谥号由朝廷授予。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 朝廷颁赐的不同。97 .校射意思是校场比试射技和武艺。廉访使:宋、元时期的职官名。宋代全称廉访使者,元代全 称肃政廉访使。主管监察事务。98 .摄,古有“代理”之意,“摄政”指代国君处理国政。古代十日为旬,文中几十旬应为几百天。 秩,十年为一秩。99 .奉诏:接受皇帝的命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古代 文化 常识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