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师大《环境学》课程讲义01环境学基本原理.docx
《安师大《环境学》课程讲义01环境学基本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师大《环境学》课程讲义01环境学基本原理.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环境学课程讲义第一章环境学基本原理环境、环境污染、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可持续发展等词汇是最近几年出 现频率较高的词汇。我们大家都很熟悉,似乎都很了解。环境科学成了很热门的 科学。这是好事,我们就希望出现人人关心环境,人人爱护环境的局面。第一节环境一、环境:(一)、环境的科学定义:指围绕着人的空间以及其中一切可以影响人的生活与发 展的各种天然的与人工改造过的自然要素的总称。可见,环境是一个很大的概 念。如果按要素分,有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其中,自然环境包括大气环境、水 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矿藏环境、生物环境、星球环境、宇宙环境等。社 会环境包括聚居环境(如院落、村镇,城市)、生产环境(如
2、厂矿、农场)、交通环 境(如车站、港口)、文化环境(如学校、剧院、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等。如果按功能分,有劳动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区域环境、流域环境、全球 环境等。(二)、环境的法律定义:1989年12月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的第二条,对环境作了以下的界定:”本法所称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 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要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 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 城市和乡村等”。可见,中国环保法规定的也是一个“大环境”的概念,即包括 自然环境,也包括人工环境;即包括生活环境,也包括生态环境。二
3、、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定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自然资源定义为:一定时空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 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自然资源的定义为: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以 及生成这些成分的环境功能。前者包括土地、水大气、岩石、矿物及其群聚一一 森林、草地、矿产、海洋等。后者则指太阳能、风能、水能、生态系统的环境机 能、地球物理化学的循环机能等。比较和思考以上不同的说法,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来源。2、在人类认识能力和利用能力的限制下,相对于人类需要,自然资源具有 稀缺性。3、自然资源表现形式是多样的。第二节环境要素及属性一、环境要素的概念地
4、面下沉:如两淮煤矿,矿陷区的生态修复是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问题,塌 陷区改造成人工湖,用来休闲和养鱼。湖泊富营养化:富营养化即水体老化的一种表现。主要原因是水体中N、P的 含量超过临界值,导致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急剧和过量地生长,藻类死亡后其分 解作用大大降低了水中溶解氧的含量而形成厌气条件,使水质恶化,造成鱼类和 其他生物大量死亡。而且,水中藻类的优势种也往往由硅藻、绿藻转为蓝藻,这 种藻类不适宜作饵料,其分解产物往往有毒,并给水体带来不良气味,严重地降 低了水质。如巢湖。(三)资源耗竭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依托和条件,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首 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全球资源匮乏的主要表
5、现在:可利用土地资源紧缺、森林资源不断减少、淡水 资源严重不足、生物多样性资源严重减少、某些重要矿产资源(包括能源)濒临枯 竭等。一一水环境恶化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我国水体水质总体上呈恶化 趋势。2000年全国污水排放量为620亿立方米,其中近80%末经处理直接排入 江河湖库水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全国 地下水多年平均超采量约74亿立方米,已形成164地下水超采区。部分地区出 现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问题,北方一些地区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南方许 多重要河流、湖泊严重污染。人民日报2002年3月23日据我国55500公里河段调查,不符合饮用水和渔业用水水质
6、标准的有47700 公里,占85.9%,不符合地面水水质标准的为26100公里,占47%,其中污染严 重、鱼虾绝迹的河段有24000多公里,全国七大水系近一半河段污染严重,86% 的城市河段水质普遍超标,全国七亿人口饮用大肠杆菌超标水,L64亿人口饮用 有机物污染严重的水,3500万人口饮用硝酸盐超标水。新华网2003-03-14(四)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因素,使得有害物质或者因子进入环境, 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破坏了环境系统正常的结构和功能,降低了环境 质量,对人类或者环境系统本身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或者 因子称谓环境污染物或者环境污染因子,简称污
7、染物或者污染因子。环境污染是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汽车发动机的废气排放是城市大气 污染的主要污染源,而且其排放高度处于人的呼吸带,对人类危害更为严重。这 种排放物达140多种,主要有CO、C02、NOx、Sox、HC、甲醛和微粒等。某 些化学活性较强的HC、NOx在太阳光照射下会引起化学作用而产生地面臭氧, 过氧化酰基硝酸盐、醛类等。而形成光化学烟雾。这种烟雾刺激眼睛和咽喉、阻 碍生物生长。微粒特别是可吸入的悬浮微粒,直径一般小于是lum,吸入肺部后 刺激引起气管炎、肺炎、心脏病等多种疾病,微粒中多环芳烂,如苯并茂是致癌 物质,直接威胁人的生命,排气中的铅对中枢神经有破坏作用,对儿童危害尤
8、大。 我国大城市中如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兰州等大气污染已十分严重。根据1991-1995年的调查表明,我国汽车发动机水平,只相当于国外20世 纪7。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水平,平均污染排放量比发达国家产品高3-5倍,有 些正在运行中的汽车高达10倍,甚至于更高。目前,在全世界20个大气质量最 差的城市中,我国占10个。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P218按照污染因子的性质可以将污染分为:化学污染、生物污染和物理污染。按照环境要素可以分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按照污染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污染生活污染等。(五)人口剧增人口剧增对环境的影响,将在第二
9、章节详细介绍,这里不讲了,以避免重复。污染物:人口义产量/人口乂污染物/产量上式反应了污染物与人口数量,人均产量以及生产技术水平之间的关系。以上从五个方面介绍了环境问题,自从环境问题引起人类重视以来,人们一 直认为“环境问题的出现是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的结果”。总结起来,环境问 题的实质到底是什么?环境问题的实质,一是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 代晶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我们必 须深刻了解以下两个简单而重要的事实。环境容量是有限的全球每年向环境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这些废物排入环境后, 有的能够稳定地存在上百年,因而使全球环境
10、状况发生显著的变化。例如,大气 二氧化碳浓度已有工业化前的280ppm升高到353Ppm,甲烷浓度由0. 8ppm升 高到1. 72Ppm,一氧化二氮浓度由285ppb上升至310ppb,这些温室气体的增多已 经使地球表面温度在过去的一百年中大约上升了3-0. 6摄氏度。臭氧层的破 坏则归咎于氯氟碳(CFCs)的使用。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南极上空发现了臭氧层 空洞,空洞还在不断扩大,南极上空低平流层臭氧总量平均减少了 39%-40%。大气中的臭氧含量仅一亿分之一。在离地面20-3。公里的平流层里,存在一个 臭氧层,其中臭氧含量占这一高度的十万分之一。臭氧含量虽然极微,却具有非 常强烈的吸收紫
11、外线的功能,它能把波长为200-300纳米的紫外线吸收掉。而紫 外线,尤其是260-340纳米的紫外线,对生物具有极强的杀伤力。正由于臭氧层 能够有效地挡住来自太阳的紫外线侵袭,才保护了地球上各种各样生命的存在、 繁衍和发展。氟利昂被广泛地用作致泠剂、发泡剂和清洁剂。火箭使用的推进器也是平流层 中氟利昂的一大来源。进入平流层的氟利昂在紫外线作用下释放出氯原子,氯原 子马上和臭氧发生连锁反应,一个氯原子可以破坏10万个臭氧分子。由于平流 层很少有上下对流,没有雨雪的冲洗,污染物可以在平流层停留很长时间,对臭 氧层的破坏很大。臭氧层破坏的后果是很严重的:(1)臭氧的减少使皮肤癌和角膜炎患者增加,
12、也会损害人的免疫能力,使传染病的发病率猛增。“绿色和平组织”的代表指出: 臭氧层如果损耗10%意味着增加30万例皮肤癌患者。(2)破坏地球上的生态系统。 过量的紫外线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农作物减产。紫外线还能导致某些生物物 种的突变。(3)引起新的环境问题。过量的紫外线能使塑料等高分子材料更加容 易老化和分解,结果又带来新的环境污染一一光化学大气污染。(二)自然资源的补给和再生、增加都是需要时间的,一旦超过了极限,要想 恢复是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逆转的。森林采伐应不超过其可持续产量。森林具有涵养水土、储存二氧化碳、栖息 动植物群落、提供林产品、调节区域气候等功能。过度砍伐使森林和生物多样性
13、 面临毁灭的威胁。土地利用应谨慎地控制其退化速度。1988年,全世界-农耕地约为46. 87 亿公顷,其中12. 3亿公顷已退化,全世界干旱地,半干旱地面积为61. 5 亿公顷,其中近70%已中等程度荒漠化(邓楠,1993)o近年来沙尘暴的影响,就 是由于过度采伐森林,土地的退化有关。“从(2002年)3月19日到20日,沙尘暴袭击了甘肃、内蒙古、宁夏、山西、 陕西、河北、北京、天津等八省(市、区)120多个县,总面积140万平方公里, 耕地428万亩,草地3540万亩,总人口 13亿”人民日报2002年3月21日“满卷狂风蚀春色,迷蒙黄沙掩繁花”。“沙尘暴使北京空气中的大气颗粒 物成倍增加,
14、最多时总悬浮颗粒物浓度高达11000微克/立方米,是国家空气质 量二级标准的40倍,两次沙尘暴在北京的总降尘量高达5.6万吨”。人民日报2002年3月23日 (2002年)3月19日到20日,1。年来强度最大、波及范围最广的沙尘暴袭 击了我国北方8个省市区,其中甘肃酒泉的鼎新和金昌市为特强沙尘暴。金昌市 的大风像山洪一样在市区的楼群间轰鸣,风力达到9级,瞬间风速每秒达22米。 在鼎新,甚至还刮起了黑风,能见度一度为零,伸手不见五指”。“据史料记载,沙尘暴发生的频率,500年前,150年发生一次:到250年 前,沙尘暴不到8年发生一次;近100年前,5年发生一次;进入20世纪90年 代后,沙尘天
15、气一年发生多次,且时间提前、强度增大、波及范围更广。2000 年一年发生12次,2001年仅1-4月就出现了 9次”。沙尘暴对酸雨有中和作用: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王自发研究员与日本大气化 学界创始人秋原肇、沙尘暴模拟专家鹏野共同研究的土壤气溶胶对东亚酸雨分 布的影响一文指出,沙尘暴对酸雨有中和作用,能减轻我国北方、韩国、日本 酸雨危害。结果表明,PH值在7-8之间、并富含碳酸钙的沙尘可使得中国北方、 韩国、日本的降雨的PH值分别增加0. 8-2. 5,0. 5-0. 8,0. 2-0. 5。由于沙尘 中含有大量的铁钙等离子,在韩国、日本沉降后,其对海洋的生物链也有良好的 促进作用。2003年2
16、月13日新华网甘肃人口 50年间翻了一番多,而耕地仅增加了 4%。人地的矛盾导致新中 国成立后的20年间,西北地区先后搞了 3次大规模的毁林开荒,破坏草地667 万公顷,毁林18.7万公顷。到上个世纪的90年代末,甘肃全省水土流失面积 38. 9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5.6%。人民日报2002年3月24日_水并不是取之不尽的。人类消费淡水量的迅速增加导致严重的淡水资源的 短缺。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按照日前的正常需要和 不超采地下水,全国年缺水总量约300-40。亿立方米。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可 持续发展P107-112从经济学角度看,环境问题实质上也是一个经济问题。这
17、是因为:1环境问题是随经济活动开展而产生的,它是经济活动发展的副产品。经济活动 需要从环境中开采资源,因此会造成生态破坏,经济活动所排放的废弃物,又 造成环境污染。2、环境问题使人类遭受到巨大经济损失,且限制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3、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有待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的发展,为解决环境 问题奠定了物质基础。因为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否则环境问题是无法解决的。环境经济学姚建主编,西南财经大学生出版社,2001污染物:人口 X产量/人口 X污染物/产量上式反映了污染物与人口数量、人均产量以及生产技术水平之间的关系。三、人与环境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是人类与环境相互
18、作用中最本质的内在联系,是人类与环境 相互作用中的核心规律。人与环境的和谐就是在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取得的一 种相互协调、相互平衡的状态。人与环境的和谐包含三个层次:1、人与自然的和谐;2、人与环境的和谐;、 3、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和谐程度体现在五个方面:适应生存一环境安全一环境健康一环境舒适一环 境欣赏。与马斯诺的需要理论相一致。第四节 环境规律什么叫规律?同一类现象的本质关系或本质之间的稳定联系。规律具有6性:1、隐蔽性2、普遍性3、稳定性4、可重复性5、具有严肃性和强制性6、适应性环境规律是指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环境多样性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规律,人与环境和谐是人类与
19、环境相互作用的核心规律。制约人类发展 的规律有五类一一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经济规律、技术规律和环境规律。人类 要实现重大的战略目标,其行为必须遵循五类规律,即五律协同。一、环境规律环境规律是指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环境规律的基本内容是;环境多 样性和人与环境和谐。规律是事物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如人的生老病死。二、五律协同五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经济规律、技术规律和环境规律协同:规律的作用方向与目标一致者称为协同。拮抗:规律的作用方向与目标相反者称为拮抗。偏离:规律的作用方向偏离预期目标者称为偏离。显然,协同者是实现目标的动力,拮抗者是实现目标的
20、阻力,偏离者是实现目标 的离心力。f协同二出发点目标一拮抗I偏离相关规律作用示意图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出发点经济规律一一一目标技术规律环境规律规律联合作用示意图使五类规律的作用都成为协同者,从而使五类规律都成为实现目标的动力,这种 状态称为“五律协同”。三、规则与规律规则是人为规定的、规范人类行为的伦理道德、规章制度、法律条例、标准 规范的总和。它包括:社会规则:调节和规范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如道德、法律。经济规则:规范人们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行为。如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技术规则:规范人们的技术行为。如产品质量、标准化。环境规则:规范人类的环境行为。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既不能人为创造,也
21、不能人为地消灭。规则与规律之间的关系:偏离规律的规则是事物发展的离心力,背离规律的 规则是发展的阻力,顺应规律的规则是发展的动力。四、环境调控环境调控是采取适宜的措施调整人类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 调发展。环境调控的手段:技术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教育手段。要进行环境调控,就必须制定一系列的环境规则。如环境伦理、环境法规、 环境管理制度、环境标准、环境规划和与环境相关的国家能源战略、生态保护战 略、资源战略等。宏观手段:环境战略、环境管理体制、重大环境政策和环境规划 环境调控手段/微观手段:将宏观调控手段逐一落实到环境保护的具体事务上。人类行为调控:社会调控、经济调控
22、、环境调控。第五节环境科学一、环境学科学的任务在于提示客观规律。环境学的任务在于揭示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 基本规律,它的基本原理包括环境多样性原理、人与环境和谐原理、五律协同原理和规则规律原理。长期以来, 人们认为生态学理论是环境科学唯一的理论基础。本书认为,环境科学的基础理 论是环境学。生态学的任务在于揭示生态规律,环境学的任务在于揭示环境规律。 生态规律与环境规律的联系与区别就是环境学与生态学的联系与区别。二、环境科学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 境“系统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的科学。它的任务在于揭示环境 规律,即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
23、。具体来说有以下四点:第一、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了解人类环境变化的过程、环境的 基本特性、环境结构和演化机理,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环境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 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利的变化。第二、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 保护的关系,使人类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第三、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发挥环境科学的社会功能,探索污 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毒理学研究,为人类正常、健康的生活服务。第四、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因此,环境科学有众多的交叉学科。如环境自然科学:它研究的重点是,在人类活动作用下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中 的演化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学 师大 课程 讲义 01 基本原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