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docx
《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docx(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之1一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但不能仅仅从实践层面考察课程思政,必须 从理论层面深挖课程思政的理论和规律,才能更有效的指导课程思政实践。本期 微信推送,我们关注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之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概要性 的介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特点、隐性思想政治的历史渊源、思想政治教 育的六要素及特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与机制四个方面的内容,期待给各 位读者带来启发。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特点(一)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如下定位:1 .隐性不等于欺骗性2 .隐性不等于隐去阶级性或存在的客观性3 .隐性不等于自发性4.隐性不等于非预期性(二)
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寓于专门的思想政治 教育之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的、不为受教育者焦点关注(或者不为受教育者 明确感知)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类型。这种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 育(即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应,它在实践中往往隐藏其教育目的,并以隐 臧的教育方式开展施教,其教育效果的呈现也是隐现的。(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品性1 .渗透性2 .生活性3 .开放性4 .潜隐性二、隐性思想政治的历史渊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古已有之。(一)在中国的发展中国古人关于社会政治控制、道德教化的言论中可以梳 理出“以身示教”、“以乐化民”、“熏陶化育”、“笃行隆礼”等施教主张
3、。 中国近代也有不少思想家、教育家阐发了蕴含隐性思政的相关论述。梁启超提出 “以情化德”;蔡元培提出“美育育德”;陶行知提出“生活育德”。(二)在西方的发展古代西方的思想家同样探讨道德教育、公民教育与生活 实践的关系,形成了丰富的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间接智慧。古希腊时的亚里到了内化的阶段,人们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而彻底地改变 自己的态度,这意味着个体主动地将新观点和新思想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之中, 使之成为自己态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显然,个体的态度只有达到了内化阶段, 才是稳固的、持久的、难以改变的。相比较而言,表面的顺从就显得肤浅、被动, 尽管如此,在态度形成的过程中,被迫进
4、行的顺从其作用并不是可以忽略的,在 一定程度上,它是态度形成的必经之路。(四)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品德不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而是经过一系列的学习不断构建而成的。正因 为它的形成是一个变化过程,所以对品德不良的转变可以根据情况从不同的阶段 着手。了解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对品德不良的转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1 .品德的形成个体品德的形成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在社会舆论和教育等影响下将外部 道德规范进行内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品德是在人际交往中,在对社会规范的学 习和接受中形成和发展的。品德结构的建构同社会规范的遵从、态度的确立是一 致的,规范的接受是品德结构不断构建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心理准备、道德信 念的形
5、成、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等几个阶段。(1)心理准备。心理准备就是个体希望接受教育的心向,它是道德教育的 前提条件。学生对教师的态度是影响心理准备的重要因素。(2)道德信念的形成。道德的实质涉及道德行为的意向和理由。所谓意向, 是指个体对自己受意志支配下的行为的意识。所谓理由,不同于原因,理由是指 个体在理智、信念指导下的行为目的,而原因只表明行为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因 此培养个体形成一定的道德价值观念,学会用道德观念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在品 德培养方面是必要的。道德价值观念还不能成为个体行为的动机力量,而道德信念就是坚信行为规 范的正确性并伴有情绪色彩与动力特点的观念,它是一种主动要求得到
6、维护与实 现的道德需要,即观念动机。培养个体的道德判断能力有利于个体形成某种道德信念。道德判断能力是个 体运用已有的或正在形成的道德准则或道德价值观念,对别人或者自己的行为品 质作出是非善恶判断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个体评判自己的道德认识以及他人对自 己的道德要求的正确性所必须的。(3)道德意志力与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当一种道德行为无需意志努力时,我们就称这种道德行为已经成为习惯了。 这一阶段中,应提供的条件是适当的强化、榜样的选择和给予实践机会。2 .品德不良的转化品德不良是指学生经常产生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或者犯有较为严重的道德 过错,这是目前多数研究者都比较公认的“品德不良”的定义。不良品德是
7、指个 体具有的不符合道德要求的品德。品德不良既有可能是由于道德认识方面的原因 造成的,也有可能是由于道德意志或者道德行为习惯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品德不 良的转化过程大致经历以下三个阶段:(1)醒悟阶段。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品德不良者会经常因为自己不恰当的 言行而遇到一些挫折,这样就有可能促使他们去反思自己的行为,认识到自己的 行为违背了社会道德规范。此时个体处于醒悟阶段。引起醒悟的方法有如下两种: 消除疑惧。品德不良的人由于经常受到社会的责难,故而对他人抱有戒心, 但他们的内心同样也有被社会、被他人尊重的需要。如果教育者适时、适当地给 予关心、鼓励,就会慢慢地消除他们的疑惧,为进一步的道德教育提供
8、互相信任 的基础。引发其他需要。许多品德不良的人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会给与自己有切 身利益的人或事物带来什么后果,教育者如果能够抓住时机适时引导,可以引发 这些人的其他需要,从而导致他们醒悟。(2)转变阶段当。品德不良的个体产生了改过自新的意向,并且对自己的 错误有了初步认识之后,在行为上则会产生一定的转变。当然教育者也应该清醒 地看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品德不良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这些个 体往往缺乏上进心,有时抵制不了诱惑,并常抱有侥幸心理。在转变阶段,品德 不良的个体常有反复现象。出现反复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前进中的暂时后退; 二是由于教育的失败而出现的大倒退。常用的避免反复的
9、方法有如下三种:暂时避免旧的刺激;创设积极的情境让 他们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进取心态;在时机成熟的时候让他们在消极的情境中 接受考验。(3)自新阶段进入这一阶段的个体,完全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社会生活中。对待这些个体, 教育者要特别注意两方面的问题。第一要避免歧视和翻旧账,要加倍关心他们的 成长;第二更为积极的是要使他们形成完整的自我观念。一个具有完整的、健康 的自我观念的个体,敢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具有强烈的进取心,而不为别人 的歧视所动。四、社会规范内容教学的策略(一)影响态度和品德形成与改变的条件1 .外部条件强化。同其他种类的学习一样,在态度、品德的学习过程中,强 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强
10、化可以增强个体对客体的内部准备倾向。榜样人物的选择。 正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所指出的,许多态度是个体通过观察、模仿他人 的行为而习得的。2 .内部条件相应的概念。加涅认为,学习者应具备以下概念:首先,学习者 必须具有那种新的态度将要指向的事物、事件或者人的概念;其次,应具有一套 行为与相应情境关系的概念,比如某学生知道,帮助同学会收获同学的友谊。认 知不均衡。20世纪50年的后期,社会心理学界出现了几种强调态度的认知成分 的模型,这些理论模式均包含着“一致性需要”的假设,即假定个体总是力图保 持自己在思想、信仰、态度和行为方面的一致性,当出现不一致或不协调时,个 体就会力求获得一致,此时
11、,其态度就有可能发生变化。个体要求形成或改变态 度与品德的心向。学习者在具有上述两类条件的状况下,并不一定比如会形成或 改变某种态度。例如日常生活中人们不可能解决所有的不均衡。此时个体具有态 度学习的心向显得尤为重要。影响个体态度学习心向的条件包括:形成或改变态 度是否影响各方面的适应;态度学习中所获得的强化与不学习所遇到的惩罚或损 失的严重性之间的比较等。(二)影响态度和品德形成与改变的因素1 .客观因素。客观因素是指个体自身以外的一切条件,包括家庭、社会、学校、班集体和 同伴,这些因素对学生的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教养方 式。对于家庭的重要性,一般人都比较容易理解。心理
12、学中的大量研究也证明, 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态度和品德学习方面 更是如此。艾森伯格等人研究发现,儿童如果在早期具有较丰富的父母或者兄弟 姐妹的交往经验,那么他们在幼儿园和学龄阶段就对他人的情感更敏感,也更容 易对自己的违规行为产生羞怯的情绪。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包括社会舆论、大众 媒介传播的信息、成年人的榜样作用等。美国学者帕克等人研究表明,在其他生 活条件相似的情况下,观看暴力电影的学生比其他学生有更多的攻击性行为。学 校教育。青少年主要的活动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很自然地,学校教育环境就成 为教育环境主要的组成部分。研究表明,课堂管理无序化,师生关系不和谐,教
13、学方法不得当以及教师随意给学生贴上带有导向性的标签,都会导致学生的课堂 问题行为,久而久之,容易导致学生品德不良。林崇德研究发现,班风对学生的 品德发展有影响,良好而稳定的班风有积极的影响作用,而不健康的班风则会给 班集体的道德行为带来消极的影响。同伴影响。青少年的同伴集体既包括正式的 班级体和各种学生团体,也包括一些非正式的小集体。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这些 同伴集体之所以能对青少年产生重大影响,主要因为“从众现象”存在。所谓从 众是指个人的意见、态度和行为倾向于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值得注意的是,随 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他们与父母、教师的关系逐渐疏远,他们更喜欢与同伴交 往,希望得到同伴小集体的
14、接纳与认可。在同伴集体中,非正式集体对个体的影 响与正式的集体对个体的影响相比,呈逐渐增强的趋势。榜样吸引力。研究表明, 榜样的吸引力是影响个体态度和品德形成或改变的重要因素。一般地说,有较大 影响的榜样通常有以下特征:这些榜样的行为达到了要求并得到了奖励,而其他 人也常效仿他们的行为;这类榜样有权力、有能力奖励学习者,尤其是已经奖励 过学习者的榜样;这些榜样与学习者有类似之处,即这些榜样可以反映学习者的 自我概念和志向。学校所能提供的榜样一般来自教材、教师和优秀学生。布莱恩 等人研究发现,如果儿童看到榜样把自己参加比赛得到的奖品捐赠给慈善团体的 话,他们也会这样做;如果榜样不这样做,儿童就会
15、留下自己的奖品。研究还发 现,如果是口头说教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没有什么影响。2 .主观因素智力水平。智力水平与品德、态度的学习有着比较复杂的关系,有人就一般 少年与品德不良的工读学校(是中华人民共利国为有轻微违反法律或犯罪行为未 成年人开设的一种特殊教育学校,不属于行政处分或刑罚的范围)少年的智力差 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工读学校少年无论是在言语智商、操作智商,还 是总智商上,都显著低于一般少年。智力既是影响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也是影 响态度和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教育程度。青少年的道德认识与判断不仅与智力 有关,还随着年龄的升高、教育水平的提高而进步。有人以小学二年级、五年级 和初中二年
16、级的学生为被试,研究者在谈话中告诉他们许多问题情境和纠纷事 件,要他们设想出最好的解决办法。结果发现高年级的学生给出了更合理的答案。 道德认知水平。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与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是息息 相关的,并用对偶故事法来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最终把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划 分为三个可识别的阶段。科尔伯格借鉴了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采用了两难故事法 来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最终把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最终划分为六个可识别 的阶段。参考文献:1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 .学与教的基本理论,曹殿波,宁夏人民出版社,2014年9月,第1版课程思政的基本理论之3一纲领、路线、方针与政策开展课程
17、思政工作,教育者除了需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与规律、了解 学生学习的原理与规律之外,还需要和执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紧密结 合起来。在本次微信推送里,我们初步梳理了与课程思政工作有关的纲领、路线、 方针与政策文本,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在课程思政工作中更好地领会、贯彻这些文 本之后的精神。所选文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的保证了 “原文式”摘录,如 果和真实文件材料有出入,欢迎大家积极反馈、补充和完善。二、努力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教学工作结合起来。要按照各个学科的特点,引导学 生正确认识在校学习与今后工作之间的关系,解决好为谁服务的问题。要努力学 习外国先
18、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有益的文化,同时要抵制一切消极的东西。 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课程,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联系我国改革 和建设的实践,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教学环节中去。自然科学课程的教学要注 意讲述本专业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就和当前要解决的重大课题。要把进行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同阐明本专业的理论、方法科学地结合起来, 把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统一起来。三、加强教职工队伍的思想建设,大力提倡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办好社会主义的高等学校,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教师的思想品德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工作结合 起来,更容易为
19、学生所接受。这就要求教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忠诚于人民的 教育事业,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努力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发文单位:中共中央发布日期:1987-5-29(12)按照不同学科特点,促进各类学科与课程同德育的有机结合。借鉴 国外包括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在教育改革中积极探索,总结经验, 并及时加以规范,形成稳定的机制。高校应积极开设人文、社会科学类选修课程, 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统筹规划,分工合作。各门课程的建设应体现 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全面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教学大纲和教学评估标准要有正 确的思想导向。教学主管部门和教研
20、人员要深入教学领域与学生实际,有针对性 地发挥教学、科研的德育功能。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发文单位:中共中央发布日期:1994-8-31四、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14.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广大教 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 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 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 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 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
21、修养,提高政治觉悟。要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 堂讲授有纪律,严格教育教学纪律,切实加强教材管理,在讲台上和教材中不得 散布违背宪法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观点和言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发文单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日期:2004-10-14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 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 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 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
22、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 成协同效应。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推出更多 高水平教材,创新学术话语体系,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 评价体系,努力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要更加注重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 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 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习近平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 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 者、党执政的
23、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加 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 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 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 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09日01版)一、严格教育教学管理1.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 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快构 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形成“三全育人”工作格局。把思想政治理论
24、课 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建设一 批具有示范效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 和亲和力、针对性。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坚 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充分发掘各类课程 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推出一批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建设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 范中心,引领带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发文单位:教育部发布日期:2019-9-29三、学科教学体系7.强化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程 基本理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