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诗歌鉴赏主观题答题模板+比较阅读辨别模糊易错题.docx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诗歌鉴赏主观题答题模板+比较阅读辨别模糊易错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诗歌鉴赏主观题答题模板+比较阅读辨别模糊易错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诗歌鉴赏主观题题型分类及解题方法一、有相关知识的题型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物描写、抒情方式、景情关系、艺术技巧、章法结构等1 .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物描写正面描写:动作、肖像(装束)、神态、心理;修辞人 物烘托、他人 评介、景物 烘托、事物烘 托描写手法侧面烘托:正面描写:,写物侧面烘托:感官:视、听、嗅、触/视听结合、色彩映衬、形声色结合等动静: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 静为动时空:远、近、高、低等;早晚、春秋等 修辞: 比喻、拟人、夸张虚实:虚实结合、虚写点面结合白描正衬反衬(以动衬静)形状、颜色、气味等自身特征;修辞环 境烘 托、他 物烘托、人物 烘托(行为、态磨、情感等)2 .抒情方
2、式,直抒胸臆物二植物、动物、无生命的自然物。 志;作者(或他人)的特点、人格、 志趣、思想。同时用上,象征一词。抒情方式景情一致情,借托物言志景情相反 反思史以乐写乐以哀写哀以乐写哀以哀写乐(罕见)咏史抒怀1吊古抒怀借古讽今古今相悖,颂古非今古今相似,贬古刺今描写抒情V以景结情叙述生活事件、描写生活场景、 描写人物活动、描写人物动作、 描写人物肖像或装束I修辞手法D. “此夜曲中闻折柳”,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古人 送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相赠,以表达恋恋不舍之情,古诗中不乏其例。2.春夜洛城闻笛和春夜闻笛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简 要分析。【答案】1.
3、 A2.相同点: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李白诗中的“曲中闻折柳”,李益诗中 的“吹笛唤春归”,“大雁尽北飞”都表达回乡的渴望。不同点:李益诗比李白诗感情更复杂。对大雁北归的自由的羡慕。诗人想归而不得归的 愁怨。希望得到朝廷的赦免,重回仕途的春天。诗人作为一名迁客,看到春到大地却不暖人 间,朝廷的恩赦并没有随自然的春天一同到来,含有不尽的怨望,难言的惆怅。【分析】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 “清晰”说法不正确,“暗”有断续、隐约之意,笛声不知从谁家飞出来,那未曾 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2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
4、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相同点:两诗都抒发了思乡之情。李白的诗歌写“此夜曲中闻折柳,“柳”谐音“留”。古人 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种习俗,也代表一个场景、一 种情绪。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借助“折柳”习俗表达思乡; 尾联“何人不起故园情”则更是直抒胸臆。李益诗歌写“寒山吹笛”,这笛声,这情景,激 动士卒的乡愁,更摧折着迁客,不禁悲伤流泪,渴望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而“雁”的 意象更体现思乡之浓,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 回北方。后二句即用这个传说。诗人十分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极其
5、 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所以说“不待天明尽北飞”。借助大雁表达渴望回 到家乡。不同点:李益诗比李白诗感情更复杂。诗人以恍惚北方边塞情调,实写南谪迁客的怨望。诗人十 分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极其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 但这种自由却与自己无关。与大雁相比,迁客却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归。这里蕴含 着遗憾和怨望:迁客的春光朝廷的恩赦,还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二、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3.4题。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 五更疏欲断, 薄宦梗犹泛, 烦君最相警, 病蝉 贾岛病蝉飞不得, 拆翼犹能薄, 露华凝在腹,徒劳恨费声。一树碧无情。故园芜已平。我
6、亦举家清。向我掌中行。酸吟尚极清。尘点误侵睛。黄雀并莺鸟,俱怀害尔情。3 .下列关于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李诗以蝉的生活习性起兴,见蝉思己,想象故园荒草齐平,发出宦薄梗泛之叹,结 尾烦蝉自警。全诗以蝉起,以蝉结,首尾圆合,章法紧密。B.从内容安排看,李诗摹物与叙已并重,尾联己与物直接对话,人与物密合无间;贾 诗以叙物为主,全诗虽未着力叙已,但已之情绪明显流露。C.两诗颔联都着力刻画蝉之形象,李诗以碧树相衬,侧重刻画蝉之声孤;贾诗视听结 合,突出蝉虽翼“拆”吟“酸”,但仍有“薄” “清”之坚守。D.贾诗以“病蝉”为题,主要刻画蝉之病状,突出病蝉遭遇之惨烈。尾联“黄雀”“莺
7、鸟”也点明了 “病”的缘由,突出病蝉树敌之广。4 .两首诗都托“蝉”以寄意,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两首诗所寄之意有何异同。【答案】3. D4. (1)同:两首诗都借蝉寄寓怀才不遇之叹。李诗中蝉居高而难饱,喻自身才高而 薄宦;贾诗虽腹凝露华,但现状却是飞不得,表怀才不遇之感。两首诗都托蝉表达了坚守 高洁之志的决心。李诗尾联直抒胸臆,借蝉自警,虽清贫不顺,但依然清高,坚守高洁之志; 贾诗借病蝉的“拆翼”“酸吟”喻仕途的坎坷、生活的穷酸,尽管贫贱,仍能不以俗厚而自 薄,不坠污浊而自清。(2)异:李诗借蝉侧重表达在险恶宦海、无情世道中自身官卑禄薄、梗泛飘泊的愤 懑;贾诗以病蝉自况,感喟自己才高命蹇,侧
8、重表达被“黄雀”“莺鸟”等险恶势力排挤 的哀怨与苦闷。【解析】3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内容、手法、结构的能力。D. “主要刻画蝉之病状,突出病蝉遭遇之惨烈也点明了 病的缘由”错,病蝉 全诗并未明确交代“病”的缘由,“黄雀并莺鸟”只是“病蝉”所面临的重重危险。故选Do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不同诗歌思想感情异同的能力。蝉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本 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高”以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的“难饱”又与作者身世 感受暗合,所以哀中又有“恨”。但这样的鸣声却是徒劳,并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这 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
9、,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 却是徒劳的。“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颔联是说,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 如故毫不动情。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 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 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颈联是说,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园长期荒 芜杂草早已长平。作者在各地当幕僚,是个小官,所以称“薄宦”。经常在各地流转,好像 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怀念家乡,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 地
10、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作者思归就更加迫切。“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蝉的难饱正与我也举家清贫相应;蝉的鸣叫声,又提醒 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园芜已平”,不免勾起赋归之念。树无情而人(我) 有情,遂起同感。蝉栖树上,却想置(犹淡忘)之;蝉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 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诗人借蝉栖高饮露的个性来表现自己高洁 的品格。病蝉中首联“病蝉飞不得,向我掌中行”写衰颓老弱的蝉飞不起来了,不得不落于 我的掌中(被我俘获),交待病蝉不得自由的悲惨命运。颔联“拆翼犹能薄,酸吟尚极清”写病蝉被卸下翅膀但尚能搏击动弹,痛苦呻吟声依然 保持清脆。颈联“露华凝在腹,尘点误侵睛
11、”写露水积聚于腹部,尘土遮盖了眼眸。尾联“黄 雀并莺鸟,俱怀害尔情”写黄雀和莺鸟全都怀着坏心眼想害病蝉。相传诗人贾岛在韩愈的劝说下,参加了科举考试,他天真地以为,凭着自己的才学一定 能考中,所以,并不把“八百举子”放在眼里,一入考场,挥笔就写,在病蝉诗中,痛 骂:“什么黄雀、乌鸦,都一样想害蝉。”结果被认为是“无才之人,不得采用”,与平曾 等人一起落了个“考场十恶”的坏名。本诗借助病蝉象征比喻诗人的悲惨遭遇,生活困顿窘 迫,仕途坎坷,磨砺不已,面对命运的不公也会有怨恨和悲伤,但依然坚守高洁的情操,老 当益壮,奋发有为。结合以上信息总结处异同点即可。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河涅(唐)
12、杜牧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注)河涅:这里指的是吐蕃统治者自从唐肃宗时期以来占据的河西,陇右之地。 元载:唐代宗时的宰相,曾对西北动防提出建议,后来因事下狱而死。借箸:为君王筹划 国事,出自史记中张良为刘邦谋划的故事。遗弓剑:古代传说黄帝仙去,只留下弓和 剑。凉州:李唐王室出自陇西,偏好凉州一带的音乐。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的前两联回顾中唐宰相元载和唐宪宗的事,写他们都曾力图收复失地,但都没 有实现。B.诗歌颈联借苏武牧羊归来时须发皆白的故事,写河涅地区
13、的百姓身陷异族统治而忠 心不移。C.诗歌后两联运用对比,将河涅百姓受奴役和唐朝百姓闲散安乐对比,突出了对前者 的同情。D.本诗将史实和典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全诗叙事与议论相结合,自然而又富有历史 厚重感。6 .这首诗和杜牧的名作阿房宫赋都含有针硬讽喻之意,请分析二者在思想情感上 的异同之处。【答案】5. C7 .相同之处:两首诗都针硬讽喻统治者。不同之处:本诗直接讽刺统治者贪图享乐; 阿房宫赋借古讽今,以史为鉴,警告统治者不要骄奢淫逸,要吸取秦朝亡国的教训。【解析】8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 “将河涅百姓受奴役和唐朝百姓闲散安乐对比”错,应该是将白发丹
14、心的汉臣与沉迷 歌舞的富贵闲人作对比。故选Co6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本诗:可分为两层。前四句叙事,一连使用了三个典故,感慨宰相元载提出过收复失地 的建议,却遭陷害;唐宪宗李纯在看地图时,也曾感叹过河涅地区的失陷,常想恢复失地, 但未及西征,便赍志以殁。后四句写河涅地区的百姓虽然沦为异族臣民,身着戎服牧羊驱马,但却仍然“白发丹心”地忠于汉家王朝;可是当朝统治者对此却无所谓,而只是对“凉州歌 舞曲”感兴趣,过着悠闲享乐的生活。全诗歌颂长期受吐蕃奴役、渴望版图归唐的河涅地区人民,讽刺元和以后无心国事而只 知享乐的统治者。阿房宫赋:此赋通过对阿房宫兴建及毁灭的描写,生动形象地
15、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 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 情怀。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戴复古 天地一大窑, 万物此陶铭, 君看百谷秋, 田水沸如汤, 农夫方夏耘, (注)陶铭:大热五首(其一) 阳炭烹六月。人何怨炎热?亦自暑中结。背汗湿如泼。安坐吾敢食?陶铸熔炼,比喻培育、造就。7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一,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将气候描写与悯农的内容结合起来,语言平易浅近,更易让人感受到农夫夏日劳作的艰辛。8 .诗人把六月的天地比作一个大窑,太阳像炭火一样熔炼着其中的一切。“烹”字尤 其精当。C.暑天虽极炎热,诗人却认为不应抱怨,
16、因为秋天的谷物均赖此而成熟。富有理趣, 值得称道。D.田中的水被晒得似乎要沸腾,“我”背上的汗水流得就像刚刚用水泼过。虽是夸张, 却也写实。9 .此诗与白居易的观刈麦都表达出对农人艰辛劳作的同情,但在内容和方法上有 异同,请简要分析。【答案】7. D8.同:两诗都在结尾表达了自己不从事农耕生产,却能饱食的惭愧之情。以此表达对 农人劳作的同情赞美。异:本诗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极力描写夏日的炎热,以此衬托农人劳作的艰辛,从而 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诗先描写农家人人忙于夏收的场景,再特写拾穗妇女的悲惨遭遇,以此突出农人 辛勤劳作却生活贫困的现实。以此表现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分析】7 .此题考
17、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D. 我背上的汗水流得就像刚刚用水泼过”错误。“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的 意思是:田中的水被晒得像沸水一样烫,农人背上的汗水流得就像刚刚用水泼过。“背汗湿 如泼”一句描写的应该是农人,而不是诗人自己。故选Do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同:本诗最后两句“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意思是“但他们还要继续耕耘劳作,我又怎 敢安然高坐饱食呢? ”诗人自己无需劳作,与前文农民“背汗湿如泼”做对比,表达了自己 不从事农耕生产,却能饱食的惭愧之情,侧面烘托了对农人劳作的同情赞美。观刈麦的最后两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也同样因为自己不从事农耕生产
18、, 而农民却“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而暗自惭愧。综合分析,两首诗都在结尾表达了自己不从事农耕生产,却能饱食的惭愧之情。以此表 达对农人劳作的同情赞美。异:本诗前两句“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意思是“六月的天地好像一个大窑,太阳像炭 火一样熔炼着其中的万物”,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六月的天地比作大窑,将太阳比作炭火,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气的炎热;七八两句“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的意思是“田中的水被晒得像沸水一样烫,农人 背上的汗水流得就像刚刚用水泼过”,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天气之炎热。如此炎热的天气, 农民还要在田里劳作,衬托出农人劳作的艰辛,从而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观刈麦“田家少闲月,
19、五月人倍忙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十二句,通过直 接描写和环境描写表现了农家人人忙于夏收的场景,“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家田输 税尽,拾此充饥肠”八句写了拾穗妇女的悲惨遭遇,主要以直接描写为主,突出农人辛勤劳 作却生活贫困的现实,表现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好事近烟外倚危楼苏轼(宋代)烟外倚危楼,初见远灯明灭。却跨玉虹归去、看洞天星月。当时张范风流在,况一尊浮雪。莫问世间何事、与剑头微映。9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词人登高望远,所见之景“远灯明灭”,渲染了孤独冷清的氛围,奠定了情 感基调。B.词人由实入虚,想要跨着“玉虹”去
20、仙墙看那“洞天星月”,来摆脱现实的苦闷, 也反映了他无可奈何的心境。C.下阕作者借用典故,表明了自己也拥有如同张范二人般珍贵的友情,何况还可以与 友人一品赏雪之乐。D.本词文字洗练,寓意明确,以现实与历史相融会的笔调,塑造了仕途困顿却极力解 脱内心烦恼的词人形象。10 .苏轼定风波中以“莫听穿林打叶声”起笔,本词以“莫问世间何事、与剑头微 吠”结尾。“莫听”与“莫问”都道出了作者的心境,请分析二者的异同。【答案】9. C11 .同:都表明了一种超脱的态度,外物不足萦怀。异:本词“莫问”的对象是世间之事和别人的言论,以此句做结,表明了作者面对仕途 坎坷,想要不问世事,羽化登仙,或者以友情为寄托排
21、遣内心的苦闷的心理状态。定风波 中的“莫听”对象是“穿林打叶声”,以雨势象征人生坎坷磨难,以此句起笔,以“谁怕” 承接,以“也无风雨也无晴”做结尾,表达了作者宠辱不惊的精神境界和旷达的人生态度。【分析】12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 “一品赏雪之乐”错。“一尊浮雪”乃酒。尊:同“樽”,酒杯。浮雪:白酒。此句 指品酒之乐。故选C。13 .本题考查学生炼字的能力及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先看相同点:两词都能体现苏轼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莫问世间何事、与剑头微吠” 是不在意世间之事与外人的言论;“莫听穿林打叶声”是不在意外界环境的好坏。两句都表 明外物不足萦怀的洒脱态度。再看不同点:
22、本词结尾“莫问世间何事、与剑头微映”,剑头微映(XU。):喻微小、无足轻重。这 里以剑环和剑首声喻微不足道的言论。整个句子的意思是“不要过问政治大事和不值得一听 的微小言论”。由此可见,此句“莫问”的对象是世间之事和别人的言论。此句是作者此时 此地世界观、人生观一一对朋友乃至对世人的公然宣告:社会政治你不必过问,剑头微吹你 不必听从。你走你的路,让他人去说吧。表明了作者面对仕途坎坷,想要不问世事,羽化登 仙,或者以友情为寄托排遣内心的苦闷的心理状态。而定风波的“莫听穿林打叶声”,意思是“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莫听” 的对象是“穿林打叶声”。此句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
23、二字点明外 物不足萦怀之意。此处的“风雨”象征人生坎坷磨难。再加上后文的“谁怕? ”,意思是说, 我不怕这种艰辛和磨难。这是一句反问句,意在强调这种生活态度;还有“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一蓑烟雨”也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而“任平生”,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 而始终那样的从容、镇定、达观。可见这首词以“莫听”起笔,以“谁怕”承接,以“也无 风雨也无晴”做结尾,表达了作者宠辱不惊的精神境界和旷达的人生态度。【全情境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临江仙陈与义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高 语文 备考 诗歌 鉴赏 主观题 答题 模板 比较 阅读 辨别 模糊 易错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