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全).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全).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名词解释绪论1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2 .种群: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3 .群落: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4 .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5 .生物圈: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上 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6 .分子生态学: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生态学问题所产生的新的分支学科。7 .尺度: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第一局部有机体与环境1、生物与环境1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 影响
2、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存在的各种因素。2 .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3 .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米以上的气候,是由大 范围因素决定的,如大气环流、地理纬度、据海洋距离、大面积地形等。4 .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5 .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米以内的气候。受局部地形、植被和土壤类 型的调节。6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温度、水、氧气、二氧 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7 .生境:指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 态环境。8 .主导因子:对生物起作用的众
3、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 称为主导因子。9,作用: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一般称为作用。10 .反作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称为反作用。11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 该种生物存在和分布的 基本因素。也称短板理论。12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存 在、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子称为限制因子。13 .限制因子定律:因子处于最小量时,可以成为生物的限制因子;但当因子过 量时,同样可以成为限制因子。14 .耐受性定
4、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缺乏或过多,即当其接 近或到达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存在。15 .生态幅或生态价: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 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 之间的范围。16 .内稳态机制:生物通过控制体内环境(体温、糖、氧浓度、体液等,使其保 持相对稳定性(即内稳态),减少对环境的依赖,从而扩大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 受范围,提高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呼吸消耗掉,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生长和生殖,这局部生产量称为净初级生产量。而包括呼吸消耗在内的全部生产量,称为总初级生产量。32 .生产量:是指单位
5、时间单位面积上的有机物质生产量,而生物量是指在某一 定时刻调查时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33 .潜蒸发蒸腾指数:是反映在特定辐射、温度、湿度和风速条件下蒸发到大气 中水量的一个指标。34 .分解:是死有机物质的逐步降解过程。2、能量环境1 .太阳高度角:以平行光束射向地球外表的太阳辐射与地面的交角,称为太阳高度角。2 .光合有效辐射:绿色植物依赖叶绿素进展光合作用,将辐射能转换成具有丰富 能量的糖类,然而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 380-710mm波长的辐射能,称为光和有效辐射。3 .黄化现象:指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 子发黄的现象。4
6、 .光合能力:当传入的辐射能是饱和的、温度适宜、相对温度高、大气中CO2 和02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称为光合能力。5 .光周期现象:指植物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羽 毛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响。6 .长日照植物(短夜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 的植物,如萝卜、小麦、凤仙花及牛芽。7 .短日照植物(长夜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 的植物,如玉米、高粱、水稻、棉花、牵牛等。8 .中日照植物: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时才开花的植物,如甘蔗9 .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如蒲公英,四季豆、黄瓜、番茄 及番
7、薯等10 .上湖层:夏季湖泊上层的水受风的搅动,水温较一致,称为上湖层。11 .斜温层或温梯层:在上湖层以下,水温变化剧烈,每加深1m。水温至少下降 1度,这层水称为斜温层或温梯层。12 .下湖层:斜温层以下的局部称为下湖层。13 .常温动物:维持大致恒定的体温的动物。14 .变温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动物。15 .外温动物:依赖外部的热源,如鱼类、两栖类和爬行动物。16 .内温动物:是通过自己体内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的动物,如鸟兽。17 .冻害:当温度低于-1度时,很多物种被冻死,这是由于细胞内冰晶形成的损 伤效应,使原生质膜发生破裂,蛋白质失活或变性,这种损伤称为冻害。18 .
8、冷害:指喜温生物在0度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害或死亡,这可能是通过降低 了生物的生理活动及破坏生理平衡造成的,它是喜温生物向北方引种和扩张分布 区的主要障碍。19 .发育温度阀:发育生长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场,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 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阀温度,或称为生物学零度。20 .总积温或有效积温:发育的速率是随着发育阀温度以上的温度呈线性增加, 它说明外温动物与植物的发育不仅需要一定的时间,还需要时间和温度的结合(称生理时间,即需要一定的总热量,称总积温或有效积温。21 .春化:一些物种的种子只有经历了预寒冷后才能发育和开花,这种由低温诱 导的开花称为春化。22 .驯化及气候驯化:内温
9、动物经过低温的锻炼后,其代谢产热水平会比在温暖 环境中高,这些变化过程是由实验诱导的,称为驯化,如果是在自然界中产生的 则称为气候驯化。23 .贝格曼规律:来自寒冷气候的内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内温动物个体 更大。24 .阿伦规律:冷地区内温动物身体的,如四肢、尾巴和外耳有变小的趋势。25 .异温动物:产生冬眠的内温动物又称异温动物。26 .适应性低体温:内温动物的受调节的低体温现象称为适应性低体温。27 .风:空气相对于地面的水平运动称为风。3.物质环境1 .相对湿度:单位容积空气中实际水汽含量e)与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含量 (E)之比。2 .田间水持量:对于陆地植物,水主要来自土壤,
10、土壤孔隙抗重力所蓄积的水称 土壤的田间持水量,是土壤储水能力的上限,为植物提供可利用的水。3、土壤质地:组成土壤的各种大小颗粒按直径可分为粗砂、细砂、粉砂和黏砂。 这些不同大小颗粒组合的百分比,称为土壤质地。根据土壤质地,可分为砂土、 壤土和黏土。4、土壤构造:土壤颗粒排列形孔隙度及团聚体的大小和数量称为土壤构造。土 壤构造可以分为微团粒构造、团粒构造和比团粒构造更大的各种构造。5、土壤的生物特性:是土壤中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活动所产生的一种生物化学 和生物物理学特性。6、盐碱土:是盐土和碱土以及各种盐化、碱化土的总称。第二局部种群生态学1、种群及其基本特性1、种群:是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
11、种生物个体的集合。是物种存在的 基 本单位,是生物进化的 基本单位,也是生命系统更高组织层次一一生物群落的 基本组成单位。2、实验种群:指实验室内饲养或培养的一群生物。3、无性系分株:构件生物各局部之间的连接可能会死亡和腐烂,这样就形成了 许多别离的个体,这些个体来自于同一个受精卵并且基因型一样,这样的个体被 称为无性系分株。4、种群生态学:是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以及种群与其栖息环境中的非生物因 素他其他生物种群(如捕食者和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学科。5、种群大小:是一定区域内种群个体的数量,也可以是生物量或能量。6、种群密度:是单位面积、单位体积或单位生境中个体的数目。7、内分布型(简称分布
12、):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o 种群的内分布型一般可分为均匀的、随机的和成群的几种。8、建筑学构造:指植物重复出现的构件的空间排列。它是决定植物个体与环境 间相互关系和个体间相互作用的。9、出生率:泛指任何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不管这些个体的产生是通过分裂、 出芽、卵生、胎生还是别的生产方式。10、最大出生率:是理想条件无任何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下种群内后代个体 的出生率。11、实际出生率:就是一段时间内种群每个雌体实际的成功繁殖量。12、特定年龄出生率:就是特定年龄组成内每个雌体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后代数 量。13、死亡率:是在一定时间段内死亡个体的数量除以该时间段内种群
13、的平均大 小,这是一个瞬时率。14、最低死亡率:指种群在最适环境下由于生理寿命而死亡造成的死亡率。15、生态死亡率:种群在特定环境下的实际死亡率。16、特定年龄群的特定年龄死亡率:是死亡个体数除以在每一时间段开场时的个 体数。17、迁入:是个体由别的种群进入领地;迁出:是种群内个体离开种群的领地。18、种群统计学:就是种群的出生、死亡、迁移、性比、年龄构造等的统计学研 究。19、年龄锥体:是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下到上配置而成的图,横柱从下而上的位 置表示从幼年到老年的不同年龄组,宽度表示个年龄组的个体数或各年龄组在种 群中所占数量的百分比。按锥体形状,年龄锥体一般有以下3类:典型的金字塔 型锥体
14、(基部宽、顶部狭,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代表增长型种群)、钟形 锥体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平衡,年龄构造和种群大小都保持不变,代表稳定型 种群、壶型锥体锥体基部对比狭,而顶部对比宽,说明种群正处于衰老阶段, 死亡率大于出生率,代表下降型种群)。20、性比:指的是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21、动态生命表:总结的是一组大约同时出生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命运,这样 的一组个体称做同生群,这样的研究叫做同生群分析。22、静态生命表:是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做一年龄构造的调查资料而编制 的。23、特定年龄存活率(lx):种群从出生到年龄成长到x期开场时存活个体所占 的比率。24、生命期望:是种群中某一特定年龄
15、的个体在未来所能存活的平均年数。25、净增殖率:将存活率与生殖率相乘并累加起来,即得净增殖率。26、K一因子分析:根据观察连续几年的生命表系列,我们就能看出在哪一时期, 死亡率对种群大小的影响最大,从而可判断哪一个关键因子对死亡率的影响最 大,这一技术成为K因子分析。27、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减去死亡率。28、世代时间:是指种群中子代从母体出生到子代再产子的平均时间。29、种群平衡:种群较长时期地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称为种群平衡。30、种群的衰落:指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人类过捕或栖息地被破坏), 其数量会出现持久性下降。当一个地域种群死亡率超过出生率,迁出大于迁入, RO1, r呈现负值后
16、,如果这种趋势长期得不到恢复,种群就会衰落,进而消亡。 31、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 地区,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渐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32、非密度制约因子:如果因子对种群出生率、死亡率等参数产生的影响在各水 平种群密度下都是均一的,即其所产生的影响与种群本身的密度无关,则称为非 密度制约因子。33、密度制约因子:有些因素对种群初级参数产生的影响与种群本身的密度密切 相关,当种群密度到达很高时,这些因素的缺乏会加剧种群内各个体之间的竞争 作用,从而导致种群增长率的下降,这些因素对种群的作用大小决定于种群密度 的上下,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17、34、集合种群:描述的是生境斑块中局域种群的集合。35、局域种群指的是同一个种的,并且以很高的概率相互作用的个体的集合。36、斑块:指的是局域种群所占据的空间区域。37、集合种群动态:是指被占据生境斑块的比例随时间变化的过程。2、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1、基因型:种群内每一个体的基因组合称为基因型。2、物种:3、基因库:种群内所有个体基因的总和构成种群的基因库。4、哈代 温伯格定律:是指在一个巨大的、个体交配完全随机、没有其他因素的 干扰如突变、选择、迁移、漂变等)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世代 保持稳定不变。这种状态称为种群的遗传平衡状态。5、多态现象:种群在许多等位基因的存在导致一种群
18、中一种以上的表型,这种 现象称为多态现象。6、地理变异:指广布种的形态、生理、行为和生态特征往往在不同地区有显著 的差异,称为地理变异。7、渐变群:如果环境选择压力在地理空间上连续变化,则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或 表型的渐变,表型特征或等位基因频率逐渐改变的种群叫渐变群。8、遗传漂变:是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仅偶然出现。9、瓶颈:如果一个种群在某一时期由于环境灾难或过捕等原因数量急剧下降, 就称其经过了瓶颈。10、建设者种群:遗传变异和特定基因在新种群中的呈现将完全依赖这少数几个 移植者的基因型,从而产生的种群叫建设者种群。11、建设者效应:由于取样误差,新隔离的移植种群的基因库不久便会和母种的 差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础 生态学 复习资料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