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天文学史讲义04中国天文学史概述.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科大天文学史讲义04中国天文学史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科大天文学史讲义04中国天文学史概述.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讲中天文学史概述一、中国天文学的诞生(史前一西周)尚书记载,早在尧舜时代已设专门天文宫职,“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当时定平年12朔,若干年后加闰月,年平均长度366天。尚书哓 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通过观测“昏中星”判断季节。夏朝后期(BC 18世纪一BC 16世纪),还观测“旦中星”和北 斗星斗柄的指向变化更准确地掌握节令。“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北极星*商代(BC16世纪一BCU世纪)后期盘庚定都于殷。大量甲骨记 载各种天象:日食、月食、新星和干支纪日等等。西周时期(BCU世纪一
2、BC771年)。把黄道和赤道区域划分为二 十八宿,后来进而分为东南西北四宫与“四象”相配:东宫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开始用仪器进行天文观测,已发明圭表。西周初周公在阳城(今 河南省登封市告城镇)设立测景台。二、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分期中国天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止于近代,中国确立了由 西方传入的近代天文学。体系形成时期(从春秋一秦汉,BC 770-AD 220)各项内容大体 已完备,一个富有特色的体系已经建立起来。张衡为代表。繁荣发展时期(从三国一五代,220-960)经历唐朝全面兴盛,在 历法编算、仪器制造、大地测量和宇宙观念方面达到新成就。祖冲之、 一行为代表。由鼎盛到衰落的
3、时期(从宋初一明末,960-1600)宋代封建经济 发展,科学技术得到推动,天文学也取得成就。元代以郭守敬为主导, 中国传统天文学达到顶峰。明代统治腐朽,压制科技文化。明末“西 学东渐”。取代传统天文学。中西天文融合时期(从明末一鸦片战争,16001840)耶稣会传教 士利玛窦、汤若望等先后来华,徐光启等学习西方科技。出现民间天 文学家。三、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特点精确完善的天文历法;完整系统的天象记录;灵巧精密的观测仪器。1.历法编制(1)中国古代历法的主要特点使用干支纪日、岁星纪年和干支纪年法。从商代已实行干支纪日法。至从春秋鲁隐公元年(BC 722)二 月己巳日起日干支从未间断。采用二十四节
4、气。十分重视朔的推算。涉及内容十分广泛。中国历法的发展是中国天文学史的一条主线。(2)主要历法简介“古六历”(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先秦至汉初使用。取平均年长365. 25日;朔望月长29. 530851 日;采用18年置7闰。颛顼历取立春为岁首,其余取冬至为岁首。太历初汉武帝元封七年(BC104)由落下闵、邓平等制订。首次规 定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第一次计算 了日月食发生的周期。大明历南北朝时代刘宋孝武帝大明六年(462)成历,由祖冲之(429-500)制订。取年长365. 2428;第一部计及岁差的历法;采用391 年加144年闰的新闰周。但直到梁
5、武帝天监九年(510)才采用,行 用达80年。麟德历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发颁行,由李淳凤(602-670)制订。 废除平朔,采用定朔;废除闰周,由观测和统计确定置闰;改正周日 视差对交食影响;简化计算。大衍历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 一行(张遂)(683-727)编订。共有 历术7篇、略例3篇、历议9篇,阐述编历内容、日月位置和大行星 位置、日月食、夜晚所见恒星等。提出“食差”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编排方式成为后代典范。统天历南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颁行,杨忠辅创制取年长365. 2425 日。授时历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颁行。郭守敬(1231 1316)和王恂 等创制J。是古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科大 天文学 讲义 04 中国 概述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