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法律在中国当下社会团结中作用与局限:沿着迪尔凯姆的进路.docx





《2023年-法律在中国当下社会团结中作用与局限:沿着迪尔凯姆的进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法律在中国当下社会团结中作用与局限:沿着迪尔凯姆的进路.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法律在中国当下社会团结中作用与局限:沿着迪尔凯姆的进路学 生:陈海亮学 号:20070854指导教师:苗文龙专 业:法学重庆大学法学院-O年六月三 社会团结与法律规范的关系(一)社会团结与法律现象迪尔凯姆试图解决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相关问题。他在社会分工论的序言 中就开宗明义的点明整本书的研究起点就是要“考察个人人格和社会团结的关系 相关问题。为什么个人变得越自主,他就会越来越依赖社会?为什么在个人不断膨 胀的同时,他与社会的联系却越来越加密?”他的结论是:这种看似矛盾的社会 现象的根源在于劳动分工的扩大促成了社会团结的转型,从而决定了社会从机械 团结向有机团结的发
2、展。社会分工的发展是与个人和社会团结的关系内在地关联在一起的。迪尔凯姆 所说的社会团结是把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纽带,是建立在共同情感、道德、信 仰基础上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以吸引或结合为特征 的联系状态。在社会共同体中,即便是互不相识的成员之间,也存在着这种联系。 这种联系是无形的,但它却是非常实在、强大的凝聚力。依靠它,社会才获得自 己的独立的。正是因为作为社会事实的社会团结是一种具有外在性、强制性和普遍性的社 会力量,因此迪尔凯姆本人十分重视社会团结,并将其作为自己学术研究的核心 命题之一。帕森斯在分析社会分工论时就曾指出“迪尔凯姆的基本相关问题 从一开始就是个人与
3、社会群体的一般关系相关问题”。通过对人类社会进行纵向 的考察和横向的研究后,迪尔凯姆认为人类社会存在着两种类型的社会团结形式, 即“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1、机械团结。迪尔凯姆指出机械团结“是一种关系一断即为犯罪的社会 团结关系”网,它是“建立在个人相似性的基础之上的”社会团结。这种类型的 团结存在于分工不发达的原始社会或传统农村地区。在这些社会中,由于分工程 度较低,人们的经历、生活和行为等大体相同,彼此之间具有高度的相似性。社 会成员共同的道德和信仰会形成强烈的集体意识。这种集体意识维系着社会成员 之间的联系,构成了社会秩序的基础。在机械团结的社会中,强大的集体意识控 制着个人,没有给
4、个体意识留下任何的发展空间。迪尔凯姆指出“当集体意识完 全覆盖了我们的整个意识,并在所有方面都与我们息息相通的时候,那么从相似 性产生出来的团结就发展到了它的极致状态,但此时此刻我们的个性却已丧失殆 尽”叫2、有机团结。与机械团结不同,有机团结是建立在社会成员差异性、异质性 和相互依赖的基础上的社会联结纽带。在这种团结的社会中,特定社会成员间的 差异性极高,而且这种差异性不断扩大;社会成员不再具有相同的道德、价值和 信仰;个体意识摆脱社会集体意识的束缚,社会成员的个性得以发展。迪尔凯姆 认为有机团结的社会内部的各社会群体以及社会成员分别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和 活动方式,但却又在整体上促进了整体的
5、协调一致。但要对社会团结形式进行研究是困难的,因为社会团结这是一种无形的精神 力量,正如迪尔凯姆所言,“社会团结本身是一种整体上的道德现象,我们很难对 它进行精确的观察,更不用说测量了.要想真正做到分类和对比,我们就应该微开 那些观察所不及的内在事实,由于内在事实是以外在事实为标志的,所以我们就 只能借助后者来研究前者。这种看的见得符号就是法律.普通社会生活的不断 扩大,必然同样伴随着法律活动的相应增加。因此我们肯定会发现所有的社会团 结反映在法律中的主要变化了。 这也正是迪尔凯姆在社会分工论中对法律现象进行考察的原因:既然无 法直接研究社会团结这一社会事实,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表征着社会团结的法
6、律规 范来间接地考察社会团结。这就是社会分工论的主要论证方式,“正因为法律 体现了社会团结的主要形式,所以我们只要把不同的法律类型区分开来,就能找 到与之相应的社会团结类型。同样,我们可以确定,法律完全可以对劳动分工所 导致的特殊团结作出表征” 口2。由此,法律现象成为社会分工论主要的研究 对象,迪尔凯姆通过对法律现象的研究来揭示社会团结的发展。(二)法律规范的性质近代大陆法系的法学理论承袭古罗马法学,将法律划分为公法和私法。但迪 尔凯姆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认为这种法律分类并不科学,只是一种想象中的法 律实践。众所周知,“公法规定了国家和个人的关系,私法规定了个人之间的关系。 然而,如果我们细
7、致的考察这两个术语,就会发现,起初还异常分明的界限渐渐 消失了。在某种意义上,所有的法律都变成了私人的,也就是说,每时每刻的行 动者都是个体;在另一种意义上,所有的法律又都变成了公共的,所有的人都承 担了社会功能的不同方面。”口引因此迪尔凯姆摒弃了公法和私法的法律分类,试图重新界定法律规范的形式 特征,并对法律规范进行分类。他认为“任何一种法律戒规都可以定义为能够进 行制裁的行为规范。而且制裁明显是根据戒规的轻重程度、它在公众心理中所占 的地位以及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的变化而变化的“口支迪尔凯姆从“社会行为”、“法律规范”、“法律制裁”三者的关系来抽象法律 现象的本质。他指出,并不是因为社会行为
8、自身的原因导致其违反了法律规范, 这恰恰是法律规范规定的结果,而法律制裁就是法律规范施加给社会行为的法律 后果。换句话说,社会行为并不是因为行为自身而被制裁的,而是因为法律规范 将行为规定为需要被制裁而被制裁的。由此,迪尔凯姆认为,既然法律规范的本 质在于制裁,那么以法律制裁为参照,就可以界定所有的法律规范。(三)法律规范的类型因为法律的本质在于法律规范所蕴含的“法律制裁”,所以迪尔凯姆根据法律 制裁的类型来划分法律规范的类型。他将法律制裁分为两类:一类是压制性制裁。 这种制裁是“建立在痛苦之上的,或至少要给犯人带来一定的损失”。它的目 的就是要侵犯犯人的财产、名誉、生命和自由,或者剥夺犯人所
9、享用的某些事物。 另一类是“恢复性”制裁。这种法律制裁的目的是“拨乱反正,即把已经变得混 乱不堪的关系重新恢复到正常状态”口 叫它的目的在于将违法行为所侵害的社会 关系恢复到侵害之前的状态。与压制性法律制裁和恢复性法律制裁相对应,迪尔凯姆将法律规范也划分为 两类:一类是体现着压制性法律制裁的压制性法律规范,另一类是体现着恢复性 法律制裁的恢复性法律规范。压制性法律规范以包含刑事制裁的刑事法律规范为 典型,恢复性法律规范则主要以包含民事制裁的民事法律规范和商事法律规范为 主。同时迪尔凯姆也将各种诉讼法律规范、行政法律规范和宪法规范归类到恢复 性法律规范中。迪尔凯姆研究法律现象和法律规范的目的在于
10、研究社会团结的形式。他首先 假设压制性法律规范对应着机械团结方式,恢复性法律规范对应着有机团结方式, 接着便运用大量的经验证据来证明他这一假设的正确性。四社会团结与法律功能的发挥迪尔凯姆对法律功能的分析是建立在法律规范能够反映社会团这一假设的基 础之上的。在将法律划分为压制性法律规范和恢复性法律规范之后,迪尔凯姆分 别研究了这两种法律规范的社会功能。当然,他对法律进行功能分析的目的依然 是为了阐明法律规范与社会团结之间的关系。为了证明环节的原始社会和先进的 分化社会存在着完全不同的团结基础,他先后考察了环节社会里法律规范的功能 和分化社会里法律规范的功能。(一)压制性法律规范的功能与集体意识机
11、械团结的社会中,人们的结合是基于他们的相似性,促使他们结合的因素 往往是机械的,如血缘、地缘、宗亲等。所以,连接人们之间的规范纽带主要是 习俗、宗教、道德,法律的作用总是局限于刑事领域,总是直接针对犯罪现象。 迪尔凯姆曾经指出:在机械团结的社会里,产生的只能是压制性的法律规范。尽 管任何社会都存在这种法律,但在机械团结的社会中,它占据的比例更大。犯罪 是一种触犯集体意识的行为,是与集体感情的一种对抗。所以,在他看来,一种 行为不是因为是犯罪而触犯了集体意识,而是因为触犯了集体意识而成为犯罪。因 此,惩罚从根本上说一种带有强烈感情的反抗,带有强制犯罪人赎罪的性质。所 以,犯罪和刑罚几乎都与集体意
12、识联系在一起。迪尔凯姆认为犯罪行为是一种对特殊的集体情感的违反。这种集体情感是由 同一社会中的一般成员所共享的,是被社会成员普遍认同而内化了的情感。这种 内化于社会成员的集体情感就是该社会的“集体意识”。由此迪尔凯姆将犯罪定义 为“如果一种行为触犯了强烈而又明确的集体意识,那么这种行为就是犯罪” 口刀。 换言之,犯罪就是行为人与集体意识的对抗,而“这种对抗绝非来自于犯罪,相 反它构成犯罪。我们不能因为它是犯罪的就去谴责它,而是因为我们谴责了 它,它才是犯罪的”皿。为了进一步解释犯罪与集体意识的关系,迪尔凯姆还对 惩罚现象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他认为惩罚并不是社会对罪犯的一种自卫行为,而 是社会对罪
13、犯的一种报复行为。对罪犯的报复是一种强烈的情感需要,刑罚就是 要补偿因罪犯对抗集体意识而使社会受到的损害。迪尔凯姆最后总结道,犯罪行为是对集体意识的破坏,而惩罚就是为补偿集 体意识的受损而对抗罪犯的压制力量。犯罪和惩罚都是具有社会性和集体性的, 规定着犯罪和惩罚的刑法的真正作用就是通过维护充满活力的集体意识来维护社 会凝聚力的。而压制性法律规范的功能就是通过对犯罪与刑罚的规定而保障集体意识对社会成员的凝聚力,即以刑罚手段维护社会集体意识不受犯罪行为的侵害, 以此来保障机械团结。(二)恢复性法律规范的功能与契约团结迪尔凯姆认为刑法是压制性法律规范的典型,而恢复性法律规范则广泛和复 杂得多。民法、
14、商法、诉讼法、行政法和宪法规范都属于恢复性法律规范。恢复 性制裁不是对集体意识的补偿,而是将受侵害的社会关系恢复到原先的状态。换 句话说,恢复性法律规范所规定的不法行为并没有触犯集体意识,所以并不需要 以报复的形式来抵偿其对集体意识的伤害,只要求尽可能的将被破坏的社会关系 恢复到原先的状态。根据迪尔凯姆的观点,恢复性法律规范分为两类:一类是消极的恢复性法律 规范,这种法律规范只是对社会关系的一种“妥协”;另一类是积极的恢复性法律 规范,这种法律规范能够带来社会的“协作”。消极的恢复性法律规范的特点在于法律规范及其确立的法律关系构成了一个 确定的社会相关系统,“这个相关系统不仅不把社会各个不同的
15、部分联系起来,反 而将们隔离开来,并为它们划定明确的界限。因此,这些规范根本结不成一条积 极的社会纽带。而代表着各种团结的消极方面。”口刃然而物权作为社会的基础, 通过对权利的界定,为权利的交易提供了前提。所以迪尔凯姆认为“凡是有消极 团结的地方,都会有积极团结的存在,它既是前者的条件,又是前者的结果” mi。 只有尊重彼此的权利,个体才能处于和平状态。这种权利的相互限定已经暗含着 集体的存在,这与康德的“权利的共同体基础”的观点是一致的。除了以物权法为代表的消极的恢复性法律规范,家庭法、契约法和商业法等 法律规范则属于积极的恢复性法律规范。这些法律规范规定了具体的社会关系, 并通过制裁保障着
16、人们的社会行为。积极的恢复性法律规范以法律的形式预先界 定社会成员的权利相关能力与行为相关能力,从而给予个人行为以可能性。因此 法律规范通过赋予主体以法律地位规制个体的社会行为,通过法律的分配促使社 会的团结。迪尔凯姆详细地考察了各种积极的恢复性法律规范的社会功能。但是他将重 点放在了对契约法的考察上,“契约实际上是协作的最高法律体现” PL因为契约 关系出现在劳动分工之后,劳动分工导致交换关系的出现,交换关系又催生契约 行为的发生。契约法的任务就是通过法律形式保障社会的分工协作及其基础上的 社会交换。此外,家庭法主要确定家庭各种职能的分配方式及其相互关系,诉讼 法确保法律的施行和实现,而行政
17、法和宪法则维护着国家职能、社会职能和个人 的分工协作关系。然而迪尔凯姆的契约思想又不同于以霍布斯、洛克、卢梭为代表的社会契约 论思想和以斯宾塞为代表的自由契约论思想。他从三个方面对自己的契约思想作 了阐述:第一法律不承认违法的契约义务;第二法律积极地干预着契约;第三除 了正式的契约规范,契约关系还受到道德的约束。迪尔凯姆认为契约的维系力量 正是社会所赋予的,而且社会时刻准备着介入契约。迪尔凯姆认为契约关系是社 会分工的结果,而契约法是社会对契约关系的干预。是社会规定了契约的要件和 当事人的义务,从而保证了社会成员的协调一致。在详细的论述了恢复性法律规范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后,迪尔凯姆总结出社会 团
18、结总体上包括消极的社会团结即物的团结和积极的社会团结即人的团结两种形 态。其中人的团结又表现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两种形式。机械团结存在于原始 的、尚未分化的社会中,该社会的主要法律规范是刑法,其主要目的是对违反集 体意识的行为进行报复,从而维护集体意识。有机团结则出现在普遍的劳动分工 之后,维系整个社会的是由分工形成的协作关系;法律也不再以报复为目的,而 在于将被破坏的社会关系恢复原状。五法律规范的局限性与社会失范(一)法律规范的局限性自法律产生之初,关于法律的作用及其局限性的讨论恐怕就不曾停息,由此 形成了两种大相径庭的见解。一种高度赞美法律的功能,赋予法律在治理社会中 至高无上的地位。另一
19、种认为法律是有缺陷的,对于其局限性,我们必须借助于 其他力量和因素来弥补。迪尔凯姆就指出,现在经济生活存在着法律和道德的失 范状态,”集体生活的整个领域绝大部分都超出了任何规范的调节作用之外”23。那么何为法律的局限性呢?我国著名学者徐国栋曾指出:“所谓法律的局限性, 指法律基于其防范人性弱点工具的特质在取得其积极价值之同时不可避免地要付 出的代价,是法律由于其相关技术上的特点不能完善地实现其目的的情况。”关于法律局限性的表现,中西方许多学者都曾有很多精彩的论述,本文拟在 学界前人对此相关问题论述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1、立法活动引起的局限性。立法,即“是由特定的主体,依据一定职权和程 序,
20、运用一定相关技术,制定、认可和变动法这种特定社会规范的活动” 25。其 前提就是立法者对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利益关系的正确认识。但出于人类认识活动 的非全真性和不周延性的制约,由于立法者认识相关能力和预见力的有限,我们 实无法用法律来涵盖一切的社会关系。2、法律自身属性导致的局限性。马克思曾说“法律是肯定的、明确的和普遍 的规范。”26但是事与愿违,法律的这些属性发展成为法律自身属性所导致的局限 性,具体表现为法律的滞后性、不确定性和法律形式结构的僵化性。(1)法律的滞后性。法律的确定性要求法律必须保持相对稳定,但是法律所 调整的社会关系却是不断发展的。法律虽然制定于过去但却适用于现在和将来, 因
21、此我们可以说法律自发布之日起就必然与社会关系存在一定的矛盾。社会的不 断发展,必然导致法律规定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由法律的确定 性所导致的法律的滞后性成为法律局限性的一个重要表现。(2)法律的不确定性。法律的稳定性和明确性要求法律具有确定性,然而现 实中法律却具有不确定性。首先是因为作为法律载体的语言文字本身是有限的、 有歧义的。其次,由于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纷繁复杂,立法者无法确定的将法 律关系反映在确定的法律中。因此,法律的确定性只能在有限程度上达到,法律 的不确定性在所难免。(3)法律形式结构的僵化性。”与法律保守倾向有关的相关问题是法律规范框 架中所固有的僵化性。”27法
22、律考虑的是社会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般情况,因此法 律的合适的内容是抽象的、概括的、简洁的,而社会生活又是千姿百态的、纷繁 复杂的,因此在某些特殊的情形中,如果严格的适用法律,反而会出现不合理、 不公正甚至荒唐的结果。这种概括的、抽象的法律与具体的、特殊的现实生活脱 节的缺陷即法律的僵化性也是现实存在的。3、法律运行过程中表现出的局限性。法的运行是一个从法的制定到实施的过 程,也是一个由法的效力到实效再到实现的过程,在这里,我们重点探讨一下法 的实施过程中法律所表现出来的局限性。法的实施包括法的遵守、法的执行、法 的适用等主要环节。法律的实施过程可以说是法律功能的发挥过程。“一个法律制 度通过下面
23、一系列办法来达到,或无论如何力图达到法律秩序的目的:承认某些 利益;由司法过程(今天还要加上行政过程)按照一种权威性相关技术所发展和 使用的各种法令来确定在什么限度内承认与实现那些利益;以及努力保障在确定 限度内被承认的利益。”磔实现法律自身的价值是法律实施的目的,如果法律达不 到既定的目标,满足不了社会相关需求,那么法律在功能上就是有局限性的。笔者通过对学者相关论述的梳理与总结,认为法律运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 局限性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法律调整范围上的局限性。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 行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对象,我的行为就是我同法律 打交道的唯一领
24、域。”29法律只能规范人的行为,不能干预人们的内心世界。尽管 迪尔凯姆将法律的本质特征界定为调整社会关系并施加制裁的行为规范,但该界 定却因为没有将法律规范与宗教规范、道德规范等其他社会规范相区别而饱受后 人诟病。即便是在对行为的规范上,法律的干预也是有限制的,譬如与社会利益 无关的人们的私人生活领域,一般就是法律的禁区。密尔在论自由中就提出: “任何人的行为,只有涉及他人的部分,才须对社会负责。在仅只涉及本人的那 部分,他的独立性在权利上则是绝对的。对于本人自己,对于他自己的身和心, 个人乃是最高主权者。”即(2)法律行为规范功能上的局限性。作为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告 示、指引、评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法律 中国 当下 社会 团结 作用 局限 沿着 迪尔凯姆 进路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