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重庆市育才中学校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2022-2023学年重庆市育才中学校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重庆市育才中学校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重庆市育才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学校:姓名:班级:考号: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中国传统博物学和西方自然志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之一是观察和研究的内容有重 叠,都包含人类未加干预的自然事物,因此都含有自然知识。孔子在论语阳货中 讲到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便直白阐明了 “多识”的判断标准中就包含鸟兽草木 等自然知识。联系之二是研究的方式方法基本都是观察、记录等经验式的。中国传统博 物学自不待言;而西方自然志在西方的知识体系中,是与自然哲学相对的知识类型,“这 种知识类型注重对具体的事物的具体考察,而不是研究事物的一般本质。作为唯象研
2、究, 着眼于采集、命名、分类工作,而非观念演绎”。可见西方自然志也是经验式的。中国传统博物学与西方自然志之间的区别,则主要体现在观察研究对象的范围、目 的和呈现方式等方面。首先,中国传统博物学的研究对象为“物”,既可以是自然物, 亦可以是人工物,包括了世间万物,甚至包含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在内,而西方的自然 志只记录描述自然物。其次,中国传统博物学内含的思想和价值判断与儒家理念相一致, 而西方自然志专以认识自然为目的。同时,中国传统博物学与西方自然志在目标和主旨 意趣方面的差异也十分显明。(摘编自王莹文明互鉴视域下中国传统博物学与西方自然志的差异)材料二:近年来,博物书写越来越受读者欢迎。这类作
3、品以非虚构写作的形式,科普自然知 识,传播生态理念,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咏物抒怀类博物写作的作者一般是作家、诗人,他们拥有较深文学功底和丰富写作 经验,善于把“热爱大自然”的主题具象化为对万物生灵、一枝一叶的描写,用通感、 拟人等手法写出“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意蕴。另一方面,他们不断 拓展视野,钻研博物学经典著作,在写作对象、创作手法上吸收博物学记录描摹、对比 说明、汇总整理自然万物的方式,为作品增添知识含量。阿来在散文集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中,植物学知识信手拈来,对人与自 然关系的思考娓娓道来。每一章主写一种花木,间或有闲笔。比如贴梗海棠一章,记录从事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4、保护工作,你能够从“父亲”身上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 谈谈你的看法。【答案】6.C 7. D 8.以第一人称“我”讲述战乱时期父亲寻找“劈破玉”曲折故事, 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我,的亲眼所见,增加了小说的纪实性和代入感;以儿童的视 角叙写父亲保护传统文化的故事,我爬树看戏傻笑等,使小说增添了童真童趣的色彩, 并且突出父亲对“我”的影响,丰富小说的内涵。9.要坚定信念,耐得住寂寞,不 轻易放弃。父亲一次次独自寻找“劈破玉”又一次次失望而回,但从不放弃,保护抢救濒 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也会面临很多困难,需要这样的精神;要有奉献精神。 父亲多次遇到危及生命的事,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从潭头找回搜
5、集的鼓子曲稿;现在文化 保护工作虽然不一定有生命危险,但一样需要我们有奉献精神。要有家国情怀。父亲 寻劈破玉守护曲稿,不仅是个人爱好,更是把之当作文人对国家应尽的职责;漆器技 艺是重庆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我们应该有为国家和民族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拓宽研究途径。为寻“劈 破玉”,父亲实地走访、请教艺人、查阅古籍,研究方法多样;漆器糅饰技艺也需要参 考父亲的这些方法进行保护。【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赏析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C.“博得村民的一致好评”说法有误。博得了“L大学知识阶层与潭头民众的一致好评”的 是“草台班子”从
6、南阳来潭头演出的胡二姐开店,大学剧社在潭头的小戏台上推出的 戏曲演出是樊梨花征西,“村民们望着戏台发愣”,对外语系男生的表演不理解、不 认可。故选C。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D.“寻找,劈破玉,最终取得成功的结局”说法错误。“念词表达了一种命运的偶然性”是正 确的,我们经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桃李者得其实,种蓑藜者得其刺“,原是佛 教中的因果报应关系,后比喻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样的结果。但其实现实生活中不一 定会如此,“后来我年岁渐长,屡次看到种瓜者得刺、种蓑藜者得瓜的现象,才想起那 位笑星所言不谬”。选项的错误在于,命运的偶然性,并没有预示出父亲寻找劈破玉 最终取
7、得成功的结局”,预示的是父亲从草台班子演出中找到“劈破玉线索的偶然性。 并且小说也没有说父亲寻找“劈破玉”最终取得成功,成功取回的只是之前搜集的鼓子曲 稿。故选Do8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叙述视角的能力。根据原文“一九四一年十二月,父亲所在的H大学流亡到了豫西一个名叫潭头的村 寨”“夜深人静时,我经常听到父亲低语”“我八岁了,已经是H大学附属小学三年级的学 生。父亲要我学习山里娃子的野性。我学会了爬树,高高骑在树杈上”等内容可知,本 文里是以“我”这个儿童的亲眼所见作为叙述视角展开描写的。传统文化的搜集保护本是一个较为高深的话题,但作者却以“我”这样一个年幼孩童的视 角展开描写。正因如此,
8、作者才有可能去描写“父亲一次次地空手而归,却一次次地带 回了使家人一惊一乍的故事”“我只会在树上跟着傻笑,奋勇鼓掌”,从而拉近了与读者 的距离,增加了小说的纪实性和代入感。根据原文“我听不出深奥的哲理。后来我年岁渐长,屡次看到种瓜者得刺、种茨藜者 得瓜的现象,才想起那位,笑星所言不谬”可知,采用儿童视角使小说增添了童真童趣的 色彩。并且,不仅仅是“笑星”所言的内容,还有父亲在“我”年幼时的一言一行,都会对 “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用儿童视角也突出父亲对“我”的影响,丰富小说的内涵。 9.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根据原文“每当学校放假,他都要挎着一把雨伞,手执一根手杖
9、农民说那是可以 防鬼驱虫的降魔杖,冒着山野上的风雪或是顶着晴空的骄阳,翻山越岭、风餐宿露”“父 亲说:,不要紧的,我会找到的!“父亲又说:,不要急,我总会找到的!等父亲一次 次独自走在寻找“劈破玉”的路上,风餐露宿,又一次次失望而回,但从不放弃的经历中 可知要能耐得住寂寞,坚定信念。根据原文“母亲吓得面如土色,又问:“玉,呢?父亲又说:不要急,我总会找到 的!,“寨内响起枪声时,父亲才猛地想起,搜集的鼓子曲稿全部丢到了寨子里,又不 顾母亲阻拦,只身掂着打狼的手杖,折回枪声大作的潭头去了”中父亲多次遇到危及生 命的事,甚至不惜生命从潭头找回搜集的鼓子曲稿的经历可知,要有献身精神。根据原文父亲对国
10、民军官所说的“你说什么?你知不知道,保卫国土是你的职责,保 卫这堆字纸就是我的职责了。”可知父亲寻“劈破玉”守护曲稿,不仅是个人爱好,更是 把之当作文人对国家应尽的职责。这也告诉我们要有家国情怀。根据原文“每当学校放假,他都要挎着一把雨伞,手执一根手杖农民说那是可以 防鬼驱虫的降魔杖,冒着山野上的风雪或是顶着晴空的骄阳,翻山越岭、风餐宿露”“我 向他请教劈破玉。他说,只有他的师父柳二胡琴师从南阳李秀才,幸得此曲。我问 柳二胡琴现在何处”“父亲多方查阅古籍,认定劈破玉已有四百五十年以上的历史, 由汴梁而入江浙、再由江浙入荆襄、又由荆襄入南阳,吸收了中原和长江两岸的清曲古韵,进入民国后而不知所终”
11、可看出,为寻“劈破玉”,父亲实地走访、请教艺人、查阅 古籍,研究方法多样,由此可知我们要拓宽研究途径。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初予以子袁子同为太学官,子袁子录也,予博士也,志同志、行同行、言同言也。 后一年,子袁子分教严陵。后一年,予出守临漳相,见于严陵,相劳苦相乐,且相楙 以学。子袁子因出书一编,盖通鉴之本末也。王姓大抵塞妻二成必卮无甚迹 提事之微以先于其明其情匿而泄其故悉而约其作窕而掇其究遐而迩其于治乱兴亡盖 病之源医之方也。予读通鉴之书,见事之肇于斯,则惜事之不竟于斯。盖事以年隔, 年以事析,遭其初莫绎其终,揽其终莫志其初,如山之峨,如海之茫,盖编年系日, 其体
12、然也。今读子袁子此书,如生乎其时,亲见乎其事,使人喜,使人悲,使人鼓舞 未既而继之以叹且泣也。嗟呼!由周秦以来,曰诸侯、曰大盗、日女主、曰外戚、曰宦 官、日权臣、曰夷狄、曰藩镇,国之病亦不一矣,而其源不一哉。盖安史之乱则林甫为 之,藩镇之乱则令孜之为也。其源不一哉,得其病之源则其医之方矣,此书是也。有国 者不可以无此书,前者有奸而不察,后有奸而不悟;学者不可以无此书,进有行而无征, 退有蓄而无宗。此书也,其入通鉴之户欤!虽然,觌人之病,戚人之病,理人之 药,得人之病,至于身之病,不懵焉不讳焉,不医之距焉。不医而缪其医焉,古亦稀矣。 彼暗而此昭,宜也。切于人纾于身,可哀也夫。淳熙元年三月戊子严陵
13、杨万里叙。(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序)材料二:夫史,非独纪历代之事,盖欲昭往昔之盛衰,鉴君臣之善恶,载政事之得失,知邦家之 休戚,以至寒暑灾祥,褒贬予夺,无一而不笔之者,有义存焉。然史之文,理微义奥, 不如此,乌可以昭后世?语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此则史家秉笔之法, 其于众人观之,亦尝病焉。故往往舍而不之顾者,由其不通乎众人,而历代之事愈久愈 失其传。前代尝以野史作为评话,令瞽者演说,其间言辞鄙谬,又失之于野,士君子 多厌之。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盖欲读诵 者,人人得而知之,若诗所谓里巷歌谣之义也。(节选自三国志通俗演义序) 注楙(mao):美盛,兴旺。
14、这里是互相切磋,使学问渊博的意思。搴(qian):拔 取。这里是选择的意思。窕而撷:留有余地而宽敞博大。窕(tiao),不充满。揶(hua), 试卷第12页,共25页宽大。绎(yl):抽丝,引申为寻究事理或连续不断。觌(di):见,观察。瞽(gu): 瞎眼,没有识别能力。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予读之/大抵搴事之成/以后于其萌/提事之微/以先于其明/其情匿而泄其故/悉而约其作/窕而损/其究遐而迩/其于治乱兴亡/盖病之源/医之方也B.予读之/大抵搴事之成/以后于其萌提/事之微/以先于其明/其情匿而泄/其故悉而约/其 作窕而揶/其究遐而迩/其于治乱兴亡/盖病之源/医
15、之方也C.予读之/大抵搴事之成/以后于其萌提/事之微/以先于其明/其情匿而泄其故/悉而约其作/窕而撷/其究遐而迩/其于治乱兴亡/盖病之源/医之方也D.予读之/大抵搴事之成/以后于其萌/提事之微/以先于其明/其情匿而泄/其故悉而约/其 作窕而揶/其究遐而迩/其于治乱兴亡/盖病之源/医之方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见事之肇于斯”中的“肇”字,与离骚中“肇锡余以嘉名”中的“肇”字意 思相同。B.材料一中“彼暗而此昭”中的“昭”字,与材料二中“乌可以昭后世”中的“昭”字,意思 不相同。C.子袁子,与兼爱中“子墨子”的用法一样,前一个子”字是尊称老师或称
16、有道德、 有学问的人,后一个是当时对一般男子的称呼。D.淳熙,是南宋皇帝宋孝宗的第三个和最后一个年号,为宋孝宗于圜丘祭祀大赦天下 时所改,淳熙年间留下的经典作品有姜夔的扬州慢。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万里的这篇序文,从他与袁枢的友谊写起,叙写了自己读资治通鉴与通鉴 纪事本末的真实感受。B.本末取材于通鉴,贯穿了原书“资治”的宗旨并加以突出,杨万里认为此书是“入 通鉴之户C.袁枢著书分口特别注意“治世”,侧重升平时期的意向显而易见,尤其注意到了每个 朝代各自的兴衰荣枯。D.史书“理微义奥”远离民众,史事常散失于民间,由此看来,能使一般读者接受的历 史通俗读
17、物十分必要。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国者不可以无此书,前者有奸而不察,后有奸而不悟。(2)盖欲昭往昔之盛衰,鉴君臣之善恶,载政事之得失,知邦家之休戚。14 .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通鉴纪事本末的优点。【答案】10.D 11. C 12. C 13. (1)治理国家的人(或统治国家的人)不可以没 有这部书,(不然)前朝有奸邪之人却不能察觉,后代有奸邪之人却不能醒悟。(2)(史书)想昭示过往的盛与衰,审视君臣的善与恶,记载政事的得与失,知晓国家 与个人的祸福相连关系。14.体例/编排/述事方式角度,“搴事之成”,即以“事”为 纲,选择资治通鉴中写到的大事,安排好它的始末原委
18、,反映出某一历史事件的全 过程。作用角度,“提事之微”,有“资治”作用,能够让人找到祸乱产生的根源选择医 治它们的方法。表达效果或读者感受角度,读者阅读通鉴纪事本末能产生“如生 乎其时,亲见乎其事”的效果。【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读了这本书,(发现这本书)大致是选择资治通鉴中写到的大事,安排好 它的始末原委;提取大事中深奥的道理,使它变得显豁清楚。它的情感隐约而显露,它 的叙事详尽而简要,它的文字留有余地而宽敞博大,它的道理深远而浅显,它对于国家 的安定与动乱、兴盛与衰亡,大概是找到了祸乱的根源、医治的办法。“事之微”的谓语为“提。所以应在“提”前面断开,排除BC;
19、“其情匿而泄”与“其故悉而约”结构相同,应各成一句,排除A。故选Do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实词含义以及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见事之肇于斯”中的“肇”解释为“开始”;句意:可以看到一件事是从什么时候 开始的。“肇锡余以嘉名”中的“肇”解释为“开始”;句意:于是开始赐给我相应的美名。B.正确。“彼暗而此昭”中的“昭”解释为“明显,明白,清楚”;句意:史料模糊而道理清 楚。“乌可以昭后世”中的“昭”解释为彰显,昭示“;句意:怎么可以昭示后世呢?C.“后一个是当时对一般男子的称呼”错误。后一个“子”字不是对一般男子的称呼,也是 尊称。故选C。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
20、“袁枢著书分目特别注意,治世R错,由文本一第二段的论述可知,袁枢分卷设目特别 注意“乱世”,即侧重祸乱纷繁的分裂时期。故选c。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有”,治理;察、察觉;“悟 醒悟。(2) “昭”,昭示;“鉴”,审视;“载”,记载;“休戚”,祸福相连关系。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原文写到“大抵搴事之成,以后于其萌”,意思是(这本书)大致是选择资治通鉴中 写到的大事,安排好它的始末原委。可见,这本书从体例上来看,这本书以“事”为纲, 选择资治通鉴中写到的大事,安排好它的始末原委,反映出某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 原文写到“提事之微,
21、以先于其明。其情匿而泄,其故悉而约,其作窕而撷,其究遐而 迩,其于治乱、兴亡,盖病之源,医之方也、意思是提取大事中深奥的道理,使它变 得显豁清楚。它的情感隐约而显露,它的叙事详尽而简要,它的文字留有余地而宽敞博 大,它的道理深远而浅显,它对于国家的安定与动乱、兴盛与衰亡,大概是找到了祸乱 的根源、医治的办法。可见,这本书提取大事中深奥的道理,使它变得显豁清楚,于国 家的安定与动乱、兴盛与衰亡,大概是找到了祸乱的根源、医治的办法,有有“资治”的 作用。原文写到“今读子袁子此书,如生乎其时,亲见乎其事,使人喜,使人悲,使人鼓舞未 既而继之以叹且泣也”,意思是现在读袁先生的这部书,好比(自己)生活在
22、那个时代, 亲眼看见那些事实,让人(时而)喜悦,让人(时而)悲伤,让人欢欣鼓舞还没完接着 又使人感叹并且(为此事而)哭泣。可见,从表达效果来看,这本书能让读者在阅读时 产生“如生乎其时,亲见乎其事”的效果。参考译文:材料一:当初我通过袁先生(袁枢)一起做了太学的官员,袁先生担任太学录,我担任博士, (两人)志向相同、携手同行、意趣相投。一年之后,袁先生(被)分到严陵任教。又 过了一年,我外调到临漳担任知县一职,(和袁先生)在严陵相见,同甘共苦,并且在 学问上互相切磋共同进步。袁先生这时编撰了一部书,是资治通鉴的纪事本末体。 我读了这本书,(发现这本书)大致是选择资治通鉴中写到的大事,安排好它的
23、始 末原委;提取大事中深奥的道理,使它变得显豁清楚。它的情感隐约而显露,它的叙事 详尽而简要,它的文字留有余地而宽敞博大,它的道理深远而浅显,它对于国家的安定 与动乱、兴盛与衰亡,大概是找到了祸乱的根源、医治的办法。我读资治通鉴这部 书时,可以看到一件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却不知道这件事在什么地方结束。因为事 件被年代隔断,年代被事件分散,了解到它的开端却不知道它的结局,把握住它的结局 却记不住它的开端,它看起来好比高山的巍峨,如同大海的茫茫,(这)大概(是因为 它)按年月日编排,是它本身的体例造成的。现在读袁先生的这部书,好比(自己)生 活在那个时代,亲眼看见那些事实,让人(时而)喜悦,让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2023 学年 重庆市 育才 学校 下学 开学 检测 语文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