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24诗歌的结构技巧【亮点练】高考语文大一轮单元复习与检测(全国).docx
《考点24诗歌的结构技巧【亮点练】高考语文大一轮单元复习与检测(全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24诗歌的结构技巧【亮点练】高考语文大一轮单元复习与检测(全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考点24诗歌的结构技巧膜揪纸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鹦四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宋代贺铸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曦。旧栖新为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注】阊门:苏州城西门,此处代指苏州。梧桐半死:枚乘七发中说,龙门有桐,其根半死(一说此桐为连理枝,其中一枝已亡,一枝犹在),斫以制琴,声音为天下之悲,这里用来比拟丧偶之 痛。古乐府迷露:“迷上露,何易曦! ”用原草之露初曦暗指夫人的新殁。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两句运用了典故、比喻以及双关手法形象地刻画出了词
2、人孤 独的凄凉。B.过片“原上草,露初曦”结构上承上启下,也是比兴,既是对亡妻坟前景物的描写,又借露水哀叹 妻子生命的短暂。C.尾二句写词人月夜辗转难眠,昔日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历历在目,却再难重见,读来令人凄婉哀绝,感慨万千。D.本词抒情手法多样。作者运用了借叙事抒情、借典抒情、借比喻抒情、借景物抒情、借行为举止抒 情等多种抒情手法。2.这首词在艺术构思上最突出之处在于将生者和死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作者词笔始终关合自己和妻子 双方,其情之深已经浸入文章构思中,试结合全词进行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惜红衣姜?夔吴兴号水晶宫,荷花盛丽。陈简斋云:“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荷花相送到青墩。”
3、亦可见矣。丁未之夏,予游千岩,数往来红香中,自度此曲,以无射宫歌之。箪枕邀凉,琴书换日,睡余无力。细洒冰泉,并刀破甘碧。墙头唤酒,谁问讯、城南诗客。岑 寂。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虹梁水陌。鱼浪吹香,红衣半狼藉。维舟试望故国。眇天北。可惜渚边沙外,不共美人游历。问甚 时同赋,三十六陂秋色。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桃天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纂茶。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注】归:女子出嫁。簧(f6n):果实硕大的样子。藁(zhen)藁:树叶茂盛的样子。本诗在章法结构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答案:使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1分)
4、将“桃之夭夭” “之子于归”两句反复咏唱,回环反复,增加了诗句的音乐美。(2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中的结构技巧。本诗中“桃之夭夭” 之子于归”反复咏唱,是典型的 重章叠句手法。重章叠句也是诗经惯用的章法结构,其作用在于营造回环反复的音乐美感。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张先龙头由乍盆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注】乙卯:指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拾翠:本指拾取翠鸟羽毛以为首饰。后指采摘绿叶或 妇女春日嬉游。下阕前两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过渡(承上
5、启下)。(2分)上句写云去山昏,游人散后,郊外一片空寂,为上阕白天赛龙舟、踏青的热闹场面作结;下句写笙歌已歇,喧嚣一天的池院显得分外清静,为下文写静谧优美的夜景做了铺垫。(2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中的结构技巧。所考句子处在词的中间,优先考虑的结构性作用是过渡 ,然后对上下文意进行总结,验证该句是否承上启下。“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写白天的 游人散去,远山渐渐昏暗下来;音乐停止,夜晚的庭院显得异常幽静。“行云去后”承接上文热闹的游 春景象,“已放笙歌池院静”引起下文幽雅、恬静的庭院景色。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咸阳城西楼晚眺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菜葭杨柳似汀洲。溪云
6、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注】溪,指储溪;阁,指慈福寺。此句下作者自注:“南近磷溪,西对慈福寺阁。”首句“一上高城万里愁”在全诗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案:开门见山。(2分)一个“愁”字直接点明作者的情感,统领全诗,奠定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2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中的结构技巧。“一上高城万里愁”是全诗的首句,开篇就直接写愁, 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属于开门见山的结构技巧。4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问题。赠弹筝者萨都剌银甲弹冰五十弦,海门风急雁行偏。故人情怨知多少,扬子江头月满船。10/25【注】本诗写于元泰定四年(
7、1327),即萨都剌登进士第前后。请简要分析尾句在结构上的妙处。答案:尾句运用了以景结情的结构技巧。(1分)“扬子江头月满船”描写了一曲终了后,四周一片安宁,奏者、听者都沉浸在筝曲之中,各怀心事 ,只见月光照进船头的场景,(1分)既表达了知音难觅的感叹,又表达了理想和抱负难成的失落。(2 分)诗人以月光暗喻心事,意境悠远含蓄,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2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中的结构技巧。这首诗以写景句作结,景中含情,在结构技巧上称作“ 以景结情”。作答时,先要用自己的话描绘句中画面;然后联系上文,阐明诗人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具 体情感;最后还要说明这种结构技巧有何艺术效果。第三句中
8、的“故人”,既指弹筝者,又指诗人自己 ,两人都有知音难觅的感叹;“情怨”不仅指私人感情,还包括理想和抱负,而后者正是诗人一再感慨 、难以排遣的伤心事。诗人并没有把这些情感直接抒发出来,而是暗含在尾句“扬子江头月满船”的景 物描写之中,以景结情,故而令人遐想不已,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题。晓发公安杜甫北城击柝复欲罢,东方明星亦不迟。邻鸡野哭如昨日,物色生态能几时?舟楫眇然自此去,江湖远适无前期。出门转眄已陈迹,药饵扶吾随所之。【注】大历三年(768),诗人离开公安前往岳阳。明星:启明星。野哭:恸哭,号啕大哭。语 出孔子家语:“若是哭也,其野哉。孔子恶野哭者。哭者闻之
9、遂改之。物色生态:“物色”指 物,“生态”指人。转眄(mi*n):转眼。扶:扶持。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击柝”“明星”点明标题中的“晓”字,“复”字说明此前饱闻击柝声。B.第二句中的“亦不迟”意谓柝声一歇,启明星也出现了,仿佛催人早早出发。C.全诗叙写晓发公安之见闻感受,以人生感触为主线,景中融情,语言老到。D.第七句照应颈联,第八句照应颔联,形成尾联分别呼应颈联和颔联的结构。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A项,“北城击柝”与“东方明星”都交代了时间 O “击柝”是报更之声;“启明”是报晓之象。“复欲罢”,言朝朝闻柝,今日之柝声又将
10、停止,这就 点明夜之已去,晓之将来。选项正确。B项,“亦不迟”,言启明星现于拂晓之东方,于柝声隐没时出 现,一点也不迟疑。对于要早起远行的诗人来说,这一报晓之星仿佛是告诉自己要出发了。选项正确。 C项,全诗围绕“晓发”而作,写出了诗人晓发公安的所见所闻,如击柝、启明星、邻鸡、野哭等,诗 人由此发出人生儿何的感叹,抒发了浪迹天涯、漂泊江湖的无奈和时光易逝、老病缠身的苦情,情由景 生,景中融情。语言老到精练,展示出诗人晚年的困苦处境。选项正确。D项,第七句是说出门离开之 后,转眼之间,这里已成为过去了,照应颔联“邻鸡野哭如昨日,物色生态能几时”的感慨,抒发了时 光易逝、世事无常之感;第八句是说只要
11、有“药饵”可以疗疾,就让小舟漂荡到哪儿算哪儿吧,照应颈 联“舟楫吵然自此去,江湖远适无前期”的迷惘,抒发了漂泊不定之感。选项错误。故答案为D项。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2题。柳枝词郑文宝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陈衍宋诗精华录评此诗:“首句一顿,下三句连作一气说,体格独别。”这首诗与李白越中 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鹏鸿飞”在结构上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答案:柳枝词的尾句紧承前文,而越中览古的尾句与前文构成转折关系。(2分)柳枝词首句表现等待的场景,次句回答等的对象,第三、四句直写离别。全诗一气而下,表现 相别之
12、干脆、舟行之飞速,不容人有丝毫的缠绵俳恻,有力地烘托出浓重的怨别之意。(2分)越中览古首句点题,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第二、三两句承上启下,写战士还家、越王还 宫的盛况。结句笔锋一转,说过去繁华热闹的宫殿如今只剩几只鹏鹃盘旋不去,以景结情,表达了盛衰 无常的主题。(2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中的结构技巧。需要在理解诗歌各句所写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各句之间 的关系。题干中已经给出他人对柳枝词的评价,是答题时的重要参考信息。首句所展示的系舟杨柳 岸的画面,恰是一幅春江送别图,表现的是一个“等”字。次句以“直到”接续,回答了等的对象 行人,也就是将要离开家乡的人。在船将发未发之际,送行者和
13、行人依依话别,做最后一刻的流连。第 三、四句直写离别,在首句点染的画船上做文章,说不管烟波浩渺,不管风风雨雨,行人终将离去,画 船带走的只是离愁别恨。全诗就船和送别场面展开描写,气韵贯通,正合陈衍所说的“首句一顿,下三 句连作一气”。而越中览古在首句点题之后,第二、三句分写战士还家、越王勾践还宫的情况,体 现出越国称霸一方后的繁盛、威风;结句突然一转,通过昔时的繁盛与眼前的凄凉的对比,表现人事变 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3题。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杜甫先帝天马玉花照,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生长风。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
14、古凡马空。【注】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着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玉花骐:唐玄宗御马名。赤 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斯须:一会儿。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做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答案:“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 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3分)“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 米尤其不易。(3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中的结构技巧。本题题干中已给出所使用的结构技巧 铺垫。根据提示分析诗歌发现,前四句是为了突出曹霸的画技而做的铺垫。第一、
15、二句“画工如山”是 形容画师众多,“貌不同”是说所画之马都不逼真。第一、二句意思是说,先帝的御马玉花骁许多画师 都画过,每个画师画得都不同、不逼真,暗含玉花骋难画之意,这是第一层铺垫。再看第三、四句,这 两句是描写真马。“迥立”“生长风”写出了真马的昂首挺立、气宇轩昂,暗指画家要画出此马的神采 实属不易。这是第二层铺垫。1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下题。春山夜月于良史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12/25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第三联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以
16、及将要离开时依依 惜别的深情。B.在本诗中起提纲挈领、统率整首诗的句子是“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C.本诗的结尾用“南望”的景物来作结,诗人把目光投向远处,呼应、深化了开头的忘归之情,表达 了诗人对胜景的留恋向往。D.尾联“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一句在描写上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以远处楼台的钟鸣之音表 现出山中月下的幽静。阅读F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别房太尉墓杜甫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注】房太尉即房瑁,玄宗幸蜀时拜相。至德二载(757),为肃宗所贬。763年卒于周州,死后赠太 尉。谢傅指谢安。说苑载:吴季札聘
17、晋过徐,心知徐君爱其宝剑,及还,徐君已殁,解剑系其 冢树而去。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有事在身,行色匆匆,但还是驻马暂留,来向亡友致哀,可见二人友情之深厚。B.颔联写诗人哭墓致哀,天上的云似乎也受到感染。“低”字强化了压抑哀伤的氛围。C.尾联写林花纷落,莺啼送客。“唯”字与首联“孤坟”照应,暗写房瑜身后凄凉。D.本诗既有对朋友的推崇和情谊,又有对朋友过世的哀痛,还有对安史之乱的忧虑。3 .律诗有起承转合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既各自独立,承担不同作用;又彼此连贯,彼此照应。请分 析这首诗颈联的独立性与连贯性。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红蕉柳宗元晚英值穷节,
18、绿润含朱光。以兹正阳色,窈窕凌清霜。远物世所重,旅人心独伤。回晖眺林际,撼撼无遗芳。注撼撼:拟声词,形容叶片掉落的声音。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写红蕉叶子浓绿滋润、红色花瓣光华闪闪,体现了红蕉分外艳丽的形象。B.颔联通过对红蕉外观的描写表现了红蕉之美,更表现了红蕉坚强不屈的特质。C. “远物”,远处的事物,这里既指眼前盛开的红蕉,也指因客游他乡而处境悲凉的诗人。D.第六句写诗人由眼前的红蕉联想到自己客居他乡的处境,不禁发出身世之感。5 .本诗的尾联堪称精妙,请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蚕麦二首(其一)苏辙疏慵自分人嫌我,贫病可怜天养人。蚕
19、眠已报冬裘具,麦熟旋供汤饼新。撷桑晓出露濡足,拾穗暮归尘满身。家家辛苦大作社,典我千钱追四邻。【注】苏辙晚年因政见与当政者不和被免官赋闲在家,还曾一度被褫夺俸禄。一家老小主要靠种地为 生。此诗即写于这一时期。社:此处指秋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八月,官府与民间皆 于此日祭祀土地神报谢。6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风格清淡,既无华丽辞藻、难解词汇,又能对仗灵活、格律工细语言驾驭纯熟。B.首联说因为自己的懒散招致别人的嫌弃,好在老天有眼还肯眷顾我这贫病之人。C.颔联写蚕吐丝作茧,冬裘已备,麦子成熟新汤饼可供食用,表达了衣食不愁的喜悦之情。D.颈联表现了劳动的艰
20、苦辛劳。农人早出采桑,露水湿足;捡拾麦穗,日暮方归。7 .本诗衔接自然逻辑严谨,体现出七言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清明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城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14/25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注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徽宗崇宁二年(1103),蔡京、赵挺之等人对旧党的迫害愈烈,黄 庭坚受到罗织。士 :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 死。8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以“清明”为题,既点出此诗
21、写在清明节,又能从清明扫墓的习俗自然联想到人的生死问题, 甚至扩而大之。8 .颔联春雷启蛰、万物复苏,春雨充沛、润物无声,写出了大自然的生机盎然之景,引发下文作者对 人世命运的思考。C. “乞祭余”用孟子中的典故:齐人偷吃了祭余酒肉不算,还要恬不知耻地回家向妻妾炫耀。这 是对向蔡京之流的讽刺。D.尾联生发疑问:蓬蒿荒丘,遗骨一土,千载万世,谁知谁是贤愚?诗人内心迷惘,把世界看成微 尘,流露出无限感伤之情。9 .清人方东树说:“山谷之妙,在乎迥不与人,时时出奇”。赏析这首诗在行文思路上的艺术特色。参考答案:1. B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 ”在本诗中起提纲挈领、统率整首诗的句
22、子是”错误。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不能起提 纲挈领、统率整首诗的作用。“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提纲挈领,统率全篇。以下六句,具体展 开“胜事”和“赏玩忘归”的描述。故选B。2. D3. (1)独立性:颈联的独立性体现在颈联承担“转”的作用。由颔联的沉痛悼念转到回顾友情,由颔 联写眼前转到写回忆,由颔联的墓前景物转到典故意象,由前两联的压抑转到温馨。(2)连贯性:颈联对房瑁的推崇和与房瑁的深厚友情,照应颔联,道出来墓前痛悼的原因;因情深而 意更悲,明转暗承。“觅徐君”来到墓前,与尾联“莺啼送客”相连贯。解析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 “对安史之乱的忧虑”理解错误,此诗表
23、现了诗人对亡友的悼念以及对国事的殷忧和叹息,安史之 乱此时已经平息,故“对安史之乱的忧虑”过渡解读。故选D。3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颈联为第三联,在整首诗中起到“转”的作用。依据颔联诗句含义可知,谢傅,指谢安。诗人以谢安的 镇定自若、儒雅风流来比喻房瑁是很高妙的,足见其对房培的推崇备至;再依据注释,说苑载: 吴季札聘晋过徐国,心知徐君爱其宝剑,等到他回来的时候,徐君已经去世,于是解剑挂在徐君坟的树 上而去。诗人以延陵季子自比,表示对亡友的深情厚谊,虽死不忘。作者在本联由颔联的叙写眼前的沉 痛哀悼“转”到回顾过去的友情的回忆,由前联凄凉压抑氛围的渲染“转”到本联典故意象的温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亮点练 考点 24 诗歌 结构 技巧 亮点 高考 语文 一轮 单元 复习 检测 全国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