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风向卷(二)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2023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风向卷(二)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风向卷(二)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风向卷(二)语文试题学校:姓名:班级:考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国文人画的长处就在于不单纯追求表面的形似,而重于表现作者对自然的主观情 感和印象,借以抒发作者的心灵和情趣。苏轼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论画以形似,见与儿 童邻”的艺术主张。在强大的文化影响下,文人把绘画变成文化的载体,要见才情、见 学问、见人格、见风度。与此互为因果的便是越来越成熟地追求诗、书、画、印在画面 上的有机构成。几种艺术样式融为一体,互相辉映,不仅能增加画面形式的美感,而且 能使画面的内涵容量无限增加,具有补充和阐发画面内容的作用。这种美的法则是中国文化的独
2、特产物,是随着中国画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知识分 子走上画坛并且逐渐替代职业画家居主流地位而产生的。苏东坡评王维:“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句话奠定了文人画的理论基础。诗与画结合有两层意思,即画上无题诗、书款,而有诗意,可谓诗、画意境的结合; 画上有题诗、书款,诗画相配,相得益彰,使有限的画面包含无限的寓意。画与诗尽管 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从创作过程来看,在选材、艺术构思、表现方法等方面都有 相似、相通之处。画中有诗,其内在意蕴和抒情色彩就能丰富并提高画的意境。从元代 开始,画必题诗、书款,至明清更甚。王冕所绘墨梅图中梅枝遒劲盘郁,冷傲孤高 而生机盎然,其题诗云:“
3、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 清气满乾坤。”经此诗一点,作者傲兀脱俗的气质以及生活理想和高尚情操跃然纸上, 极大地拓展了作品的美学境界。文人画的书画结合也有两层意思:一是文人画家兼擅书法,追求以书入画;二是诗 文题跋要与构图密切配合,以求书画结合的形式美。书、画本不同体,但是在中国传统 文人的手中却同出一法。随着书法艺术的全面繁荣,文人作画自觉不自觉地以书入画。文人画家极力张扬自 身优势,大力提倡以书法入画法,在强调文人意趣时削弱了绘画艺匠中“绘和画的成 分,突出地表现了绘画作品的文化品性和精神气质,而淡化了其世俗的装饰性功能。文人画借书入画的用笔多以书法化线条的形式描
4、写对象。文人画家借书入画,从根 本上以书法的形式美法则充分体现画的表现性、抒情性、写意性。文人画是文人画家情(1)将军连年距难,众兵即却,复独按部,功劳烂然。(2)上车驾素服往吊,望城门举音,遂哭而至哀恸。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怀天经、智老,因访之陈与义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西庵禅伯方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擎试春风。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联交代时节地点,用浅净的语言交代了苕溪初春时节万物复苏、绿意渐浓的 特征。B.诗人虽羁旅他乡,然而并未见悲苦之情,以诗书自娱,陶然于自然
5、风光,闲适平淡。C.诗人身体多病且仕途不顺,沉沦下僚,因此羁旅漂泊之感溢于言表,怀乡之思油然 而生。D.诗歌的语言清丽,于平淡中寓雕琢,颔联尤为精妙;诗歌结构严谨,起承转合密合 无间。15 .本诗的题目是“怀天经、智老,因访之”,但诗歌并未提及见到友人后的情形,这样 写是否偏题?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六、情景默写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蜀道难中“, ”两句,通过对行人神态、动 作的细节描写,从侧面表现出山峦地势的险峻。(2)对于战乱之中身处异地的亲人而言,一封家书的珍贵程度不言而喻,正如杜甫春 望一诗中所说的“, :(3)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运用议论、对比
6、手法表现自己对初春的赞 美和喜爱的诗句是“, 七、简答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作为文明的重要载体2城市空间蕴含着经济社会、自然 环境与历史人文等鲜明特愿 在文脉传承中起着关键作用。城市空间追求的是合理的布局与功能、美丽且富有内涵的环境与风貌,历史上有许 多经典的城市空间构造案例,成为城市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然而,在新城建设或旧城更 新中,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一方面,直接套用传统文化符号与形式的现象时有 发生,不实用的?炭大空”式景观、滥建的山寨文物古迹比比皆是;另一方面,一些建设 过分强调现代需求与先进技术,反而造成风格同质、“千城一面”等问题。文化传承,不等
7、于符号复制或形态模仿。城市文明有自己的基因,文化不是简单的 形式和表征,更不是局部的符号或标志。面对未来的城市建设,简单粗暴地把建筑等城 市文化遗产当文物保护起来 ,或者简单复制传统文化符号和样式,都不能真正做好 文化传承。我曾经在北方参观一个大院子,房屋整体很漂亮,却设计了徽派建筑特有的马头墙, 给人一种 的感觉。城市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不仅要看形态,还要看整体样式是否 融合当地的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是否真正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神韵。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 原意。19 .比喻手法可化抽象为具
8、体,使事物更清楚明白,使文章生动形象。请据此对文中画 横线的句子所用的比喻手法进行简要分析。八、选择简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盐碱地主要分布在哪儿?答案是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这些 地区降水量小,_,溶解在水中的盐分容易在土壤表层积聚。夏季雨水多而集中,大 量可溶性盐随水渗到下层或流走,这就是“脱盐”季节;春季地表水分蒸发强烈,地下水 中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而聚集在土壤表层,(2)o东北、华北、半干旱地区的盐碱土有 明显的“脱盐”“返盐”季节,而西北地区,由于降水量很少,土壤盐分 对盐碱土的形 成影响很大,也就是与盐分的移动和积聚有密切关系。从大地形来看,水溶性盐随水从
9、 高处向低处移动,在低洼地带积聚。盐碱土主要分布在内陆盆地、山间洼地和平坦排水 不畅的平原区,如松辽平原。从小地形来看,土壤积盐情况与大地形正相反,盐分往往 积聚在局部的小凸处。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个字。21 .下列句子中的“哪儿”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哪儿”,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他哪儿都不想去。B.这话你是从哪儿听来的?C.哪儿有任务,就向哪儿进发!D.我到哪儿都不会忘记你的。九、材料作文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逸品”是古人对画家绘画水平的一种评价,不同的评论家对此有不同的评价。现代学者廖雨天、廖天
10、叶认为,逸品是笔墨技法达到极致而产生的无法之法,即“画 到生时是熟时”的一种境界,是“奇思异想”加上“妙手偶得”的结果,逸品是无法使 人楷模的。吴冠中先生认为,“逸品中的逸放逸也。其含义当指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不迁就世俗,一味强调个性,强调自我情感的抒发” “逸品,必须摆脱一切客观利害的 约束才能产生,这正吻合了艺术诞生的科学规律”。吴冠中先生还认为:技法功力有志者都能达到,继承传统,将逸品列于首位,并欢 呼逸品的诞生,无论具象、抽象、工笔、写意、超现实追求各种各样表现手法的逸 品!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11、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 A 2. B 3. B【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不是追求表面形似”曲解文意。原文第1段说的是“我国文人画的长处就在于不单纯追求 表面的形似,而重于表现作者对自然的主观情感和印象”,并未完全否认对表面形似的追求; 且原文说“我国文人画的长处就在于重于表现“,不能等同于“文人画家都是 故选Ao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意在表明这种美的法则是中华文化的独特产物“错误。根据原文第1段可知,引用苏轼的 艺术主张是为了证明我国文人画的长处在于不单纯追求
12、表面的形似。C.“论述文人画借书入画的用笔多以书法化线条为主错误。根据原文第6段“此外从而 使画面更加完整、平衡,更加丰富、耐看”可知,文章分析的应是“书法还是画面布局上的有 机构成”“书法中字体的位置、长短、大小都随着作品的不同题材和画面而被安排D.“还运用了比喻论证”无中生有,原文第7段并没有运用比喻论证。有举例论证,如赵孟常 常在画作上压的“赵氏子孙EL应当是作者作为前朝皇族后人在异族统治下的一声苦闷的低 吟。故选B。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若无题诗则无法拓展作品的美学境界”错误。原文第3段指出了题诗对于王冕墨梅图 的影响,但这并不能说明如果没有题诗就
13、无法拓展作品的美学境界。故选Bo4. B 5. B 6.世界各国: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同舟共 济,团结合作,为世界粮食安全注入更多的稳定性和确定性。国家:结合国情,制定科学 政策措施,并严格落实;推动科技发展;在倡导节能减排时,不断增强本国适应气候变化的 能力。个人:树立环保理念,主动学习相应的灾难自救知识,增强突发灾害应对能力。【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张冠李戴。根据材料一第2段“发达国家应在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粮食生产、收储、 减损的能力和韧性”可知,这些并不是主要粮食生产与出口国应对全球性粮食危机的措施, 而是发达国家的应对措
14、施。故选Bo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根据材料三图表可知,干旱面积增加的原因共两个:温度升高+降水波动。荒漠化及生态退 化等生态问题的原因共两个:干旱面积增加+人类活动。B.在表述时都只表述了其中一个原因,无法构成正确的因果关系。故选B。6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根据材料一“面对气候危机的挑战,世界各国需要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 体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推动人类文明迈向全球生 态文明新时代”“世界各国应该充分落实去年国际粮食减损大会上达成的共识,采取实际有效 行动避免粮食损失,这对于缓解世界粮
15、食危机意义重大”可概括出世界层面的应对措施:构 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同舟共济,团结合作,为世界粮食安全注入更 多的稳定性和确定性。根据材料二“政府部门还应该同等地强调适应气候变化,这意味着亟需制定向前看的政策来 保护人类、基础设施、生态系统与社会”及材料四“既需要有短期、应急措施,更要有长期的 规划”“建立无缝隙全覆盖、智能数字气象预报业务体系,防灾减灾的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可 概括出国家层面的应对措施:结合国情,制定科学政策措施,并严格落实;推动科技发展; 在倡导节能减排时,不断增强本国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结合生活实际,可概括出个人层面日常生活节能减排的具体做法:树立环保理
16、念,主动学习 相应的灾难自救知识,增强突发灾害应对能力。7 . A 8.本文以大火燃烧大地为喻,由自然界毁灭新生的规律联想到人类,人类世界也 有消亡,但消亡之后会迎来新生,消亡的旧事物会成为新生事物成长发展的营养。人类社会 必将一代代生生不息,不断繁衍发展。 9.前文大篇幅描写“烧油菜秆”,与后文“二十 年前那个少年”“擎着火奔跑”形成照应,表现人生命题的沉重,以及二十年来作者思考的连 续性。我在上海默想的场景两次出现,相互照应,那“牛血样的暗红的火苗虚虚实实, 从故乡到异乡,象征着萦绕在作者脑海中的思索从未消失。文章第9段提到“把剩下的几 堆油菜秆烧了“可以肥田,对应文末“浅灰黑色的灰尘,正
17、作了大地的营养“,由实入虚,解 释了消亡与新生的矛盾统一。爷爷的坟多次出现,每次出现都启发“我”思考生与死的关系。【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A.”首段运用排比错误。排比手法至少要由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三个短语或 句子连缀在一起。文章首段写在野外看到的情景时没有运用排比。故选Ao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本文以大火燃烧大地贯串全文,从“烧油菜秆”为下一季的庄稼肥田,再到萨缪尔的终局 里提到的“这大地熄灭了“,非常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至人类社会。文章结尾,作者说“这大地熄灭了,但我是见过它燃烧的,且相信大地是不会烧尽的,浅
18、灰 黑色的灰尘,正作了大地的营养。几场雨过后,灰烬融入泥土,土里长满水稻的新苗,水 稻成熟、收获,稻草晒干,又会生出新的火苗”,作者用此标题意在表明,消亡的旧事物会 成为新生事物成长发展的营养,正如被烧掉了的油菜秆将使土地更加肥沃。大地是烧不尽的, 人类社会也必将一代代生生不息,不断繁衍发展。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构思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本文看似文笔流动随意,实则主题突出,文中多处前后照应。从燃烧场景来看,前文大篇幅描写“烧油菜秆”,与后文“二十年前那个少年”“擎着火奔跑”的 场景形成照应,表现二十年来“少年”虽已变成“中年”,但对于宏大人生命题的思考从未间断, 一直深深刻在脑海里。“我
19、”在上海默想的场景两次出现,从故乡到异乡,那“牛血样的暗红的火苗”跨越千里,象征 着萦绕在作者脑海中的思索从未消失。从燃烧结果来看,文章第9段提到“把剩下的几堆油菜秆烧了”可以肥田,对应文末浅灰黑 色的灰尘,正作了大地的营养”,由实入虚,解释了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严格遵 循着消亡与新生的矛盾统一。此外,爷爷的坟多次出现,“坟”作为死亡的象征,每次出现也都会启发我思考生与死的关 系。10 . D 11. A 12. C 13. (1)将军接连多年抵抗敌军,虽然众军退却,又独率部 属(御敌),功勋卓著。(2)光武帝乘坐车驾、身穿丧服前往吊唁,远望城门放声哀哭,于是哭得非常悲痛。【解析】10
2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祭遵)跟随(光武帝)征讨河北,担任军市令。光武帝的亲随触犯法律,祭遵按照答案第3页,共8页法律将他斩首。光武帝发怒,命令逮捕祭遵。当时主簿陈副进谏说:“英明的君主常常希望 众军队军纪优良,如今祭遵执法不阿不避忌,这说明您的教令已经大行于军中了。”“军市令”为官名,做“为”的宾语,所以应在“令”后面断开;“上舍中儿”做“犯法”的主语,“上” 前断开;排除AB;“收,的宾语为“遵。所以应在“遵”后面断开,排除C。故选Do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错误。“动词,徇私/动词,偏爱、喜爱”;句意:(他)一定不会对诸位徇私的/我的
21、妻子认 为我美的,是偏爱我。B.正确。均为“派”;句意:公孙述派兵援救隗嚣/早晚派人问候苏武。C正确。“保留/余音”;句意:并且毫无保留地使出全部力量/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 这悲凉的秋风。D.正确。“朝见/在早上”句意:每到诸侯、臣属朝见君主之时/在早上躲避猛虎。故选Ao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吴汉等将见敌人势大,不战而还”错误,于文无据。原文说的是“公孙述遣兵救隗嚣,吴汉、耿算等悉奔还: 并未细说吴汉等回来的原因。故选C。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距难”,抵抗敌军;“却”,退却,后退。“烂然”,显明、耀眼的样子,可意译为“卓著L(2)
22、“素。白色,此处指丧服;“举音”,放声哀哭;恸: 极度悲哀。参考译文:光武帝经过颍阳,祭遵凭借县吏身份多次进见,光武帝喜爱他的容貌仪表,让他暂代门 下吏。(祭遵)跟随(光武帝)征讨河北,担任军市令。光武帝的亲随触犯法律,祭遵按照 法律将他斩首。光武帝发怒,命令逮捕祭遵。当时主簿陈副进谏说:“英明的君主常常希望 众军队军纪优良,如今祭遵执法不阿不避忌,这说明您的教令已经大行于军中了。”光武帝 于是赦免了他,并任命他为刺奸将军。(光武帝)告诫众将说:“对祭遵要多加小心,我的 亲随犯法尚且被杀,(他)一定不会对诸位徇私的。”祭遵担任征虏将军,率兵向北进入箕 关,与弘农、厌新、柏华聚、蛮中贼寇交战,被
23、箭矢射中,(箭)从嘴部穿过,(他)举起袖 答案第4页,共8页子遮住嘴巴,鲜血流到袖中。众人见祭遵受伤,纷纷后退。祭遵呵斥将士,将士(继续)进 军作战,都以一当十,(于是)大破敌军。祭遵派遣护军王忠都拿着刀斧砍伐树木开辟道路。(进军)到略阳,袭击隗嚣。隗嚣被击败后,光武帝从长安东归经过济县,亲临祭遵军营, 慰劳将士。当时祭遵有病在身,(光武帝)下诏赐予双层坐卧垫褥,用黄罗伞盖给他遮阴。 公孙述派兵援救隗嚣,吴汉、耿奔等人都逃奔而回,唯独祭遵留驻开县。(光武帝)下诏说:“将军接连多年抵抗敌军,虽然众军退却,又独率部属(御敌),功勋卓著。兵退未曾事先 警戒,粮食未曾预先备足,如今才安排调遣,恐怕力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普通高等学校 招生 全国 统一 考试 风向 语文试题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