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论我国土地征用补偿法律制度的完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论我国土地征用补偿法律制度的完善.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我国土地征用补偿法律制度的完善合适的内容摘要:本文首先从土地征用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相关问题出发,指出农地征 用补偿的不合理是导致农民和政府关系紧张的要害。基于此,本文首先论述了在当下土地征 用正当性的前提是合理的征地补偿。围绕征地补偿相关问题,本文阐述了农地征用补偿的理 论依据和补偿原则,指出非凡牺牲理论对征地补偿的合理性作了很好的诠释。基于理论的视 角,用公平正义的法理念来审阅我国的土地征用补偿法律制度,发现我国的征地补偿法律制 度十分得不完善。表现在很多方面:一是征地补偿未区分“公益性征地”和“非公益性征 地”;二是征地补偿标准不合理,征地补偿方式单一,补偿分配不合理;三是征地补偿法律 程
2、序不完善的等等。正因为这些原因所以政府在征地过程中滥用公权力谋取私利,使农民的 合法权益受到极大地损害。因此,要实现农民和政府间关系和谐,促进农村和谐社会的实现, 必须完善我国的农民土地征用法律制度。要害词:土地征用;公共利益;征地补偿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土地的 归属和利用关涉到社会的安宁和发展,与社稷的兴衰与人民的福祉息息相关。在当下,随着 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大大加快,城市向郊区迅速扩张,以及各地掀起了建设经济相关技术开发 区的热潮,农民的土地被大量征用,出现了大量的种地无土地、进城无工作、拆迁无家园、 “非农”无保障、告状无门路的“五无农民”群
3、体1。从而引发了大量群体性事件和上访 事件。一组国土资源部统计数字显示,2002年仅上半年群众反映征地纠纷违法占地等相关 问题的占信访接待部门受理总量的73虬 其中40%的上访诉说的是征地纠纷相关问题,这其 中87%是征地补偿安置相关问题,而在反映征地相关问题的上访中,又有一多半是集体上访。 因此农地征用补偿相关问题是导致政府和农民关系紧张的要害相关问题。这一相关问题不仅 关涉到政府的公信力以及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而且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的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但是农地征用补偿的不合理使得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未能得到有
4、效的协调,农民的生存权、 发展权未能得到有效保障。因此农地征用补偿的不合理成为阻碍农村和谐社会实现的一大障 碍。征用补偿的理论依据和补偿原则 种低成本的发展方式,失去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基础11。因此失去土地不仅意味着失业,而 且意味着生计没有保障。所以征地补偿必须着眼于农民的长远生计,采取完全补偿原则。基于完全补偿原则,在具体的制度设计时,应该细化补偿本次项目,扩大补偿范围。 可以借鉴国外关于补偿范围的规定,补偿的范围包括:土地及其附着物的直接损失,因征地 而发生的可预期利益的损失,残余地分割损害,征用发生的必要费用损失等。另外,基于农 民生存权和发展权保障的考虑,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应该
5、纳入征地补偿安置费的范 围。借鉴经济学关于相关相关问题的研究,我国的土地征用完全补偿费用=地价+青苗等地上 附着物价格+由征地外部不经济引起的损害连带补偿价格+土地发展价格。其中地价以马克思 地租理论为基础,地价工地租/资本化率=农地级差地租I +农地级差地租H+绝对地租(农用) +垄断地租(农用)/资本化率。12(三)采取多种补偿方式,健全征地补偿分配机制首先,要改变单一的补偿方式,以金钱补偿为主,多种补偿方式并存。目前我国征地 补偿的方式主要为一次性的金钱货币补偿。但是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失地农民在缺乏其 他谋生手段的条件下,仅凭土地补偿费难以维持其长久的生存,加上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6、不完善,无疑使失地农民的生活陷入绝境。因此我应该借鉴国外的做法实现,补偿方式多样 化。日本的征地补偿方式除现金补偿外,还有替代地补偿、迁移代办和工程代办补偿(即被 征地由物件时在土地被征用人的请求下,由需用地人迁移改物件以替代迁移费的补偿)。德 国的土地征用补偿方式除金钱补偿外,还有代偿地的补偿,代偿权利的补偿等等。我国的征 地补偿方式,应该在借鉴外国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实践经验,例如咸嘉“三 集中、三统一”的安置模式,南海模式以及芜湖模式等等。可以考虑征地补偿费入股,社会 保险方式,留地方式,债券方式以及其他方式。其次、耍完善我国的土地补偿分配方式。由于我国的征地补偿分配不合理,
7、占土地收 益总额的70%以上土地补偿费根据法律规定归属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但是在当下村委会和农 村集体经济组织,处于“政府职能代表”和“群众自治代表”的冲突之中,无法真正代表农 民的利益。甚至牺牲农民的利益换取政治资本或者牟取个人私利。现行补偿金发放环节过多, 时限不明确。乡镇、村、组、农民缺乏统一的可操作的分配方式方法。“在实地调查中发现, 集体公布的土地补偿金额为每亩60040000元,但绝大多数公布的土地补偿金为每亩12000 元以下,甚至还有征地补偿全部付给了村里,村里一分钱都没有给村民组的情况发生J 2004 年1月18日中国建设报报道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在土地征用时许多地方在实际
8、操作中采取法定标准的最低限,有的甚至低于法定标准;在土地转变增值的土地收益分配中, 地方政府大约获得60%-70%;村级集体组织25%-30猊真正到农民手里的不足10%。因此为 了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必须健全征地补偿的分配方式,将土地补偿费直接发放个农民个人, 并完善征地补偿费用的监督机制,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四)完善征地补偿法律程序,保障农民的程序性权利在法治条件下,对于公民财产权的限制和剥夺除合乎公共利益的需要外,还要遵循正 当程序。美国宪法第5条修正案规定,“没有正当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 没有公平的补偿不得征用私有财产供公共使用。”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完善的土地征用程序
9、, 可以防止政府权力的恣意,使公权力在法律预设的轨道上运行,同时法律程序的设计可以使 财产权利人预知公权力的运行模式,从而监督其运行,防止其滥用而侵犯自身的合法权益。通过本文第二部分的分析我们知道,农民的程序性权利无保障。在补偿安置公告并听 证的过程中,由于我国的征地公告办法、国土资源听证规定等等的程序性规定本身 仅仅属于部门规章,所以程序规范的法律约束力不足。例如法律虽然规定了依法应当听证的 事项,当事人要求举行听证,主管部门不组织听证的,法律并没有对因程序违法而造成的当 事人实体权利损害给予任何的救济途径和规则原则。对于农村征用补偿争议的处理由县级以 上政府协调,协调不成的由批地政府裁决,
10、对土地征用的决定不服申请行政复议,且复议为 终局裁决。这样一来,农民在自身权益受损时,假如得不到行政救济,也就失去了司法救济 的途径。所以必须完善我国的征地补偿法律程序,明确违法征地补偿法律程序而实施的行政 行为是无效的行为,农民对此可以提起行政诉讼。对于农民起诉的,法院可以根据行政诉 讼法54条的规定,具体行政行为违反法定程序的,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并可以判决 被告重新做出具体行政行为。四、小结在当代,传统的“管得越少的政府越是好政府的”理念已经被“最好的政府、最大的 服务”理念所取代,所以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的土地征用是实现社会福祉的必然要求。但是, 土地征用必须建立在合理补偿的基础上,这
11、是实现正义原则的必然要求,也为世界各国的宪 政实践所广泛认可。我国宪法也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对土地进行征收、征用并 给予补偿。但是相关的具体法律并没有将这一宪法的原则性规定具体化,因此在土地征用的 过程中,出现了政府公权力的异化,严重的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因此,征地行为必须基于公 共利益的需要且必须给予充分的补偿,以实现土地征用目的的合理性。同时,政府征地补偿 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正当程序,实现征地行为形式的合理性。假如因为土地征用补偿引起矛 盾冲突,侵犯了农民的合法权益,法律必须规定救济机制,使矛盾可以通过合法的方式解决, 防止出现救济无门而引发集体暴力事件。建立在完善的征地补偿法律规
12、范基础上的土地征用 行为,可以使政府和民众之间相互信任,实现农村的和谐稳定。注释:1钟伟:谁拥有土地,南方周末,2004年7月29日,第19版。2刘燕萍: 征地制度创新与合理补偿标准的确定,中国土地,2002 (2)。3约翰罗尔斯: 正义论,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1-2页。4以上原则参照陈泉生: 论土地征用之补偿,法律科学,1994 (5)。5参照陈泉生:论土地征用之补偿, 法律科学,1994 (5)。6汉斯J沃尔夫等:行政法(第一卷),高家伟译,商务 印书馆2002年版,324页。7於忠祥、李学明、朱林:论农地征用的经济补偿与失地农 民的安置,农村经济相关问题,2004年
13、(12) o 8廖小军:中国失地农民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193页。9谢晖、陈金钊: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173页。10转引自张慧芳:土地征用相关问题研究:基于效率与公平框架下 的解释与制度设计,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145页。11廖小军:中国失地农民 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16页。12张慧芳:土地征用相关问题研究: 基于效率与公平框架下的解释与制度设计,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231页。参考书目:1钟伟:谁拥有土地,南方周末,2004年7月29日,第19版。2刘燕萍: 征地制度创新与合理补偿标准的确定,中国土地,2002 (2) o
14、 3约翰罗尔斯: 正义论,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4陈泉生:论土地征用之补偿, 法律科学,1994 (5)。5汉斯J沃尔夫等:行政法(第一卷),高家伟译,商务 印书馆2002年版6於忠祥、李学明、朱林:论农地征用的经济补偿与失地农民的安置, 农村经济相关问题,2004年(12)。7廖小军:中国失地农民研究,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2005年版8谢晖、陈金钊: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173页9 张慧芳:土地征用相关问题研究:基于效率与公平框架下的解释与制度设计,经济科学 出版社2005年所谓农地征用补偿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按照法律规定的批准权限和程 序批准并
15、依法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人补偿后,强制性的变更农村土地所有权或使 用权的行政行为2。从理论上讲“征用”本身仅仅指使用权的转移,而征收是指所有权的 变更。而且我国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也明确了这一点。但是在以往的法制实践以及理论研 究中大多使用“土地征用”这一概念,因此为了与以往的理论研究相衔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本文也使用土地征用这一概念。但是在此,土地征用的内涵既包括所有权也包括使用权的有 偿转移。土地征用是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而限制或剥夺私人权益,而且是对人赖以生存和发 展的最重要的财产权的克减。那么实现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平衡就是我们首先需要面对的 一个相关问题。在强调“私有财产神
16、圣不可侵犯”的权利本位时代,土地征用制度的存在空 间是有限的。但是随着强调财产义务性的社会本位时代的到来,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对私 人的财产权予以限制和剥夺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但是基于公平正义的观念,“正义是社会制 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一种理论,无论它多么精致和简洁, 只要它不真实,就必须加以拒绝或修正;同样,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 条理,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或废除。每个人都拥有一种基于正义的不可侵犯性, 这种不可侵犯性即使以社会整体利益之名也不能逾越。因此,正义否认为了一些人分享更大 利益而剥夺另一些人的自由是正当的,不承认许多人享受的较大
17、利益能绰绰有余补偿强加于 少数人的牺牲。所以,在一个正义的社会里,平等的公民自由是确定不移的,由正义所保障 的权利决不受制于政治的交易或社会利益的权衡。3” 土地征用作为一种土地公共取得制 度,对于个人因为公共利益所遭受的损失必须给予补偿。围绕土地征用补偿相关问题,形成 了众多的学说,通过分析这些学说,可以把握征地补偿合理性的依据。(一)农地征用补偿 的理论依据1、既得权说。此说以自然法思想作为基础认为财产权是人民的天赋人权,是合法取得 的既得权,因此应该得到绝对的保障,即使是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使其遭受经济上的非凡损 失,也应当基于公平的原则给予补偿。2、恩惠说。此说强调绝对的国家权力,认为土
18、地征用权是国家与生俱来的权力,主张 公益至上和法律万能。此说认为个人没有与国家相对抗的理由,甚至完全否认国家对私人有 提供补偿的必要。国家侵犯个人权利给予补偿那完全是出于国家的恩惠。3社会职务说。此说摒弃了权利天赋的观念,认为国家为了使个人尽其社会一份子的责 任,首先应该承认个人的权利,这是实现社会职务的手段,因为权利的本质具有义务性,人 民的财产被征用后,国家酌量给予补偿,才能使得社会职务得以继续履行。4、社会协作说。该说基于法国狄骥的社会连带理论,认为社会作为一整体相关系统, 其存在和运转依靠社会成员的相互协作,因此社会成员为保证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只能牺牲部 分权利和自由,而社会则以其整体的
19、力量保障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对其利益所受损失和 损害给予救济。5、公共负担说。由于国家行为的受益者是社会全体,故当一部分人或个别人因为国家 行为而承担的义务超出其因该承担的份额时,国家就应该基于平等原则,将其平均分担给社 会全体,实现权利义务的平衡。6、非凡牺牲说。该说由德国奥托麦耶提出,认为国家的合法征地行为对人民权益所 造成的损失与国家课以人民的一般的负担不同,它是使无义务的特定人对国家所做得非凡牺 牲,这种非凡牺牲应当由社会全体人民共同分担,给其以补偿,才符合公平正义的精神,实 现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协调。4上述第一种以及第二种学说,前者强调权利的绝对保障而后者强调绝对的国家权力, 在
20、当下都无法得到社会一般观念的认同,因此均被摒弃。社会职务说、社会协作说以及公共 负担说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征用补偿的合理性,但是都可以被非凡牺牲理论所涵盖,所以非 凡牺牲说成为当下的主流学说,也极轻易被广大的民众所理解和接受。因为在当今社会财产 权的平等保护被视为一项重要的宪法原则。财产权虽然有社会义务性但是也应该适用平等保 护原则。一般情况下,对于法律明文规定的公法上的义务,财产权利人可以预期因为承担该 义务所遭受的损失。但是土地征用则不然,其权利人只有等到具体的征用行为公告后才能获 悉自己的财产因为征用而遭受的损失。这对于权利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十分不确定的社会风险。 针对此种少数人为了公共利益
21、所做得非凡牺牲假如不给予补偿是违反平等原则的,因此补偿 义务得以确立。补偿的目标在于实现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协调。征用必须建立在补偿基础 上也为世界各国的宪法所明文规定。1789年法国的人权宣言就已经规定“财产是神圣 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当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所显然必须时,且在公平且预先赔偿的条件下, 任何人的财产不受剥夺。”美国宪法第5条修正案规定,“没有正当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 生命、自由和财产;没有公平的补偿不得征用私有财产供公共使用。”我国宪法第10 条:“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征用补偿原则基本上成为各国法律的一项重要原则,但是如何
22、补偿各国法律规定得并不一致。 有的国家采用完全补偿原则,有的则采用不完全补偿原则,还有的国家采用相当补偿原则。(二)征用补偿的原则1、完全补偿原则。该原则认为土地征用的受益者是全体人民,对于国家土地征用而遭 受非凡牺牲的人,理应由公众受益人负完全补偿责任才符合平等原则的精神。而且确保权利 人不因土地征用而处于财产状况恶化的状态,也是宪法保障财产权的宗旨所在。从生存权的 保障来看,土地作为人民尤其是农民的生活依靠,不仅仅是生活之源而且是生存之本。因此 补偿不应该仅仅限于征用的客体,而且还应包括与该客体直接或间接关联的经济上和非经济 上的利益。2、不完全补偿原则。该原则从强调“所有权的社会义务性”
23、观念出发,认为财产权因 负有社会义务而不具有绝对性,可以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而依法加以限制,但是应该给予 合理的补偿。补偿仅仅限于财产上的损失,对于精神上的损失,应该被视为非凡牺牲,个人 有忍受的义务。3、相当补偿原则。该原则认为,由于“非凡牺牲”的标准是相对的、活动的,因此征 地补偿应斟酌征用的目的及必要程度等各种要素,并结合社会的现实,选择采用完全补偿原 则或者不完全补偿原则。一般说来,基于平等原则,对于非凡财产的征用损害,应当给予完 全补偿,但是非凡情况下,可以准许给予不完全补偿。5目前我国土地征用过程中,采用的以土地年产值倍数作为补偿标准的不完全补偿原则。 这一补偿原则未将农民的生存权
24、损失纳入补偿范围并且基本未考虑土地发展权价格,而只是 一种生活补贴性的补偿,而在现实生活中那些非公益性的征地,政府在征地前对于被征用农 地并不享有所有权,征地后一般对农地也没丝毫的投入,政府仅靠征地权就将征地补偿费与 市地批租价之间的巨大利益据为己有,无疑是对农民发展权的剥夺。在当下国家的价值取向 正开始转变,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了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个人的私 有财产不可侵犯”。在注重人权保障的国家价值观下,个人的权利应当决定国家权力,个人 是一个目的性存在,个人权利的保障应该是社会的最高价值。对于失地农民来说,土地关系 到其生存权和发展权,因此对于土地征用制度,我们应该
25、从人权保障的角度进行重新审阅, 探究当前农民和政府关系紧张的法律制度层面的原因。二、我国农地征用补偿法律制度透析土地作为一种稀缺性的资源,各个国家都有严格保护土地资源的规定。从“十分珍惜 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基本国策出发,我国立法机关在1998年修改土地治理法时 旨在建立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治理制度。基于这一宗旨,我国土地征用法律制度几乎完全行 政化,建立了严格的土地征用审批制度。但是严格的制度并不等于是完善的制度,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对土地相关需求日益增大,客观上要求土地的利用和流转市场化。征地补偿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相关问题折射出现行征地补偿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征地补偿未区
26、分“公益性征地”和“非公益性征地”在现代国家,对公民财产权的限制和剥夺只能基于公共利益已为世界各国的法律所明 文规定,政府作为行政主体,其行为必须以公共利益为依归。“在民主法治国家、社会国家 和环境国家,公共行政的目的是维护和促进公共利益或者大众福祉,这是任何公共行政的一 个不成文的基本原则,以公共利益为目的是公共利益的概念属性和功能属性,是公务员执行 职务的基础。” 6我国宪法第10条也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 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但是土地治理法在将宪法具体化的过程中,对于征 地的前提规定的却不一致。土地治理法第2条:“国家为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 集体
27、所有的土地实行征用”。但是土地治理法43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 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根据土地治理法实施条例“农民集体所有 的土地依法用于非农业建设的,由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 门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集体土地使用权证书,确认建设用地 使用权。”可见政府将公益性征地和非公益性建设用地都纳入统一的征地工作中,均按照统 一的补偿标准对农民进行补偿。土地治理法将非公益性用地纳入征地工作中本身就是违 反我国宪法的。假如不考虑其违宪性因素,仅从这一征地补偿规定来看,也是十分不合理的。 因为在非公益性征地过程中,农地有很大的增
28、值空间,尤其是城市郊区的土地,土地转手间 可以增值10多倍。据统计,2002年全国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收入平均每亩为35. 67万元, 而对征地农民的补偿通常每亩只有1. 5万-3.5万元。我国现行的土地征用补偿规定并未考 虑非公益性征地所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未考虑土地发展权的价格。土地发展权的收益本来 应该归农民所有,现在的现实却是政府仅靠征地权就将征地补偿费与市地批租价之间的巨大 利益据为己有,不仅是对农民合法权益的剥夺,而且激发了政府征地的内在冲动。据统计, 自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政府利用计划经济的征地方式和市场经济的卖地方式从农民手中拿走 的土地出让和补偿安置差价超过了 2亿人民币,有人称
29、之为“政府请客,农民买单。7 因此,公益性征地因其关乎公共福祉而不考虑土地发展权的价格还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非 公益性征地也剥夺农民的土地的增值收益,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社会公平正义的角度考虑 都是不合理的。因此,征地补偿未区分公益性征地和非公益性征地是我国农地征用补偿法律 制度的一大缺陷。(二)征地补偿标准不合理1、按土地原用途给予补偿违反公平正义原则土地作为一种稀缺性的资源具有巨大的增值空间,尤其是城市郊区的土地,由于具备 发展的区位优势,土地用途的改变可以带来巨大的增值收益。按照马克思的地租理论,由于 区位不同可以产生级差地租,这部分土地收益由于并非是土地权利人投资形成的,所里理应 在土
30、地的所有者、国家和用地单位之间合理分配。但是按照现行法律规定,国家征用土地再 出让时决定不同地价的级差地租是国家投资形成的,原则上这项收益应当属于国家。作为被 征地农民的利益被剥夺了,因此是违反法律的公平正义理念的。2、以年产值的倍数作为补偿标准不科学按照年产值的倍数计算补偿数额虽然简便易行,但是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土 地价格的确定很大程度上同被征地所处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紧密相关,而同农业用地年产值 的关联性程度并不明显,而现行的征地补偿标准不能反映土地的位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市场交易价格以及人均耕地面积等影响土地价值的经济因素,也不能体现同一宗土地在不同 投资情况下出现产出差别的真
31、实价值。尤其值得注重的是当前我国农产品价格普遍偏低,以 土地的年产值倍数作为补偿标准,农民得到的补偿仅仅也就几万元,无法保障农民的长远生 计。3、确立征地补偿的最高补偿限额不合理我国土地治理法47条规定“征用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 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 的六至十倍。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每一个需要安置的 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顷 被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依照本条第 二款的规定支付土地补
32、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 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补助费。但是,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 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三十倍。”根据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 强土地调控有关相关问题的通知征地补偿安置必须以确保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 长远生计有保障为原则。因此,在征地补偿中设定一个征地补偿的最低限额有利于保障农民 的合法权益,但是设定一个最高不超过30倍的最高限额却是不合理的。因为在当前我国农 村尚未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因此土地对于农民来说不仅仅是生活之源,而且具有生存 保障的社会功能。所以规定一个补偿的最高限额,很
33、有可能使得失地农民生活无保障,所以 这一规定是不合理的。(三)征地补偿方式单一,补偿分配不合理1、征地补偿方式单一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征地补偿以金钱补偿为主。对于安置补助费,征得被安置 人员同意后,可用于支付被安置人员的保险费用。政府采用金钱补偿的方式,将各项费用一 次性的支付给农民,可以避免采用其他方式所带来的麻烦。现实的情况却是当前农民的市场 意识还比较差,除少数农民将所得土地补偿费用于长远投资外,大多数的农民得到补偿费后, 用来建设房屋等,因此本来就不多的补偿费,很快就被花光,进而成为生活无保障的边缘人。 在此种情况下,失地农民有的再向政府要钱,有的甚至走向极端,实施违法犯罪活动。因
34、此, 单一的金钱补偿方式虽然简便易行,但是却忽视了现实,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在此,我 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有益做法,采用多种补偿方式。2、补偿分配不合理根据土地治理法实施条例26条“土地补偿费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地上附着 物及青苗补偿费归地上附着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征用土地的安置补助费必须专款专用, 不得挪作他用。需要安置的人员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安置的,安置补助费支付给农村集体经 济组织,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治理和使用;由其他单位安置的,安置补助费支付给安置单位; 不需要统一安置的,安置补助费发放给被安置人员个人或者征得被安置人员同意后用于支付 被安置人员的保险费用。”但是人民公社制度取消后
35、,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很多地方已经不 复存在,而且很多村组没有章程办事,所以支付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安置补助费,缺乏有 效的监督控制。而且从目前中国农村基层组织体制看,村委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处于“政 府职能代表”和“群众自治代表”的冲突之中,无法真正代表农民的利益。作为农民集体代 表的农村权势阶层受自身利益的驱动,又往往有着与农民集体不一致的个人利益,他们往往 利用非凡的身份和地位,扩大寻租空间。8所以村集体留存的征地补偿费比例过大,而且 留存在村集体的征地补偿费使用和治理缺乏有效的监督。而土地收益中的主要成分是土地补 偿费,至少应当占到土地收益总额的70%以上,土地补偿费归集体所有以后由于
36、集体经济组 织的利益和农户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对于土地补偿费农民仅能得到5%-10%0(四)征地补偿法律程序不完善在我国这样一个缺乏法治传统的国度,数千年的人治传统己经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思 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在君主与父母官的支配下,子民永远都是受政者,他们只有服从命令和 安排的义务而没有所谓的权利,因此在这样一个缺乏权利意识的社会,法律权威的最终确立 更多地需要依靠程序的力量。因为“任何实体目标的定位都需要借助程序的技巧以安排和落 实,也就是说,法律上实体性目标的追求只能被置于程序性的逻辑框架中,才能真正体现其 现实意义。” 9但是,在我国土地征用程序在限制公权力运作方面却未能发挥其应有的
37、作 用。1、程序性法律规范本身有漏洞许多征地法律法规仅仅有原则性的规定,缺乏操作的具体标准,为政府滥用自由裁量 权打开了方便之门。例如,土地治理法实施条理25条规定,假如对征用补偿的标准有 疑义,最终将由批准征地的机关裁量。但是对裁量的程序和标准未做出具体的规定。再如, 我国虽然对土地征用听证作了规定,但是在听证代表的选拔和总体名额的分配上缺乏明确的 规定。总之,关于土地的法律规范本身存在许多的漏洞和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2、农民的程序性权利无保障,缺乏有效的法律救济机制现行法律规定征地补偿解决方案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 定,补偿解决方案制定后公告农民,新出台的征用土地
38、公告办法、国土资源听证规定 赋予了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村民或者其他权利人对征地补偿解决方案有提出不 同意见和要求听证的权利,对农民提出的意见确需修改的时候,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修订, 并在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的时候附上相关意见和听证笔录。但是程序规范的法律约束力不足。 我国的征地公告办法、国土资源听证规定等等的程序性规定本身仅仅属于部门规章。在我国的土地征用过程中,政府往往追求效率而忽视程序,但是农民的权益却与程序 密切相关。对于农村征用补偿争议的处理由县级以上政府协调,协调不成的由批地政府裁决, 对土地征用的决定不服申请行政复议,且复议为终局裁决。这样一来,农民在自身权益受损 时,假
39、如得不到行政救济,也就失去了司法救济的途径。而且实践中法院基于自身在权力体 系中的地位,往往对涉及征地的案件拒绝司法,致使农民的诉讼权得不到保障,更使得政府 肆无忌惮。三、实现我国农地征用补偿法律制度完善之路(-)实现“非公益性用地”市场化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非公益性征地剥夺了农民的发展权,违反社会的公平正义 法理念,最重要的是土地治理法规定的非公益性征地是违反宪法的,破坏了以宪法为基础的 法制秩序。因此,应该取消政府非公益性用地的审批权,实现非公益性用地市场化。从经济 学的角度看,由市场来配置土地资源,也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布坎南认为“国 家不是神造物,它并不具有无所不在和正确
40、无误的天赋。因为国家乃是一种人类的组织,它 并不一定比其他任何社会组织的规则和结构更加正确无误,因为在这里作决定的人一政治家 和官员与其他人没有什么差别,既不更好也不更坏,这些人也一样会犯错误。” 10因此, 政府试图凭借公权力对土地资源进行严格控制的做法,往往不能实现其最初的愿望,恰恰相 反,反而降低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而且极易导致权力寻租现象。因为在土地利用者看来, 用较低的贿赂成本可以获取较高的收益。同样官员也可以凭借公权力谋私利。因此,虽然市 场调节土地资源存在诸多的缺陷,市场调节也可能出现失灵,但是这并不是把相关问题交给 政府处理的充分条件,市场调节不好的相关问题,政府未必解决得好,
41、甚至会把事情处理得 更遭。为了保证以宪法为基础的法制秩序的统一,也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保证土地资 源的有效配置,我国法律应该取消非公益性用地的审批权,实现非公益性用地市场化。土地 权利人和土地使用者就土地价格等相关问题直接磋商,达成协议后经政府土地治理部门确认 后即发生土地使用权转移的法律效力。由于农民在信息方面处于劣势,所以政府应建立土地 价格的信息公布机制,克服单纯依靠市场调节所带来的弊端。因此,实现非公益性用地市场 化,可以实现法制的统一,有利于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也有利于政府公权力的合法运行。(二)提高补偿标准,实行完全补偿原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包括土地在内的一切生产要素均实行非市场的配置方式。土地被征 用以后,农民转为城市户口,可以享受城市户口所带来的福利待遇,因此失地农民的生活水 平在当时是提高了而非下降了。征地所带来的风险没有分散给农民个人家庭。但是在市场经 济条件下,失地农民必须考虑就业相关问题。但是由于农民缺乏生存技能,因此失地农民的 再就业非常困难。而且在当下,农村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对于农民来说,失去 土地实际上失去一笔家庭财富,失去基本的就业岗位,失去一种低成本的生活方式,失去一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