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调查之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调查之分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新闻调查之分析解说词一般界于两个采访段落之间,在与上面 的采访段落连接时一般运用运动镜头,而与下一 个采访段落连接时,采访的声音先入。新闻调 查中空镜头的运用都十分考究,可以说空镜不 空,一般都会运用到和解说词内容相切合的画 面,具有表意功能。除了解说的力量,更能在影 像上通过意味深长的空镜头丰富表现形式、唤起 观众的思考、浓化栏目的严肃风格。二)、突破以上都是新闻调查的特色,也是它的优势。 随着媒体竞争态势的加剧,媒介资源的广泛分 享,使得一些优秀、成功的栏目形式迅速地为他 人所用。仅在央视内部我们会发现,新闻调查 一对一的专访形式被后来的面对面借用,其 探讨式的栏目样式在央视论坛中也能找到
2、身 影。由于其成功的运做模式,有着巨大的效仿和 借鉴功能,很快就会有别的栏目学会并超越新 闻调查。新闻调查开创了新的节目形式,在未来的发展中,也应该努力尝试和借鉴新的形式和工 具。一个成熟的栏目,往往容易被长期沿袭的固 定模式所束缚。虽然模式的形成是经过一段时间 的摸索和现实考验得以形成,但毕竟只是适合当 时状态下的人们的收视喜好。观众不可能对一种 节目永远保持最初的兴趣,一旦观众产生了厌 倦,再成熟、再可靠的模式也应该放弃。新闻调查每一期节目独立成章,在选题内容和选题角度上更多体现编导的个人意愿和价 值去向,却忽视了信息的接受者观众的心理 需求。可以说新闻调查的封闭性大于它的开 放性,如果能
3、建立互动平台,接受观众的广泛意 见选择题材和角度,在内容的可取性上将会更为 可靠,在运作模式上也会更为稳定。同时也可采取连续报道的方式,改变以往节目 结束,调查结束,新闻事件也结束了的状况。对 于观众感兴趣的,有继续报道价值的事件应该尽 可能的继续追踪调查。也不要将一个事件完全拘 泥于45分钟的时间框价内,可以根据事件的复杂 性可以分作多期进行报道。总之,新闻调查所要思考的不是如何将现 有的栏目模式用到极至,而是要努力探索出新的 形式,以走出目前势态疲软、叫好不叫座的尴尬 境地。三、主持人地位的重新界定及人才储备目前电视节目的栏目化生存使得主持人成为 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日益凸显出来,尤其是一个
4、 品牌栏目,在打造自己的独特风格时,主持人的 个性特征往往会成为一个重要衡量指标。电视调 查类新闻节目是以展现记者调查过程为特色的, 因此强调出镜记者的原创性与独立性。所调查的 新闻真相往往是有损公众利益的,又往往是被掩 盖的,在各种阻力中,记者不仅要收集完整的事 件信息,分辨出有价值的新闻线索、选择重要的 事件人物,敏锐地察觉出事件的关键点,在采访 交流中还要有冷静的思辩能力、强烈的质疑精 神、巧妙的提问技巧、健康平和的心态、游刃有 余的现场控制能力。一个没有新闻热情和新闻敏感的人,一个在新 闻现场缺乏发现眼光的人,一个口头和文字表达 能力欠缺的人,一个不具备社会交往与主动协调 能力的人,一
5、个对社会问题缺少分析、思考和认 识的人,一个不能站在时代高度来对整个社会进 行了望和审视的人,就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调查 记者。在王志专访刘姝威的那期新闻调查 中,我们亲见了一位优秀的出镜记者在采访过程 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是新闻调查铸就了像王志、董倩、 长江、柴静、杨春这样一批优秀的主持人,但同 时他们独具魅力的采访报道又为新闻调查风 格的确定、影响力的扩大奠定了基础。没有新 闻调查也就没有后来的这些名牌主持人,如果 没有这样一些出色的主持人,新闻调查又该 何以维计?新闻调查发展到现在,我们已经 很难辨别是“戏保人”还是“人保戏”。如果是“戏 保人节目形式、节目内容作为一个成功的主 要因素
6、会逐渐压倒主持人的个性特征,或者说主 持人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放弃了自己的个性特征。 如果是“人保戏”,主持人在以自己的个性魅力赢 得节目的成功的同时,也使得节目的成败维系在 了这一个人身上,一旦失去了这个主持人,整个 节目就会进入休克状态,开始走下坡路。因此, 无论是“戏保人”还是“人保戏”都是电视节目的 一种亚健康状态,是最好不要出现的情形。作为一个周播的深度调查类新闻栏目,仅靠一 两个优秀的出镜记者是不可能一直保证节目的 质量,也不可能维持栏目高质量的运作。在最近 的新闻调查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一些节 目制作地仓促和粗糙。在举报人李文鹃中我 们甚至看到了两个出镜记者,这与新闻调查 一贯的节
7、目形式不相符合。精彩提问的缺失、事 件发掘地不够深入、社会意义揭示地不够深刻, 同样是关于举报人的正义举动无法受到司法保 护的题材,由王志出镜的与神话较量人却做 到了直逼人心、深刻尖锐。一期品牌栏目的节目 中如果少了品牌主持人的身影,一个以主持人所 主导的的精彩交谈互动和个性魅力为支撑的节 目,如果只是充斥着平淡、枯燥、无法从被采访 人那里获得重要信息的提问,甚至是大段的被截 取的被采访人的谈话,而少了采访交流的过程性 和连续性,必然会使节目质量和可看性大打折 扣。对于这种情况我觉得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新 闻调查缺乏足够的出镜记者,而且是优秀的出 镜记者。王利芬离开新闻调查到经济频道任 制片人,
8、王志去了面对面,张羽去主持东 方时空,董倩虽然偶尔会出现在新闻调查 里,但在央视论坛还担任着主持人的工作。杨春和柴静在几年的实践磨练中已经渐渐成熟, 也成为了名牌主持人,但仍能发现新闻调查 在记者人才上的捉襟见肘。同央视的许多栏目一 样,新闻调查也面临着严峻的“主持荒”。因 此,如何建立健全的主持人选拔制度,如何培养 和储备具有专业素质的记者人才,如何使主持人 的个性特征融入到整个栏目的风格特征中,是 新闻调查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自1996年5月17日第一期节目播出,新闻调查 已经走过了十年的风风雨雨,其中历经了三次改 版,栏目形式的成熟稳定、个性特征的清晰明确, 使新闻调查逐渐成为央视
9、的品牌栏目。由于 其独特的新闻视角、深度调查的节目形式、强烈 的社会责任感一度被认为是社会的良知受到广 大观众尤其是精英阶层的追捧。但是,十年后中 国的媒体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新媒体的 异军突起、地方电视台的迅速崛起、中央电视台 内部新闻资源竞争的白热化,使得今天的新闻 调查面临着十年前同样的境遇:如何在绝境中 探询新的途径,如何在陈旧中摸索出新的形式。、选题策划标准选题往往是节目的灵魂,作为央视的品牌栏 目,选题标准的明确化和清晰化,往往是决定栏 目长久风格的重要因素。因此选题策划是一个节 目在运行之初,首先要做的工作。而一个节目的 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于前期策划。新闻调查是中国
10、电视界较早成功引入“策 划”理念的栏目,于1998年成立了专业的策划组。 对选题是否具有独家性、资料信息是否准确、方 案是否可行进行敲定,并根据新闻线索及所收集的资料确定节目样式、基本结构、采访提问和镜 头的设计等等。关于新闻调查选题标准应该 准确我觉得应该确定为以下五点:1、事件性新闻调查作为一个深度的调查类新闻栏 目,所报道的新闻事件必然是为众人所关注,具 有过程性、曲折性和故事性。首先,所报道的新 闻事件必然具有某种焦点性因素,无论是重大的 社会热点,还是深刻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对 于缺乏重大性和重要性的选题无法在心理诉求 上满足观众,也无法体现新闻调查一贯所承 担的社会道义。其次,过
11、程性、曲折性和故事性 是决定节目是否具有可看性的重要因素。英美传 媒业甚至是学术专著中都将新闻事件称作“故 事”,将制作新闻节目称为“讲故事”,其根本在 于电视要想吸引受众,视听表现的可能性必须强 调。1过程性为节目的深入挖掘提供了可能性, 不至于调查很快走向终结,曲折性是保证节目悬 念丛生的关键,而故事性则能为节目编排提供较 大的活动余地,吸引观众深入了解事件真相、参 与事件的思考,否则无力支撑新闻调查45 分钟的节目长度。2、代表性也可以认为是选题的影响力。新闻调查面 对的是全国上十亿观众,因此其选题应该是反映 广大的公众生活,与公众的利益相关。它应该能 代表某一个社会阶层、代表某一个社会
12、群体,代 表某一种社会观念。反映出某一个社会现象、揭 示出某一种社会问题、体现出某一种价值观。最 终是能在更广泛的程度上引起观众的共鸣与思 考,以达到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的目的。3、深度性。新闻调查作为一个调查类栏目,其吸引观众且能运作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其深度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调查过程的深入性。事件展现的过程是层层深入式,从事件表象 这个露在地面的茎深入挖掘,直至其根部,将隐 藏在事件背后的各个真相尽其所能地展现给观 众,引发观众思考。另一方面是事件本身含义的 深度性。对于一些深刻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 新闻调查也要敢于触摸其敏感部位,以发挥 一个国家新闻媒体应该承担的舆论监督的
13、职能。4、时效性在这个信息扩散如此迅速的时代,网络博客、 手机短信等这些新的媒介方式的出现,使得“时 效性”不仅仅只是消息类新闻的基本属性。新闻 调查作为周播的深度调查栏目,不仅要对当下 的重大的新闻事件做出及时的反应,还要迅速广 泛地收集资料,以能在第一时间对事件真相进行细致深入地报道,在众多的 新闻媒体中率先披露事件真相。对于广泛关注地 新闻事件不但要跟进报道,而且对于被社会和大 多数民众所忽视的社会问题和新闻事件也能敏 感、及时地发掘出来。这在另一层意义上,可以 认为是要具有独家性。在这方面新闻调查的 选题不应该被动地受到其他媒体的左右,而应该 主动出击,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发掘出新的新闻价
14、 值。5、话语的平衡当下社会主要存在三种话语:主流话语、精英 话语和大众话语。任何一个媒体都不可能只选择 某一种话语而屏弃其他的话语权,尤其是作为一 个国家级大台的新闻栏目,更不应该在这三种话 语空间中出现失衡状态。但是,在现在的电视栏 目里往往出现两个话语权相互勾结、同谋以排挤 另一个话语权。新闻调查一开始就以严肃性、深度性被视 为一种精英文化,它提出“看真相,看内幕,一 期一个真相”的口号,更是明显地将精英话语提 高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现在新闻调查的 精英话语渐渐消失,取而代之更多的是主流话语 和大众话语,而播出时段的延后,给这个栏目的 收视率造成更大的压力。特别是现在博客的迅速发展,网
15、络上一时充斥着各种话语,人们在主流 媒体上寻找不到代言的境遇下,必然会转向其他 的途径。一旦一个主流媒体无法在话语平等上得 到更广泛的公众的信任,其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 力将大打折扣。因此新闻调查在选题策划过 程中,要尽量在这三种话语中找到平衡。二、栏目模式:创新与突破新闻调查作为一个的央视品牌栏目,必然有其 有别于其他栏目的特殊模式。而作为一个存在了 十年的栏目,更应该有其固定的模式。从结构上 来说,新闻调查的特色就是逐层深入的段落 式结构,大致分为:事件介绍事件进展 事件内幕意义阐释。这是一个非常清晰的调 查模式,将整个事件作为一个大的悬念分解为几 个小的悬念,逐个讲述、逐个解析、逐个击破。
16、 其特殊之处是在于能用紧凑的编辑方式将事件 层层递进,层层深入,丝丝入扣,另观众欲罢不 能。一)、创新1、片花的运用新闻调查中事件的递进式叙述在很大的程 度上依赖于片花的使用。在45分钟的节目时间 里,基本上会插入四次片花。片花的使用是新 闻调查的一大特色,在内容叙述上起着结构性 的作用承上启下,其中“承上”的功能更为明 显,用简单凝练的语言对之前的内容进行概括, 一方面增强叙事节奏,吸引正在观看的观众继续 收看。另一方面,保证刚看到这个节目的观众也 能继续观看下去。一般在节目开始采用对剪的方式,从采访人物 的对话中截出关键语句,一人一句,形成节奏, 清晰快捷地展现观点的交锋,呈现矛盾,扣人心
17、 弦,迅速营造出紧张、刺激的情绪。在第一次片 花之后出现演播室主持人,简单讲述事件背景和 原因,使观众了解事件原因,清楚为什么会对该 事件进行调查报道,并引出接下来的深度调查。在深度采访过程中,从事件的表象着手,抓住事 件的关键点逐渐深入。在这个过程中一般需要3 到4个片花,将事件过程分成段落,形成逻辑, 完成叙述。同时片花的使用,能在画面空间上形成调整和 变化。电视的视听特征决定了电视节目在画面和 声音上不宜保持一种节奏。片花的平均使用,能 在视觉上形成一种起动和跳跃,加上音乐的运用 和声音节奏的改变,能保证观众在较长的视觉和 听觉疲劳后,再次接受刺激,以全新的心态重新 投入节目的观看中去。2、解说词和空镜的使用从形式上来说,新闻调查主要由两种基本 形式组成。一个是出镜记者与被采访人一对一的 专访形式。节目的主要内容、事件的核心部分主 要出现在这种直接地交流与质疑中。另一种形式 是利用空镜头完成关键环节的解说。由于整个事 件仅靠记者与事件人物的访谈不可能完全展现, 需要解说词进行过渡和阐释,而在这个时候往往 会插入空镜头以在画面上协助解说词的完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