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解析版).docx





《北京市大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大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大峪中学20222023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语文试卷(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3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流寓”一词最早的文本记载大概是后汉书廉范传:“范父丧遭乱,客死于蜀汉,范遂流寓西 州。西州平,归乡里。”在这一语境中,“流寓”可解释为流离寓居。辞源将“流寓”解释为“寄居 他乡”。汉语大辞典则解释为:“流寓亦作流腐:流落他乡居住。”“流寓” 一词释义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流”字。如果理解为“流动”,那么这个概念的范围就非 常宽泛,所有的迁徙流动到异乡都可视为“流寓”。如果理解为“流落”、“流放”的话,“流寓一 词的含义就会有很大的不同
2、。“流落”一词有“漂泊外地,穷困失意”含义,“流放”则是古代的一种 刑罚,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流寓”是指“不得已”离开本土客居他乡。比如进京考取进士,一举得中 在京城或其他地方为官,这就不属于“流寓”;而在京屡考不中,旅居多年如杜甫就叫“流寓”,或遭 贬谪或受排挤自请外放到非故乡的地方为官,如苏轼到海南上任就叫“流寓”。古人为何要流寓他乡?综合起来看,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社会原因,二是个体原因。其中社会原 因又有政治因素、军事因素、经济因素等多个方面。从流寓文人的角度看,大多数文人因政治斗争遭排 挤打击,流落他乡,如唐顺宗年间因“二王八司马事件”,两大文豪刘禹锡与柳宗元分别被贬到郎州、 永州,
3、而苏轼更是因为政治上的打击,一路从江南贬到海南岛。古今中外,为改变命运、博取功名,负 书担橐,远离家乡外出游学、游宦之士,如苏秦、张仪等,其流寓主要为个体原因。此外,不同时代、不同原因的流寓者之流寓地是不同的。社会历史的变迁,文明程度的发展,决定 了流寓地的不同。因战乱灾荒而发生的流寓,流寓者往往迁徙到较为安宁、富庶的地方,如永嘉之乱 “衣冠南渡”;因犯罪而被流放和被统治者贬谪,其流寓地往往是远离京城与繁华的僻远荒凉地方,如 先秦巴蜀,汉唐湖广,宋明清之岭南、东北和西北等。(取材于李永杰“流寓”概念探源)材料二作为边远之地的岭南地区,其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恶劣的生存环境令人闻之畏惧的“瘴
4、气”和湿热多雨的气候,一直为中原地区民众所鄙弃。但是,终究有一些特殊的原因,使许多文士不得 已寓居岭南。古代流寓文士的生存状态极为艰难,诸如流寓之路艰辛无比、语言文化多有隔绝、物质生活极为匮 乏、气候环境极为不适等。然而,即便是在如此艰难的生存状态下,多数岭南流寓文上并没有长时间地 消极度日。迥异的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在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不便的同时,也拓宽了他们的文学创作视 野。他们借吟诗作文排遣胸中抑郁之情,顺带融入当地的生产生活。韩愈贬谪连州阳山令时,在诗文中呈现的连州是一个远极遐荒之穷地,交通极为不便,危机四伏的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考生首先要理解关于“孝”的几种观
5、点:2. 7强调“孝顺”要对父母心存敬意;2.8强调“孝顺”要在父母面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2. 5强调“孝 顺”要不违背“礼2.6强调“孝顺”要珍重自身,不让父母为你操心。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和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观点即可,比如“父母唯其疾之忧”:孔子强调孝顺的子女应当爱护好自己的身体,不要让父母为自己担心。其实,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还 有着另外一层意思。他觉得真正的孝子,绝不会让父母为自己的言行忧虑。“父母唯其疾之忧”句意直 解,是父母最担心子女的健康状况。扩大理解,则是对儿女所有毛病心存担忧。即为人子者若有诸多不 义的行为,就是最大的不孝。所以我们为人子女的人,孝顺父母,除了在生活上给予他们好
6、的照顾外, 一定要珍重自己,珍重自己的身体、珍重自己的言行、珍重自己的品质,不要让父母为我们操心。参考译文:2.7 子游问怎么做才是尽孝。孔子说:“现在人们认为的孝,是能养活父母。(其实)连狗马等牲畜 都能得到饲养;假如对父母不敬的话,供养父母与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2.8 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侍奉父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最难。遇到事情,由年轻人去做;有 好吃好喝的,让老年人享受,难道这样就是孝吗? ”2.9 5孟懿子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道,我对他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依规定
7、的礼节侍奉他们;死的时候,依规 定的礼节安葬他们,祭祀他们。”2.10 武伯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父母只为孩子的疾病担忧(而不担忧别的)”。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注】这首诗写于成都,在代宗广德二年(764)春。上年正月,安史之乱平定,十月便有吐蕃陷长 安、立傀儡,改年号,代宗奔陕西事。锦江:江名,在四川。玉垒,山名,在今四川。北极:即 北极星,喻指唐王朝。西山寇盗:指吐蕃。梁甫吟:诸葛亮遇到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13.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提挈全篇,以哀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 一样,同是正衬手法。“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 领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B.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描述山河壮观,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饱含着诗人对祖国 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C.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上句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照应第二句 的“万方多难”,警告吐蕃莫前来侵扰。D.尾联运用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的典故,借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来比喻这首登 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14 . (1)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结合全
9、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有哪些?(2)与登高相比,简述这两首诗在情感上的异同?【答案】13.A 14. (1)客居他乡。诗人登楼观景,近看繁花,满眼繁花反衬满腹愁思,抒发客居的 漂泊与伤感;万方多难。吐蕃入侵,战乱频仍,诗人为国家灾难而伤心;壮志难酬。自身理想抱负无 法实现之痛,为自身怀才不遇而伤心;君主无道。刘禅宠信宦官导致亡国的结局。(2)同:都抒发了流落他乡的伤感之情以及担忧国家命运艰难的忧国之情。异:登楼感叹当今皇帝如刘禅般昏庸无能,任用奸佞误国。登高感伤自己空怀济世之心,却无报国 之路。【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A. “以哀景写哀情”和“正衬
10、”的说法错误,本诗是以乐景写哀情,用的是反衬手法。故选Ao【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归纳概括、以及理解诗歌主旨的能力。(1) “花近高楼伤客心”,诗人此时客居他乡,登上高楼看见满眼的春花,这美景恰恰反衬出诗人客居 的漂泊与伤感。“万方多难此登临,万方多难,强调当时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当时吐蕃入侵,时局艰危,诗人为国 忧心。“日暮聊为梁甫吟”,黄昏 时候我也姑且吟诵那梁甫吟。诗人借诸葛亮来抒发自身怀才不遇,自身 理想抱负无法实现的伤痛。“可怜后主还祠庙”,可叹蜀后主刘禅那样的昏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刘禅宠信宦官导致亡国的 结局,这句暗写君主无道。(2)相同点: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11、,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 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 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登楼全诗寄景抒情,将国家的动 荡、自己的感怀和眼前之景融合在了一起,语势雄壮,意境宏阔深远,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 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总结概括下,相同点:都抒发了流落他乡的伤感之情以及担忧国 家命运艰难的忧国之情。不同点:登楼“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借用典故,感叹当今皇帝如刘禅般昏庸无能, 任用奸佞误国。而登高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充分表达了诗
12、人长年飘泊、忧国 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感伤自己空怀济世之心,却无报国之路。15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1) ,忧伤以终老。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2) ,只是朱颜改。虞美人李煜(3) ,便胜却人间无数。鹊桥仙秦观(4)短歌行中运用比兴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诗人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的诗句是:“明明如月,(5)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使我不得开心颜。”(6)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以夔州的落叶纷飞的萧瑟秋景烘托了诗人忧 国伤时的愁绪。(7)如果想表达身不能共处,心却能相通的意思,我们可以吟咏“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也可以吟咏琵
13、琶行中的“,相逢何必曾相识。”(8)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慨的句子是:“人生如梦,(9)声声慢一词中从动作、环境到心理感受多层次地表现出寡居老人闷坐无聊、茫然若失而四顾寻 觅的悲凉心态的句子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o(10)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鸟来表达自己对田园和自由的向往的句子是:(11)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希望能够 像霍去病一样“”,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落荒而逃。(12)沁园春长沙中总括秋景,表现出万物争相自由活动的句子是:“o ”(13)论语中孔子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道
14、德的人学习匡正自己的句子是:“,就有道而正焉。”【答案】 .同心而离居 .雕栏玉砌应犹在 .金风玉露一相逢 .何时可掇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不尽长江滚滚来 .同是天涯沦落人 .一尊还酹江月 .凄 凄惨惨戚戚 .羁鸟恋旧林 封狼居胥 万类霜天竞自由 敏于事而慎于言【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掇” “事” “尊” “酹” “羁” “胥”“竞”。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痘姆古陶的暖色调自有人类以来,大地上就遍布着用于制造陶的土壤。只需一个契机,有些土壤就像雨后春笋一样 成长为陶,并融入人类生活的细节中。有一种土壤叫息壤,这
15、是我们的先人对土壤最美妙的称呼,它是 一种能自己生长的土壤。它出自帝尧,由鲸窃出,传至鲸之子禹,然后由禹布施四方,而后,成堤、成 坝、成土于、成块,亦成岭、成坡、成原、成田,成大地上人类最原初的生活器具及工艺品之一的陶。初冬的乡村,树木依然蓊郁,遍野庄稼的断茬低贴着土地纵横排列,目极之处既有灰蒙蒙的色 调,更有翠绿之姿。当快要抵达龙窑的那一刻,一种耀眼的黄从沿途白墙灰瓦中独立出来,让人在凉风 中陡然涌入一丝温暖。“绿蚁新酷酒,红泥小火炉”的诗情随之晕染开来。多次想来此处却又未曾成 行,因此它在我心中搁置成了一种象征。现在,我终于来了,它才得以清晰地由象征而呈现出立体的丰 姿。痘姆是远近闻名的“
16、陶乡”,痘姆陶出自痘姆古窑,痘姆古窑又称为龙窑,它紧贴着大地,长达 一百多米,给人一种欲飞腾之感。黄泥的山岗与迤通的坡地上,随处可见黄壤黏土暴露于地表,就是这 种特殊的由大禹布施四方的“息壤”派生出的泥土催生了六千年前的痘姆陶艺。暖,暖,暖!这里所有的房子、地面,都带着质朴和暖色,直至从老旧的厂房大门进去,这种黄 色渐次丰富起来,这种暖色渐次氤最开来。一排排低矮的黄墙黄瓦的厂房前后上下并列错落着,仿佛一 朵朵黄色的花,开放在起伏的矮坡上。一个中年男子,一边带着我们往前走,一边讲解,目光中沉淀着 笃定与深情,龙窑的前尘往事如数家珍,他的声音飘浮在冬日的清寒中,弥漫着丝丝暖意。他是龙窑的 主人,静
17、静地说着龙窑的历史。他的脸上呈现出古铜色,与这里的黄泥黄墙黄瓦很贴近,初冬的阳光从 空中斜照下来,身影在黄色的土地上拉得很长,暗与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加深了龙窑的暖色调。这是我见过的最简陋质朴的窑厂。这里的先人们就地取土和泥,搭砖建房,烧瓦盖顶,土壁架 梁,粗粉简单,没有刻意装饰,保持着泥土的性格。贴地而卧的百米龙窑,黄泥矮房、产品陈列室、土 路通道,安然坐落在舒缓的矮山上。它的体量不算太大,但是在众多新生代建筑的裹挟下,凸显出一种 辽阔辽阔的黄,辽阔的陶艺精神,辽阔的时空。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黄泥烧制的生活用品已经离 人们越来越远,土陶成为一种记忆留存在人们的脑海中。对于现在的孩子而言,参
18、与产品的制作过程只 是研学旅游安排的课程,在他们的眼里只是好奇。而作为取材于泥土的建筑和陶器,呈现出大地的丰富 和包容。这里的每一块豉、每一片瓦、每一个陶器都呈现和保持着在高天大地垂拱悬托下所独具的姿 势,所拥有的特质。无疑,我们的身心所触碰到的是龙窑和陶器内蕴的精神。在低矮的厂房里,我见到了正在埋头生产的工人,他们大都是头发稀疏的老年人,我们的到来并 没有打断他们。他们安静地坐在凳子上,双手不停地随着制坯车旋转。他们神情专注,一丝不苟,土坯 房内光线幽暗,散发出的黄色光晕,映照在他们所坐的位置。阳光从屋瓦的罅隙漏进来,形成一束束细 长的光柱,能清晰看见屋内的浮尘,这束光落在了他们黝黑的脸上,
19、像刚晒过冬日暖阳般微红,安静而 又落寞。在一间间破旧了的土房里,堆满了黄色的黏土,空气中飘散着泥土的腥香,混杂着工人们的汗 味以及粗劣的烟草味。从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从厂房兴建、修缮、拓展到土墙剥落,屋瓦破碎,然后 又修缮,一代又一代制陶工人在默默固守传承着陶艺。地上随处可见碎瓦砾,不知厂房经历了多少倒塌 重建的过程。选泥、制坯、修坯、上釉、干坯、雕花、烧制,这些陶器的制作过程,让工人们身上烙上 了陶的符号。随处可见的一堆堆一沓沓一排排成品,缸、罐、坛、盆、钵不仅闪现着陶之光,也闪 现着这些制陶人的质朴而又高贵的生命之光。在陶器陈列馆,摆放着两百多款陶器,从传统的取暖用具和生活器皿延伸至茶具、
20、餐具、花插、 摆件,粗韧的内里与精致的外表完美融合。轻扣时,浑厚中夹杂着清脆的声响,它们的微凉表层却让人 分明感知泥土的温暖,光润与粗糙融为一体,形成了和谐的呼应。里面是经过龙窑之火三天三夜烧铸的 泥土,表面是为不同陶器精心设计打磨的润滑,而这,在到访者情不自禁的轻扣中慢慢弥散于龙窑和厂 房的上空。在我离开陈列室的时候,似乎还听到了陶片触地的微响,悦耳中夹带着滞沉;又仿佛听到了 工人们修坯时泥土的噬噬声,大火烧制陶坯伸缩的哗啦声,以及叩击发出的清脆的绕梁余音。我不禁侧 耳细听,又听得并不真切。是的,对于陶,我知之甚少,也许只有那些制作者才能深知陶器的品格,他 们才是陶的聆听者。大地的灵气和泥土
21、的韧性造就了龙窑的陶器,它们有着一种蕙质天成的美,纯粹而缤纷。在陈列 室里,色泽若明若暗,若隐若现,一种陶的文化韵味在盈盈流动,质朴而迷人。龙窑之于古陶,也许是 一种吉祥的象征和人们寄予的期望。老旧的大门,黄色的厂房,百米龙窑,在我离开的时候再次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太阳西斜,天际 彤红,龙窑上空的色彩更浓,在这个冬日的下午,我站在一个陶缸面前,它给予我遥远而温暖的想象。(取材于程文文的同名散文,有删减)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迤通:曲折延绵氤氯:弥漫播散笃定:坚守龙窑的坚定滞沉:滞留轻柔A.黄泥的山岗与迤通的坡地上 B.这种暖色渐次氤氟开来 C.目光中沉淀着笃定与深情
22、 D.悦耳中夹带着滞沉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第四段中,作者用“一朵朵黄色的花”形象地喻指龙窑厂房别样的美感。 B.文中第四段中,龙窑的主人静静地说着龙窑的历史,拥有着如陶一般的品格。 C.文中第六段中,作者看到阳光洒到制陶工人黝黑的脸上,感到安静而又落寞。D.文章最后一段中,作者提到“太阳西斜,天际彤红”,营造了温暖的氛围。17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章标题“痘姆古陶的暖色调”包含了哪些内涵。18 .在作者的审美体验里:“(陶器)的微凉表层却让人分明感知泥土的温暖,光润与粗糙融为一体,形 成了和谐的呼应。”文中的微凉与温暖、光润与粗糙表面看似矛盾,实则让人感到
23、了和谐的美感。结合 自己的生活及阅读经历,谈谈类似这样看似矛盾,实则和谐的审美体验。【答案】16. D17. D.制作痘姆古陶厂房的黄色,是一种暖色调;痘姆古陶散发的泥土的温暖,散发的质朴、丰富而包容 的精神;制作痘姆古陶的工人身上散发的暖阳的微红,他们身上散发的质朴而又高贵的生命之光。19 .龙窑主人声音在冬日的清寒中弥漫的丝丝暖意;痘姆古陶粗糊的内里与精致的外表完美融合; 在我们的生活经历中如人粗犷外表下的细腻与温柔,如艺术作品(维纳斯等)残缺与完美的融合等等,都 散发着和谐的审美体验。【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D.“悦耳中夹带着滞沉”中“沉滞”的含义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京市 中学 2022 2023 学年 高一上 学期 期中 语文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