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练(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练(2).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练(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秦武王谓甘茂日:“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窟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对日: “请之魏,约伐韩。”王令向寿辅行。甘茂至魏,谓向寿日:“子归告王日:魏听 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 茂至,王问其故。对日:“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 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 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 母日:“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日: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日:曾参杀人。其
2、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日:曾参杀人。其母惧,投 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I今臣贤不及 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I”王日: “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 茂而告之Q甘茂对日:“息壤在彼。“王日:“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 宜阳未得,秦死伤者众,甘茂欲息兵。左成谓甘茂日:“公内攻于樗里疾、公孙衍, 而外与韩伽为怨,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向寿对 日:“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日:“我羁旅而得相秦
3、者,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 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中【注】以韩穷我于外,是无茂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 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注】公中:即韩相公仲例,“中”通“仲”。1.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 杼也B.今臣贤不及曾子/而干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 杼也C.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 也5 .答案:(1)制定联魏攻韩的计策,为秦国获取利益。(2)
4、审时度势,制定盟约,防止 秦武王反悔。(3)顶住压力,重赏士兵,振奋士气,攻取宜阳。解析:根据原文“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 乎?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可见,他制定 联魏攻韩的计策,为秦国获取利益。根据“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 者,扶韩而议,王必听之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 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 墨于息壤” “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 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可见,他能审时度势,制定盟约,防止秦武王反 悔。根据“我羁旅而得相
5、秦者,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控我于内,而公 中以韩穷我于外,是无茂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 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可见,他顶住压力,重赏士兵,振奋士气, 攻取宜阳。6 .答案:B解析:“思念”,思之念之,即揣度的意思;“居家在官无大过恶”,表述对象应是 “苏轼”,由此可排除C、D两项。“上章论事”即呈上奏章讨论国家大事,应该合在 一起理解;“其言不一”中的“一”是一致的意思,说的是和皇帝意见不一致,与后 文“陛下圣德广大,不加谴责”照应;由此可排除D项。7 .答案:D解析:A项中,第一个相,意思为互相;第二个相,意思为偏指一方,你。D项中两个 “
6、告诉”,都是“申诉”的意思。8 .答案:C解析:C项,“因为怕受到牵连”错误,文中没有这样的表述,文中只是说“左右亲 近,必无为言者”。9 .答案:(1)苏轼感谢受到圣上的恩泽与宽宥,从此常常追悔自己的过失,不敢再有 (轻慢的)行为了。(2)(臣的)兄长苏轼所犯的罪,如果有明显的文字根据,(他)一定不敢拒不承 认,从而重新犯罪。参考译文:臣听说人所处的环境如果很困窘急迫就会呼叫苍天,遇到难忍的痛苦就会呼叫父 母,这些都是人感情最强烈的表现。臣虽然如小草一般卑微,但有受危难压迫时的所 求,恐怕只有天地和父母能哀怜悲悯我了吧。臣很小的时候就没了父母,只有哥哥苏轼和我相依为命。现在我听说他犯罪,被
7、捕入狱,我们全家都非常惊恐害怕,担心的是他会有什么不测。臣私下揣度,苏轼于 个人生活和在朝廷为官中,总体上说没有大罪过。只是为人秉性过于率直,喜欢谈古 论今。他前后几次呈上奏折讨论国事,其中观点与陛下不一致。陛下您有很深广的圣 明贤德,没有责难他什么。但苏轼性格过于狂妄,做事缺乏考虑,私下里倚仗天地宽 容的恩德,不知道收敛敬畏。近来他在担任杭州通判和密州知府期间,常常看到事物 时就有感而发,于是写成诗,用词有些轻佻发挥。在这之前,曾经有一些同僚就把他 的诗文呈给陛下过,(但是)陛下放在一旁没追问。苏轼感谢受到圣上的恩泽与宽 宥,从此常常追悔自己的过失,不敢再有(轻慢的)行为了,但是他以前写的诗
8、却传 开了。臣真心哀叹苏轼过于自信的愚昧,不知道写出来文字容易,但是其中的不恭敬 言辞带来的影响不容易消除。虽然他现在已改过自新,但却违反了刑律没有办法挽 回。苏轼在被捕之前,让人捎话给我说:“我身体早就衰老多病,肯定会死在牢狱 里,死也是我应该的。可是我还有遗憾,年少时我怀着有一番有所作为的志向,又恰 好逢到世上难遇的贤明君主,虽然当年曾和当政者意见不合,但始终想在晚年为国家 报效一点力量。现在却遭到这样的祸患,即使想改过自新,洗心革面来报答贤明的君 主,却没有办法了。况且我在朝中没有朋党,身边亲近的人,肯定没有替我说话的。 只能指望兄弟亲情,向陛下为我请求。我私下怜悯他的志向,没法拒绝手足
9、之情, 所以只好冒死说一句求情的话。从前汉朝的淳于公犯了罪,他的女儿缓萦请求朝廷将自己收为官婢,求得赎回父 亲。汉文帝因她而免除了淳于公的肉刑。我现在如蚂蚁一般渺小的诚意,虽远远比不 上线萦,但是陛下比汉文帝更为聪明仁圣。臣想用我的官职赎回兄长苏轼,不敢奢望 到最后能够减轻他的罪过,只求能不让他死在牢狱里。(臣的)兄长苏轼所犯的罪, 如果有明显的文字根据,(他)一定不敢拒不承认,从而重新犯罪。如果陛下能够给 予同情怜悯,赦免他的死罪,使他能从牢狱中放出来,那他就等于死而复生了,这样 的恩德应该如何报答呢?臣愿意和兄长苏轼改过自新,粉身碎骨报答陛下,只要陛下 差遣去做,就是肝脑涂地也要去做。臣经
10、不起孤危迫切、无处申诉的痛苦,只得把全部诚意交给陛下。希望陛下宽恕 我的狂妄,特许我的乞求。臣祈祷苍天,请求饶命,情绪激切,神魂颠倒之极,到了 无法自制的地步。10 .答案:听闻消息后苏辙深感危迫,担心兄长安危;回忆与兄长相依为命的日 子,以及对兄长为人处事的理解,情真意切;冒死为兄长求情,为了兄长甘愿弃官 赎罪。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原文中他们的手足深情体现在以下 方面:由原文“今老窃问其得罪速摘赴狱,举家惊号,忧在不测“可见,苏辙听问消 息后,深感危迫,担心兄长安危。由原文“臣早失估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一臣窃 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惟是赋性患直好谈古今得失”轼狂寡虑
11、,窃恃天地包含之 恩,不自抑畏“轼感荷思货,自此深自传咎,不敢复有所为“可见,苏敬回忆与兄长 相依为命的日子,以及对兄长为人处事的理解,情真意切。由原文“臣窃哀其志,不 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取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 狱死为幸“可见,苏辙冒死为兄长求情,为了兄长甘愿弃官败罪。11 .答案:A解析:与武肃王弟铎率师救姑苏,与敌遇。因逼河,河梁上断,乃鞭马径渡,及岸马毙。 遂瘗之,号日“马冢”,至今存焉。12 .答案:D解析:朱紫是高位官员的服色或服饰。13 .答案:C解析:“预言昭达将招致杀身之祸”错。14 .答案:(1)事情如果不成功,就应一起战死在这里。如果一定要
12、东渡,也是把命 送给叛贼。(2)他曾经在广场上打球,兴致正浓之际,有早年所中的箭头从胳臂中飞出,人们都 钦佩他豪壮。参考译文杜建徽,字延光,新登县人。他的父亲杜棱,曾任两浙行军司马和镇海军节度副使。 杜建徽小时候强悍勇猛,和他的弟弟们不同。他曾经在山村中建了座小茅屋,就私下任 命自己为军州押衙,在屋中处理事务。乡里的人看到后很吃惊,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父 亲杜棱。杜棱也责备他,他回答说:“大丈夫又何止做一军事押衙呢?”从最初参军,就 不喜欢侍奉别人。等到杜棱归顺武肃王,才听从父亲的命令一心辅佐吴越。开平年间, 杜建徽和武肃王的弟弟钱铎救援姑苏,路上遇到敌人,被逼到河边,河上桥梁断裂,他于 是鞭打
13、战马直接渡河,等到上岸后马死了,于是埋葬了它,称为“马冢”,那马冢至今还 在。徐维叛变时,杜建徽从新登驰援,当时叛贼打算聚集木材焚烧北门,杜建徽派人用火 钩把木材钩出来,先烧掉它,木材无法聚拢,叛贼计划落空。当时有人劝说武肃王向东退 守会稽,杜建徽按着宝剑说:“事情如果不成功,就应一起战死在这里。如果一定要东渡, 也是把命送给叛贼。”武肃王听从了他的建议。睦州的陈询背叛吴越,武肃王因为杜建 徽与陈询有姻亲关系,对他很有疑心,就派马绰去窥探他的心思。杜建徽说:“陈氏忘恩 负义,会招致灭族之祸,我与他是亲戚,按理应当受到怀疑。但我已多次写信规劝他,天 地神灵或许可以明鉴,只有攻下他的城池获得我写的
14、书信,才能证明我的忠心。”不久 有睦州官吏投降,带来了杜建徽的书信。武肃王赞赏感叹了很久,赏赐给杜建徽一百万 钱。武肃王每次接见客人,一定指着杜建徽说:“这是杜丞相,今天我能坐在这个位置上, 主要靠他的力量。”忠献王时,杜建徽的孙子杜昭达担任内衙都监使,大肆建造自己的 府第,强拉杜建徽观看,杜建徽说:“小孩子不谙世事竟到了这个地步。”后来杜昭达果 然因获罪被杀。等到杜建徽年事已高,依然能骑马射箭。他曾经在广场上打理,兴致正 浓之际,有早年所中的箭头从胳臂中飞出,人们都钦佩他豪壮。当初,杜棱临死前把家中 的钱财分散给儿子们,只给杜建徽一个笏板。杜棱说:“这是我历来做官所持的,只有你 能传下去。”
15、杜建徽的官职从安都将、国子祭酒,到泾源、昭化等军节度使,连续做官 到吴越国丞相兼中书令,封为郦国公,都是从建国初到忠献王以来授命的。他的儿孙子 侄,很多与公室联姻,官服车马充满门庭,建国以来没有比杜家兴旺的。杜建徽八十八岁 病逝,谥号威烈。15 .答案:第一问:因为杜建徽与陈询有姻亲。第二问:杜建徽曾多次写信规劝陈询,有人带着这些信来降,证明了杜的忠诚。16 .答案:D解析:注意标出主语及其相关的谓语动词,结合上下文语境翻译检验。17 .答案:B解析:本文中的案牍是李文定写给吕文靖的书信。18 .答案:B解析:两人并没有迫于燕王的权势。19 .答案:(1)世代交往情谊还是很深的,如果真的同意了
16、,就应当好好对待他,不 应该再像以前那样了。(2)原来吕公有个同族兄弟的儿子叫吕昌龄,因为没有得到任用而心生怨恨,当时有 人传言武臣王博古曾经给吕公贿赂这样的事情。参考译文:李文定和吕文靖同时担任宰相,李公为人正直又粗疏,吕公为人机巧又严密。李公 曾经有谋划,吕公觉得不是李公自己能够做得到的。就问:“李文定门下是谁在帮他出 谋划策呢?”回答说:“李公并没有其他门客,他的儿子李柬之,考虑事情超过其父 亲。”吕公就对李公说:“你的公子柬之,才能足够委以重任,应当授予他官事职任。” 李公谦虚不愿接受。吕公就说:“选拔任用有才能的人,这自然是我吕夷简的事情,你不 用提前知晓。”就上奏任命李柬之担任两浙
17、提刑,李公父子未能明白这件事情的缘由, 都欢喜地接受了任命。二公在朝中已然不和谐,李文定就到皇上面前请求辞去宰相职 务。皇上感到怪异,就问他原因。李文定上奏说:“年纪大了再加上疾病,不能忍受吕夷 简的傲慢欺辱。”详尽地上奏了原因。皇上就招来吕公进行质问。当时燕王正富贵豪 盛,曾经为自己的门生谋求一个官职,李公和吕公共同商议之后应允了燕王。不久之后 吕公就因寒食节公休假,李公就此事写了文稿给吕公,时间长了之后李公就忘了这件事 情。等到燕王失势,李公就反诬说吕公私底下到燕王府邸见燕王。结果吕公把当年的李 公的文稿呈给皇上,李公非常惭愧惊恐地等待责罚,于是被免官。在这之后,王曾(沂公) 长久在外为官
18、,想请求再次被起用。宋宣献当时担任参知政事,和吕公很是交好,就替王 沂公说话:“王孝先请求恢复相位,吕公能相容吗?”吕公就应允了。宣献说:“孝先和 你之间,世代交往情谊还是很深的,如果真的同意了,就应当好好对待他,不应该再像以 前那样了。”吕公就笑着答应了。宣献又说:“吕公您已经是昭文馆大学士了,孝先来 了之后,担任集贤院大学士就可以了。”吕公就说:“不能这样,我就算稍微比他低点又 有什么妨害呢?”于是就上奏说王曾有意再次入馆阁,皇上就答应了。吕公又说愿意把 首相的位置给王曾担任,皇上不同意,就让王公担任亚相。王公到任之后吕公独断专决, 在事务上一点都不谦让,二位还是不和谐。王公又在皇上面前请
19、求辞任,皇上问原因,王 公用李公辞任时的意思来回应。皇帝坚持问他,才说:“吕夷简处理政务大多因为收受 别人的钱财,我不能一一的记清楚,王博文从陈州到担任开封府知府,吕公得钱三千 缗。“皇上非常吃惊,又召见吕公来当面诘问。吕公请求交给相关部门来审查,于是把 这个事情交给御史中丞范讽来劾治。审问核查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王公就请罪要求离 职。原来吕公有个同族兄弟的儿子叫吕昌龄,因为没有得到任用而心生怨恨,当时有人 传言武臣王博古曾经给吕公贿赂这样的事情。吕昌龄误把是王博文贿赂来告诉王公,王 公也不谨慎仔细的思考、推究,就上奏了这件事情。皇上十分震怒,就贬王公到邦州做 知州,然而吕公所说的不全是事实,
20、也带着皇帝符节出京到许州担任知州。参知政事宋 宣献、蔡文忠也都因此罢职离去。李公、王公虽然因为才智疏浅离职,然而天下人至今 都以正人君子来称许他们。20 .答案:第一问:因为吕文靖并没有接受王博文的贿赂。第二问:审查之后确实没有王沂公举报的事情,王沂公因诬告而待罪,吕文靖也因没 有说完全实话而被贬。解析:结合“固问之,乃日:“夷简政事多以贿成,臣不能尽记,王博文自陈州入知开封, 所入三千缗”可知,王公向皇帝说:“吕夷简处理政务大多因为收受别人的钱财,王 博文从陈州到担任开封府知府,吕公得钱三千缗”,而事情的原委是“盖吕公族子昌龄, 以不获用为怨,时有言武臣王博古尝纳赂吕公者”,即吕公有个同族兄
21、弟的儿子叫吕昌 龄,因为没有得到任用而心生怨恨,当时有人传言武臣王博古曾经给吕公贿赂这样的事 情。吕昌龄误把是王博文贿赂来告诉王公,王公也不谨慎仔细的思考、推究,就上奏了 这件事情。所以,面对王沂公的告发,吕文靖要求让相关部门来审查是因为吕文靖并没 有接受王博文的贿赂。此事的结果为“推治无博文之事”“遂以王公知郛州,而吕公言 非全实,亦以节钺出知许州”,即审查之后确实没有王沂公举报的事情,王沂公因诬告而 待罪,吕文靖也因没有说完全实话而被贬。D.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 杼也.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
22、羁旅”,意为长期寄居他乡,在文中指甘茂离开家乡来到秦国做官。B. “盟”,文中指在神明面前立誓缔约,在春秋战国时期,结盟具有较强的约束力。C. ”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穷”含义不 同。D.“三鼓”,文中指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起鼓舞士气的作用,是春秋战国时的军 礼。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武王野心勃勃,想出兵向东进攻三川,觊觎周王室,与过秦论中所说惠文、 武、昭襄“东割膏腴之地”相互印证。B.甘茂认为宜阳虽然名义上是县,实际上相当一个郡,实力雄厚,何况秦王要跋涉千 里去进攻,要攻占宜阳实属不易。C.宜阳久攻不下,而且樗里疾、公孙衍
23、二人意见不一,争论不休,导致武王对战争胜 利信心不足,准备停止进攻。D.进攻宜阳时,秦国士兵士气低落,属下左成劝告甘茂要振作建功,向寿则建议甘茂 研究军事和兵法,避免陷入困境。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 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5 .甘茂在帮助秦国的过程中遭遇多种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呢?请简要概 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为兄轼下狱上书苏辙臣闻困急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者,人之至情也。臣虽草芥之微,而有危迫之 恳,惟天地父母哀而怜之。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今
24、者窃闻其得罪逮捕赴狱,举家惊号,忧在不测。不测。臣窃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前后上章论事其言不 一。I陛下圣德广大,不加谴责。轼狂狷寡虑,窃恃天地包含之恩,不自抑畏。顷年通 判杭州及知密州日,每遇物托兴,作为歌诗,语或轻发。向者,曾经臣寮缴进,陛下置 而不问。轼感荷恩贷,自此深自悔咎,不敢复有所为,但其旧诗已自传播。臣诚哀轼 愚于自信,不知文字轻易,然迹涉不逊,虽改过自新,而已陷于刑辟,不可救止。轼之将就逮也,使谓臣曰:“轼早衰多病,必死于牢狱,死固分也。然所恨者, 少抱有为之志,而遇不世出之主,虽齿且齿吾于当年,终欲效尺寸于晚节。今遇此祸,虽 欲改过自新,洗心以事明主,
25、其道无由。况立朝最孤,左右亲近必无为言者。惟兄弟 之亲,试求哀于陛下而已。”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昔汉淳于公得罪,其女子提萦请没为官婢,以赎其父。汉文因之遂罢肉刑。今臣 螃蚁之诚,虽万万不及缓萦,而陛下聪明仁圣,过于汉文远甚。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 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兄轼所犯,若显有文字,必不敢拒抗不 承,以重得罪。若蒙陛下哀怜,赦其万死,使得出于牢狱,则死而复生,宜何以报? 臣愿与兄轼洗心改过,粉骨报效,惟陛下所使,死而后已。臣不胜孤危迫切,无所告诉,归诚陛下。惟宽其狂妄,特许所乞。臣无任祈天请 命激切陨越之至。【注】宋神宗赵顼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
26、文字狱被人构陷下狱。苏辙闻悉,冒株连 的风险,连夜上书为其兄苏轼求情。6 .下列对文中画框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臣窃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前后上章/论事其言不B.臣窃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前后上章论事/其言不C.臣窃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前后上章论事/其言不D.臣窃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前后上章/论事其言不.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与“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句中的 “相”含义不同。7 .通判
27、,官制始于宋朝时期,由皇帝亲自任命,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在清朝通判也称为“分府”,品等为正六品。C.肉刑,司法机关对犯人处以“断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的刑罚,它不仅使人遭 受肉体上痛苦,而且因受刑后特征明显又有耻辱性质,西汉文景之时被废除。D. “无所告诉”与“则告诉不许”(陈情表)两句中的“告诉”含义不同。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以呼天抢地的语气陈述人命关天的危迫,继而动之以手足之情,晓之以如 焚之忧,感人至深。8 .第三段中苏轼的一段话,一谓苏轼少有大志,又遇杰出明主,深欲报效朝廷;二谓 平素在朝势力孤危,
28、一旦身陷囹圄,除兄弟外无人搭救。C.苏轼在被捕前让人对苏辙说,自己在朝中很是孤单,身边亲近的人因为怕受到牵连 不会为自己讲情,希望苏辙能念及手足之情向皇帝为自己求情。D.苏辙举堤萦没身赎父的典故,想捐出自己的官职为苏轼赎罪,不敢存非分之想,只 希望能救兄长出狱,使兄长不至于死在狱中。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轼感荷恩贷,自此深自悔咎,不敢复有所为。(2)兄轼所犯,若显有文字,必不敢拒抗不承,以重得罪。10 .苏轼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一“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文中苏辙 也因“不胜手足之情”而冒死为兄长求情,可见其兄弟情深。请试分析本文哪些地方 体现了他们的手足深情。阅
29、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杜建徽,字延光,新登县人。父棱,两浙行军司马、镇海军节度副使。徽少强 勇,不与诸弟类。尝于山庄构小茅斋,辄私署军州押衙,纪于栋。乡里见焉惊,因闻 于棱。棱亦加责,徽对日:“大丈夫何止一军事押衙耶? ”始从军,无事人之志。及 棱归武肃王,乃从父命而尽心于吴越。开平中,|与武肃王弟铎率师救姑苏与敌遇因逼 河河梁上断乃鞭马径渡及岸马毙遂瘗之号日马冢至今存阖徐维之叛,徽驰自新登,时 贼将聚木焚北门,徽使持火钩取其木,先焚之,遂不得聚,贼计遂罢。时有劝王东保 会稽,徽按剑日:“事苟不济,当同死于此。必东渡,亦售命于贼耳。”武肃王纳 之。睦州陈询之贰吴越也,王以徽为询姻娅,颇
30、疑之,乃使马绰伺其意。徽日:“陈 氏负恩背义,自贻覆族之祸,徽既姻娅,义当见疑。然累书以谕之,皇天后土,苟或 鉴照,则拔城获书,方明徽心耳。”俄有睦州厅吏来降,持徽所遗书至。武肃王嘉叹 久之,赐徽钱一百万。武肃王每会王人,必指之日:“此杜丞相,今日尘忝多其力 也。”忠献王时,其孙昭达为内衙都监使,盛治第宅,强徽观之,日:“乳臭儿不谙 事乃尔。”后昭达果以罪诛。及春秋高,尚能骑射。尝击球于广场,兴酣,有宿中箭 镶自臂中飞出,人皆壮之。初,棱将亡,散家财与诸子,惟徽但授一笏。棱日:“此 吾历任所秉者,唯汝能传之。”徽历官自武安都将、国子祭酒,至泾源、昭化等军节 度使,累官吴越国丞相兼中书令,封邨国
31、公,皆自国初至忠献王以来奏授也。凡子弟 孙侄,多连姻公室,朱紫车马充溢门庭,有国以来莫比其盛。卒年八十八,谥日威 烈。(选自吴越备史) 【注】武肃王: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创建者钱锣。尘忝:谦词,意为自身才能不 足,有辱于所任职位。11 .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与武肃王弟铎率师救姑苏/与敌遇/因逼河/河梁上断/乃鞭马径渡/及岸马毙/遂瘗之/ 号日马冢/至今存焉/B.与武肃王弟铎/率师救姑苏/与敌遇因逼河/河梁上断/乃鞭马径渡及岸/马毙/遂瘗之/ 号日马冢/至今存焉/C.与武肃王弟铎率师救姑苏/与敌遇/因逼河/河梁上断/乃鞭马/径渡及岸马毙/遂瘗之/ 号日马冢/至今存焉/D.
32、与武肃王弟铎/率师救姑苏/与敌遇因逼河/河梁上断/乃鞭马径渡/及岸马毙/遂瘗之/ 号日马冢/至今存焉/1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姻娅,指亲家和连襟,我国古代六亲之一。后泛指姻亲,即有婚姻关系的亲属。 B.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所拿手板,用于记录君命,亦可记所要陈奏内容以防遗忘。 C.国子祭酒,国子监的最高长官。国子监是古代国立最高学府,也是教育管理机构。 D.朱紫,指红色和紫色的官服,古代常用服色来区别官位,朱紫是低阶官员的服色。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建徽特立独行,胸怀大志。他年少时就表现出秉性卓异的一面,不甘于屈身下
33、 位,志向非同凡俗。B.杜建徽尽心国事,平叛有方。徐维发动叛乱,他迅速前往应敌,指挥手下巧妙破坏 了叛贼的焚门之计。C.杜建徽察微知著,富有远见。孙子昭达大肆兴建住宅,他预言昭达将招致杀身之 祸,后来果然应验。D.杜建徽深受重用,名位尊隆。从武肃王到忠献王,对他都屡加封赏,他家族兴盛, 自身也位尊寿高。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事苟不济,当同死于此。必东渡,亦售命于贼耳。(2)尝击球于广场,兴酣,有宿中箭链自臂中飞出,人皆壮之。15 .陈询叛变时,武肃王为什么怀疑杜建徽?后来为什么又消除了对他的怀疑?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小题。李文定与吕文靖同作相,李公直而疏,吕公巧
34、而密。李公尝有所规画,吕公觉非 其所能及,问人日:“李门下谁为谋者? ”对日:“李无它客,其子柬之,虑事过其 父也。”吕公因谓李公:“公子柬之,才可大用也,当授以事任。”李公谦不敢当。 吕公日:“进用才能,此自夷简事,公勿预知。”即奏除柬之两浙提刑,李公父子不 之悟也,皆喜受命。二公内既不协,李公于上前求去。上怪问其故。李奏日:“老疾 无堪夷简慢欺。”具奏所以。上召吕而质之。时燕王贵盛,尝为门生某求官,二公共 议许之。既而吕公寒食在告,李公封书与之,久之忘其实。及燕王败,反谓吕独私燕 邸。吕公以案牍奏上,李惭惧待罪,遂免去。其后王沂公久在外,意求复用。宋宣献 为参知政事,甚善吕公,为沂公言日:
35、“孝先求复相,公能相容否? ”吕公许诺。宣 献日:“孝先于公,世契不浅,果许,则宜善待之,不宜如复古也。”吕公笑然之。 宣献日:“公已位昭文,孝先至,于集贤处之可也。”吕公日:“不然,吾虽少下之 何害! ” |遂奏言王曾有意复入上许之吕公复言愿以首相处之上不可许以亚相既至吕公 专决事不少让二公又不协王公复于上前求困上问所以,对如李公去意。固问之,乃 日:“夷简政事多以贿成,臣不能尽记,王博文自陈州入知开封,所入三千缗。“上 惊,复召吕公面诘之。吕公请付有司治之,乃以付御史中丞范讽。推治无博文之事, 王公乃请罪求去。盖吕公族子昌龄,以不获用为怨,时有言武臣王博古尝纳赂吕公 者。然昌龄误以博文告,
36、王不审,遂奏之。上大怒,遂以王公知郛州,而吕公言非全 实,亦以节钺出知许州。参知政事宋宣献、蔡文忠亦皆坐此罢去。李公、王公虽以疏 短去位,然天下至今以正人许之。(摘编自苏辙龙川别志).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遂奏言王曾有意复入/上许之吕公/复言愿以首相处之上/不可/许以亚相/既至/吕公 专决/事不少让二公/又不协/王公复于上前求去/B.遂奏言王曾有意复入/上许之吕公/复言愿以首相处之/上不可/许以亚相/既至/吕公 专决事/不少让/二公又不协/王公复于上前求去/C.遂奏言王曾有意复入/上许之/吕公复言愿以首相处之上/不可/许以亚相/既至/吕公 专决事/不少让二公/又不协/王
37、公复于上前求去/D.遂奏言王曾有意复入/上许之/吕公复言愿以首相处之/上不可/许以亚相/既至/吕公 专决/事不少让/二公又不协/王公复于上前求去/17.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告,官吏在休假期中。宋太宗时规定春节、冬至、寒食“三大节”可以各放七日 假。B.案牍,案:指书案;牍:古代用于写字的木片,即木简。文中指大臣给皇帝的奏 疏。C.集贤,即宋集贤院。同平章事为真宰相,首相为昭文馆大学土,末相为集贤院大学 。D.节钺,原指授予将帅的节符、斧钺,用以加重权力。吕公虽外放,但职权高于知 州。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吕文靖担任宰
38、相,机巧缜密。他敏锐地得知竞争对手李文定的谋划是出自于其子李 柬之之手后,便利用掌管人事任用的权限,把李柬之外调,李氏父子却喜而不觉其忌、OB.李文定反告文靖,却被免职。燕王替人求官,李吕二相迫于燕王的权势同意了,后 来李文定在燕王败亡之时,想打倒政敌,于是告发,却被吕文靖拿实证据,惊惧服 罪。C.宋宣献竭力美言,王公复相。宋宣献凭借着自己同吕文靖一向交好,便几番向吕公 进言,每次都得到了吕公的回应;王公虽成功复相,却免不了权斗,宋宣献也牵连被 免。D.李王二公虽疏短,却受称许。两人在为相时,都和吕公有争斗,离职托辞也相同; 二人虽谨慎不足,但都曾经直言敢斗,即使到了作者写作此文之时,依然被百
39、姓认 可。19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世契不浅,果许,则宜善待之,不宜如复古也。(2)盖吕公族子昌龄,以不获用为怨,时有言武臣王博古尝纳赂吕公者。20 .面对王沂公的告发,吕文靖为什么要求让相关部门来审查?结果怎么样?请简要说 明。答案以及解析1 .答案:C解析:句意:现在我不如曾参贤能,大王相信我又不如曾子的母亲相信曾参那样,猜 疑我的人更不止三人,我恐怕大王是会像曾参的母亲那样扔掉梭子逃跑的。“王之信 臣”是一个短语,“信臣”是谓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 “疑臣者”作句 子“不适三人”的主语,不宜断开;“王为臣之投也”作“恐”的宾语,“王为”之 间不能断开,排除B
40、。故选:Co2 .答案:C解析:C. “公必穷矣”的意思是:你一定会陷入困境,走投无路。屈原列传中 “人穷则反本”的意思是:人一旦陷入困境,就会回溯本源。可见两个“穷”含义相 同,指在困顿的处境中。3 .答案:C解析:C. “宜阳久攻不下,而且樗里疾、公孙衍二人意见不一,争论不休”错误,根 据原文“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 召甘茂而告之”可见,宜阳久攻不下,而里疾、公孙衍二人意见一致,反对甘茂攻打 宜阳。故选:Co4 .答案:(1)您回去告诉武王,说:“魏王已同意我的约定。但希望大王不要进攻韩 国。”当事成之后,把一切功劳全归于您。甘茂回答武王说:“息
41、壤的盟誓就摆在那里!”武王也说:“是啊!”于是调动全部兵 力,又让甘茂继续进攻。解析:【参考译文】秦武王对甘茂说:“我想出兵向东进攻三川,我死后就可以永垂不巧了。”甘茂 说:“我要求出使魏国,与他们相约共同攻打韩国。”于是,武王派亲信向寿做甘茂的 副使出使魏国。甘茂来到魏国,便对向寿说:“您回去告诉武王,说:魏王已同意 我的约定。但希望大王暂时不要进攻韩国。事成之后,把一切功劳全归于您。”向 寿回到秦国,把这话告诉了武王,武王便在秦邑息壤迎接甘茂。甘茂到了息壤,武王问他为什么暂时不进攻韩国?甘茂回答说:“宜阳是韩国的 大县,上党和南阳两郡间的财富都聚积在这里,它名义上是县,实际上相当一个郡。
42、现在大王穿越重重险阻,要跋涉千里去进攻韩国,实在太难了啊!如今我是个寄居此 地的臣僚。樗里子和公孙大爽二人会以韩国国力强为理由来同我争议攻韩的得失,大 王一定会听从他们的意见。从前,曾子在费地,费地有个与曾子同姓同名的人杀了 人。有人告诉曾子的母亲,说:曾子杀了人。曾子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 人。她照样织布。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来说:曾子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仍然照 样织布。又过了一会儿,一个人跑来说:曾子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便惊恐万状, 扔掉梭子,翻过垣墙,仓皇逃跑了。像曾参这样贤德的人,而曾参的母亲又对他那样 信任,可是三个人怀疑他,就使曾参的母亲不能信任他。现在我不如曾参贤能,大王 相信我又不
43、如曾子的母亲相信曾参那样,猜疑我的人更不止三人,我恐怕大王是会像 曾参的母亲那样扔掉梭子逃跑的。”武王说:“我不听信别人的议论,让我们订立盟约 吧。”于是武王和甘茂在息壤订立盟约。后来甘茂攻打宜阳,五个月还不能攻下,于是樗里疾和公孙衍二人就在武王面前 议论进攻宜阳不恰当,武王打算听信他们的意见了,因而特别召回甘茂,把情况告诉 他。甘茂对武王说:“息壤的盟誓就摆在那里!”武王也说:“是啊!”于是调动全部 兵力,支持甘茂继续进攻。宜阳没有攻下,秦兵已死伤甚众,甘茂准备停战。楚人左 成对甘茂说:“您在国内受到樗里疾、公孙衍二人的攻击,在国外又与韩相公仲侧结 怨,如果您不能建立战功,就会走投无路了。您不如继续攻打宜阳,攻下了宜阳,那 就建立了大功。甘茂攻打韩国的宜阳,连续三次擂鼓进军,但士兵仍然不前进。秦国 右将军向寿说:“您如果不研究军事和兵法,就会陷入绝大的困境。”甘茂说:“我是 一个寄居在秦国而现在当上了秦国左丞相的人。现在宜阳攻不下,在国内又有公孙 衍、樗里疾百般阻挠,国外有韩相国公仲倔大力抵抗,陷我于困境。这是我的末日到 了!明天让我再击鼓进军,如果还攻不下来,就把宜阳城郊作为我的葬身之地吧! ”于 是,甘茂拿出自己的钱来加在公家的赏金里。第二天击鼓进军,宜阳便被攻下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