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pdf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pdf(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 2022202220232023 学年度学年度第二学期考高二历史试卷第二学期考高二历史试卷一、选择题一、选择题1.元朝初期的君主多热衷于大规模的“春猎秋狝”活动;皇庆元年(1312 年),元仁宗降旨:“今年田禾多不收,百姓饥困,朕不飞放(纵鹰隼捕猎)”,此后行猎的规模和频率渐减。这一变化反映了元朝A.民族本位原则的调整B.汉化历史进程的开启C.理学统治地位的巩固D.帝王个人旨趣的变迁2.春秋战国时期,越陌度阡的“从师游学”成为社会风尚,孔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农学家许行游历滕国时也是“徒数十人”。下列对当时的“从师游学”,认识最准确的是A.说明了官学教
2、育已不复存在B.加速了学派间思想的融合C.促进了学术思想的异彩纷呈D.激励了知识分子参政热情3.南宋淳祐元年,宋理宗令以张、周、二程、朱熹从祀孔庙;1271 年,忽必烈宣布“建国号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明永乐十三年,将五经四书性理大全(五经大全 四书大全 性理大全)颁布天下。材料反映了A.理学影响力的上升B.封建统治受到理学制约C.理学兴起束缚思想D.儒学正统地位逐渐确立4.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崔杼欲娶棠姜为妻,但崔杼是丁公的后代,棠姜是桓公的后代,而丁公和桓公都为姜姓,按照“同姓不婚”制,他们是不能够结为夫妻的,但崔杼仍然娶了棠姜为妻。这说明春秋时期()A.民间风俗被统治者抛弃B.婚礼
3、的重要性逐渐降低C.传统礼法遭到冲击破坏D.宗法制得到进一步巩固5.下表内容是不同史料对西周宗庙制度的记载。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历史叙述出处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公乃自以为功,为三坛同墠。为坛于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璧秉圭,乃告大王、王季、文王。尚书金縢口周庙用牲,啻(怖)周王、斌(武)王,成王佳(唯)王二十又五年。小盂鼎铭 集成2839西周姬姓重臣亦有家族宗庙,其遗址呈“品”字形结构布局。陕西扶风县云塘村 A 级考古遗址A.儒家忠孝观念影响祭祀礼仪B.西周通过尊祖敬宗维护贵族秩序C.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D.早期国家举行祭祀活动日益频繁6.根据竹书纪年记载,西周孝王曾攻打西边
4、的游牧民族犬戎,犬戎臣服于周,并固定为西周王朝提供马匹,后来他们的首领非子受周天子分封,建立秦国。从这段历史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秦国最初并非中华民族的一部分B.华夏族形成是多元融合的历史过程C.秦灭六国是华夏文明衰退的体现D.中华文明最初起源于陕西西部地区7.下表是明代前期徽商土地买卖时的契约数和使用的通货情况。此表反映了明代前期时间契约张数使用通货的类别和次数洪武至宣德年间42宝钞 27、布 12、稻谷 1、银 1正统至弘治年间123布 31、稻谷 3、银 89A.货币经济发展尚未成熟B.社会经济出现大幅衰退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8.明初货币为钱、钞共用,禁止
5、民间用金银交易;洪武后期,在一些地方,民间已开始私用金银交易:正统九年(1444 年),明英宗不得不“驰用银之令”,官商军民等皆用银。据此可推知A.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国家政策B.赋役征银致使白银广泛流通C.政府的货币政策具有原则性D.民间交易使白银流通法定化9.西周时期小宗世袭为大宗家臣,异姓亦可世袭为家臣。然至春秋时期,家臣由西周“宗法性家臣”发展成春秋后期掌握国家命运的“陪臣”。这一现象表明春秋时期()A.血缘政治不断发展完善B.封建贵族享有广泛特权C.周王丧失天下共主地位D.官僚政治体制逐渐萌发10.宋代的理学家们认识到,儒学之所以会受到来自佛教和道教的挑战,在于儒学本身在形而上学的层面上
6、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这表明宋代理学的特点是A.利用天人感应学说规劝皇帝B.强调仁政民本思想以维护统治C.吸收佛道思想以充实儒学D.完成了儒学的理论化和思辨化11.十六国时期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一些北方政权的君主普遍具有很高的汉文化造诣,例如:匈奴政权前赵的刘渊“史记 汉书、诸子,无不综览”,鲜卑政权前燕的慕容觥“尚经学,善天文”,氐人政权前秦的苻坚“博学多才艺”等。这种现象A.有利于巩固儒学的正统B.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C.导致了九品中正制确立D.受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12.北宋太平
7、兴国年间,曹翰知颍州,“部内不治”。其下属汝阴县令孙崇望告发曹翰盗用官钱,擅筑烽台,私蓄兵器,擅补牙官,取官租羡利钱五百万,绢百匹”等,太宗因而削夺曹翰官爵。据此可知,北宋前期A.地方行政制度混乱B.州县官员权势过重C.中央集权得以强化D.君主专制制度完善13.汉代辛延年羽林郎诗云:“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据此判断较为合理的是,汉代A.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B.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繁荣C.辅助性经营场所的兴盛D.商人社交活动较为活跃14.玄学是流行于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西晋时,一些佛教名僧为了借助玄学推行佛法,不仅以“空无”宗旨与玄学的“虚无”
8、相呼应,而且模仿玄谈家的语言和情趣,主动与名士交游。这一现象说明A.三教融合的趋势开始出现B.佛教文化日益中国化C.佛教对传统文化构成冲击D.佛教为当时主要宗教15.古希腊宗教没有圣书和教义,大量的宗教活动以节日庆典的形式进行,并通过城邦历法固定下来。在这些宗教仪式中,城邦确定参加者的范围,并为仪式提供资金支持。由此观之,古希腊的宗教活动A.服务于城邦利益B.促进了文化繁荣C.保障了公民权利D.维护了城邦和谐16.罗马共和国时期,权势人群称为保护人,弱势群体称为食客,保护人为食客提供恩赐,诸如食物与经济援助,还帮助他们进行法庭辩护,十二铜表法还规定欺骗食客的保护人是要受到诅咒的。这主要体现罗马
9、共和国()A.食客是贵族寡头政体主要支柱B.已具备近代陪审制雏形C.成文法律体系的建设势在必行D.社会纽带渗透契约精神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17.材料一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国及各诸侯国二百余年的历史,内容以诸侯、大夫的政治、军事活动为主。史记成书于西汉,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古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史记体例篇目举例本纪(帝王活动及重大事件)高祖(刘邦)本纪表(大事年表、世系表等)建元以来王子侯者(汉武帝时封侯的诸侯王子弟)年表书(重要制度变迁)河渠(水利工程)书、平准(工商业)书世家(诸侯等有重大影响人物的事迹)楚元
10、王(汉高祖之弟,封地为楚国)世家、陈丞相世家列传(各阶层重要人物、周边政权的历史)吴王濞列传、儒林(重要儒家学者)列传、司马相如列传、货殖(商人)列传、匈奴列传、大宛(在今中亚地区)列传比较史记与春秋的不同之处。从“篇目举例”中任选两则,分别简述其反映的西汉社会状况。18.西汉货币制度的演变材料 公元前 186 年,汉政府初次实行自己铸钱,同时明令禁止民间私铸。公元前 175 年,政府再次允许私铸,但附加一些限制。文帝和景帝时期,吴王刘鼻以铸铜和铸钱的方法来增大他已有的可观的财富。在公元前 144 年间,政府再次专控铸钱,私铸成为处死的大罪。在整个这一时期,伪钱大量增加,普遍的作法是取钱的边缘
11、制造假钱。公元前 120 年,政府废止四铢钱改用三铢钱,并刻上实际重量而不用虚假的半两字样,假半两钱不再使用。就在同时,又创制了一些新的高面值货币,一种是钞票,是用白鹿皮作的,用来征集岁入,其它三种是银锡合铸。一年以后,又废止三铢钱改用五铢钱,重量也和面值相符,这是中国的标准铜钱,沿用到唐初。汉代铸钱,起初由中央政府和郡同铸,使钱的周边隆起以防止取铜。不幸的是各郡铸的五铢钱质量不好而且分量轻,伪造五铢钱和银币的事连续发生。由于以上情况,公元前 113 年,由隶属于水衡都尉的上林三官专管铸币,水衡都尉和少府共同负责皇帝宫廷的财政。这样,铸钱和以此获利成为朝廷的独有特权。铸币制度从公元前 113
12、年到前汉末,一直保持稳定。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1)根据材料,归纳西汉币制变化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的币制变化的影响。19.汉唐时期,千姿百态的骆驼形象折射出社会的变迁和人们观念的更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在汉代文物中骆驼并不多见,在其形象塑造上没有变化多样的姿态,也与真实情况差距很大,蹄子与马蹄无异,且大都混同在各类动物之中,没有明显的特别含义。到了唐代,以骆驼为题材的塑像、绘画剧增,且大量出现在不是骆驼产地的中原地区。在骆驼形象的塑造上,很多陶塑抓住了骆驼习性中精彩的瞬间,充满动感,极为传神;很多则不再是简单的形象再现,它们或大步行走,或引颈长啸,像是与
13、险象环生的自然环境进行抗争,渗透着对现实生活的歌颂和向往。这一时期骆驼载货的造型更为流行,驮载货物的品类也更多,并且胡人牵骆驼的搭配造型在骆驼陶俑创作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摘编自齐东方丝绸之路的象征符号骆驼(2004 年)(1)辨析材料一、材料二两则材料对研究丝绸之路的史料价值。(2)提取材料信息,对汉唐文物中骆驼形象的变化加以阐释。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公元 36 世纪,中华文化与西欧文化的比较。文化主体基本态势中国以儒家文化为主。兼收并蓄,兼容并包儒家文化受到佛教、道教文化的冲击,同时各形态文化之间相互学习、借鉴西欧由罗马多神崇拜转向基督教被定为一尊,直至文化发展由基督教所垄断
14、基督教排斥其他宗教信仰,逐渐形成以基督教为核心的文化主流摘编自刘家和、刘林海36 世纪中西历史及文明发展比较研究提取材料信息,从中欧对比的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阐述清晰。)、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 2022202220232023 学年度学年度第二学期考高二历史试卷第二学期考高二历史试卷一、选择题一、选择题1.元朝初期的君主多热衷于大规模的“春猎秋狝”活动;皇庆元年(1312 年),元仁宗降旨:“今年田禾多不收,百姓饥困,朕不飞放(纵鹰隼捕猎)”,此后行猎的规模和频率渐减。这一变化反映了元朝A.民族本位原则的调整B.汉化历史进程的开
15、启C.理学统治地位的巩固D.帝王个人旨趣的变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元朝君主因“今年田禾多不收,百姓饥困”而逐渐减少“春猎秋狝”活动,体现了元朝君主由重视游牧渔猎到逐渐重视农业活动,反映了元朝民族本位原则的调整,A 项正确;“开启”一词说法不恰当,排除 B 项;材料内容与理学统治地位的巩固无关,排除 C 项;D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D 项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 D 项。故选 A 项。2.春秋战国时期,越陌度阡的“从师游学”成为社会风尚,孔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农学家许行游历滕国时也是“徒数十人”。下列对当时的“从师游学”,认识最准确的是A.说明了官学教育已不复存在B.加速了学
16、派间思想的融合C.促进了学术思想的异彩纷呈D.激励了知识分子参政热情【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从师游学”是文化人通过旅行以获取知识文化的一项活动,“从师游学”是随着“士”阶层的兴起,并夹杂着“游士游说”的一种求学活动,促进了学术思想的异彩纷呈,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官学仍然占据重要地位,排除 A 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学派间思想的融合,排除 B 项;材料是“从师游学”,不是激励了知识分子参政热情,排除 D 项。故选 C 项。【点睛】3.南宋淳祐元年,宋理宗令以张、周、二程、朱熹从祀孔庙;1271 年,忽必烈宣布“建国号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明永乐
17、十三年,将五经四书性理大全(五经大全 四书大全 性理大全)颁布天下。材料反映了A.理学影响力的上升B.封建统治受到理学制约C.理学兴起束缚思想D.儒学正统地位逐渐确立【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由材料中理学代表人物从祀孔庙,理学成为考试科目,成为颁行天下的准则,可以看出,理学的影响力逐渐扩大,故选 A;材料体现的是理学对政治的影响,并未反映其制约作用,故排除 B;材料无法推断出理学对思想的束缚,故排除 C;材料反映的是理学的影响,并未反映理学本身道统确立的过程,故排除D。【点睛】4.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崔杼欲娶棠姜为妻,但崔杼是丁公的后代,棠姜是桓公的后代,而丁公和桓公都为姜姓,按照“
18、同姓不婚”制,他们是不能够结为夫妻的,但崔杼仍然娶了棠姜为妻。这说明春秋时期()A.民间风俗被统治者抛弃B.婚礼的重要性逐渐降低C.传统礼法遭到冲击破坏D.宗法制得到进一步巩固【答案】C【解析】【详解】崔杼和棠姜同为姜姓,两人结为夫妻违背了同姓不婚的原则,这说明当时的礼法遭到冲击破坏,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到统治者,排除 A 项;材料强调的是联姻的原则被打破,并不能证明婚礼的重要性降低,排除 B 项;同姓不婚的原则被打破,反映了宗法制逐渐被破坏,排除 D 项。故选 C 项。5.下表内容是不同史料对西周宗庙制度的记载。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历史叙述出处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公乃自以为功,
19、为三坛同墠。为坛于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璧秉圭,乃告大王、王季、文王。尚书金縢口周庙用牲,啻(怖)周王、斌(武)王,成王佳(唯)王二十又五年。小盂鼎铭 集成2839西周姬姓重臣亦有家族宗庙,其遗址呈“品”字形结构布局。陕西扶风县云塘村 A 级考古遗址A.儒家忠孝观念影响祭祀礼仪B.西周通过尊祖敬宗维护贵族秩序C.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D.早期国家举行祭祀活动日益频繁【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题干信息,三则史料都提到了贵族的祖宗祭祀活动,各级宗族成员尊祖敬宗,是为了维护天子政治上的唯
20、一性和宗法关系上的唯一性,由此推断西周通过尊祖敬宗维护贵族秩序,B 项正确;西周尚未形成儒家思想,排除 A 项;春秋战国时期,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排除 C 项;从材料无法得出祭祀活动的频繁,排除 D 项。故选 B 项。6.根据竹书纪年记载,西周孝王曾攻打西边的游牧民族犬戎,犬戎臣服于周,并固定为西周王朝提供马匹,后来他们的首领非子受周天子分封,建立秦国。从这段历史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秦国最初并非中华民族的一部分B.华夏族形成是多元融合的历史过程C.秦灭六国是华夏文明衰退的体现D.中华文明最初起源于陕西西部地区【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是,秦国是少数民族犬戎建立的。这可以说明华夏族
21、的形成是多元融合的历史过程,故 B正确;犬戎也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故 A 错误;秦灭六国是华夏文明进步的体现,故 C 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华文明最初起源地,故 D 错误。7.下表是明代前期徽商土地买卖时的契约数和使用的通货情况。此表反映了明代前期时间契约张数使用通货的类别和次数洪武至宣德年间42宝钞 27、布 12、稻谷 1、银 1正统至弘治年间123布 31、稻谷 3、银 89A.货币经济发展尚未成熟B.社会经济出现大幅衰退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答案】A【解析】【详解】据图表“洪武至宣德年间徽商土地买卖时的契约数以及使用通货的类别包括宝钞、布、稻谷、银”可知
22、明代前期货币使用并不统一,经济发展尚未成熟,故 A 项正确;据图表徽商土地买卖时的契约数和使用的通货情况不能得出明朝前期社会经济出现大幅衰减,故 B 项排除;“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说法过于绝对,故 C 项排除;由图表“洪武至宣德年间宝钞为主要流通货币,而正统至弘治年间银为主要流通货币”可知白银并不是主要流通货币,故 D 项排除。8.明初货币为钱、钞共用,禁止民间用金银交易;洪武后期,在一些地方,民间已开始私用金银交易:正统九年(1444 年),明英宗不得不“驰用银之令”,官商军民等皆用银。据此可推知A.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国家政策B.赋役征银致使白银广泛流通C.政府的货币政策具有原则性D.民
23、间交易使白银流通法定化【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明初禁止民间用金银交易,后由于民间商业活动私用金银交易,明英宗改变明初政策,开始官商军民等皆用银,说明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国家政策,故选 A 项;材料无法体现“赋役征银使白银广泛流通”,排除 B 项;材料反映明朝政策的调整,无法体现政府的货币政策具有原则性,排除 C 项;明英宗下达“驰用银之令”,使白银流通法定化,排除 D 项。故选 A 项。【点睛】9.西周时期小宗世袭为大宗家臣,异姓亦可世袭为家臣。然至春秋时期,家臣由西周“宗法性家臣”发展成春秋后期掌握国家命运的“陪臣”。这一现象表明春秋时期()A.血缘政治不断发展完善B.封建贵族享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建省 厦门 第一 中学 2022 2023 学年 高二下 学期 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