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的疾病防治.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猪的疾病防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猪的疾病防治.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三、疫病防制(一)传染病传染病是威胁到猪场能否生存的疾病,不仅种类多,而且大多数没有特效药可治疗。严重的传染病甚至导致全军覆没,即使有的猪没有死,或转入慢性,或已全痊愈,其生产性能已下降,继续养下去也不经济了。所以,应特别重视防疫工作。1、猪瘟 猪瘟是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在临床上一般分为急性型、慢性型的迟发型3种类型。急性病例呈败血症症状,慢性病例主要是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目前,由于普遍使用疫苗进行免疫接种,时常发生一种病型温和、病势缓慢、病变局限,并呈散发的非典型猪瘟。在规模化养猪中,对该病的防制仍是最重要的。猪瘟病毒野毒株的毒力差异很大。强毒株引起高致死率的急性
2、猪瘟;而温和毒株一般只产生亚急性或慢性感染;低毒株仅引起猪只轻微症状或不明显症状,但胚胎感染或初生猪感染可导致死亡。(1)诊断要点流行特点:只有猪和野猪感染发病,任何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猪都可感染发病。天然感染的途径主要是消化道,也可以通过呼吸道、眼结膜和伤口感染。病猪通过粪尿和眼鼻的分泌物不断排出病毒。猪瘟有高度传染性,发病率高,很少能自然康复。发病无季节性。临床症状:根据症状和其他特征,临床上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急性型。病猪停食但喜欢饮冷水,体温升高到40.542,稽留热,精神沉郁,怕冷挤卧;观察可见眼结膜潮红,眼角有脓性分泌物;耳、四肢、腹下等处皮肤有小出血斑点,指压不褪色。病初便秘,粪便
3、干燥呈小球状,后腹泻;公猪包皮积有尿液,挤压时有恶臭混浊液体流出。幼猪还可出现神经症状。多在1周左右死亡,病死率可达60%80%。慢性型。病猪消瘦、贫血、食欲不振、全身衰弱,轻度发热且忽高忽低,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有的病猪耳尖、尾端或四肢下部呈蓝紫色或坏死。病程长达1个月以上。康复猪易转变为僵猪。迟发型。是先天性感染低毒力猪温病毒的结果。妊娠母猪感染后,不表现任何症状,但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引起流产、早产、木乃伊胎、死产、畸形,产出有颤抖症状的弱仔或外表健康的感染仔猪,死亡率很高。如产出正常仔猪,则可终生带毒,表现免疫耐受现象。感染猪出生后几个月可表现正常,但随后出现减食、委顿、结膜炎、皮
4、炎、下痢及运动失调,体温正常,大多数能存活6个月以上,但最终不免死亡。病理变化:急性型猪瘟以多发性出血为特征,可见皮肤或皮下有出血点,全身浆膜、黏膜,尤其是喉头黏膜、会厌软骨、膀胱黏膜、胆囊、心外膜、肺及肠等有大小不等、多少不一的出血点或出血斑;淋巴结周边出血是猪瘟的特征病变,多见于颌下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和腹股沟淋巴结;肾不肿大,呈土黄色,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切面肾皮质、肾盂、肾乳头也有出血点;脾不肿大,边缘有突出于表面的黑褐色的出血性梗死灶,这是猪瘟有诊断意义的病变;扁桃体出血、坏死。慢性猪瘟的出血和梗死变化较少见,但在回肠末端、盲肠,特别是回盲口处黏膜上形成扣状溃疡。迟发性
5、猪瘟的突出变化是胸腺萎缩和外周淋巴器官严重缺乏淋巴细胞和生发滤泡。怀孕母猪感染后,可见木乃伊胎和死胎,死胎表现皮下水肿、腹水、畸形、皮肤点状出血和肝脏有坏死灶等病变。出生后不久死亡的仔猪,皮肤和内脏器官(尤其是肾脏)有出血点。 鉴别诊断:注意与败血型猪丹毒、猪肺疫和猪副伤寒相鉴别。 (2)防制措施。 平时的预防措施:加强饲养管理,保证足够的营养,提高猪的抵抗力;坚持自繁自养;做好经常性的卫生工作,定期消毒;选择和制定适合本场(地)的免疫程序。种公猪于每年春、秋季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各免疫接种一次;种母猪于配种前免疫接种一次,或春、秋两季各免疫接种一次;仔猪于20日龄、70日龄各免疫接种一次。 发
6、病时的防制措施:对病猪及可疑病猪,应立即隔离饲养,分别处理。病猪以急宰为宜,可疑病猪可用药物治疗,对带毒母猪应坚决淘汰。对发病猪场及附近尚未发病的猪只,立即全部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进行紧急接种。 发病猪舍、运动场、饲养管理用具,用消毒药液进行消毒。粪、尿及垫草等污物,堆积发酵后作肥料利用,病死猪应深埋或烧毁。 2、猪口蹄疫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猪以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为特征。 (1)诊断要点 流行特点:易感动物包括猪、牛、绵羊、山羊、骆驼、鹿和人。发病和带毒动物是传染源,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水疱液传染。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但冬季多
7、发。本病传播迅速,流行猛烈;发病率很高,死亡率低,一般为5左右,仔猪可达3680。 临床表现:潜伏期12天,病猪以蹄部水疱和糜烂为主要特征。有继发感染时,可造成蹄匣脱落,病猪不愿行走。体温可升高至40以上,精神不振,食欲下降。若无继发感染l周左右可自愈,但哺乳仔猪可因严重的心肌炎和急性肠炎而突然死亡。 病理变化:病猪除口腔和蹄部有水疱和烂斑外,死亡幼猪可见到心肌变性和出血,切面有灰白色和淡黄色斑点或条纹。有时可见胃、小肠、大肠黏膜有出血性炎症。 (2)防制措施。 预防:发现病猪,立即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疫情,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实行封锁,采取扑杀和全面消毒措施。加强兽医卫生检疫,常发本
8、病的地区可用与当地流行同型的口蹄疫灭活苗免疫接种,每年接种23次。 扑杀:从消灭病原角度,对病猪不准治疗,应及时扑杀,以防止疫情扩散。3、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 本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以母猪繁殖障碍和仔猪呼吸道症状为特征的接触性传染病,俗称为“蓝耳病”、。 (1)诊断要点 流行特点:本病主要侵害种猪、繁殖母猪及其仔猪,乳猪死亡率可达8090,育肥猪发病较温和。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病毒随病猪的鼻分泌物、粪尿等途径排出。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染,也可通过胎盘、精液传播。卫生条件不良、气候恶劣、饲养密度过高,可促进发病和流行,呈地方流行性。 临床表现:不同年龄和性别的猪感染后,临床表现差异很大。一般来说,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疾病防治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