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江苏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14篇(含答案与翻译).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1年江苏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14篇(含答案与翻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江苏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14篇(含答案与翻译).doc(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年江苏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答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攻大泽乡,收而攻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史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有删改)【乙】以中国幅员之大,历年之久,
2、不读史书,何能知其梗概?鉴往以知来,援古以证今,此如弈者观谱,旧谱既熟,新局自创。天下事变虽繁,而吾人处之裕如,盖应付之法,昔人言行往往有成例可资参证。从古迄今,事变至赜,处之者有经有权,观其得失而悟其会通,此读史之益也。人之阅历广则智识高,智识高则祸端之来无所惴缩。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史在诸学问中,可喻之为皮板。羔裘豹饰者,爱毛而不爱皮板。抑知无皮板则毛何所丽?印度为世界古国之一,其文化可称极高,而无历史以记载,至今印人不能追念其前代政化。然则居今而言复兴文化,舍注意读史,其道奚由?(章太炎读史与文化复兴之关系,1932年秋演讲于苏州,有删改)【注释】援古:引用古代事例。裕如:轻松的
3、样子。赜:z,精微,深奥。有经有权:有时坚持原则,有时随机应变。羔裘豹饰:穿着羊皮豹皮等裘毛衣服。丽:附着。其道奚由:从哪里选取道路?7.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吴广素爱人 (2)宁有种乎(3)如弈者观谱 (4)从古迄今 (5)舍注意读史8.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1)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2)人之阅历广则智识高,智识高则祸端之来无所惴缩。9. 下面这则论据不宜用来替换乙文的第三段,请你说说理由。古文辑要讲了一个故事,裴矩在隋朝为官,阿谀逢迎讨好隋炀帝,入唐为唐太宗大臣,却敢于直谏,甚至当面争论。司马光评论说:“君恶闻其过,则诤化为佞;君乐闻其过,则佞化
4、为诤。”(诤,直言规劝;佞,花言巧语巴结人)10. 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陈胜、吴广就是鲁迅说的“拼命硬干的人”,他们揭竿而起,英勇无畏地战斗,给历代统治者以深刻的历史警醒。B. 司马迁特别擅长抒情,他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C.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章太炎强调熟悉世界历史的重要,他们让我们懂得一个完全相同的道理。D. “鉴往以知来”让我们想起成语“以史为鉴”,两个“鉴”字都解释为“镜子”,史记就是这样一面很好的镜子。【参考答案】(1)本题考查文言词义。解答此题,需要有一定的文言知识储备,在学习中要注意识记文言实词,
5、还要注意由课内到课外的知识迁移。句意:吴广一向爱护士卒。向:平素,一向。句意: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宁:难道。句意:就好像下棋的人看棋谱。弈者:下棋的人。句意:从古至今。迄:至,到。句意:舍弃读史书。舍:抛开,舍弃。(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应当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的翻译;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如主语、宾语需要补全;最后要注意语句的通顺。重点词有:邢,惩罚。句意:各郡县中吃尽秦朝官吏苦头百姓,都起来惩罚当地郡县长官,杀死他们来响应陈胜(的号召)。重点词有:智识,见识。句意:人的阅历广,那么见识就高明;见识高明,那么祸端就无从产生。(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乙文的第三段
6、“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史在诸学问中,可喻之为皮板”,强调“史书是诸多学问中最重要的”,史书如皮板,其他学问如毛发,史如不存,学问亦不能独存。材料中列举“裴矩在隋朝为官,阿谀逢迎讨好隋炀帝,入唐为唐太宗大臣,却敢于直谏,甚至当面争论”的事例,意在说明“君恶闻其过,则诤化为佞;君乐闻其过,则佞化为诤”,即“君王对臣子的影响。君正则臣贤,君不正则臣佞”。两者论证的不是同一道理,故不能替换。(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A.正确;B.有误,司马迁特别擅长叙事;C.有误,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章太炎强调的是历史对文化的重要性,他们让我们懂得道理不相同;D.有误,“鉴往以知来”中的“鉴”是“借鉴”的意思。
7、故选:A。答案:(1)平素,一向;难道;下棋的人;至,到;抛开,舍弃(2)各郡县中吃尽秦朝官吏苦头的百姓,都起来惩罚当地郡县长官,杀死他们来响应陈胜(的号召)。人的阅历广,那么见识就高明;见识高明,那么祸端就无从产生。(3)乙文第三段的中心论点是“史书是诸多学问中最重要的”;材料中的故事讲述的“君王对臣子的影响。君正则臣贤,君不正则臣佞”。两者论证的不是同一道理,故不能替换。(4)A【点评】翻译句子的原则是“信”“雅”“达”,翻译时应当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的翻译;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和特殊句式,如主语、宾语需要补全,倒装句要调整语序;再次要注意一词多义现象,要结合具体语境准确
8、解释;最后要注意语句的流畅。【参考译文】【甲】吴广向来爱护士卒,士兵们有许多愿意替他效力的人。押送戍卒的两个军官喝醉了酒,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惹军官恼怒,让军官责辱自己,以便激怒那些戍卒。军官果真用竹板打吴广。军官又拔出宝剑来威吓,吴广跳起来,夺过宝剑杀死军官。陈胜帮助他,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陈胜、吴广召集并号令众戍卒说:“你们碰到了大雨,都已经误了朝廷规定的期限,误期就会杀头。就算朝廷不杀我们,但是防守边疆的人十个里头肯定有六七个死去。再说好汉不死便罢,要死就要取得大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众戍卒都说:“听从您的命令。”于是就冒充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顺从人民的心愿。军队
9、露出右臂作为标志,号称大楚。他们筑起高台,在台上结盟宣誓,用尉的头祭告天地。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起义军首先攻下大泽乡,吸收民众参军后接着攻打蕲县。蕲县攻下之后,就派符离人葛婴率领部队去夺取蕲县以东的地方,攻打铚、酂、苦、柘、谯等地,都攻占下了。在行军时又沿途吸收群众参加起义军,等到达陈县,起义军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步兵几万人。攻打陈县时,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丞在谯门中同起义军作战。守丞战败,被杀死了,起义军就进城占领了陈县。过了几天,陈胜下令召集三老、豪杰一起来集会议事。三老、豪杰都说:“将军亲身披着坚固的铁甲,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无道的秦王,进攻暴虐的秦朝,重新建立
10、楚国,论功劳应当称王。”陈胜就立为王,宣称要重建楚国。在这时,各郡县受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惩罚那些当地各郡县的长官,杀死他们来响应陈涉。【乙】以中国幅员之辽阔,历史之悠久,不读史书,怎能知道它的大略情况?借鉴以往可以引为教训的事来了解未来,引用古代事例来证实现在的事,这就好像下棋的人看棋谱,旧的棋谱熟悉后,就会创设新的棋局。天下的事虽然繁杂,而我处理起来轻松自如,是应对的方法,古人的言行往往有现成的例子可以作为参考。从古到今,事情变得极为精微,处理事务的人有时坚持原则,有时随机应变,看他们的得失而自己融会贯通,这就是读史的好处。人的阅历广,那么见识就高明;见识高明,那么祸端就无从产生。古人说:
11、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史书在诸多学问中,可以比作皮,穿着羊皮豹皮等裘毛衣服的人,爱惜裘皮衣服上的毛,却不爱惜裘皮。可是没有皮,毛能附着在什么上呢?印度是世界古国之一,它的文化可称得上极高,而没有历史来记载,至今印度人不能追想怀念前人的政治文化。既然这样,那么现在说复兴文化,舍弃读史书,从哪里选取道路?(2021江苏常州)【甲】云花寺有圣画殿,长安中谓之七圣画。初,殿宇既制,寺僧召画工,将命施彩饰,会贵其直,不合寺僧祈酬,亦竟去。后数日,有二少年诣寺来谒日:“某,善画者也。今闻此寺将命画工,某不敢利其价,愿输功,可乎?”寺僧欲先阅其迹。少年日:“某弟兄凡七人,未尝画于长安中,宁有迹乎?”寺
12、僧以为妄,稍难之。少年曰:“某既不纳师之直,苟不可师意,即命圬其壁,未为晚也。”寺僧利其无直,遂许之。后一日,七人果至,各挈彩绘,将入其殿,且谓僧曰:“从此去七日,慎勿启吾之门,亦不劳饮食,盖以畏风日所侵铄也。可以泥锢吾门,无使有纤隙;不然,则不能施其妙矣。”僧从其语。如是凡六日,阒无有闻。僧相语曰:“此必他怪也。且不可果其约。”遂相与发其封。户既启,有七鸽翩翩。望空飞去,其殿中彩绘俨若,四隅唯西北墉未尽其饰焉。后画工来见之,大惊曰:“真神妙之笔也。”于是无敢继其色者。(选自张读宣室志)注释贵其直:画工要价太贵。迹:这里指在其他地方的画稿或作品。锢:封闭。阒(qD):寂静,空寂。不可果其约:不
13、可始终守约。墉:高墙。【乙】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
14、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2分)可以泥锢吾门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1)如是凡六日: (2)遂相与发其封:(3)竟不可得: (4)转转不已: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未尝画于长安中,宁有迹乎?(2分)(2)尔辈不能究物理。(2分)9联系上下文,揣摩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说寺僧此刻的心理。(4分)10甲、乙两文都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请分别举例分析。(4分)【参考答案】6可以泥锢吾门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语句朗读停顿。作答时,可根据句意和语法构成来判断。“可”是能愿动词,可以l“以”是介词,“以泥”是“用泥
15、”的意思,介宾短语,故“可以”悬两个词,中间应断开;“锢吾门”是动:宾结构,“以泥”作它的状语,故应断开。7(1)这样(2)-起(3)终了,最后(4)停止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第(1)题“是”在古汉语中常作代词,这、这样,此句意思“像这样总共六次”;第(2)题“相与”可联系课文记承天寺夜游中“相与步于中庭”来理解;第(3)题“竟”可联系句意“最后不能获得”来理解;第(4)题“已”,停止,此句意思是“一转一转不停止”。8(1)从来没有在长安作过画,怎么会有作品呢?(2)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作答时要注意特殊句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注意关键词的翻
16、译。如第(1)题,宁,怎么;迹,遗迹,指作品。第(2)题,尔辈,你们;究,探求;物理,古今异义,事物的道理。9寺僧觉得(少年的话)不可信,不敢完全相信少年,心中充满怀疑。解析:此题考查揣摩文中人物的心理。作答时要结合上下文。前文少年说能画,寺僧要看画稿,而少年却说从未在长安作过画,因此寺僧产生了怀疑。10甲文用画工的“大惊”和“无敢继其色者”来衬托七兄弟的画技高超。乙文将寺僧的做法。讲学家的看法与老河兵的做法作对比,衬托了老河兵实事求是,对事物进行深入观察的特点。解析;此题考查分析表达技巧。作答时要抓住原文语句。甲文结尾“后画工来见之,大惊”“于是无敢继其色者”,用画工大惊和没有敢增色的人衬托
17、七兄弟画技高超;乙文以寺僧的做法和讲学家的说法来衬托老河兵的观察细致。【参考译文】【甲】云花寺呈有个圣画殿,长安人称它为“七圣画”。当初,大殿(刚)建成,寺里的僧人找来画工,要让(他们)画彩绘装饰;恰好他们的要价太贵,不符合僧人期望的薪酬,最终就离开了。几天后,有两个少年来到寺里进见说:“我们是擅长画画的人。如今听说寺里要找画工,我们不敢在价格上得到好处,(只是)希望献出(一些)技艺,可以吗?”僧人想要先看看他们的画稿。少年说:“我们兄弟一共七个人,从来没有在长安作过画,怎么会有作品呢?”僧人认为(这)很荒诞,稍加质问他们。少年说:“我们已经不接受您的钱财,如果不合您的心意,就让人粉刷墙壁,也
18、不晚啊。”僧人认为没有花钱很好,就同意了。第二天,七个人当真到了,各自举着彩绘(的工具),要进入殿中,并且对僧人说:“从这时起七天(时间里),千万不要打开我们的门,也不劳烦供养(我们)吃喝,大概可因此避免风吹日晒侵蚀毁坏(作品)。可以用泥封住我们的门,不让(门)有细微的间隙;不这样(的话),就不能施展神奇(的技艺)了。”僧人依从他们的话。像这样一共六天,(大殿里)寂静无声。僧人互相议论说:“这里必有古怪。还是不要始终守约。”于是(僧人)一起打开了大门的泥封。门打开了,有七只鸽子轻快地飞舞,向着天上飞走了,大殿中的彩绘庄严美丽,四个角落唯有西北的高墙没有完成装饰。后来的画工看到了彩绘,大为惊奇地
19、说:“真是神妙的笔法啊!”因此没有敢接着上色的人。(2021江苏淮安)【甲】生萝卜切丝作小菜,伴以醋及他物,用之下粥最宜。但恨其食后打嗳,嗳必秽气。予尝受此厄于人,知人之厌我,亦若是也,故亦欲绝而弗食。然见此物大异葱蒜,生则臭,熟则不臭,是与初见似小人,而卒为君子者等也。虽有微过,亦当恕之,仍食勿禁。(选自李渔闲情偶寄)【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8.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予尝受此厄于人( ) 是与
20、初见似小人( )谈笑有鸿儒( ) 无案牍之劳形 ( )9.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伴以醋及他物 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B. 但恨其食后打嗳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C. 知人之厌我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D. 然见此物大异葱蒜 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0.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故 亦 欲 绝 而 弗 食11. 翻译下列句子。(1)虽有微过,亦当恕之,仍食勿禁。(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12. 【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使用了相同写作手法,请从对比、类比、比喻中选出正确的一种并结合选文阐释其表达效果。【参考
21、答案】(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句意为:我就曾经闻过别人喷出的这种臭气。尝:曾经。句意为:就像一个人初看觉得是小人。是:这。句意为: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鸿:大。句意为: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劳:使劳累。(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和用法。A.相同,介词,用;B.相同,副词,只;C.相同,助词,用在主谓之间,不译;D.不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代词,这样。故选:D。(3)本题考查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先分析这个句子各成分间的关系,理出这个句子的主干
22、,明白主语、谓语、宾语各是什么。再按照主语与谓语之间停顿,谓语与宾语之间停顿的原则进行划分。这个句子的大意是:所以打算不再吃了。“故”是连词,“而”是连词,在“故”“而”后面划开,据此断句为:故/亦欲绝/而弗食。(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中重点词语有:虽,虽然;食,吃;句意为:虽然有些小缺点,也该原谅,所以还是照吃不禁忌它。中重点词语有:上,长到;入,映入;句意为: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5)本题考查句子赏析。“然见此物大异葱蒜,生则臭,熟则不臭,是与初见似小人,而卒为君子者等也”把大蒜和“初见似小人,而卒为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江苏 各地区 中考 语文 文言文 阅读 试题 汇编 14 答案 翻译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