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毕业设计(毕业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采矿工程毕业设计(毕业论文).docx(9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题目:XXX 煤矿开采设计说明书专业:采矿工程本 科 生:指导老师:摘 要:本设计所做只考虑甘肃靖远煤业集团X 煤矿一号煤层。该井田地质条件较复杂,地质资源储量 21 亿吨,可采储量 1.2亿吨,设计生产能力50 万 t/a,服务年限 57a。矿井瓦斯涌出量较高,为高瓦斯矿井。矿井采用双斜井开拓。初期开凿有主斜井、副斜井和回风立井。采用单一走向长壁后退式开采,综合机械放顶煤采煤。分区域通风方式,抽出式通风。关键词:综合机械化放顶采煤法服务年限生产能力通风设计类型:模拟型bstatTh dsin is abu the exploitati esin of 1coal sam o Das uito
2、u coal mi e i ans rovinc . The golical conditio o coal in is olexit The wral mie eserve is 26Mt an he designe mine capbilit .2Mt/a , so te mime sec lif is 72ers. h me as mi n is gher, o t s hghl assy mn e.Min with doulesats evlopmentTe iniil igging n iclned, deuybacksaftstye,and eturn i haft. Bysig
3、singlelongal ning tocomprehnsivemehanica tp oal vnging Pois rea,rew h vetltion typ Paper ty:Simulaion typKeywords:Mecanidavin miningmehosrvic lfepodctioncapacityentilation前言毕业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最后一个,也是最关键、最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是教学时间最长(146 周),参与教师最多,学生独立学习量最大,教育任务最重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设计的效果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学生就业后在专业上的发展。矿井设计是一个涉
4、及煤矿开采学、井巷工程、矿山机械、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环保等诸多技术科学的系统工程,虽然本次设计题目中存在一些理想化的条件,但是通过 这次设计,我已经基本掌握了矿井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培养了搜集、整理、运用科技资料和生产技术经验的能力,提高了撰写技术文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对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了良好的铺垫。本次设计的参照矿井是靖远煤业大水头矿,本次设计就是在大水头煤矿实际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根据收集到的矿井生产图纸和数据,按照指导老师的要求作了一些改动后, 对矿井做的初步设计。其主要内容包括:矿区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矿井储量、年产量及服务年限;井田开拓;煤方法;矿山通风等方面。目录
5、第章 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错误!未定义书签。1.1 矿(井)田位置及交通11.1.1 交通位置错误!未定义书签。.2 地形、地势错误!未定义书签。1.1. 气象及水文错误!未定义书签。1.1.4 矿区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1. 矿(井)田地质构造错误!未定义书签。1. 地层错误!未定义书签。1.2. 构造错误!未定义书签。1. 矿体赋存特征及开采技术条件错误!未定义书签。1. .1 煤层及煤质错误!未定义书签。1.3.2 瓦斯、煤尘、煤层自燃性、地温地压错误!未定义书签。1.3. 水文地质错误!未定义书签。.4 矿(井)田勘探及勘探程度评价10第 2 章 井田开拓错误!未定义书签。.1矿井生产能
6、力及服务年限错误!未定义书签。2. 矿井工作制度错误!未定义书签。2.1.2 矿井生产能力错误!未定义书签。.矿井设计服务年限错误!未定义书签。2.14 矿井储量112.2 矿(井)田境界及储量错误!未定义书签。. 井田境界错误!未定义书签。22.2 资源储量错误!未定义书签。2.3 井田开拓错误!未定义书签。31 工业场地及井口位置选择错误!未定义书签。2.2井筒形式的确定错误!未定义书签。33 井筒数目的确定错误!未定义书签。2.3. 井田内划分及开采顺序错误!未定义书签。.3.5 开采水平的划分及水平标高的确定错误!未定义书签。2. 阶段运输大巷和回风大巷的布置错误!未定义书签。.4 井
7、筒错误!未定义书签。25井底车场错误!未定义书签。2.5.1. 形式选择错误!未定义书签。2. 方案比较、确定开拓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261开拓方案的确定错误!未定义书签。第章大巷运输及设备错误!未定义书签。3. 大巷运输方式选择错误!未定义书签。3.1. 大巷煤炭运输方式选择错误!未定义书签。3.12大巷辅助运输方式选择21.2 矿车错误!未定义书签。1 矿井车辆配备错误!未定义书签。3.2. 井巷铺轨错误!未定义书签。33运输设备选型错误!未定义书签。3.31 电机车选型错误!未定义书签。.3.2 带式输送机选型错误!未定义书签。第 4 章采区布置及装备错误!未定义书签。4.1采区布置2
8、64. . 矿井设计初期采区位置选择错误!未定义书签。.2采区的划分错误!未定义书签。2.1采区参数的确定错误!未定义书签。4.22 采区的划分274.3 采矿(煤)方法274. .1 采煤方法错误!未定义书签。.3.2 采煤工艺错误!未定义书签。4.3 工作面的重要参数错误!未定义书签。4.4 采区巷道布置错误!未定义书签。. 工作面设备确定错误!未定义书签。.6劳动组织33.7 技术经济指标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第 5 章 矿井通风与安全错误!未定义书签。5. 拟定矿井通风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5.2 矿井通风容易与困难时期的通风阻力计算错误!未定义书签。5.3 计算矿井总风量错误!未定义
9、书签。5.3. 按井下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计算错误!未定义书签。.矿井通风设备的选型错误!未定义书签。.5 计算矿井通风等积孔426 概算矿井通风费用错误!未定义书签。5. 预防瓦斯、火、矿尘、水和顶板等事故的安全技术措施错误!未定义书签。57. 瓦斯错误!未定义书签。5.7.2 预防火灾事故安全措施错误!未定义书签。第 6 章 矿井提升、运输、排水、压缩空气设备选型错误!未定义书签。6.1 矿井提升设备选型错误!未定义书签。.1. 矿井提升设计的主要依据和原始资料错误!未定义书签。61.2提升设备的选型计算错误!未定义书签。6.2 主运输设备选型错误!未定义书签。6.3 排水设备错误!未定义书
10、签。63.1 设计依据错误!未定义书签。6. 设备选型错误!未定义书签。6. 压缩空气设备错误!未定义书签。第 7 章 环境保护错误!未定义书签。7.1 环境现状及地面保护物概述错误!未定义书签。7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错误!未定义书签。7. 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与评价错误!未定义书签。7.4 资源开采环境损害的控制与生态重建错误!未定义书签。7.5 矿区环境保护与生态重建估算错误!未定义书签。论文:综放工作面安全回撤技术措施74第 1 章 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1 工作面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12 工作面设备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第 2 章 回撤的主要设备、电缆错误!未定义书签。第 3 章
11、回撤通道施工错误!未定义书签。1 工程量及断面错误!未定义书签。.2 施工方法错误!未定义书签。.3 回撤通道支护参数错误!未定义书签。第 4 章 回撤工艺和顺序错误!未定义书签。4.1 工作面设备停电顺序错误!未定义书签。4.2 系统设备的回撤顺序错误!未定义书签。3 设备回撤方法错误!未定义书签。4.3.1 液压支架的回撤方法错误!未定义书签。4.3. 其它主要设备的拆除方法错误!未定义书签。第 5 章设备装运错误!未定义书签。. 装车方法错误!未定义书签。52 设备运输路线错误!未定义书签。.3 绞车使用要求及明细表(资料由机电运输部提供)错误!未定义书签。31 运输小绞车运输能力验算错
12、误!未定义书签。5.32 运输系统小绞车参数表错误!未定义书签。第 6 章 回撤期间顶板管理错误!未定义书签。第 7 章 回撤期间“一通三防”管理及安全技术措施错误!未定义书签。7.1 回撤期间通风系统及瓦斯、煤尘、火灾防治错误!未定义书签。.2 “一通三防”安全技术措施错误!未定义书签。第章 施工组织安排错误!未定义书签。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错误!未定义书签。第 1 章 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1.1 矿(井)田位置及交通1.1.1 交通位置靖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XXX 煤矿位于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境内,距靖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约 3km。井田走向北西南东,倾斜北东,长约 7.km,
13、宽约 2.5km, 面积约5.16。地理座标:东径 10481,北纬 364336 47。铁路专用线由白(银)宝(积山)线长征站接轨,行程 1.k,直接通达本矿工业场地;矿区公路与兰(州)银(川)公路、靖(远)海(源)公路连接,交通运输十分便利。见图 1.1.1。1.1.2 地形、地势图 1.1.1 矿区交通位置图矿区地处干旱区,地貌形态的雕琢以剥蚀为主,且受构造和岩性的制约,基岩裸露, 地形复杂,井田南部有刀楞山,山前为沙川丘陵,东北及东部为黄土丘陵山地。1.1.3 气象及水文区内无常年性流水,井田南部有大水头沙河自东向西流过,平时干涸,雨季暴雨来临时可形成洪水,河水猛涨,但河面开阔,数十分
14、钟后水流即可消失。西二采区地面为荒坡区,其上部靖远电厂的储渣区有积水存在。本区属大陆性干旱气候,年最低气温-23.8,最高气温37,平均日温差 左右。冰冻期为 11 月至次年月,地表冻结深度可达.9m。年降雨量为 238.2mm, 多集中在 69 月份,年蒸发量为50mm 以上。全年多北风,次为东南风,冬春之交有大风,最大风力可大 8 级。1. .4 矿区概况本区以农业为主,农产品主要有小麦、谷物,玉米等。由于干旱多风,产量均较低。工业方面,有靖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王家山煤矿、大水头煤矿、红会一矿、红会四矿、宝积山煤矿、机械制修厂以及靖远电厂等企业。整个靖远矿区水、电、路、通讯等都已形成系统
15、和综合能力。主要建筑材料除钢材外,水泥、砖、砂、石、白灰为当地生产材料,均可就地买到。矿区行政、文教、医疗设施等都具有相当规模,职工中专一所、技校一所、职工子弟中学三所、小学五所,另有甘肃省煤炭工业学校一所,矿区总院一所、分院两所,整个靖远矿区水、电、路、通讯等都已形成系统和综合能力。1.2 矿(井)田地质构造1.1 地层井田内发育着第四纪、白垩纪、侏罗纪和三迭纪的地层。()第四系(Q)全新统为现代冲击、洪积、坡积的砂砾石层及部分耕植土。主要分布于几条沙河和一些冲沟里。厚度 0.032.2m,平均 85m。更新统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其上为黄土;其下为砂砾石、碎石与黄土互层。平均53m。下部:
16、为钙质胶结的砾石层 (俗称拉牌层)。砾石成分复杂,分迭性差。平均厚度2.75m。更新统主要分布于本区西部和东部的丘陵地带,不整合于下伏地层之上。()白垩系()在补勘区内仅发育下白垩统()地层,平均厚度 237m。其岩性由上至下可分为:错误!紫色、紫红色、棕紫红色厚层状砂质泥岩,夹条带状灰绿色及兰灰色粉砂岩和细粒砂岩。平均厚度52.72。错误!灰色、灰绿色、黄绿色、深灰色泥岩及砂质泥岩。夹薄层灰绿色粉砂岩及细粒砂岩。靠下部夹黑色油页岩薄层及沥青质小透镜体。平均厚度 5.85m。错误!紫红色厚层状砂质泥岩,夹薄层灰绿色粉砂岩。平均厚度8.58m。ac(,4)浅灰绿色灰白色中粒砂岩。局部微带黄绿色及
17、灰褐色 ,其顶部部分为细粒砂岩,其底部部分为粗粒砂岩。平均厚度 485m。下白垩统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3)侏罗系(J)可分为上侏罗统和下侏罗统。上侏罗统(J):平均厚度 228.89m。按岩性可分为上、中、下段。错误!上段(J3):主要为灰绿色、浅灰绿色、灰褐色、灰白色的各种粒度的砂岩呈互层状产出,并夹一些薄层紫红色泥岩等。这套地层一般西部厚、东部薄。平均厚度48.16。错误!中段(J32):为紫红色及杂色砂质泥岩,夹薄层灰绿色粉砂岩和细粒砂岩。底部为一层灰白色、灰色中粗粒砂岩。其间在区域东部夹二层至三层较厚的中粒砂岩。区域西部夹一至二层薄层细中粒砂岩。本段地层东部较后,西部较薄。平
18、均厚度5348m。错误!下段(31)为灰白、浅灰、灰绿色中粗粒砂岩与紫红色、杂色含铝土质砂质泥岩及灰绿色、深灰色粉砂岩互层。其东部以中、粗粒砂岩为主,泥质岩类较少。至西部泥质类增多,而碎屑岩类显著减少。最底部为一层灰白色、灰白微绿色中粗粒砂岩,部分为砂砾岩。长石含量多,钙质胶结,具交错层理,含煤屑及黄铁矿晶体,为区内一重要标志层(通称2)。本段地层东部厚、西部薄。平均厚度 26.2m。中下侏罗统(j1+2):为本区含煤地层。平均厚度 7207m,按岩性可分为:错误!上部为紫红色、杂色、鲜红色砂质泥岩与灰绿色粉砂岩互层,多含铝质,局部地区夹薄层灰色、灰绿色细粒砂岩。这套地层在该区域西部和北部较厚
19、,东南部较薄。平均厚度 2.3m。错误!中部为灰色、深灰色、灰黑色砂质泥岩及粉砂岩。普遍含铝质,部分含石英粒,局部因石英颗粒含量增高而变为泥质砂岩。中上部普遍含煤一层,局部地段在主要煤层以下尚含薄煤一层。有部分煤层直接顶板为灰黑色碳质泥岩火砖灰色铝土质泥岩。该套地层西北部较后,东南部较薄。平均厚度18m。错误!下部为灰色、灰白色、粗粒砂岩、砂砾岩夹灰色细粒砂岩、深灰色粉砂岩。该套地层在东南部较厚,向西、向北逐渐变薄。平均厚度 1766。该统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三迭系(T)仅三迭系上统(T3)在该区发育,为灰绿色、黄绿色细粒砂岩、中粒砂岩及粗粒砂岩, 局部含砾、含碳质碎屑、煤屑、黄铁矿结
20、核等。具有清晰的斜波状层理及交错层理。夹灰绿色、灰色粉砂岩,部分为砂质泥岩及碳质泥岩。其中夹薄层煤层或煤线,水平层理及波状层理特别发育。沿层理面分布大量黑白云母,厚度不详。上三迭统构成本区煤系地层的基地。井田深部地层与靖远煤田各矿区地层均可对比。靖远煤田的中生界地层已有新的划分,但为了与原报告、资料的图、文一致 ,仍采用原地层符号。其新旧对照见表.1。表.21新旧地层对照表原划分K2新划分地层K1J3J1+2 T3KKJ3K J2 J21WJ2Y1d T河口群苦水峡组王家山组王 家山组窑街组大西沟群南营尔群桔红色砂岩段桔红色泥岩段油页岩段草黄色砂岩段含煤岩段砾岩段.2 构造(1) 褶皱错误!胶
21、泥汤凹陷:位于西勘探线至 II 勘探线之间的胶泥汤一带,其中心位置在新 100 号孔和新 52 号孔附近,为本区内煤层埋藏最深的部位(+93.45m),自北向东南逐渐抬起,往西被 F5 断层所截。错误!前汤山隆起:位于前汤山一带,西起于 I勘探线,向东至 V 勘探线以东,在该范围内向斜轴线不清楚,轴部宽缓,近似于箱状,表现在底板等高线图上等高线非常稀少,自该部位向东西两端均逐渐降低。错误!花尖子短轴向斜:位于花尖子一带,西起于 V I 勘探线,东至加I线与线之间,西端翘起,向东逐渐倾伏。4 腰水短轴背斜:位于花尖子向斜的腰水村附近,西起于线以西,为一向南东倾伏的鼻状构造,止于 VIII 与 线
22、之间,轴向北 57西,全长 17km,两翼倾角平缓(一般在 10左右),该背斜的西段由于 F40 断层切割,其西南翼受到破坏。(2) 断层错误!刀楞山断层位于刀楞山北侧,东起于线以东,其延伸方向与地层走向及地形延伸方向基本一致,呈北661西,并继续向西延伸至黄家坝梁一带,长度在1km 上,地表沿断层线表现为地层明显重复,断层面在地表大多向南西倾,亦有少数向北东倾,倾角390,往深部逐渐变缓,落差表现为西大东小,其中线 120m,线 5,至加线无明显落差,最后消失于一线之间,为一压扭性逆断层。错误!F0 断层位于井田中部,东起于勘探线附近,走向北238西,向西北延深与 F断层相交,断层面倾向南西
23、,倾角 88,其南西盘下降,北东盘上升,垂直落差西大东小,为张扭性断层,以张性为主,扭性表现较弱,平面上其北东盘往南东方向移动,南西盘往北西方向移动。错误!F5 断层位于井田西部黄水沟一带,横贯井田深部,南端与刀楞山断层相交,北端延伸至井田外,全长 3km,走向近南北,倾向东,倾角5左右,垂直落差 55m83m,北大南小,为一张扭性断裂,平面上其东盘相对往南移动,西盘相对往北移动。错误!F46 断层根据靖远矿务局补充勘探报告,确认即为 13队地质勘探报告所指“宝积山向斜”,但该断层无详细资料,需待今后生产过程中逐步摸清。综上所述:本区构造形迹大都受陇西旋卷构造控制,主压扭性结构面控制了煤系地层
24、的展布。主要断层特征见表 1.2.,附煤层柱状图。表 1.22主要断层及构造特征表断层构造名称性质产状(褶曲轴面)倾备注走向倾角落差向刀楞山断层压扭性46NE逆断层1W060 位于刀楞山北侧,东起勘探线以 东,走向长 10km 左右,断层带宽 25 120m。F正断层2538W73位于井田中部,东起勘探线,走向SW85长 7km, 断层带宽 1m。F5逆断层SNN65583m位于井田西部黄水沟一带,走向长 3k 。F12 断层组逆断层NWSW 位于井田南侧,走向长 10m 以上。图2.煤层柱状图系组柱状层厚(m)岩石名称岩性描述.2xJ浅灰色,灰白色,含少量矿物碎屑,块状较坚硬,分选中等,成份
25、粗砂岩以石英为主,次为长石,部分区域为粉砂岩与泥岩互层,波状层理。紫褐色,灰绿色,中夹 14 米2. 砂质泥岩左右灰绿色粉砂岩,底部为2y米左右厚的炭质粉砂岩。49砂质泥岩紫红色,团块状裂隙面具光滑感,底部渐变为浅灰色,含铝质,致密,遇水易膨胀。.66泥岩灰色、灰黑色,含粉砂质、铝质及植物化石、光泽强,裂隙面有滑感染手,夹薄层煤线,小区域底部有薄层炭质泥岩伪顶。9.1一层煤黑色,多为粉沫状。3.8粉砂岩灰黑色,含炭质、砂质,煤屑, 块状结构, 致密坚硬, 具斜状层理,底部为石英细砂岩.86含砾粗砂岩灰白色, 致密,坚硬,斜状层理,含石英砾岩,此为长石, 含植物化石及矿石碎屑,硅质胶结1.3 矿
26、体赋存特征及开采技术条件1. .1 煤层及煤质(1)煤层错误!赋存状况本区共含煤三层,均位于侏罗系中统窑街组。自上而下称 1 层煤,2 层煤和 3 层煤。1 层煤为主要可采煤层,最小厚度 0.53(81 号钻孔),最大厚度3.(新 11 号钻孔),平均厚度 10.34m;2 层煤只在个别地段(15、新 4和新 45 号钻孔附近)有其分布,但均不可采。3 层煤亦仅见于东部号勘探线附近赋存,并向东在魏家地井田呈现可观范围的可采厚度,在本区无经济价值,故不予赘述。错误!厚度变化 层煤厚变化较大,但层位尚较稳定。控制煤层厚度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为原始沉积盆地的基地,一为后期构造作用。沉积原因的特征
27、是:呈北西一南东方向分布的狭长煤盆地中部基底起伏不大,且较稳定,基底的沉降速度与泥碳堆积的速度大致相同,因而得以堆积较厚和较稳定的泥炭层。从东部的、0号钻孔,经新 4、49、1、新0、2、大检 1、7、14、52 和新 80 号诸钻孔一带,西端的新 10、新 101 号钻孔,除个别孔外,煤层厚度均在 7m 以上,最厚可达 21m。而在盆地的边缘,则基底起伏不平和活动较大,因而形成如 53 号钻孔的岛状无煤区,和大水头煤矿五采区和三采区底凸煤层变薄带。构造原因的特征是:在40 号断层与刀楞山断层之间和近邻地区,受构造挤压和拖曳作用的影响,煤层厚度短距离内变化大,出倾向厚薄变化相间出现的现象更加充
28、分的显示与 F2 号断层有关,如北部钻孔 4、补6 及补 68 一线厚 141117.4m 为厚带,向东南补 67、补 91、补 9、补 69、补 67 一线厚 5.9498为薄带,向东南至 48、补 84、补 81、补 92、新 61、补 71、补 7一线煤厚.522.02复为厚带;到花尖子向斜轴部附近煤又复变薄为 2.72m 如补9、补、补 8 、新 69。此厚薄相间带与 F12 号断层的走向基本平行,显然是受其逆冲推覆所致。另外,在东南部、37、新 102 和 1号钻孔等小范围内煤层变薄则与后期冲刷作用有关。井田范围内煤层厚度全部大于最低可采厚度,故煤层可采性指数(km)为;煤层厚度变异
29、系数全井田统一进行评价,煤层厚度均采用钻孔见煤层厚度(储量计算用厚度), 剔除了断层带附近及一些不合理和个别密度过大的钻孔,力求见煤点分布均匀,共采用314 个见煤点,经计算变异系数()为7,属不稳定煤层。错误!煤层结构1 层煤结构比较简单,一般含夹矸 14 层,或呈单一结构,只个别钻孔,入 1、72、新 6号钻孔结构较复杂。夹矸厚度大多小于 0.7,少数达到 1m 以上,最厚为 3. 7夹矸多分布在煤层下部,部分出现在上部或中部。由于泥炭沼泽形成时环境的差异,也可出现煤分层尖灭或局部加厚现象 ,如新6 和新 5号钻孔。在主要煤分层上部约 3.m 处又出现一层较厚的煤分层,因而这两个钻孔煤层总
30、厚度比附近钻孔相差很大。在刀楞山断层两盘,和接近F12 号断层附近,煤的结构呈碎粒状,糜棱壮和鳞片状,在大水头煤矿 10西二石门,1260 井底车场和六采区的大部分钻孔;从煤层顶部开始这种结构煤的厚度达 23 和 4/5 的煤层总厚。这种现象显然是受刀楞山断层的揉搓,和受 F-2 号断层推覆碾压,使煤层发生流变所致。此种类型结构的煤对煤层瓦斯的生成与赋存意义重大。错误!煤层顶、底板岩性煤层顶板直接顶大部分为灰、深灰色铅质泥岩(平均厚度 3.57m),其上为灰白色砂质泥岩,粉、细砂岩、夹灰绿、紫红色砂质泥岩,薄层粗砂岩,见风后易破裂、冒落,难以管理。局部地段有伪顶,以炭质泥岩为主,平均厚度 0.
31、13m,最厚 0.48。煤层底板岩性以炭质泥岩、砂质泥岩及粉砂岩为主,厚度.521.5m,炭质泥岩平均厚.7m,最厚可达 6.9,直接底较软,遇水易膨胀。(2)煤质错误!灰分原煤灰分最大为 39.,最低为 5.36%,平均为 178%;精煤灰分最大为 1 93%,最低为 3.8%,平均为 6.56%。属低中灰分煤。灰分变化情况,大体 62 号钻孔的东北部分较低,一般低于0%,其余部分较高,大多高于 10%,接近沉积盆地边缘部分灰分则显著增高,如 81、8、新 10 号钻孔均大于 35%。2 发热量原煤干基发热量最大值为 7580MJk,最小值为 4460MJkg,平均值为 41 MJ/kg;精
32、煤发热量最大值为 81M/kg,最小值为 8080Mk,平均值为 8 42MJ/kg。属较高发热量煤。发热量随灰分增高而降低。错误!水分原煤分析水分最大值 2.62,最小值.91%,平均值 1.67%;精煤水分最大值 2.6 %,最小值.1,平均值 1.7%。属水分较低煤。 (4)全硫错误!硫原煤干基全硫最大值.2%,最小值.3,平均值 0.;精煤全硫最大值1.10%,最小值 0.8%,平均值 0.52%。属低硫煤,以硫化物为主,次为有机硫,硫酸盐硫微量。硫的含量一般是煤层上部比下部高。5 磷原煤干燥状磷最大值06,最小值 0.02%,平均值 0.17%。属低中磷煤。错误!灰分及灰熔点灰分成分
33、以 Si02 为主,次为L03、Fe203,软化温度13C,属中等难熔灰分。错误!工业牌号本区 1 层煤的工业牌号有气煤、弱粘结煤,不粘结煤三种。本次补勘所获的粘性指标来看,没有多大差异,主要为不粘煤及弱粘煤,井田边缘个别钻孔中有气煤赋存,但不能成片连接,不具备单独开采条件。总的规律是煤层由上向下变质程度增高。综上所述,本区层煤为低中灰、低硫、低中磷,具较高发热量的动力用煤或化工用煤。1. 2 瓦斯、煤尘、煤层自燃性、地温地压(1)瓦斯经甘燃化(1972)489 号文批准为高瓦斯矿井。吨煤瓦斯涌出量为 17.73.5m。(2)煤尘经大水头煤矿采样,原淮南矿务局化验室测定,煤尘有爆炸危险性。经重
34、庆煤研所测定,爆炸指数为 34.52%。(4)地温、地压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大水头煤矿地温、地压正常。.3.3 水文地质矿井位于矿区向东南倾没的向斜自流盆地的西段,盆地中部广泛分布下白垩统泥岩隔水层,厚以百米计,其下为侏罗系三个层间裂隙承压含水层。自流水盆地岩石含水性(1)I含水层位于中下侏罗统(1+2)的下部,主要由中、粗粒砂岩,砂砾岩组成,在刀楞山一带厚 120m,由北向南,由东而西逐渐变薄以至尖灭,平均厚度 50m,属富水性极弱的含水层, 据大水头煤矿以往生产时期观测的涌水量一般为0m/。(2)一隔水层中下侏罗统(J+2)的中部及上部,由泥岩、煤层及砂质泥岩夹砂岩组成。煤层位于该层的中下部
35、,煤层以上最薄 11.32m,最厚9.9m,平均 2525m;煤层底板一般厚5.m。该层为隔水良好的隔水层。(3)II 含水层位于煤层之上 1040m,即顶板含水层,由 2-层夹不含水的泥岩、砂质泥岩组成, 平均厚度4,由东而西渐薄,西线以西尖灭。钻孔涌水量 0.0018mh,属富水性极弱的含水层。(4)二隔水层上侏罗统中段(J32),由泥岩、砂质泥岩夹砂岩组成。分布稳定,平均厚 3837。属良好隔水层。(5)II含水层上侏罗统上段(J33),为主要含水层,位于煤层之上约80m 处,由坚硬的厚层状裂隙较发育的砂岩裂隙含水层及夹不含水的泥岩、砂质泥岩组成,分布普遍,由东而西含水砂岩逐渐变厚,与此
36、相反,含水层之间的夹层层数减少且薄。平均厚1671,水位标高一般为 1582.81m,钻孔涌水量 0.42,属富水性弱的含水层,它对回采不会有直接影响,当采空区陷落裂隙穿过此含水层时,会有涌水。(6)下白垩统隔水层由厚层泥岩、砂质泥岩组成,分布于向斜中部,系良好的隔水层。矿井东部厚度以百米计。因向斜向东南倾没,西北翘起被剥蚀,由东向西至陈儿沟逐渐变薄尖灭。错误!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大气降水和沟谷潜水在含水层露头处下渗是补勘区地下水的唯一补给来源。及 含水层在北翼罗家川黑水一带出露补给外,其他均被二号隔水层所盖,没有补给, 其补给条件是极为贫乏的,加之水层薄之故,它们对矿井开采影响极小。含水层厚
37、, 补给条件良好,是矿井的主要含水层,但距煤层较远(最近 35.6,最远5045, 平均 83.6m),且为一号及二号隔水层所隔。因此,该层对矿井开采不会直接影响。当采空区处理不好,陷落裂隙达及或穿过含水层时,才向巷道进水。c( ,)断层含水性刀楞山断层,高角度压扭性逆断层,破碎带由被挤压后的泥岩、砂质泥岩组成良好隔水带,其厚5左右。该断层是隔水断层。F40 断层系张扭性正断层,破碎带宽 5m 左右,位于含水层以外时,由不导水的砂质泥岩及泥岩组成。断层未能使含水层与煤层相接,含水层之水不会通过断层进入矿井。但应指出的是,断层附近岩石裂隙比较发育,未来井巷接近该断层时,涌水会增大,特别是穿过含水
38、层时,将有较大涌水。错误!矿井涌水量地质报告根据矿井水文地质资料以比拟法计算的结果为 129m/d(52.9m/h)。由于矿井生产能力提升,目前实测的正常涌水量为0/h,最大涌水量为2mh。1.4 矿(井)田勘探及勘探程度评价一层煤伪顶为灰黑色、片状、鳞片状炭质泥岩,厚度 32m;直接顶为灰色铝质泥岩, 厚度 12.7;老顶为灰白色粗砂岩,厚度 9.8m。直接 底为浅灰色细砂岩,厚度 6.5m;老底为灰白色粗砂岩,厚度 7.m。(1) 矿井瓦斯、煤尘、煤层自燃性错误!瓦斯等级:大水头煤矿属高瓦斯矿井,采区瓦斯赋存量大,预计在10m/ 之间,部分断层和构造地区可能更大。错误!煤尘:有爆炸危险性,
39、爆炸性指数为 34.8%。3 煤的自燃性:煤层属自燃煤,自然发火期为 36 个月,最短也有1 天的发火历史。煤层主要岩性特征(含水性)灰黑色、片状、鳞片状。一层煤灰色,含铝质,有滑感,致密,块状。灰白色,成分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浅灰色,含白云母碎片。灰白色,成分以石英为主。表 1.4.1一层煤顶底板性质类别伪 顶 顶直接顶岩 石 名称炭 质 泥岩铝 质 泥厚度(m) .2板岩.7老顶粗砂岩8底直接底细砂岩65板老底粗砂岩7.5()矿井涌水量根据大水头煤矿提供的地质资料,预计采区正常涌水量为 72/,最大涌水量为1/min。第 2 章 井田开拓.1 矿井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2.11 矿井工作制度
40、工作面采用“四六制”作业,一采一放,设一班检修。采煤机截煤深度.6m,采煤高度为.8m,放煤高度平均为 7.m,工作面日推进度 1.8,设计年工作天数 330 天, 两个工作面同时开采,年推进度为 1200。2. .矿井生产能力由矿井各系统和环节的综合能力决定矿井年产量为 1.Mt/。2.1. 矿井设计服务年限ZT=K=121/(501.4) 5.6()AKnT矿井服务年限(a)Z-矿床可采储量(万 t/a)A n-矿井生产能力(万)K矿井备用系数,一般取 1.4 矿井的服务年限为 57 年。1.矿井储量井田地质储量为 2.16 亿吨,工业储量为 1.85 亿吨,可采储量为 1.1 亿吨。境界
41、煤柱:沿井田边界留设 30m 煤柱。采区边界煤柱:各采区与相邻采区各留设 15m 煤柱。采区上下山煤柱:煤层上下山两侧各留设 30m 煤柱。大巷两侧煤柱:运输大巷与回风大巷两侧各留设 30m 煤柱。表.大水头煤矿可采储量计算表(万 t)可采煤层保有储量永久煤设计柱损失储量煤厚(m)层2160015.618010.采矿损失量采矿损失率25%采矿损失123.6可采储量12100煤2.2 矿(井)田境界及储量2.2.1 井田境界井田走向长约 7.99m,宽约 2.5km,面积约 151表 2.1井田拐点坐标一览表点号纬距()经距(Y)点号纬距(X)经距(Y)146486089550470004854024066704950540600485080340682504825064052081002.2.2 资源/储量(1 矿井工业资源/储量。矿井工业资源储量按下式计算。zg=111b+22b2M11+2 2+33k式中可信度系数,取 0.70.9。地质构造简单、煤层赋存稳定的矿井,k 值取;地质构造复杂、煤层赋存不稳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