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四川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22篇(含答案与翻译).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0年四川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22篇(含答案与翻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四川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22篇(含答案与翻译).doc(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0年四川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重修杜工部草堂记明杨廷和成都草堂,唐杜工部旧居之地也。堂屡废矣,辄新之者,重其人也。今日之举,则巡抚都御史钟公蕃倡其议。既成,成都府同知吴君廷举以书与图来属予记之。盖翘然而起,临于官道者为门。门之后为祠,祠后为书院。引水为流,桥其上,以通往来。于其前门焉,榜曰“浣花深处”。进于是,则草堂也。堂之左右,亦各为屋,缭以周垣。其东为池,引桥下之水注其中,菱莲交加,鱼鸟上下相乐也。名花时果,杂植垣内。其外则树以桤、柳,象子美之旧也。经始于弘治庚申之春,落成于其年之秋,财不费而功侈,民不劳而事集。夫世称子美者,概以为诗人。愚以为诗道极于子美,而子美重于人者,
2、不独诗也。唐文章之士千百人,而祠于后者,仅可指数。子美之草堂,人皆知之,是独以其诗哉?蜀自先秦以来,数千年间,通祭祀者才数人。若秦之李冰,汉之文翁、孔明,皆以功德流远。而子美徒以羁旅困穷之人,轩然与之并,是诚不独以其诗也。盖子美之为人,孝友忠信,大节俱备,读其诗,考其素履,一一可见。志其墓者,不过称之为文先生耳。於乎!此何足以知子美哉?不知于当时,而知于后世,一世之短,百世之长,子美之名若草堂,虽与天壤俱存可也。今日诸公之举,尊贤厉俗,其于风教岂曰小补之哉!(选自天启新修成都府志卷四十三,有删节)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填出代表该选项的字母)(2分)A.以书与图
3、来属予记之属:通“嘱”,嘱托B.临于官道者为门 临:靠近C.夫世称子美者 称:称D.轩然与之并 并:合并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1)其外则树以桤、柳,象子美之旧也。(3分)译文:(2)唐文章之士千百人,而祠于后者,仅可指数。(3分)译文:5.草堂屡废屡修,是因后世“重其人”,作者认为杜甫有哪些值得推重之处?并就其中作者强调的一点,举出一例初中所学的杜甫诗句加以说明。(4分)【参考答案】3.D4.(1)(重修者)(在)墙外将桤树、柳树种上,仿照杜甫(居住时)的旧貌。(2)唐代善作文章的文人有千百人,但在后世被祭祀的,仅能用手指数出。5.诗歌的卓越成就,孝友忠信的品节。示例略。
4、【参考译文】成都草堂,是唐代杜工部的旧居。草堂多次荒废,就重新修缮它,是敬重它的主人啊。今天的修缮行为,是巡抚都御史钟蕃倡议的。修好后,成都府同知吴廷举拿着书信和图纸来嘱托我写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那屋檐翘起,在官道边上的是大门。门后面是祠堂,祠堂的后面是书院。引来泉水挖成河流,在上面建了一座桥,以便通行来往。在书院的前门那里,立了一块榜写道“浣花深处”。从这里进去就是杜甫草堂了。草堂的两边,也各建造了房屋,有院墙围绕。草堂的东面是一个池塘,把桥下的水引来注入池中,池中种植菱角莲花。上面的鸟儿和水中的鱼儿相互逗乐。各种名贵的花和时令水果,种植在院墙内。墙外则栽种了桤树、柳树,仿照杜甫(居住时)的
5、旧貌。从弘治庚申的春天开始修建,在这一年的秋天落成。没有耗费很多财物但功劳却很大,没有劳累百姓但事情却完成了。世人称赞杜甫,大都因为他是诗人。我认为杜甫的诗歌到了极点,但杜甫被人们尊重的原因,不只是因为诗歌。唐代写文章的读书人成千上百,但被后代立祠纪念的,屈指而数。人们都知道杜甫的草堂,这难道只是因为他的诗歌吗?蜀地自从先秦以来,几千年间,一直被人们祭祀的才几个人。像秦代的李冰,汉代的文翁诸葛亮,他们都是因为功德流传久远。而杜甫凭着一个漂泊穷困的人,却和他们并列受尊敬,这确实不只是因为他的诗歌啊。杜甫的为人,孝顺友爱忠诚可信,大的气节都具备。读他的诗,考查他平时的经历,都可以看到。给他立墓碑的
6、人,只不过称赞他是文先生。唉!这怎么能让人了解杜甫呢?在当时不被人们了解,后世被人们知晓,一世之短,却可以百世长存。杜甫的名声像草堂一样,即使与天地同在也是可以的。今日诸位的行为,是尊重贤才,激励世俗,这对于风气教化哪里是小小的弥补啊!(2020四川成都)陶侃留客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而逵马仆甚多。侃母湛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锉诸荐,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
7、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大获美誉。世说新语褒赏篇陶公:即陶侃,字士衡,晋泸江浔阳(今江西九江)人。入仕后勤于职事,颇有政绩,声望颇高。孝廉:选举官吏的科目,要求是孝顺清廉,候选中的人也称为孝廉。室如悬磬:比喻室无所有,甚为贫乏。髲(b):假发。锉(cu):碾碎,荐:草垫子。17. 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B. 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C. 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D. 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1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陶公少有大志 少时,一
8、狼径去 B. 汝但出外留客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C. 与母湛氏同居 居十日,其马将胡骏马而归D. 吾自为计 自三峡七百里中1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陶侃母亲让儿子只管留客,其它事情自己会安排好。她卖发购米,砍柱为柴。为范逵一行准备了精美的食物。B. 陶侃虽然家底贫穷,但从政后能做出成绩。为人称颂,这除了他自身的努力,还和他母亲的言传身教有很大关系。C. 范逵既佩服陶侃的才能和口才,又有感于母子的厚意与热情。离别时与陶侃相谈甚欢。竟然忘记了路的远近。D. 离别时,陶侃送了又送,直到范逵说要为他传颂美名时,陶侃才返回,可见陶侃对范逵是有所求的。20. 把下面
9、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2)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参考答案】17. C 18. B 19. D 20. (1)河曲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2)范逵到了洛阳,就在羊晫、顾荣等人面前称赞陶佩。【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根据文意:第二天早晨,范逵告辞,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到百里左
10、右。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C.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18题详解】A.年少/一会儿;B.都是“只,只是”;C.居住/停,过;D.自己/在,从;故选B。【19题详解】D.“陶侃对范逵是有所求的”错误,属于强加因果,文意“范逵告辞,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到百里左右。范逵说:路已经走得很远了,您该回去了。陶侃还是不肯回去。范逵说:你该回去了。我到了京都洛阳,一定给你美言一番。陶侃这才回去。”没有体现出陶侃对范逵有所求。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
11、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叟:老头;惠:同“慧”,聪明;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及:到;遂:于是,就;称:称赞。【参考译文】陶侃年少时就有大志,家境却非常贫寒,和母亲湛氏住在一起。同郡人范逵一向很有名望,被举荐为孝廉,有一次想要投宿到陶侃家。当时,冰霜满地已经多日了,陶侃家一无所有,可是范逵车马仆从很多。陶侃的母亲湛氏对陶侃说:“你只管好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来想办法。”湛氏头发很长,拖到地上,她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卖头发得的钱换到几斗米。又把支撑屋的柱
12、子都砍下一半来做柴烧,把草垫子都剁了做草料喂马。到傍晚,便摆上了精美的饮食,随从的人都得到很好的照顾。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对他的盛情款待深感愧疚。第二天早晨,范逵告辞,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到百里左右。范逵说:“路已经走得很远了,您该回去了。”陶侃还是不肯回去。范逵说:“你该回去了。我到了京都洛阳,一定给你美言一番。”陶侃这才回去。范逵到了洛阳,就在羊晫、顾荣等人面前称赞陶侃,使他广泛地得到了好名声。(2020四川德阳)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
13、,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人,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选自钱公辅义田记,有删改)注:范文正公:范仲淹。1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以养济群族之人 济:救济B. 葬者如再嫁之数 数:计算C. 尝有志于是矣 志:志向D. 惟以施贫活族之义 活:使存活17. 将文中画线句翻
14、译成现代汉语。(1)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2)公既歿,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18. 范文正公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6. B 17. (1)生平喜欢用财物助人,选择关系亲近却很贫苦、关系疏远却很贤能的人,都接济他们。(2)文正公去世后,后代子孙治理他义田的事业,继承他好施的遗志,和他在世时一样。 18. 范文正公是一个乐善好施、自奉俭约、心怀百姓的高风义行之人。【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葬者如再嫁之数:丧葬的和再嫁的数目相同。数,数目。故选B。【1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本题在翻译时要注意以下词语的
15、意思:(1)好,喜欢;施与,以财物周济人;择,选择;亲,亲近;贫,贫困;远,疏远;贤,贤能;咸,都。(2)既,已经;殁,去世;修,治理;承,继承;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存,在世。1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时要在理解文章大意地基础上进行分析。第一段“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可知,范文正公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第三段“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人,而终其志”可知,范文正公始终心怀百姓;“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可知,范文正公是一个自奉俭约的人。【参考译文】范文正公是苏州人。生平
16、喜欢用财物助人,选择关系亲近却很贫苦、关系疏远却很贤能的人,都接济他们。当他富贵显达时,购置了千亩田地,叫做义田,用来供养救助全族的人。(使他们)每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娶丧葬时,都有供养。选择族中年长又贤能的人管理账册,再按时共同掌管收支。每天吃饭,每人一升米;每年制衣,每人一匹绢。嫁女的给钱五万,再嫁的给钱三万;娶妻的给钱三万,再娶的给钱一万五;丧葬的和再嫁的数目相同,葬小孩的给钱一万。先前,范文正公尚未富贵显达时,曾立志设置义田,但他力量不能达到,搁延了二十年。不久他当了西路边帅,接着参与朝廷政事,至此才有俸禄赏赐的收入,来达成他的愿望。文正公去世后,后代子孙治理他义田的事业,继承他好
17、施的遗志,和他在世时一样。他虽然位高禄多,却清贫一生。去世时,自身没有用来入殓的东西,子孙没有用来办丧的东西。只是把布施贫民和养活族人的义行,留传给他的子孙罢了。(2020四川甘孜)皇甫谧字士安,安定朝那人也。出后叔父,徙居新安。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所后叔母任氏。任氏曰:“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缺,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后得
18、风痹疾,犹手不辍卷。或劝谧修名广交。谧以为居田里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然后为名乎?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或有箴其过笃,将损耗精神。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时魏郡召上计掾,举孝廉,景元初,相国辟,皆不行。其后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谧上疏自陈辞切言至遂见听许自表就帝借书,帝送一车书与之。太康三年卒,时年六十八。所著甚多,并重于世。(节选自晋书皇甫谧传)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后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谧上疏自陈/辞切言至/遂见听许/ B.其后/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谧上疏/自陈/辞切言至/遂
19、见听许/ C.其后/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谧上疏自陈/辞切言至/遂见听许/ D. 其后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谧上疏/自陈辞切言至/遂见听许/8.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辄进所后叔母任氏 辄:立即。 B.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 言:学说。 C.况命之修短 修:改正。 D.自表就帝借书 表:上书。9.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皇甫谧知错能改。年轻时,后叔母任氏流着眼泪劝诫他要修身读书,学好了也是他自己有所得。皇甫谧从此发愤读书。 B.皇甫谧读书勤奋。他一边读书一边干农活,眼中只有书,最终因为勤勉过度损耗精神,所以患了风痹症。 C.皇甫谧不慕名利。他不
20、愿和达官贵人交往来获得声名,潜心玩味经典册籍,郡守和相国让他做官,他都不赴任。 D.文章运用对比手法,通过人物言行刻画形象。皇甫谧勤于读书、爱好写作、著述颇丰,值得我们学习。10.翻译下列句子。(7分) (1)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上文)(4分)(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3分)【参考答案】7.A 8.C 9.B(文言文选择题每题3分,共9分)10.翻译(4+3=7分)(1)(皇甫谧)二十岁了,不喜好学习,东游西荡毫无限度,有人认为他呆傻(有人把他当作傻子)。(关键词“度”“或”“痴”各1分。文意1分,共4分。)(2)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
21、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每句1分,共3分。)【参考译文】皇甫谧,字士安,是安定朝那人。皇甫谧出生后即过继给他叔父为子,随叔父迁居新安。他到二十岁还不好好学习,东游西荡毫无限度,有人以为他呆傻。曾经得到一些瓜果,立即进呈给他的叔母任氏。任氏说:“你今年近二十,眼睛没有阅读过书本,心中不懂道理,没有什么可以安慰我。”因此叹息说:“从前,孟轲的母亲迁居了三次,使孟子成为仁德的大儒;曾参的父亲杀猪使信守诺言的教育常存。难道是我没有选择好邻居,教育方法有所缺欠,所以你才会如此鲁莽愚蠢吗!修身立德,专心学习,是你自己有所得,我能得到什么呢?”于是面对皇甫谧涕泪交流。皇甫谧深受感动,并激发了他的志气,于是
22、到同乡人席坦处学习,勤读不倦。他家很贫穷,要亲自耕种,每每带着经书去干农活。于是广泛地阅读了国家的重要文献和诸子百家学说。他性格沉静,很少欲念,开始有崇高的志向,就以写作为事业。后来得了风痹症,仍不停地阅读和写作。有人劝皇甫谧多和达官贵人交往,以博得好名声。皇甫谧认为隐居田里也可以享有尧舜之道的美名,又何必结交达官贵人,为公事忙碌,然后得到名声呢?于是皇甫谧没有去做官。他潜心玩味经典册籍,甚至废寝忘食,故当时人说他是“书淫”。有人告诫他,过于专心将会耗损精神。皇甫谧说:“早晨学到了道理,黄昏死去也是值得的,何况生命的长短,分明是被上天所预定所掌握的呢!”当时魏郡守曾召他充任上计掾,也曾举荐他为
23、孝廉。景元初,相国也曾征召他,但皇甫谧都不赴任。从那以后魏武帝屡次下诏敦促逼迫出仕朝廷,皇甫谧上书陈述,皇甫谧的恳切言词,终于获得了准许。自己上书给皇上要求借书,皇帝送他一车书。太康三年去世,时年六十八岁。皇甫谧著诗文甚多,皆为世人所重视。(2020四川乐山)荀巨伯远看友人疾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注释:苟巨伯;汉桓帝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四川 各地区 中考 语文 文言文 阅读 试题 22 答案 翻译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