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doc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1.墙、柱主筋偏位的防治现象:墙柱混凝土主筋保护层过厚或过薄,甚至出现露筋现象,墙板内外排钢筋间距过小甚至变成一排钢筋。原因分析:(1)混凝土保护层垫块漏放或缺放。(2)混凝土保护层垫块厚度不符合规范规定要求。(3)墙板内外排钢筋间缺定距措施(缺或少放撑筋)。(4)墙、柱钢筋缺少限位措施。(5)混凝土浇筑时被振动机头子料斗碰歪撞斜,没有及时纠正。预防措施:(1)混凝土保护层垫块按规定放置,一般间距每隔1m放置1块。(2)墙板内外排钢筋间应按设计图纸要求放置撑筋。(3)柱子钢筋外伸部分加一道临时箍筋,盘后用减去四周保护层的卡具固定柱筋;墙板筋再模板上口加一道水平筋,
2、并采取措施(如电焊)加以限位。(4)混凝土浇筑时,振动机头子或下料斗尽可能避免碰撞钢筋,发现撞斜碰歪,及时进行校正。2.混凝土工程的通病防治2.1 蜂窝麻面现象:混凝土表面局部缺浆粗糙,或有许多小凹坑,或石子之间出现空隙,形成蜂窝状孔洞,但无钢筋外露。原因分析:(1)配合比计量不准或无计量,砂石级配不好。(2)混凝土搅拌时间不足,搅拌不均匀。(3)模板表面垃圾清理不干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损。(4)模板接缝拼装不严密,造成混凝土浇筑时缝隙漏浆。(5)混凝土振捣不密实,气泡未排出,或漏振。(6)一次浇捣混凝土过厚,分层不清。(7)自由倾落高度超过规范规定,造成混凝土离析。(8)钢筋稠密区域没有
3、有效下料和振捣措施。预防措施:(1)模板清理干净,不得粘有杂物垃圾。(2)控制拆模强度,不宜提早拆模。(3)混凝土粗细骨料、水、水泥要严格计量,车车过磅,通过试配,选择适当配合比。(4)控制混凝土搅拌时间,搅拌最短时间不得少于GB502022002第4.3.2条规定。(5)模板拼缝严密,缝隙处要采取切实措施填嵌,防止浇捣时混凝土漏浆。(6)混凝土浇捣时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分层均匀振捣密实,严防漏振,每层混凝土振捣应至气泡排出为止。(7)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超过2m,要采用溜槽、溜管、串筒下料,防止混凝土离析。(8)钢筋稠密区域要选择合理粗骨料,振动器要采用刀片式等措施。2.2 露筋现象:柱、梁、墙
4、、板拆模后,发现混凝土表面有钢筋露出。原因分析:(1)钢筋保护层垫块过少甚至漏放,造成钢筋紧贴模板。(2)钢筋混凝土结构断面较小,钢筋较密,石子粒径较大,卡在钢筋上。(3)模板拼缝不严密,造成缝隙处严重漏浆。(4)混凝土振捣时振捣棒撞击钢筋,使钢筋移位,造成露筋。预防措施:(1)浇捣混凝土时,应检查钢筋位置,采取限位措施,防止钢筋偏位。(2)检查保护层的垫块厚度、数量、位置是否正确,发现问题及时修整。(3)钢筋稠密区域,应选择适当的石子,石子最大颗粒粒径不得超过结构截面最小尺寸的1/4,且不得超过钢筋间最小净距的3/4。(4)混凝土振捣时,严禁振动棒撞击钢筋,在钢筋稠密区域内可用刀片式振捣棒振
5、捣。(5)模板缝隙处要采取填嵌措施,防止漏浆。(6)混凝土振捣时不得踩踏钢筋,如有钢筋被踩弯或松扣者,应及时调整,补扣绑好。2.3 孔洞现象:混凝土结构内有空腔,局部没有混凝土,其深度超过钢筋保护层厚度,缺陷处往往有钢筋外露。原因分析:(1)同“蜂窝麻面”、“露筋”原因。(2)在钢筋稠密区域或预留洞口和预埋件处,混凝土浇筑不畅通。(3)洞口模板无排气孔。预防措施:(1)钢筋稠密区域,可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筑,如机械振捣有困难,可采用人工振捣配合。(2)预留洞口处应在两侧同时下料,并采取侧部开口浇灌措施,振捣好后,再封模板。(3)控制好下料,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超过2m时,用串筒、溜槽等下料,保证混凝
6、土不离析。(4)采取正确的振捣方法,振捣跟着下料走,操作时采取快插慢拔,防止漏振。2.4 烂根现象:拆模后,发现柱、墙根部混凝土有一段缺浆,有空隙,或形成蜂窝状孔洞等现象,且有一定的延伸长度。原因分析:(1)模板根部缝隙不严、漏浆。(2)浇筑前未进行同混凝土配合比砂浆接浆。(3)水灰比过大,混凝土和易性差,使石子沉底。(4)一处下料太多,振捣不实。预防措施:(1)模板根部缝隙要采取堵嵌措施,防止浇捣漏浆。(2)浇筑时,先下同混凝土配合比砂浆接浆。(3)严格控制混凝土水灰比,经过试配,选择合适的配合比。(4)控制一次下料厚度,防止混凝土离析。(5)采取正确振捣方法,振动棒插点应均匀排列,采用行列
7、式或交错式顺序移动,快插慢拔,循序振捣,以免漏振。2.5 缺棱掉角现象:在梁柱、墙和洞口处发现混凝土局部掉落,如不规整,棱角有缺陷等现象。原因分析:(1)模板垃圾未清理,拆模时造成混凝土角拉损。(2)拆模过早,造成混凝土角随模板拆除破损。(3)拆模时操作过猛,碰坏混凝土角。预防措施:(1)模板垃圾清理干净,不得粘有残浆杂物。(2)控制拆模强度(墙模板、柱侧模板拆模时,混凝土强度应不小于1.2MPa)。(3)小心拆模,以免拆模碰坏混凝土棱角。2.6 洞口变形现象:拆模发现洞口形状不规整,歪斜,几何形状与设计图纸要求形状不相符。原因分析:(1)模内顶撑间距过大,断面太小,固定不牢。(2)模内无斜撑
8、,刚度不足,不能确保模框方正。(3)混凝土浇捣时不对称下料,振捣时将模板挤偏。(4)洞口模板与主体模板固定不好,造成相对移动。预防措施:(1)模内支撑断面、间距应通过计算确定。(2)模板安装固定根据施工方案要求进行。(3)混凝土浇捣时,要对称下料、振捣,并注意振动棒不能碰撞模板。2.7 缝隙夹渣现象:施工缝处混凝土结合不好,且有缝隙或夹有垃圾杂物,造成混凝土整体性差。原因分析:(1)浇筑混凝土前,没有认真处理施工缝表面,如清除浮石、垃圾,浇水湿润以及用同配合比混凝土砂浆接浆。(2)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施工停歇时间混有杂物积存在混凝土表面,浇筑时未认真检查清理。预防措施:(1)在已硬化混凝土表面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建筑工程 施工 质量 通病 防治 措施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