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历史教案范文.docx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上册历史教案范文.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范文【8篇】 第十一课“伐无道 诛暴秦”教案 学习目标 1、 学问目标:把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根本历史学问,并了解楚汉之争状况。 2、 力量目标:探究秦末农夫起义爆发的缘由,培育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力量。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熟悉到秦的暴政是激发农夫起义的根本缘由,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主题是秦朝的覆亡,课文完全紧扣此问题绽开。 秦末农夫战斗是本课的重点,教材首先从导致农夫起义的根本缘由秦的暴政谈起,繁重的徭役、兵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夫脱离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峻破坏;沉重的赋税、严酷的刑法导致民怨载道。其次
2、,介绍了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杀秦军,占县城,建政权,天下应,说明秦朝统治已失去了民心,-秦朝是人心所向。陈胜、吴广领导的农夫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秦朝的统治,是我国历第一次大规模的农夫起义。最终,在秦末农夫战斗的沉重打击下,秦朝二世而亡。 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斗性质的变化是本课难点。同样是刘邦、项羽,他们在秦朝灭亡前的活动属于农夫战斗的范畴,而秦亡后的活动就属于统治阶级争夺帝位的斗争。对此问题会有一些怀疑,从战斗的目的,刘邦、项羽身份的变化等方面加以分析,化解难点。 时间 重大大事 公元前221年 秦灭六国,秦朝建立 公元前209年 大泽乡起义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战 公元前
3、207年 秦朝灭亡 公元前206年 楚汉战斗开头 公元前202年 楚汉战斗完毕,汉朝建立 学法指导 1、阅读课本插图和史料,学会从图片和史料中感知猎取历史学问的方法。 2、农夫战斗是第一次学习的课题,要在学习中留意把握五要素(时间、地点、领导人、大事、影响或意义)和三步曲(缘由、经过、结果),训练系统、有序地把握学问,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其次,要学会分析历史大事和历史人物的方法:从特点、历史作用、英雄人物的功绩等几个方面入手,把握历史表象下的深层次内容。 3、分析秦末农夫战斗爆发的缘由应从根本缘由和直接缘由入手,进展较全面的分析。 4、要比拟刘邦、项羽在秦亡前后所领导的战斗的目的,从而熟悉
4、楚汉战斗与此前进展的农夫战斗的本质区分,初步懂得推断战斗性质的方法。 正确熟悉秦末农夫战斗爆发的历史必定性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九百多贫苦农夫被征发到渔阳去戍守边疆,在前往渔阳戍边业的途中,遇到大雨而误期,导致起义战斗爆发。但这只是秦末农夫战斗爆发的直接缘由,从当时社会现状来看,秦末农夫战斗爆发的根本缘由是秦的暴政。秦的暴政既指秦始皇在位期间的残酷统治,也包括秦二世时的黑暗统治,这种暴政的主要表现是:(1)秦始皇广建宫殿陵墓;(2)繁重的赋税、徭役(农夫要将收获的2/3上交国家)和兵役;(3)严酷的刑法(“族诛”和“连坐”);(4)秦二世的统治更加黑暗。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的途中,遇雨
5、误期是偶然的,这只是战斗爆发的外表因素,即使没有陈胜、吴广在渔阳遇雨误期,秦末农夫战斗也会爆发,只是时间迟早问题。所以,秦末农夫战斗的爆发是历史的必定。 复习稳固 一、选择题 1、秦朝的暴政对社会造成的最根本的影响是() A.阶级冲突锋利B.政局动乱担心 C.人民生活苦痛D.生产力严峻破坏 2、秦朝的严刑酷法有() 人祭人殉炮烙族诛连坐 A.B.C.D. 3、秦末农夫战斗中,对-秦朝统治起打算作用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C.城濮之战D.马陵之战 4、刘邦和项羽争夺帝位的战斗是() A.巨鹿之战B.长平之战C.楚汉之争D.城濮之战 5、秦朝灭亡的时间是() A.公元前209年B.公
6、元前207年 C.公元前206年D.公元前202年 二、材料分析题 6、秦始皇时,有900多贫苦农夫,被征发到渔阳戍守边疆。他们走到蕲县时,遇上大雨,道路被冲垮,不能按期到达。根据秦法,误期都要处死。他们中的两个小队长,杀死了两个押送军官,领导大家进行起义。 阅读材料答复: 此事发生在哪一年?详细地点在哪里? 这次起义中提出了什么口号? 两位小队长是谁?这一大事标志着什么? 三、问答题 7、秦末农夫战斗什么时候爆发?领导人物是谁?有何影响?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 篇二 第三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进展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标志,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的
7、进步作用。 二、力量与方法:通过学习科举制,熟悉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统治者掌握人才,又为隋唐的富强供应了人才,培育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力量和思维方法;通过比拟古今考试制度,培育学生的比拟分析力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科举考试制度是促进唐朝富强的缘由之一,熟悉符合社会进展的考试制度的进步性,从而理解我国当今改革考试制度的正确性;通过了解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加学生的民族骄傲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及在唐朝的进展 二、难点:唐朝科举制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解、争论、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现唐诗一首孟郊登科后:从前龌龊缺乏夸,今朝放纵思无涯。春风
8、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此诗反映了古代读书人登科之后的巨大变化,今日我们一起来了解隋唐朝的科举制的历史话题。 二、讲授新课: (一)、科举制的创立 1、科举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已经不适应需要,很多地主学问分子要求参加政权,隋朝统一全国后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2、科举制正式创立的标志及其产生的作用?科举制的创立从地主学问分子中选拔了大量的人才,缓和了地主阶级内部的冲突,扩大了统治根底。隋文帝下令“分科举人”。 3、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改革了封建选官制度,使科举制在后世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隋朝在选官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行没。 (二)、科举制度的进展 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给
9、学生供应阅读提纲: 1、唐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分为哪两大类?其下设的科目有哪些? 2、你怎样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3、唐代的科举考场有哪些规定? 师生共同归纳根底学问: 唐朝科举制度:常科(明经、进士等)和制举 明经:重在考察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省试合格后录用。 进士:重在考核诗赋、时务策写作,考中很不简单。 制举:为皇帝选拔“特别之人”而设,科目繁多,生源比常科更广。不再经“省试”直接录用。 活动争论:古今考试制度比拟 一样点:公正竞争使有力量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开头成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先由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教师概括讲解。
10、1、让学生感悟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加学生的民族骄傲感。 2、正确熟悉科举制,科举制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但隋唐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掌握人才稳固其统治。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的弊端和危害也越来越突出。 三、稳固小结: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进展。 四、学习与探究:P17了解 曲江盛会与雁塔题名 五、课堂作业:学习辅导该节作业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 篇三 【学习目标】 1、把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史实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会叙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通过曹操一胜一败缘由的探究,培育分析问题的力量。 3、熟悉曹操、诸葛亮等出色人物对历史进展进程的影响。 【学习重点】 官渡之战、
11、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难点】 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战斗双方胜败的缘由 【导学方法】 情境法:创设历史情境,有利于学生直接获得感性熟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探究法:结合学生的实际,细心设计问题,鼓舞学生积极探究问题。 其他方法:指导法、讲解法、练习法等。 【学习方式】 学案导学 自研自探 合作探究 展现提升 质疑点拨 总结归纳 (设疑预习) (静心独学) (沟通互动) (板书、口述、或表演)(适当点拨) (学问梳理) 【学法指导】 本课学问点涉及较多,可以利用要点提炼法,将本课内容概括为: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国鼎立、四个人物、五个时间来记忆。 一种局面:三国鼎立; 两大
12、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三国名称和都城; 四个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 五个时间:200年、208年、220年、221年、222年。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完毕后,问:知道我们今日将要学习哪一课吗?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创设情境,再现历史,激发兴趣) 学案导学(我学习,我思索,我展现,我欢乐!)(仿微软雅黑字局部是学生供学生使用的学案) 要求: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本,完成以下探究活动,并把重点内容在课本上做好标记,独立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
13、,合作学习,和你的同伴携手解决! 初一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篇四 两汉经济的进展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进展为我国两汉盛世奠定根底。培育学生综合归纳的力量; 使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熟悉。 2、过程与方法 教学中用谈话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育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力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进展期,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存是分不开的。 重点和难点 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是本课的重点子目。 如何正确分析熟悉两汉时期经济进展的缘由是本课的
14、一个难点。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争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一、教师可以导入框中的歌谣导入新课。 二、叙述农耕技术的改良时,可分为三个方面讲解: 1、农业成就: 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两次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 2、丝织业:汉朝丝织品已使用提花机。 3、冶铁:杜诗创造水排,利用水利鼓风冶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对于这些,学生由于接触太少,不易理解。 三、经济措施: 1、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心;中心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2、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称为东西二京,商业区叫市。 关于加强集权的经
15、济措施重点介绍汉武帝时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心,统一铸造五铢钱。关于两汉商业的富强状况,可将重点放在介绍长安、洛阳的繁盛,包括城市的规模、布局、商业活动等方面。可结合本课的活动与探究进展讲解。 四、讲完全课,教师可对农业、手工业、商业三者间的关系,让学生动手制作图表展现。对两汉经济富强缘由的分析。对于程度较好班级,可鼓舞学生自由争论答复,对于程度较差的班级,教师应提示、启发,引导其答复,最终进展小结。 五、作业:课后习题 附:板书设计 一、农业成就: 1、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两次治理黄河; 2、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 二、丝织业:汉朝使用提花机。 三、冶铁:杜诗创造水排,比欧洲早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一 上册 历史教案 范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