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5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福建省福州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5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福州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5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福建省福州市2019届高三毕业班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信息技术革命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劳动的一次飞跃,以往的体力劳动渐进式地改变了人类的肌肉、韧带骨骼等生理机能,帮助创造出了美妙的艺
2、术,那么,在愈来愈脑力化了的信息革命劳动中,也必将会促进人类创造出属于这一时代的崭新艺术。信息技术的革命已经在改变着人类的劳动方式、艺术创造的方式。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的审美审视。数码艺术有别于传统艺术的最显著特征是受众与艺术品之间的互动性、参与性。它根本性地颠覆了艺术审美基本原则和程序,使受众第一次真正地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批判地接受,把受众从艺术品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互动较多地是在利用数码技术设备和作品的教学过程、游戏过程中,学会运用数码技术和艺术,可以使你的教学成效倍增,可以让你的游戏作品拥趸者众,增添受众的兴趣和技能。所以,在数码时代,过程也许比结果更为重要,而且,
3、有了这么一个生动活泼的过程,结果也一定是出彩的,二者并行不悖,相互提携促进。数码技术和数码艺术给受众提供了广泛参与的最大可能,也让艺术突破了作者和读者、台上和台下的樊篱,使艺术真正意义上走向受众,受众可以在缪斯女神面前充当一回创作者。如某些剧作中的人物命运安排,情节的增删、着色等,受众都可以参与到创作中去,一部作品的最后完成,可能就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也可能让这部作品永远没有一个结尾,永远处在改编变化之中。我们知道,任何一门艺术都是以一定的物质作为载体的,可是,人类历史上还没有一种艺术像被移易于数码磁片上后所表现出来的那样轻捷。它摆脱了传统物质媒介的桎梏,超越了现实实在物的各种限制。使艺术作品不
4、再是象牙塔中的摆设,而真正地在艺术形式、艺术数量上有可能走向最广大的民众。因而,我们迎来了艺术审美的普众化的时代,也为“日常生活审美化”创造了美的意境和美的氛围。我们的时代进入了一个“数码复制的时代”。如今,一幅画、一段音乐、一个动漫作品,都可以在数码技术的千手观音面前,变得像捏面艺人手里的面团一样,可以任意摆布。艺术作品的审美欣赏突破了传统的观众只能被动观赏接受的形式,可以让观众参与到作品的表现中来,也可以让观众参与到创作中来。传统的作为最终成果的艺术作品也许在以后将会改观,也许不再存在一成不变的躺在历史中的艺术作品。在这个时代,人人都可能成为艺术创作者,也成为观众,也成为批评者。可以说,这
5、才是艺术的真正批评和解放,这才是艺术的真正回归。(摘编自陈永泉数字化时代和审美审视)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信息技术的进步将彻底改变艺术的形式和人们审美的方式,数字化时代的审美审视研究迫在眉睫。B. 数码艺术强调受众与艺术品之间的互动,颠覆了艺术审美的基本原则和程序,让受众实现完全接受。C. 数码技术和艺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也可以让游戏作品更加受到青睐。D. 数码艺术以数码磁片为载体,操作轻捷,使得艺术作品在艺术形式、数量上真正走向了最广大的民众。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以信息技术革命的进步为立论前提,重点论述了数
6、字化时代数码艺术的特点。B. 文章在数码艺术与传统艺术的优劣比较中,强调数码艺术才是未来艺术的发展方向。C. 文章以人们在缪斯女神面前充当创作者为例,证明了数码时代艺术可以真正走向受众。D. 第段通过举例、比喻、道理论证,将数码技术时代作品与观众间的关系表现得通俗易懂。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数码艺术把受众从艺术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受众的积极参与使艺术突破了作者和读者间的限制。B. 受众可以在游戏中享受乐趣、参与剧本创作而改变人物命运等,可见数码艺术的参与互动具有直接及时性。C. 数据时代,艺术作品的审美欣赏突破了观众只能被动观赏接受的形式,人人都可随意摆布数码作品,体
7、现了艺术审美的普众化。D. 在数字化时代,艺术的真正回归可能实现,在这个时代,艺术作品可能永远没有最終,人人都可能是创作者或批评者。【答案】1. C 2. B 3. 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1926年,于敏出生于天津,青少年时代历经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在“亡国奴”的屈辱年代里,他看到的是岳飞满江红里“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的国殇。1949年,他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成为新中国成立时北大第一届毕业生。导师张宗遂说:没见过物理像于敏这么好的。在五个核大国中,我国是从原子弹到氢弹突破速度最快的,仅用了2年8个月,于敏对此功不可没。曾
8、有一位日本专家赞叹于敏是“中国国产专家一号”。新中国成立后,于敏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开始了科研生涯。1961年,钱三强把他叫到办公室,非常严肃地说:“经所里研究,并报请上级批准,决定让你作为副组长参加轻核理论组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年仅35岁。从那时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直到1988年解密。1965年,39岁的于敏带领科研团队开始攻关。从9月到11月的一百多个日夜里,于敏经常半跪在地上分析堆积如山的计算纸带,终于实现了氢弹原理突破,形成了一套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基本完整的物理方案这就是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196
9、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地空投爆炸了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的一刻,于敏在北京守候在电话旁,“我这个人不大流泪,也没有彻夜不眠,回去就睡觉了,睡得很踏实。”1984年12月,于敏和同事在新疆核试验基地进行实验。一次讨论会上,一位同事吟诵起诸葛亮的出师表:“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于敏也来了兴致,一人一句地接下去。到后来,只听于敏一个人在吟诵,“夫难平者事也!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一刻,在座所有人无不以泪洗面。最终,那次原理实验获得圆满成功,为我国中子弹技术奠定了坚实基础。(节选自“新浪新闻综合”,2019年1月16日)材料二:忆昔峥嵘岁月稠,朋辈同心方案求,亲历新旧两时代,愿将一生献宏谋;身为一
10、叶无轻重,众志咸城镇贼首,喜看中华振兴日,百家争鸣竞风流。”73岁那年,中国科学院院土、“两弹一星”元勋于敏以“抒怀”为题写下这首诗。从1961年到1964年,于敏和黄祖洽、何祚麻一起,做了关于氢弹作用原理和可能结构等方面的探索。在此期间,于敏“善于抓主要矛盾”去解决问题的特点得到充分发挥,在一些复杂纷乱的现象中,总能理出头绪,找出物理上的原因,使认识有所前进。通过于敏的办法,氢弹机理研究略去了求解辐射流体力学方程带来的巨大麻烦,大大减少了计算工作量。谈到于敏在氢弹研制中的贡献,何祚麻院士以“足球队”作比喻。他说:“球队在场上踢球,起关键作用的人员往往是场外教练和举足射门的前锋,于敏正是这支足
11、球队的教练兼前锋。关键时刻,临门一脚、应声入网的总是他。”(摘编自人民网于敏:愿将一生献宏谋)材料三:于敏曾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防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十几项重大奖项。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称于敏是“中国的氢弹之父”。对于别人说他是氢弹之父,他总是婉拒。他说:“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氢弹又不能有好几个父亲。”因为保密,几十年来,于敏经常“失踪”很久,家事全靠夫人孙玉芹打理。晚年,他居住的卧室里依旧是80年代的简易铁床,客厅依旧悬桂着诸葛亮诚子书中的“淡泊以明志,
12、宁静以致远”。他仍然保持着从小的两项爱好:听京剧和看古典文学。60年代,九院理论部主任邓稼先到新疆做一次靶场试验取得成功,回到北京后,九院所有人都出去迎接,唯独不见副主任于敏他正躲在宿舍读红楼梦。(节选自中国新闻周刊)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于敏在青少年时代历经国难,目睹了积贫积弱的国家遭受到的深重屈辱,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他日后投身科学研究奠定了思想基础。B. 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于敏没有流泪,睡得踏实;在新疆核试验基地,吟诵出师表却泪流满面,原因在于前次成竹在胸,这次结果难料。C. 于敏在物理方面的华从他以北大物理系第一名毕业时就初步显露了出来,在后来的氢弹研究道路
13、上,他不仅获得了诸多大的奖项,还赢得了世界声誉。D. 三则材料虽然出自于不同的新闻媒体,但从中都可见科学家于敏的形象,其中对人物语言的直接引用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现场感。5.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于敏在73岁时所作的抒怀诗,将国家命运、时代风云、个人经历融为一体,高度概括了这位科学界泰斗沉默而又轰麦烈烈的一生。B. 作为我国自主培养的杰出核物理学家,于敏带领他的团队用三个多月克服重重困难,实现氢弹原理突破,上演了核武器研究界著名的“百日会战”。C. 在有关氢弹作用原理和可能结构等的研究中,于敏将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发挥到极致,能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快速抓住本质,得到了
14、何祚麻的高度评价。D. 除了挚爱的核武器研究事业外,于敏到老也不改自己对京剧和古典文学的喜爱,曾经在整个九院都去迎接试验成功的邓稼先归来时,他却在读红楼梦。6. 作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和“中国的氢弹之父”,于敏是一个极具人格魅力的人,请简要分析。【答案】4. B 5. C 6. 淡泊名利,谦逊。为了氢弹研究事业,隐姓埋名几十载;婉拒“中国的氢弹之父”的称呼;晚年生活依旧简朴。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国家需要毫不犹豫地服从上级分配,转行研究氢弹。意志坚定。于敏热爱自己从事的科学研究事业,坚持几十年。(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翠姨之死萧
15、红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郊原上的草,转折了好几个弯儿钻出地面,草儿头上还顶着那胀破了种粒的壳,发出一寸多高的芽子,欣幸地钻出了土皮。放牛的孩子在掀起了墙脚下面的瓦时,找到了一片草芽了,孩子们回到家里告诉妈妈,说:“今天草芽出土了!”妈妈惊喜地说:“那一定是向阳的地方!”春带着强烈的呼唤从这头走到那头小城里被杨花给装满了,大街小巷到处飞着,像纷纷落下的雪块春来了,带着呼唤,带着蛊感翠姨和我的堂哥大概是恋爱了。翠姨十八九岁,长得窈窕,走起路来沉静而且漂亮,讲起话来清楚地带着一种平静的感情。翠姨很喜欢我。因为我在学堂里念书,而她没有,她想什么事我都比她明白。到夜里,我住在外祖父家里,她就陪着我也住下。
16、每每睡下就谈,谈过了半夜。翠姨会弹大正琴,就是前些年所流行在中国的一种日本琴。她还会吹笛子。我的堂哥钢琴弹得很好,吹萧吹得也好。叔叔和哥哥他们都到哈尔滨那些大地方去读书,回到家里,大讲那里男孩子和女孩子之间的故事。翠姨听了很多的故事。过了不久,翠姨就订婚了。她的未来的丈夫,我见过,人长得又矮又小,穿一身蓝布棉袍子,黑马褂,头上戴一顶赶大车的人所戴的四耳帽子。她不知道那是她的什么人,她只当是哪里来了这样一位乡下的客人。有一年的冬天,刚过了年,翠姨来到了我家。伯父的儿子我的堂哥,正在我家里。他人很漂亮,很直的鼻子,很黑的眼睛,嘴也好看,头发也梳得好看,人很长,走路很爽快。大概在我们所有的家族中,没
17、有这么漂亮的人物。翠姨一直在看堂哥。翠姨订婚,转眼三年了。正这时,翠姨的婆家,通了消息来,张罗要娶。翠姨一听就得病了。没几天,她的母亲就带着她到哈尔滨办嫁妆去了。偏偏那带着她采办嫁妆的向导,又是堂哥介绍来的他的同学。他们住在哈尔滨的秦家岗上,风景绝佳。那男学生们的宿舍里边,有暖气,洋床。翠姨带着哥哥的介绍信,像一个女同学似的被他们招待着。翠姨受了他们不少的尊敬,请她吃大菜,请她看电影。坐马车的时候,上车让她先上;下车的时候,人家扶她下来。不用说,买嫁妆她是不痛快的,但那几天,她总算一生中最开心的时候。她觉得到底是读大学的人好,不野蛮,不会对女人不客气。经这到哈尔滨去一买嫁妆,翠姨就不愿意出嫁了
18、。她说她要念书,开初外祖母不肯,到后来,她说若是不让她读书,她是不出嫁的。念了书,不多日子,人就开始咳嗽,而且整天地闷闷不乐。翠姨越来越瘦了,堂哥到外祖母家看了她两次,也不过是吃饭、喝酒,应酬了一番,而且说是去看外祖母的。堂哥回来也并不带回什么欢喜或是什么新奇的忧郁,还是一样和我们打牌下棋。她的婆婆听说她病重,就急着娶她,因为花了钱,死了不是可惜了吗?翠姨听了,就只盼望赶快死,拼命糟蹋自己的身体。母亲记起了翠姨,叫堂哥去看翠姨。母亲拿了一些钱让堂哥给翠姨送去,说是送给她让她随便买点什么吃的。男子是不好先去专访一位小姐的,这城里没有这样的风俗。堂哥进去了,坐在翠姨的枕边,他要去摸一摸翠姨的前额,
19、是否发热,他说:“好了点吗?”他刚一伸出手去,翠姨就突然地拉住他的手,而且大声地哭起来了,好像一颗心也哭出来了似的。堂哥没有准备,就很害怕,不知道说什么,做什么。堂哥看了看翠姨就退出去了,从此再没有看见她。堂哥不知翠姨为什么死,大家也都心中纳闷。翠姨坟头的草籽已经发芽了,坟头显出淡淡的青色,常常会有白色的山羊跑过。接着杨花飞起来了,榆钱飘满了一地。春天的命运就是这么短。年轻的姑娘们,三两成双,坐着马车,去选择衣料去了,因为就要换春装了。她们热心地弄着剪刀,打着衣样,白天黑夜地忙着,不久春装换起来了,只是不见载着翠姨的马车来。1941.7(节选自萧红小城三月)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
20、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 堂哥多才多艺,在哈尔滨那样的大地方读过书,受到过新式教育,但面对自己和翠姨之间的爱情,却不敢大胆表达,畏首畏尾,缺少应有的担当。B. 文中写翠姨未婚夫“人长得又矮又小”,堂哥则“人很漂亮,很直的鼻子,通过外貌对比,表现了作者对人物的褒贬之情。C. 小说以散文化的手法展开叙事,写了翠姨无声无息的人生悲剧,她悄无声息地“活”着,悄无声息地“爱”着,最后悄无声息地“死”去。D. 文章用语深刻,“春天命运就是这么短”寄托着对翠姨早逝的伤感;结尾写翠姨死后“年轻的姑娘们”欢快地准备春装,则对她们有着鲜明的批判意识。8. 小说开头画线句子在表达技巧方面有什么特点?环境描写有什么
21、作用?请简要分析。9. 萧红的小说善于通过女性的悲剧命运来揭示人物自身、时代之殇,同时悲剧之中蕴含着独特的价值。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答案】7. C 8. 第一问:运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描写三月小城的自然环境特点。草“转折了好几个弯儿”“欣幸地钻出了土皮”,“春带着强烈的呼唤从这头走到那头”,通过拟人手法写出了小草生命力的顽强,对春天到来的欣喜;将杨花比喻为满天飞舞的雪花,生动贴切地写出了春意之浓。第二问:开篇描写的富有生机而美丽的自然环境,为小说中的人物活动提供了典型的场景,以乐衬哀,有力地凸显了主人公翠姨的悲剧命运。与结尾春天再次来临,翠姨坟头的落寞形成对比照应,结构更加紧凑,同时春天
22、气息的来临有利于引起读者对当时社会、人物命运等的思考。 9. (1)(人物自身)翠姨虽然爱着堂哥,但她缺少冲破阻力去追求爱情幸福的勇气和能力,反而以糟蹋自己的身体为代价来反抗包办婚烟,这决定了她“寂灭”的悲剧结局。(时代之殇)翠姨的悲剧根源于封建礼教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在包办婚姻等封建思想统治下,她无力反抗,最终只能在抑郁痛苦中死去。(2)蕴含的价值:翠姨不为别人理解的“死”是对麻木、愚昧的“生”的否定,是对卑下、屈辱的女性生存的否定,是对生命意识觉醒后对无爱无望、麻木苟活的人生形式的否定,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翠姨的“死”维护了个体生命的自主和尊严、这种宁“死”而不苟活、不屈服现实的倔强精神,是
23、另一种意义上的对不公命运的抗争。翠姨的悲剧,向我们发出了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其生存状况和人生价值何在的叩问,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探索。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刘禹锡,字梦得。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善五言诗。贞元末,王叔文于东宫用事。禹锡尤为叔文知奖,以宰相器待之。顺宗即位,禁中文诰,皆出于叔文,引禹锡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在道,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建省 福州市 2019 届高三 第三次 质量 检测 语文试题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