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金匮要略-绪言(脚本)解读《金匮要略》.docx
《(1)--1-金匮要略-绪言(脚本)解读《金匮要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金匮要略-绪言(脚本)解读《金匮要略》.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金匮要略一一绪言第一节(10分钟)同学,你好!我们在上学期已经学习了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和伤寒论,今天,我们开 始学习四大经典著作之三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 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金匮要略既有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并奠定了方 剂学的基础,同时亦具有临床学科的性质,可以说这是一门联系中医理论与临床的桥梁课程, 或者说更是一门中医临床课程。学习金匮要略,对于拓宽临床思路,提高综合分析和诊 治疑难病症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我们来看金匮要略的作者与沿革金匮要略原书名为金匮要略方论,其书名寓意深刻。“金匮”是指藏放古代帝王 的圣
2、训和实录之处,“要略”指重要的韬略,“方论”即有方有论,以方言治,以论言理。因 此,金匮要略方论即指该书是论述杂病证治要领极为珍贵的典籍,因此被后世医家誉为 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是治疗杂病的典范。金匮要略的作者是东汉著名医学家张机,字仲景。张仲景在公元205年前后完成了 确立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全书共计16卷, 其中10卷论伤寒,6卷论杂病。该书成书问世后很快因战乱而散失。其后,西晋医学家王 叔和,经过广泛收集整理,将原书伤寒部分编成伤寒论,而未见杂病部分。直至北宋, 翰林学士王洙发现了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即金匮玉函要略方。之后,宋神宗熙宁 年间(1068-1
3、077年),由国家召集林亿、高保衡等人对唐以前医书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 收集整理、校订刊印,其中将金匮玉函耍略方进一步整理并采集各家方书中转载仲景治 疗杂病的医方,补充了后世一些医家的良方,分类附录,整理刊发,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后人简称为金匮要略。那么,金匮要略的基本内容与编写体例如何呢?(一)内容概况:全书共计25篇,400多条方论,205首方剂,40多种疾病。全书分六大部分:(1)总论(第1篇)讨论疾病的病因病机、预防、诊治等;(2)内科 疾病(第217篇);(3)外科疾病(第18篇);(4)不便归类的几种疾病合为一篇(第19 篇);(5)妇产科疾病(第2022篇);(6)杂疗方和食物禁
4、忌(第2325篇)。(二)编写体例:以病列篇为基本特点。1、全书有纲有目:第一篇为总论,第225篇为各论。2、每篇内容以条文形式论述, 各分篇的条文亦有纲有目,常以问答的形式论述疾病的病因、脉象、症状及其治疗。3、分 篇原则:(1)外感所致的疾病合为一篇,如痉湿喝病;痉、湿、喝三病都由外感诱发, 起病多有太阳表证,故合为一篇。(2)性质相近的病合为一篇,如百合狐螯阴阳毒;百 合病、狐螯病、阴阳毒这三种病的临床表现都有变化多端的神志异常症状,而百合病因心肺 阴虚内热致病,狐蜜病因湿热虫毒而致病,阴阳毒与感受疫毒有关,所以三病在病性上有相 似之处,故合为一篇。(3)病机相仿合为一篇,如中风历节病;
5、中风与历节病均属广义 风病的范畴,病机上皆有内虚邪中的特点,故合为一篇。(4)病位相同合为一篇,如肺痿 肺痈咳嗽上气病呕吐、啰、下利病;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病变部位均在肺,呕吐、 啰、下利病均属为胃肠疾患,故合为一篇。(5)病位病机相近,胸痹心痛短气病;短气是 胸痹、心痛的伴发症状,胸痹与心痛不仅病位都在心胸,病机均与上焦阳气不足,胸阳不振, 同时下焦阴寒上乘密切相关。(6)专病成篇,黄疸病篇、水气病篇;(7)外科病列为专 篇。此外,不便归类的几种疾病合为一篇。通过以上对金匮要略编写体例的了解,可便 于我们更好地学习理解原文。好,同学,我们初步了解了金匮要略的沿革、基本内容和编写体例,那么
6、金匮要 略的主要学术思想与论治特点有哪些?其学术成就如何呢?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第二节(10分钟)同学,你好!我们继续学习和掌握金匮要略的学术成就和涵盖的主要学术思想与 论治特点。张仲景金匮要略不仅对中医方剂学和临床医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充 实完善了中医学术理论体系,使中医基础理论、方药学临床医学三位一体,形成了较为完整 的、独具特色的辨证论治诊疗体系。其主要学术成就有两方面:一是,建立了以病为纲、病 证结合、辨证论治的杂病诊疗体系;二是,创制了应用广泛、配伍严谨、疗效显著的治疗杂 病经方。好,我们先来梳理和归纳一下张仲景金匮要略所涵盖的主要学术思想:(-)整体观念:张仲景金匮要略
7、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何为整体观念?我们 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时已经掌握了。整体观念包括人与自然的整体观以及人体内部 的整体观。仲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如他在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中即指出, 在发病与病理传变上,应根据正与邪,人体内部各脏腑间的相互关系、人与自然的整体相关 等,提出了 “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五邪中人,各有法度”,“见肝之病,知肝传脾” 等认识。(二)预防观念:张仲景金匮要略所提出的预防观念即“治未病”思想。何为治未 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唐代医家孙思邈千金要方诊 候中亦说“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可见正确理解“治
8、未 病”很重要。仲景“治未病”思想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无病先防:如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第一篇“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媵理”;原文指出,我们 人体在未病前,应当根据外界气候的冷热,注意加减衣服,饮食上要有节制,不要五味偏嗜, 目的在于内养正气,外慎邪风,这样,机体正气充盛,病邪不易侵犯致病。“治未病”的第 二个方面是(二是),即病防变:如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第1条原文即指出,“夫 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二也就是指出,医疗技术好的医生应当知晓肝 病实证容易传脾的规律,因此在治肝的同时,需注意调补未病之脾,以防肝病及脾。(三)脏腑经络学说各基本论点:张仲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金匮要略 绪言 脚本 解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