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开发制作论文.doc
《微课程开发制作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课程开发制作论文.doc(4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摘 要 微课程作为新型的教学资源,因其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适应碎片化学习而受到教育者的青睐,并广泛应用到慕课建设、翻转课堂教学等领域中。与此相适应,微课程的开发制作也成为信息化教学实践的热点。 目前,许多一线教师都有根据教学实际自制微课程的需求,但不少教师对制作技术不甚了解,也缺乏对技术的比较分析。因此,研究一线教师自制微课程的技术选择就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首先对研究内容进行文献综述,分析微课程的制作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等,从而确定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然后从微课程的表现形式和制作技术上对微课程进行分类,以便后期对微课程制作进行软硬件的选择分析。 本研究主要采用个案分析法和行动研究
2、法,通过自我实践的方式进行微课程制作的尝试,并总结归纳课程内容的类型和技术搭配的关系,提出微课程制作的前期准备、中期制作、后期处理等环节以及注意事项。 通过对微课程的个案的分析,整理说明不同教学内容与所采用的微课程的类型以及技术搭配的不同,提出多种搭配方案,供教师在实际操作中的自我选择。 实践和研究表明,教师自我应用的微课程是“个性化”的微课程。“个性化”的成品是有教学需求的,跟个人的课型、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有关。教师在选择技术的过程中,要结合教师自己的信息素养以及现实设备等情况进行自我调整,从而用最合适的技术搭配来制作出辅助日常教学的微课程。 关键词:微课程;自制技术;技术搭配目 录 第一章
3、 绪论 . 1 1.1 研究背景 .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4 1.4 研究方法 . 5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6 2.1 微课程相关概念界定 . 6 2.2 自制微课程 . 6 2.3 教学媒体选择 . 11 第三章 自制微课程的实例分析与实践 . 12 3.1 自制微课程的实例分析 . 12 3.2 自制微课程的实践 . 23 第四章 微课程制作技术的硬件软件选择与搭配 . 28 4.1 硬件的选择 . 28 4.2 软件的选择 . 30 4.3 自制微课程的技术选择搭配 . 39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44 5.1 研究结论 . 44 5
4、.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44 参考文献 . 46 致 谢 . 48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9 聊城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微”的到来 21 世纪,电子信息的快速发展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节奏,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微”的生活方式。2009 年,微博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继而,微视频、微电影、微信等“微”家族的相继出现,时刻提醒着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微”的时代。相应地,在教育领域,“微学习”、“微课程”等也相继出现,并时刻渗透着我们日常的生活,并提升了我们的生活质量。 1.1.2 “微课程”的出现 2010 年以来,“
5、微课程”作为一种信息化教育资源快速进入教育者的视野。其特点是用 3-10 分钟的短视频来解释一个知识点,目标比较明确,其资源较多,情景真实,方便观看。目前在国内对“微课程”这一名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黎加厚教授、焦建利教授、胡铁生教授等教育技术领域的相关带头人都曾经对“微课程”作出定义。在美国,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曾于 2008 年最先提出“微课程”这一个概念。他称微课程为“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最开始的“微课程”是大概只有 60 秒长度的展示,这些大约只有 60 秒长度的展示带有具体的结构,它们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演示。由此,戴维彭罗斯被人们戏称为“一分
6、钟教授”(the One Minute Professor)。 1.1.3 “微课程”在我国的发展 国内对“微课程”的大规模研究和讨论起于 2012 年,许多学者对“微课程”的概念、功用、价值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随着认知的深入,广大教育工作者又在开发微课程的技术和艺术上进行了大量探索,各种“微课程大赛”也应运而生。近年来,“微课程”与“可汗学院”“翻转课堂”“MOOCs”等共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微课程作为资源载体的核心地位日益突显。 在这个移动终端学习方式逐渐普及以及优质学习资源亟需建设的前提下,“可汗学院”、“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的广泛推广下,“微课程”作为当代信息化教育的产物,已经渗透到
7、教学的各个层面。无论是一线教学还是教学研究,“微课程”都参与其中,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1.4 “微课程”制作技术的研究 微课程的实用性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并汇聚了大量人气。自 2012 年起,有关微课程的比赛和交流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开展起来,仅全国范围内的比赛就有十个以上,官方教育机构以及民间的协会组织和企业均成为微课程赛事的积极主办者。一些举办多年的教育信息化评比活动也增加了微课程内容,如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等活动都新增加了微课程的比赛评选环节。再有少许机构推出了专门性的微课程比赛,如中国微课大赛和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等。在高校以及中小学,教师已经将“微课程”搬上了课堂,由此来辅助教学,提升
8、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 无论是“微课程大赛”还是教师课堂中“微课程”的应用,都离不开对微课程的制作。在“微课程大赛”中对于“微课程”的制作都提出了相应的评分标准,是质量的衡量。但是在教师的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因各种原因的限制性,导致教师无法制作出像“微课程大赛”那般质量精良的“微课程”。为了教学的实际应用,教师在技术上以及艺术上都应该有相关研究,这也是“微课程”制作技术的发展方向。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微课程”(Microlecture)一词最早出现在国外,20 世纪 90 年代后,美国北衣阿华大学 Mc Grew 最早提出了 60 秒课程设计,也可称为短期课
9、程或课程单元;英国纳皮尔大学 Kee 教授为让自己的学生清楚地掌握学科的要点,应对快速增长的学科知识与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提出让学生举行一分钟演讲的理念,1995 年发表了题为“一分钟讲座 (The oneminute lecture)”的文章。2008 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 首次提出了“微型讲座”(Microlecture) 概念。戴维彭罗斯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微课程”这个术语并非指为微型教学而设计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的方法形式,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践性的教学内容。 新加
10、坡教育部于 1998 年施行的 Microlessons 研究项目,涉及多门课程领域,其聊城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3主要目的是培训教师能够构建微型课程。其课程正常情况下都在 30 分钟到一个小时,教学目标单纯集中,注重学习情境的设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2004年 7 月,英国启动了教师电视频道,每个节目视频时长 15 分钟,频道开播后获得了教师的广泛认可,截止到目前已经累积了 35 万分钟的微课视频节目资源。 以微课程(Minicourse、Microlecture、Microlesson)为关键词,从 EBSCO 外文期刊数据库中共检索出上千篇的相关文献,但是对于微课程的分析也
11、大多停留在理论以及模式分析、以及在线课程的开发和应用方面,相对于国内而言,国外相关“微课程”的研究起步较早,发展比国内成熟很多,但未发现针对教师个人“自制”微课程以适用于日常教学工作的相关技术的研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微课程”的定义最早来源于国外,国内是由胡铁生教授首次提出的。“微课程”作为一种近几年来才在国内兴起来的学习方式,在国内对其的研究也是从 2012 年才开始的。因此在进行相关文献检索时,所有相关文献都是 2012 年以来的研究。 以“微课程”为关键词,检索时间从 2012 年至 2014 年,从中国知网中检索出250 篇相关文章,从万方数据库中检索出 242 篇相关文章
12、,从维普期刊数据库中检索到 163 篇相关文章。根据对相关作品文章的分析,多为对微课程的理论式表面分析和构建微课程设计模型的分析与思考。这些相关文献详细解释了什么是微课程以及微课程的发展等现实情况,但是并未对微课程制作进行相关分析。 以“微课程制作”为关键词,检索时间从 2012 年至 2014 年,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只有 1 篇相关文章。该文章是陕西广播电视大学的杜慧所写的开放大学移动教学资源建设管窥。该文章通过整合资源为建设开放大学,认为最适合移动终端学习的是微课程,从而提出了教师在开发制作微课程时所要遵循相关原则。但是该论文并没有提出教师如何从技术上选择制作微课程,
13、没有相关的技术条件的支持,也没有强调自制微课程对于不同学科、不同内容的制作形式的变化以及教师本身的独特视角。 从亚马逊上搜索,相关微课程制作的书籍只有两本,李玉平的微课程设计与案例赏析和蔡悦的微课程设计与制作教程。两本书都从一定层面上分析了微课程制作的相关内容。 聊城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4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近年来,微课程在国内的蓬勃发展已接受到了教育内部和外部的普遍关注,并成为教育信息化历程中的一个亮点。在传统教育领域之外,微时代的来临使人们更愿意利用碎片时间通过微型数字资源来获取信息,甚至学习知识。在教育内部,众多教育工作者开始探索通过微课程来变革教学,各地自发
14、或承接的微课程开发和应用实践也不断出现。同时,对在一线进行教学工作的教师的信息素养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对于这种多型化的微课程的出现,如何制作微课程就成为了一个一线教师要考虑的问题,如何定制属于自己的微课程,强调教师教学的“个性化”?如何进行技术的选择才能够更简便的制作出相应的微课程?如何根据自己的学科特性制作出特定情况的微课程? 自制微课程是有教学需求的,也可以说是“个性化”的微课程。跟个人的课型、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有关。是自己做的、DIY 的微课程,而并不是工业化的产品。强调自主性。“自制”所对应的就是那种流水线的,相对来说路窄一些,但是空间很大。这就对教师的技术选择有了一定的要求。本研究就
15、以微课程为研究对象,探究如何以“自制”为基准来制作微课程,以期望能为教师在微课程以及信息化教学的道路发展中提供一些启发和参考。 1.3.2 研究意义 (1)探索真正可实用的辅助课堂教学的微课程的制作技术。 以自制微课程为基础,运用多种技术实现不同需求的微课程的制作手段,较为清晰性的帮助一线教师能够简便化的寻求合适的技术方法,从而更好的辅助教学,以期望达到辅助教师及研究者的一个“参考书”。同时做出微课程制作的多种方式,也有利于微课程制作技术的理论创新。 (2)寻求可行的自制微课程的相关技术以便适应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改革。 通过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和案例分析,可以给学校中的领导者、管理者、教师及学生提
16、供一些借鉴和思考,使他们能多样化的自制微课程,使之能辅助教学活动完成教学目标,改革其教育教学实践。 聊城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51.4 研究方法 在研究的不同阶段,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方法:文献研究法、个案分析法、行动研究法、归纳总结法等。 (1)文献研究法 通过对期刊、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的文献进行整理研究,搜集相关“微课程”和“微课程制作”以及“自制微课程”等方面的资料,对近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整理,以便了解研究背景,了解问题所在,了解研究现状,为论文的进行奠定良好扎实的基础。 (2)个案分析法 在文献分析的过程中,注重搜集网络中相关微课程的教学视频以及相同学
17、科相同知识点不同的制作方法。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提出不同制作方法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帮助一线教师进行自我制作时的技术选择。 (3)行动研究法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再通过自主实践,自主操作,从而整理出不同学科不同内容的最优的制作技术。 (4)归纳总结法 对微课程制作有了理论基础之后,再加以实践操作,归纳总结出较适合某些或某种教学内容的技术操作方式,以便为一线教师的自制微课程提供一些实际经验。 聊城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6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微课程相关概念界定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分析整理,发现在教育领域并没有对微课程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虽然微课程和微课
18、、微视频、微型课程只有微乎其微的一两字之差,但是四者并不完全相同,而是存在着微乎其微的联系和区别。 笔者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对教育领域中各种微课程的概念进行了整理、分析思考,将具有代表性的微课程定义列举如下: (1)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际,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中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 (2)微课程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 (3)“微课程”是指时间在 10 分钟以内,有明确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 本文笔者将微课程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程 开发 制作 论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