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DB34-T 4165-2022).pdf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DB34-T 4165-2022).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DB34-T 4165-2022).pdf(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ICS 91.120.25 CCS P 15 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34/T 41652022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regional seismic safety evaluation 2022-06-29 发布 2022-07-29 实施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34/T 41652022 I 目次 前言.I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基本规定.2 5 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3 区域地震活动性评价.3 区域地震构造评价.4 区域图件及比例尺.4 6 近场区地震活动
2、性和地震构造评价.4 近场区地震活动性评价.5 近场区地震构造评价.5 近场区图件及比例尺.5 7 目标区主要断层勘查和活动性鉴定.5 目标区主要断层勘查.5 目标区主要断层活动性鉴定.6 目标区地震构造分析.6 8 目标区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6 工程地质条件资料调查.6 地震工程地质条件钻孔勘察.6 场地岩土动力性质测试.7 目标区图件及比例尺.7 9 地震动预测方程表达与确定.7 地震动预测方程表达.7 地震动预测方程确定.7 10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7 地震统计区划分.8 潜在震源区划分.8 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8 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9 11 目标区地震动参数确定.9 目标区地震反
3、应分析模型的建立.9 输入地震动时程的确定.9 场地土层地震反应分析计算.10 目标区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10 DB34/T 41652022 II 设定场点地震动参数确定.10 12 目标区地震地质灾害评价.11 断层错动.11 砂土液化.11 软土震陷.11 地震崩塌滑坡.12 13 技术服务系统建设.12 附录 A(资料性)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实施方案编制要求.13 参考文献.14 DB34/T 41652022 I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
4、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安徽省地震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安徽省震灾风险防治中心、安徽省地震局、合肥工业大学。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曹均锋、凌学书、戚浩、查甫生、宋晓燕、缪鹏、王德才、冯伟栋、方良好、赵楠、汪海涛、王扬帆、彭刘亚、王璐、刘爱东、雷家好。DB34/T 41652022 1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基本要求、工作内容和方法、技术服务系统建设。本文件适用于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5、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17741-2005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GB 18306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T 36072 活动断层探测 GB 500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2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T 50269 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 JGJ 83 软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目标区 target areatarget area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所指定的场地范围。区域 region 地震活动构造、地震活动对目标区地震动特征有影响且不小于目标区边界外延150 km的区域。来源:GB 17741-
6、2005,5.1.1,有修改 近场区 near field region 地震活动构造、地震活动对目标区地震动特征与地震地质灾害有重要影响且不小于目标区边界外延 25 km 的区域。来源:GB 17741-2005,6.1.1,有修改 设定场点 given site 目标区内具体建设工程场地范围。地震构造 seismic structure 与地震孕育和发生有关的地质构造。DB34/T 41652022 2 来源:GB 17741-2005,3.1 新构造 neotectonics 新近纪到第四纪初期的地质构造。活动断层 active fault 晚第四纪以来有过活动的断层。来源:GB 177
7、41-2005,3.5 潜在震源区 potential seismic source zone 未来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区。来源:GB 17741-2005,3.14 空间分布函数 spatial distribution function 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中,表征地震带内各震级档地震发生在每个潜在震源区可能性的函数。来源:GB 17741-2005,3.15 地震动参数 ground motion parameter 表征地震引起的地面运动的物理参数,包括峰值、反应谱和持续时间等。来源:GB 17741-2005,3.19 超越概率 probability of exceedance 在
8、一定时期内,场地可能遭遇大于或等于给定的地震烈度值或地震动参数值的概率。来源:GB 17741-2005,3.20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 ground motion characteristic period of response spectrum 规准化的反应谱曲线开始下降点所对应的周期值。来源:GB 17741-2005,3.21 地震地质灾害 earthquake induced geological disaster 在地震作用下,地质体变形或破坏所引起的灾害。来源:GB 17741-2005,3.23 4 基本规定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包括目标区主要断层活动性鉴定、地震危险性分析、
9、地震动参数评价和地震地质灾害初步评价。其基本工作内容应包括: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近场区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调查与评价,目标区主要断层勘查和活动性鉴定,地震动预测方程确定,目标区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目标区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查、土层波速与非线性参数测试,土层模型建立、场地地震反应分析与地震动参数确定,地震地质灾害评价等。应根据近场区、目标区地质、地震、施工条件等实际情况,以及规划建设的工程类型和地震构造、地震活动背景等,编制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实施方案编制具体要求见附录 A。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产出的工作成果应包含工作报告、图件和成果数据库。DB34/T 4165
10、2022 3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具体工作流程参见图 1。图1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流程 5 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 区域地震活动性评价 5.1.1 地震资料搜集和目录编制,应符合以下要求:a)根据正式公布的地震目录和地震报告,搜集整理相关地震资料;b)历史地震资料包括区域内自有地震记载以来的全部破坏性地震事件;c)仪器记录地震资料包括区域内自有仪器记录以来所记录到的可定地震参数的全部地震事件;d)编制区域破坏性地震目录,包括发震时间、地点、震级、震源深度、震中烈度及定位精度等;e)地震目录均需注明资料起止时间。5.1.2 区域地震震中分布图的编制,应符合以下要求:a)分别编制破坏性
11、地震震中分布图和区域性地震台网记录的中小地震震中分布图;b)注明资料起止时间;c)标注最大地震及大于等于 M 6 的地震事件的震级和发震日期。5.1.3 分析区域地震活动时空特征,应包括以下内容:a)不同时段各级地震资料完整性、可靠性;b)地震的空间分布特征;c)地震震源深度分布特征;d)地震活动时间分布特征和未来地震活动水平。5.1.4 分析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应包括以下内容:a)搜集、补充区域震源机制解资料,编制震源机制解分布图;b)分析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方向、性质及其与区域构造活动的关系。5.1.5 编制破坏性地震影响烈度图,评价目标区最大地震影响烈度。应包括以下内容:DB34/T
12、 41652022 4 a)搜集对目标区有影响的地震烈度资料;b)评价区域地震影响烈度和频次;c)编制破坏性地震等震线图和综合等震线图。区域地震构造评价 5.2.1 分析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应包括以下内容:a)搜集区域地层、地质构造等方面的资料;b)编制区域大地构造分区图,应反映大地构造分区、构造层等内容;c)分析区域地质构造背景。5.2.2 分析区域新构造特征,应包括以下内容:a)搜集区域新构造时期地层与地质构造资料;b)编制区域新构造图;c)分析地震发生的新构造背景。5.2.3 分析地震发生的地球物理场及深部构造特征,应包括以下内容:a)搜集地球物理场和深部构造资料;b)编制区域布格重力异常
13、图、航磁异常图、地壳厚度图,标注大于等于 M 4.7 的地震事件的震中位置;c)分析地震发生的地球物理场与深部构造特征。5.2.4 搜集区域断裂活动性资料,评价区域内各主要断层的活动性,应符合以下要求:a)对目标区可能产生较大影响、且资料不充分的区域性断层应补充现场调查工作,每条断层应有不少于 1 个反应该断层活动性的可靠地质证据的观测点;b)分析区域主要断裂展布、最新活动时代、断裂性质和运动特征、断裂活动性分段、重点地段古地震的强度及活动期次等特征;c)编制主要断裂活动特征一览表,宜包括性质、产状、运动特征、活动性分段、最新活动时代及其依据等内容。5.2.5 根据实地调查和已有资料分析,编制
14、区域地震构造图,应包括以下内容:a)第四纪以来活动的主要断层及其活动时代、性质及产状;b)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地表破裂带;c)第四纪以来活动盆地及其性质;d)现代构造应力场方向;e)新近纪以来的地层和第四纪岩浆岩;f)新近纪或第四纪以来的地层等厚线。5.2.6 区域地震构造特征分析,应符合以下要求:a)分析地质构造背景、新构造特征、断裂活动特征等与区域强震活动的关系,评价区域地震构造条件;b)评估主要发震构造及其最大潜在地震。区域图件及比例尺 5.3.1 区域大地构造分区图、区域新构造图、区域破坏性地震震中分布图、区域中小地震震中分布图、区域地震构造图等图件的比例尺应不小于 1:1 000 00
15、0,应采用线状比例尺。5.3.2 所有区域图件应标明目标区范围。6 近场区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 DB34/T 41652022 5 近场区地震活动性评价 6.1.1 对近场区破坏性地震的参数有疑问时,应进行资料核查和现场调查。6.1.2 编制近场区地震目录和地震震中分布图,应包括以下内容:a)大于等于 M 3.5 的历史地震;b)大于等于 M 2.0 以上的仪器记录地震;c)地震目录和震中分布图均需注明资料起止时间。6.1.3 分析近场区地震活动性,应包括以下内容:a)地震活动强度、频度水平;b)地震活动密集等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其与活动构造的关系;c)震源深度分布特征。近场区地震构造评价
16、6.2.1 应搜集近场区地质构造、地貌、第四系资料,应分析近场区地质构造展布与发育特征、地貌和第四系特征。6.2.2 开展近场区主要断层现场调查,鉴定主要断层的活动性,应符合以下要求:a)采用遥感解译、地质地貌调查、浅层地震勘探、钻孔地质联合剖面探测或槽探等方法,鉴定主要断层的活动性,查明活动断层的位置、规模、产状及其活动性特征;b)主要断层应有不少于 1 个能够反映其活动性的观测点。6.2.3 应编制近场区主要断层活动性特征一览表,应包括展布长度、性质、产状、运动特征、最新活动时代及判定依据等内容。6.2.4 编制近场区地震构造图,应包括以下内容:a)主要断层及其活动时代、性质及产状;b)破
17、坏性地震震中和现代地震地表破裂带;c)第四纪主要活动褶皱及其活动时代;d)第四纪以来活动盆地及其性质;e)新近纪以来的地层和第四纪岩浆岩;f)第四系等厚线。6.2.5 应研究近场区地震活动与断层之间的关系,综合评价近场区地震构造特征。近场区图件及比例尺 6.3.1 近场区地震构造图、近场区地震震中分布图的比例尺应不小于 1:250 000。6.3.2 活动构造细节图件,根据需要选定比例尺。探槽剖面图比例尺宜不小于 1:50,地质和地貌平面图和剖面图比例尺宜取 1:1001:1 000。6.3.3 所有近场区图件应标明目标区位置。7 目标区主要断层勘查和活动性鉴定 目标区主要断层勘查 7.1.1
18、 应开展断层控制性调查与探测,查明目标区是否存在断层。存在可能通过目标区的断层时,应查明断层通过目标区的位置与展布、性质、产状、活动时代、断错位移与速率等。7.1.2 开展目标区断层调查,宜符合以下要求:a)对隐伏断层宜采用浅层地震勘探方法进行探测,必要时可采用多种方法联合探测;DB34/T 41652022 6 b)浅层地震勘探测线的布设应能控制目标区内断裂的走向,并至少从两个不同方向布设交叉测线保证有效覆盖目标区范围;c)对裸露区发育的主要断层,应采用遥感解译、地质地貌调查、槽探或剥离剖面等方法进行勘查。目标区主要断层活动性鉴定 7.2.1 目标区第四纪以来有活动的主要断层应开展活动性鉴定
19、,应符合以下要求:a)对于隐伏断层可采用跨断层钻孔联合地质剖面探测法;b)对近地表断层及裸露断层可采用地表地质调查或探槽,结合地层、地貌年代测定等,确定断层的位置、规模、产状、最新活动时代以及断层活动性特征;c)每条断层应有不少于 2 个反映该断层活动性的可靠地质证据的观测点。7.2.2 目标区存在活动断层时,应按照 GB/T 36072 评价其性质、活动时代、断错位移与速率,编制活动断层条带状分布图,比例尺宜为 1:5 0001:10 000。7.2.3 编制目标区主要断层活动性特征一览表和目标区主要断层分布图。目标区主要断层分布图包括主要断层的展布、规模、性质、产状、活动时代等,比例尺应不
20、小于 1:50 000。目标区地震构造分析 7.3.1 分析目标区地震构造特征,评价目标区主要断层的性质、活动时代、位移和运动特征。7.3.2 分析目标区主要断层与近场区活动断层的构造联系,评价目标区范围内发震构造潜在地震活动产生地表断错的可能性。8 目标区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 工程地质条件资料调查 8.1.1 应搜集目标区及其附近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场地土类型、场地类别等已有工程地质条件资料。8.1.2 应调查地震造成的目标区及其附近砂土液化、软土震陷、地表破裂等地震地质灾害现象。地震工程地质条件钻孔勘察 8.2.1 开展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察,钻探、取样和试验应按照
21、 GB 50021 的有关规定进行。8.2.2 目标区控制性地震钻孔,应符合以下要求:a)应根据目标区工程地质条件和目标区建设工程的功能布局规划,合理布置钻孔;b)目标区场地属于-类场地时,钻孔空间间隔应不大于 700 m,且钻孔与目标区边界距离应不大于 300 m;c)目标区场地属于类场地时,每个地貌单元应至少布置 1 个钻孔;d)目标区为不连续地块时,每个地块单元应至少布置 2 个钻孔;e)目标区范围内布设不少于 6 个钻孔;f)目标区内已规划的重要工程设定场点应至少布置 1 个钻孔;g)对于浅部土层结构复杂地段应当加密钻孔进行控制;h)地震钻孔勘探深度应达到基岩弱风化层,或见基岩厚度不小
22、于 3 m,且剪切波速不小于 500 m/s 处,其下不存在更低波速岩土层。若控制孔深度超过 100 m 时,剪切波速仍小于 500 m/s,且 100 m 以下的剪切波速值可依据相关资料类比或通过经验模型确定时,可终孔,但目标区应至少有 1 个钻孔达到剪切波速不小于 500 m/s 的深度。DB34/T 41652022 7 8.2.3 采集分层岩土的原状土样,应符合以下要求:a)应选取典型钻孔进行土样动力学参数测试,典型钻孔数量应不少于控制孔数量的 1/3,且对特殊地层具有控制作用,同时在空间展布上具有控制性;b)对揭露地层自然分层中有代表性岩土层取样,间隔分布的同类岩土层间距超过 5 m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DB34-T 4165-2022 区域性 地震 安全性 评价 技术规范 DB34 4165 202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