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物理 八年级下册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 教案.pdf
《苏科版物理 八年级下册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 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科版物理 八年级下册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 教案.pdf(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考 一、走进分子世界 课题 一、走进分子世界 备课人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2、过程和方法 能从课堂内外的活动中猜想出物质的结构模型,并从中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和方法。知道分子的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区别;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固、液、气三态。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具 重点 难点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师组织指导 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以学生对导图的发言引入新课(要求一位学 生 事 前 准备,将导图内容扩展为一篇小短文进行发言。题目可以
2、为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同学们都知道,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有许多物质人们可以用眼睛直接看到,如:山脉、桥梁、大海、森林、高楼等。有一些物质我们虽然看不见,但却可以通过别的器官感觉到它的存在,如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我们在呼吸时便可体会到空气的存在。但是还有一些物质,我们即看不见、摸不到,也无法通过其他的器官感觉到它的存在,那我们又如何来认识和研究这些物质呢?是不是就没有办法的呢?科学家们采用了 中考 一种间接研究的方法,十分有效。那就是先根据一些已有的现象和经验,提出一种结构模型的猜想,然后进行各种实验去收集证据证实这种猜想,从而弄清物质的内部结构。下面就让我们按照科学家的这种思路
3、来认识物质的结构。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章: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一、走进分子世界。活动 7.1 选择一种模型:教师:用炭素笔在白纸上画一笔,再用放大镜或低倍的显微镜对笔迹进行仔细观察,会看到些什么?(虽然实验没有做,但你可以凭你的经验和想象进行一次合理的推测。)教师:将高锰酸钾的颗粒放入水中,让学生注意观察并回答看到的现象。教师: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再注入酒精,在液面的最高处做一记号。然后封闭管口,并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观察液面的位置,混合后水与酒精总体积是否和混合前酒精和水的体积之和相等。如不相等,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大家推测可能出现的结果。教师:做一个替代实验如下
4、。用两个量筒中分别注入50cm3 水和50cm3酒精。然后将 50cm3酒精倒入 50cm3 水的 学生:可能会看到十分细小的炭的颗粒。(同时对课本进行填充)学生:看到高锰酸钾的颗粒放入水中马上开始溶化,不一会儿,整杯水都变成了红色。(同时对进行课本填充)学生:可能在混合后,水和酒精的总体积会变小。中考 量筒中,用棒进行搅拌使其充分混合。再观察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是否还是100 cm3(也可以用黄豆和大米相混合进行实验,操作的效果更加明显。)教师:科学家们根据上述的现象,设想了三种物理模型。模型 1 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各个颗粒紧靠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模型 2 物质是由
5、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模型 3 固体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固体微粒可以挤进液体中去。请同学们选择一种最合理的模型,对上述和现象 2 和 3 进行解释。(讨论 2 分钟后回答)教师:如学生选择另两种模型可以问其他学生是否还有更好的选择。对于其他的模型也应进行鼓励,但应给学生指明模型 2是最合理的。教师:科学家们经过世世代代的研究发现,物质的确可以分成十分细小的微粒,但如果一直的分下去,物质就会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如水分到一定的程度后就失去了水的性质了,也就是说水已经不是水了)于是科学家们就把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 学生:上讲台进行观察后说出课本上填充结论,并进行填写
6、。学生 1:选择模型 2,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高锰酸钾在水中溶化成十分微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和水充分的混合后使水的颜色变红。学生 2:选择模型 2,由于颗粒之间有空隙,所以水的微粒和酒精的颗粒互相进入了对方的空隙中,所以混合以后的总体积小于原来的体积之和。中考 小微粒叫分子。教师:介绍分子的大小。教师:介绍分子直径数量级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可总结如下结论。物质由分子所组成,分子的体积十分小,而且分子之间有空隙。活动 7.2:收集分子运动的实验证据:教师:如果将红墨水滴在水中,会有怎样的现象?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教师: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科学道理呢?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讨论,
7、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事实可以做为分子是运动的证据?教师:得出如下结论 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做着无规则的运动。教师:要求学生阅读 26 页的对话框。提问小男孩提出了什么问题,小女孩又是怎样回答的?(看书半分钟,回答时不能看书。)教师:你是怎么想这个问题的呢?活动 7.3 支持分子间存在吸引力的证据:学生:阅读第 25 页相关的一段话。学生:发现红墨水在水中扩散开来,不一会儿,整个杯中的水都变红了。学生:说明分子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停的运动着。(填写课本)学生:讨论后进行回答。学生:小男孩说既然分子间有空隙,而且分子又是运动的,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的许多物体却不是一盘散沙?学生:很可能是因为分子之间有吸
8、引力的作用。中考 教师:要求学生猜测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它们会粘在一起吗?(强调要将表面刮都光滑,且要用力挤压。)再将下面挂上个砝码也不会掉下来。教师: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道理?教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分子间存在着吸引力?教师:既然分子间存在引力,那么物体就应该很容易压缩,但事实是为什么一般的物体都很难压缩呢?如铁块。教师:通过这个活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分子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引力和斥力。读一读 生活物理社会 教师:仔细阅读短文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完成表格的填写。教师再做总结。教师:阅读生活 物理 社会部分回答如下问题。纳米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你所了解的
9、纳米材料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学生:看到两个铅块粘到了一起。学生:分子间的确存在着相互的吸引力。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阅读后完成表格余下部分的填写。学生:1nm=10-9m,纳米金属有超塑延展性。纳米陶瓷硬度高、耐高温而且有一定的塑性。纳米材料还有很强的抗菌性。课后小结 中考 板 书 提 纲 二、静电现象 课 题 二、静电现象 课型 新课 时间 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原子也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 3、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教学设想 重点:摩擦起电,电荷作用规律 难点:原子构成及静电现象 教法:教学准备 玻璃棒,塑料棒,纸屑,毛皮,丝绸 教学过程 中考
10、一新课引入 讲清楚微小粒子的结构特点 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提问:分子是否能再分呢?二新课讲授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化合物分子: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 单质分子:相同原子构成的分子 原子还可以再分吗?原子还可以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2.摩擦起电 学生活动:用干燥的丝绸摩擦玻璃棒或者毛皮摩擦橡胶棒 然后将棒靠近纸屑,能看到什么现象?现象:能吸引小纸屑 结论:带电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同时说明玻璃棒带电,也就是摩擦能起电。思考:摩擦如何能起电的?“电子的得失”有些原子得到电子带负电 有些原子失去电子带正电 这样使物体带电有两种可能 活动: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 中考 结论:同种电荷相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科版物理 八年级下册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 教案 苏科版 物理 年级 下册 第七 粒子 宇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