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试卷.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试卷.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粤教沪科版 20162017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注意:取 g=10N/kg)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估测数据,符合实际情况的是A人的拇指宽约为10cm B人体正常体温约为40C一个中学生的体重约为500N D成年人步行速度约为12 m/s 2如图 1 所示,使用中属于费力杠杆的工具是3忽略空气阻力,抛出后的小球在空中运动轨迹如图2 所示,抛出后的小球由于A不受力,运动状态发生改变B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C受到重力作用,运动状态发生改变D受到推力作用,运动状态发生改变4如图 3 所示,是利用每秒闪光10 次的照相装置拍摄到的四个物体运动的闪光照片(图中的黑点代表物体),其中
2、可能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是5位于市区商业大楼旁的观光电梯竖直上升的过程中,电梯内乘客可透过电梯的玻璃观看路面的树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以树木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B以电梯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C以地面为参照物,电梯是静止的D以乘客为参照物,树木是运动的6 汽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以下关于汽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汔车突然启动时乘客会向后倾倒,是因为乘客受到惯性的作用;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时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汽车拐弯时司机通过转动方向盘来改变汽车的运动状态;汽车行驶时尾部的空气流速越快、压强越大;用力踩刹车是用增大压力的方法来减小摩擦ABCD 7如图 4 所示的容器中盛有一定质量的水,若将它倒置,
3、则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和压强变化情况是A压力减小,压强增大B压力增大,压强减小C压力和压强都增大D压力和压强都减小8如图 5 所示,一把太阳伞固定在地面上,一阵大风吹来,伞面被“吸”,严重变形。下列有关这一现象及其解释,正确的是A伞面被向上“吸”,伞上方的空气流速大于下方B伞面被向下“吸,伞上方的空气流速大于下方C伞面被向上“吸”,伞上方的空气流速小于下方D伞面被向下“吸”,伞上方的空气流速小于下方剪刀起子镊子钢丝钳(图 1)(图 2)(图 3)A B C D(图 5)(图 4)精品文档精品文档F 二、填空题9两种不同物质相互接触过程中,会产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_;打开一瓶香水的盖,较远处都能
4、闻到香味,这一现象说明_;固体和液体的分子不易散开,这是由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_(选填“引力”或“斥力”)。10如图 6 所示,物体重5N,当 F=20N 时,物体在墙上静止不动,此时墙受到的压力是N,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N。当压力减小为10N 时,物体恰好沿墙匀速下滑,则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N。11如图 7 所示是我国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皮划艇比赛的场面,当运动员用船桨划水时,运动员手中使用的船桨属于 _(省力费力等臂)杠杆,使用它的好处是。若运动员和皮划艇的总质量是200kg,则皮划艇受到的浮力是N。12如图 8 所示是“嫦娥一号”的发射情景。(1)发射火箭时的速度约为7.9(填一恰当的单位)。
5、(2)火箭升空时,以火箭为参照物,“嫦娥一号”是的。(3)发射火箭时,火箭尾部向下高速地喷出了燃气,从而使火箭快速前进,这里用到的物理原理是(写出一条即可)。13某同学用如图9 所示的装置,研究物块受到液体的浮力。弹簧测力计吊着物块在空气中称时,读数为3N;当把物块浸没在水中称时,读数为2.5N,此时物块受的浮力为_N,金属块的体积是m3。金属块的密度是kg/m3。14登山运动员在向高峰攀登时会出现“高原反应”,这除了高原缺氧、寒冷之外,还因为那里的大气压强比平原地区 _ 得多(选填“大”或“小”),人吸气时肺的体积要变得更些。在高原上用普通锅难以煮熟食物,是因为普通锅的密封性能较差,锅内气压
6、受外界大气压影响,使得水的沸点_100(选填“高于”或“低于”)。15水中的鱼通过调节腹内鱼鳔中的空气多少实现浮沉,实质上是靠改变(“浮力”或“重力”)来实现浮沉的。轮船从东海驶入长江时,浮力大小,船浸在水中的体积将。16如图 10 甲所示,小明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使它沿水平木板匀速滑动,图10 乙是他两次拉动同一木块得到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第一次的拉力为2N,木块受到的摩擦力2N,则第二次木块受到的拉力2N,第二次木块的速度第一次木块的速度(均选填“大于”、“小于”、“等于”)。三、作图题17(1)如图 11所示,长方体木块静止在水平地面上,请画出木块受到支持力和木块对地面的压力的示意图
7、。(2)如图 12 所示,重为4N 的小球正在盛水的杯中下沉,用力的图示法表示小球所受的力。(3)如图 13 所示,杠杆OA 在力 F1、F2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L2是 F2的力臂。在图中画出力F1的力臂 L1和力 F2。(图 7)(图 8)(图 9)(图 6)(图 11)(图 12)(图L2(图甲乙第二次第一次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图 19)四、实验题18用细线拴住一端粗、一端细的实心胡萝卜并悬挂起来,静止后胡萝卜的轴线水平,如图14 所示;在拴线处沿竖直方向将胡萝卜切成A、B 两段。A、B 哪段重些呢?甲、乙、丙三个同学提出各自的猜想:甲:A 较重;乙:B 较重;丙:A、B 一样重。(1)请
8、设计一个简易实验,判断A、B 的轻重。所用器材:操作方法:现象及结论分析:(2)为进一步研究类似A、B 轻重的问题,某同学在一根有等间距刻度的均匀杠杆两侧挂上每个质量都相等的钩码进行实验。杠杆静止于水平状态的三次实验情境如图15 所示。根据图15 的实验,可以判断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填“甲”、“乙”或“丙”)根据图15 的实验,该同学得出结论:只要满足“阻力 阻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动力 动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就能平衡。a这个结论是否正确?b用图 16 所示的装置,怎样通过实验来说明该结论是否正确。五、计算题19某通缉逃犯在水平潮湿泥地上站立时留下一对清晰的脚印,如图19 所示。公安刑
9、侦人员立即用蜡浇注鞋模,测得每只鞋模的平均厚度为3cm,质量为675g;公安刑侦人员又对该潮湿泥地进行抗压实验,发现使潮湿泥地达到相同深度的压强是1.5 104 Pa(不计大气压)。据此可推算出:(取 蜡0.9 103 kg/m3)(1)每只鞋模的体积是多少?(2)该逃犯站立时着地面积是多少?(3)该逃犯的体重是多少?20工人利用图20 所示的滑轮组在 20s 内将重 400N 的物体向上匀速提起2m,所用拉力为250N;求:(1)(4 分)物体上升的速度和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2)(3 分)若用此滑轮组将重900N 的物体竖直向上匀速提升,不计绳重和摩擦力,拉力应为多大?G 弹簧测力计AB
10、(图 14)(图 15)(图 16)(图 20)精品文档精品文档一、单项选择题1-4:C C C D 5-8:D B B A 二、填空题9扩散分子在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引力10 20 5 5 11费力省距离2000 12(1)km/s(2)静止(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或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13 0.5 510-5610314小大低于15浮力不变变大16等于等于大于三、作图题(共6 分)17四、实验题(共20 分)18)方法一:所用器材:弹簧测力计(或天平)操作方法:分别测出A、B 的重 GA和 GB(或质量mA和 mB)现象及结论:若GAGB(或 mAmB)则
11、甲猜想正确;若 GAGB(或 mAmB)则乙猜想正确;若 GA=GB(或 mA=mB)则丙猜想正确。方法二:所用器材:天平操作方法:分别将A、B 放到已经调好平衡的天平的左右两个盘中;现象及结论:若左盘下沉,则甲猜想正确;若右盘下沉,则乙猜想正确;若平衡,则丙猜想正确。(2)(3 分)甲a这个结论是错误的。b当弹簧测力计不是在竖直方向拉时,如右图方向拉时,会发现:“阻力阻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动力动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因此可判断这个结论错误。19(8 分)(1)两侧液面高度差的大小不漏气。(2)1、2、3 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3)3、4、5 同种液体的压强随深度而增大(或在同一液体
12、中,深度越大,压强越大)。(4)5、6 液体密度。20(6 分)(1)(2 分)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浸没的)深度;(2)(2 分)、液体密度;(3)(1 分)2.4N。(4)(1 分)103 Pa。五、计算题21解:(1)(2 分)一只鞋模的体积为33750/9.0675cmcmggmV(或 7.5 10-4 m3)(2)(2 分)一只鞋模的底面积为2312503750cmcmcmhVS则该逃犯站立时着地面积是S=2S1=2250 cm2=500cm2=5 10-2 m2N 或 F支F 或 F压G=4N F浮4N L2F2L2精品文档精品文档(3)(3 分)该逃犯的体重是NmPapSFG7
13、50105105.1224答:略22(7 分)解:(1)物体上升的速度smsmthv/1.0202物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smsmtsv/2.02022绳(2)当提起G1=400N 的物体时,所用拉力为F1=250N。由)(21动物GGF可得动滑轮的重量为:NNNGFG1004002502211动当提起 G2=900N 的物体时,所用拉力为NNNGGF500)100900(21)(2122动答:略六、综合能力题(共12 分)23(6 分)(1)刀口很锋利可以增大压强。(2)手柄上有刻纹,可以增大摩擦力。(3)手柄较长可以省力。(4)手柄上有橡胶套可以防止触电。24(6 分)(1)pSFSmgSVgSShggh由上式可知,猜想三正确。(2)取一容器(如水槽)装适量细砂,将容器内的砂摇匀、铲平,轻轻地将圆柱体A 铁块放入砂中,静止后测量砂陷入的深度ha;同理,依次测量B、C 产生的砂坑深度hb、hc;比较ha、hb、hc,深度越深,对接触面的压强就越大,可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