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教学设计优秀5篇_1.docx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教学设计优秀5篇_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教学设计优秀5篇_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书包范文为小伙伴们分享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教学设计优秀5篇,希望能够对您的写作有一些启发。两位数乘两位数 篇一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p63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掌握笔算方法,理解算理。 2.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3.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学重点: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不进位)。 教学难点:理解乘的顺序以及第二层积的书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独立学习任务支架 独立学习任务单 问题:一套书12本,每本24元。一共要付多少钱? 列式:_ 计算方法 (可以有不同的算法) 二、课堂学习 (一)1.引入:同学们你们爱看书吗?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我们学校的书香语艺节就刚刚闭幕,看看老师为同学们买书的时候遇到什么数学问题? 2.出示问题:一本书24元。问:如果买2本要多少钱?怎样列式计算?买10本呢?这是我们之前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乘法。 3.买12本要多少钱呢?怎样列算式?(2412)为什么选择用乘法计算呢?请看,这是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
3、算式。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二)探究算法,解决问题 1.估算: 师:那么这个算式的结果会是多少呢?我们不妨先用上一节课学的乘法估算来估一估吧!估一估,2412大约是多少?学生反馈: a:24估成20,12估成10,2010=200。 b:24估成20,2012=240。 c:12估成10,2410=240。 2.师:以上的结果都是我们通过估算得出的,那么准确的结果到底是多少呢?请同学们拿出课前独立学习任务单,把你的计算方法与小组内的其他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3.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 要求:小组四人轮流汇报独立学习任务单,交流时选择一种与其他成员不同的方法进行汇报。 4.小组汇报 a:12分
4、成10和2,2410240,24248,24048288。(学生边汇报算式,老师边板书,同时追问:结合这道题的情境,三道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分别求出10本书和2本书需要多少钱,然后把这两部分钱加起来就是一共要付的钱。) b:12拆成26,2426288。 师:哦,其实是把其中的一个因数进行拆分,变成了连乘。 (师:非常棒!不过是否所有两位数乘两位数都能把其中的因数进行拆分呢?例如2313能将其中一个因数进行这样拆分吗?看来变成连乘不一定都能适用。) c:笔算: 2 4 1 2 _ 4 8 2 4 _ 2 8 8 5.研究笔算: (1)主要问题: (指着板书口算的部分和笔算)观察一下,它们
5、有什么相通的地方? 0是否可以省略。在把两个乘积加起来的时候,个位上是计算8加0,0只起占位作用。为了简便,这个零可以省略不写。 (2)师:大家发现得很好!其实这种口算和笔算是相通的,只不过是表达的形式不同。这里的48其实就是242的积,那240呢?288又是? 2 4 1 2 _ 4 8 242的积 2 4 2410的积 _ 2 8 8 两个乘积的和 (3)请同学完整地说说竖式计算的过程。 6.师小结:以上我们独立学习和汇报交流,找到了几种方法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这节课我们重点是要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也就是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完整板书课题)。 三、巩固练习 1.你能接着算吗
6、? 3 1 2 2 _ 6 2 _ 师讲评:指着两个62,问:两个乘积都是62,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小结:相同的数写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结果是不同的。 2.小树生病了,你会治吗? 3.我是计算小能手(课本第63页做一做) 2313 3331 讲评完,出示:1323等于多少?从而拓展: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是不变的。所以可以用交换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进行乘法的验算。 4.布置我们的教室(课本第64页练习十五解决问题) 5.拓展:三位数乘两位数12412,你会用竖式计算吗? 四、回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我们碰到新问题的时候可以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种迁移的方法将会在我们以后的
7、学习中继续用到。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P59例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过程,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初步理解估算方法。 2、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解释估算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比较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估算意识。 教学难点 合理选择估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出新知 1、口算 2020=2410=4050=1230= 2、下列算式,你能估算各题的结果吗?你是怎样想
8、的? 284627 二、创设情景,自主探究 1、创设情景,引出主题 分析引导:完整地说一说你收集的信息? “能坐下吗”是什么意思? 要比较座位数与人数的大小,必须先求出什么? 2、尝试估算,探索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个人汇报,教师板书。(着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方法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与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相类似,估算时可以把其中的一个两位数看成整十数,也可以把两个两位数都看成整十数,再用口算确定估算结果。 3、巧理信息,探究明理 师:同样是估算,为什么会出现几种不同的结果呢? 四人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学习卡一,并对照黑板板书汇报成果。 分析小结:估算的时候我们可能把因数看大了
9、,这时估算的结果比实际结果大,也可能会把因数看小了,这时估算的结果比实际结果小,不同的估算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估算结果,但都会与实际的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的误差。 4、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刚才我们用了3种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得出3种不同的结果,那是不是每种方法都能比较有把握地判断出够不够坐呢? 着重引导学生明白:在第(3)种情况中,是估小了,既然估小了都够坐,那实际结果肯定就能坐下。这种方法在这里相对而言更有把握解决“够不够坐”的问题。 5、指导看书,质疑释疑 三、应用提高,巩固深化 1、随堂练习,检验效果 (1)、口算(书本P62第10题第一行) 8930324843223519 ()()()()
10、()()()() (2)、(书本P59做一做)一页有23行,每行约23个字,一页大约有多少字? 2、配对练习,突破难点 气象知识知多少每本19元,李老师决定买12本,李老师大约要准备多少钱? 选择答案:A、12看成101019=190(元) B、19看成201220=240(元) 针对不同争议,同桌互议,然后汇报。 难点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由于因数的不同特点,估算的方法可能有几种,但我们在解决不同的情境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具体情况,灵活地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四、实践生活,升华教育 勇当小记者,采访听课老师,巩固所学知识。 内容A、我们组采访的是()老师,他家每月水费支出大约是()元,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两位数 乘法 教学 设计 优秀 _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