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律教学反思.docx
《交换律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换律教学反思.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交换律教学反思交换律教学反思1 在学校进行的一人一节争论课呈现活动中,我执教的苏教版四上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一课题,通过活动我收获颇多,现将我的反思呈现如下: 教学的整体程序是:出示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这堂课的自学要求同学依据自学要求自学、老师巡察发觉同学自学中的问题小组汇报自学结果(优先差生)订正、争辩、指导自学结果小组派代表在班级呈现自学成果-师生点评-巩固练习-学问延长(拓展)。这样的设计,生生之间乐观互动,师生之间互动,老师引导同学自己去发觉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同学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同学运用前面的争论方法开展争论,由扶到放,初步培育同学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力气和语言的组织力气
2、。这节课我强调同学的发言要大声地说:我们小组的发觉是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信念和傲慢感。 具体做法是: 一、同学经受有效地探究过程。在探究学问形成的过程中,以同学为主体,激励同学动眼、动手、动口、动脑乐观探究问题,促使同学乐观主动地参与“观看发觉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学习全过程。教学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同学解决生疏的实际问题引入的,让同学通过观看、比较和分析,初步感受运算的规律。然后让同学依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观看比较,发觉规律。我有意识地让同学运用已有阅历,经受运算律的发觉过程,让同学在合作与沟通中对运算律熟识由感性逐步进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学问。 二、留意数学学习方法的
3、渗透。加法结合律是本课教学难点,由于在探究加法交换律时,同学经受了“观看发觉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学习过程,在此基础上,再让同学探究加法结合律,老师加以适当的引导,为同学供应足够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同学将已有学习方法渗透到探究加法结合律中,很简洁感受到三个数相加蕴含的运算规律。同学不但理解了加法运算律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加同学学习数学的信念。 三、教学中留意沟通学问间的联系。在教学完加法交换律时,我准时把新学的学问和加法计算的验算结合起来,让同学回忆交换加数验算的方法,明确与加法交换律之间的联系。在教学完加法结合律时,又出示了两道口算题9+7、34+27,让同学回
4、忆口算过程。这样引导同学把新旧学问准时沟通,加深了对已有学问阅历的熟识,同时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在最终的提高巩固阶段,结合练习为下节课学习加法简便计算垫下了基础。 总的来说,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不但把握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学问,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数学方法,所以到课尾消逝了同学由加法运算律联想到减法、乘法、除法运算中,是否也存在确定的规律呢这一想法。并产生运用这一数学方法进行探究的愿望和热忱。这些数学方法是同学终身学习必备的力气。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觉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客观的,有些是由于本人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设计还不够。总之,在学习洋思阅历及实施新课改中,
5、我会不断地反思,准时地总结,适时地改进,充分地完善自我,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交换律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经受探究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教学重点是经受探究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过程;难点是能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上完这节课,我对这节课值得反思的东西还是挺多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基本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我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同学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同学亲历“做数学”的过程。整个课堂气氛比较好,师生沟通和谐融洽。首先我在通过复习加法交换律引入课题,让同学从一组算
6、式中发觉乘法交换律,让同学说自己宠爱的符合乘法交换律的式子,再次引起同学的学习爱好,并自己总结字母表达式。然后我通过两组算式,接受男女生竞赛的.形式让同学算一算,仔细观看,说出自己发觉了什么。引导同学先自主探究,再小组合作争辩,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体会学习的方式的多样化,在老师的引导下将同学的发觉规律加以整理归纳得出: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引出乘法结合律。表扬女生使同学发觉女生利用乘法结合律比较简便,自然引入简便计算。最终练习在运用和巩固已学乘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深化学习内容,为同学供应了充分呈现自己的思维的宽敞空间,培育同学创新意识和探求精神
7、。最终由同学归纳小结本课所学学问,便于学问的主动建构。 交换律教学反思3 师:咱们来做个玩耍,我说3+2,你们就说2+3,看谁反应快。明白吗?现在开头。 师:5+6 生(齐):6+5 师:20+30 生(齐):30+20 师:为了让大家看得清楚,现在请一个同学上台,把我们玩耍的算式用等式逐一写在黑板上。 师:25+13 生(齐):13+25 师:75+25 生(齐):25+75 师:哪位同学上来也试一试。 生(甲):33+44 生(齐):44+33 生(乙):26+25 生(齐):25+26 师:从刚才这位同学写的等式中,你们发觉了什么?有什么规律吗? 生(甲):两个加数交换了。 生(乙):我
8、发觉,两个加数不但交换了位置,而且左右的结果是一样的。 师:你们的想法很有道理,也就是说在加法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结果不变。你能用比较简洁的方法表示刚才发觉的运算规律吗? 生(甲):我认为用符号可以表示,两个数就用不同符号表示,比如用和,这个规律就可以这样表示:+ 生(乙):我用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师:你们能用字母尝试写一下吗? 生(丙):a+b=b+a 师:a、b各表示什么意思? 生:a表示前面的加数,b表示后面的加数。 师(板书):a+b=b+a 师:这道等式表示了加法中的一个重要的运算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加法交换律。 反思: 1、通过创设玩耍情境,让同学在玩耍中体会加法交换律,同学在愉悦
9、的氛围中熟识规律。 2、让同学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规律,一方面可以培育同学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让同学经受由数到符号的演化过程。最终通过沟通互动生成由字母表示的加法交换律。 3、整个过程以同学为主体,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同学,使探究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这样富有生气的课堂教学,必定有利于同学的进展。 交换律教学反思4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教学了加法的运算定律及其相关简便运算后学习的,同时为后面的简便运算的学习做铺垫。我主要分以下几个环节: 1、复习。我首先让同学共同回忆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实际上和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基本原理一样,只是所处的运算不同。我在教学中,就充分把握这一点
10、,引导同学利用旧知迁移新知,自主探究出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还进行了诸如“25,254,1258,205,”这样的口算题训练,其目的之一是通过这组口算题的练习,明确这些题目的共同特点是都是乘法运算,而且积是整十或整百或整千数,为后面运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奠定了基础,其目的之二是通过这一组乘法口算,揭示今日的学习内容。 2、探究新知。我主要是通过引导同学对主题图的观看,让同学探究解决“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和“一共要浇多少桶水?”这两个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并会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在此基础之上,再引导同学通过对两种方法的.比较,归纳总结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随后
11、还引导同学学会运用刚刚学到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育了同学学以致用的力气。 3、巩固练习主要引导同学经受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同学体验过程的同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如:在进行乘法结合律的教学时,放手不够,可以充分放手,让同学自主探究出规律,学会利用学过的加法结合律迁移进行新知的学习;教学语言还要留意精炼,有时还是宠爱重复同学的回答。 交换律教学反思5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老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也就是让我们老师要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依据同学实际,制造性地使用教材。依据这一指导思想我结合本班同学擅长动脑,乐于推理,勤于总结的特点,将教
12、材例1和例2合并成一节课开放学习活动。纵观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习问题的产生激发了同学的探究的欲望。 课堂上我从口算A、B两组竞赛题入手,让同学练习计算,比速度,让同学立即意识到算B组题的速度明显比A组题快,先声夺人,让孩子感受到简便算法的优越,接着老师引导:为什么B组题算得快,这其中蕴含哪些数学学问呢?这一问题立即激起了同学探究的欲望,学习问题的产生将同学自然带入到学习状态中来,激发了同学猛烈的探究欲望。 二、情境的创设发散了同学的数学思维。 教学新知前我让同学对课题“加法的运算定律”说说自己的理解,同学很自然地想到:我们今日要争论的是加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再由贴近同学的.生活情境引入
13、主题,让同学自由地提问,同学提出的问题多数是用加法解决的问题,不仅培育了同学发散性的思维,还能让同学提出的问题直奔主题,老师的引导做到了有放有收,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学法的指导体现了学问建模的过程。 数学课标指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应留意进展同学模型思想。本节课我留意“授之鱼”,更留意“授之以渔”。先是和同学一起学习了加法的结合律,总结出了四步学习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举出例子-总结归纳。建立这样的模型后让同学依据这样的方法开放自学活动。本节课的教学并不是仅仅让同学把握加法的运算定律,更重要的是要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育同学观看、分析、比较、概括的力气。整节课对同学有“扶”又“放”
14、,在教会孩子学问的同时,也教会了孩子的学习方法。这四步学习法对后续一些运算定律的学习,一些规律的推理和验证都用重要的意义。 四、以同学为主体制造性地使用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假如按教材的编排程序去学习是体现了学问的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但我觉得同学自学加法结合律有确定的难度,需要老师的引导才能学懂、学透,而加法交换律同学很简洁通过老师的“自学提示”开放学习,所以我大胆地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先领同学学习加法结合律,而加法交换律我放手让同学依据“四步学习法导学单”进行自学,同学的学习效果特殊好。课堂上做到了以学定教,立足于同学的学,立足于同学的终生学习和可持续性进展。 交换律教学反思6 在
15、加法运算律教学时,同学对这块学问不感爱好,有部分同学学习过此类学问,认为自己已经学习过了,把握了,可是作业做下来并不理想。如让同学依据算式推断用的是什么运算律,部分同学推断还不精确,只知道有些题目怎么做并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做?于是我把两课时的教学改成了三课时,重新梳理学问。 在学习乘法运算律时,我让同学自己先说说你认为乘法会有什么样的运算律?不管是已经学习过的还是其他同学(有加法运算律的基础)都能说出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看同学得意的表情,我问了一句:“那你知道为什么是ab=ba和(ab)c=a(bc)吗?”同学一个个的说理由,生1:“由于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
16、它们的积不变。”生2:“由于只是交换了两个乘数的位置,这两个乘数并没有发生转变,所以积不变。”再喊了几名同学理由都是差不多的,这时班上陈某某发言了,他说:“我把a看成1,b看成0,那么1乘0得0,交换位置后0乘1还是得0,所以ab=ba。”没想到他的发言竟然引起了全班的哄堂大笑,他不好意思的.坐下去了。可是我却做了一个和大家不一样的举动,我大声的说了一句:“特殊好!”其他同学有点闹不明白了,一个个看着我“他用举例的的方法证明白这个运算律是对的。其实在我们的数学学习过程中,经常在一系列的题目中发觉一些对这类题目的规律,我们就可以总结归纳,有些总结出来的对全部的此类的题目都适用,有些对一些题目适用
17、。以后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要学会观看,找到规律,总结方法。陈某某虽然没有总结规律,可是他用举例的方法从另一个方面来证明也是很了不起的。”我的一番话说的他很不好意思,可能我的话有很多同学都听不懂,但我就是想以此例告知同学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有一名同学依据前面学习加法时遇到的用加法交换律检验,想到了用以前学习乘法计算时的验算,交换乘数的位置再算一遍后得到的积是一样的来证明规律的存在。 课本中让同学在解决具体的情境中数学问题,引出一组算式,让同学初步理解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积不变,再让同学通过举例,经受分析、综合、抽象的过程,得出乘法交换律,并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的编排和加法结合律的
18、相像,引导同学经过小组争辩发觉规律。假如此课是在我以前教学,可能就如教材支配的同学经受这一系列的探究,发觉规律,然后让同学通过试一试巩固规律,特别是让同学用自己宠爱的方式去表达规律时,同学可能想到很多不一样的自己宠爱的方式,可是在这边的教学一点点都没有实现,由于大部分同学已经知道了用a和b的形式来表示。可是我在教学加法运算律时,依据我预设的上课,活动没有开展起来,课后我反思,是我没有考虑同学的实际状况,这边的同学在课前有多种途径去在上课之前接受学问,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大部分同学都已经被灌输了ab=ba等等之类的学问。同学在上课时就认为自己已经懂了,不用听了;而在以前的学校,同学没有这么多途径
19、,对于他们来说书上的学问就时新学问,他们学问的获得除了课前自己预习外,更多是在课堂上去探究,所以他们课堂上留意力集中,对规律的探究有更多的爱好,更能经受学问的形成和进展的过程。 在上课时由于同学的特殊状况,在总结出规律后,针对同学的把握状况,我没有消逝试一试,而是直接消逝两道题目让同学去进行竞赛,(15172和17(152)让同学观看后任选一题进行,看看谁做的快?大部分同学选了第2题,有个别同学选第一题但也用了运算律简便计算。竞赛完毕,我让同学汇报,问为什么你会选第一题,体会到把15和2相乘的优越性。 交换律教学反思7 加法交换律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同学已经把握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
20、的教学设计有意识地让同学运用已有阅历,亲身经受“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总结规律”这一探究过程,同时留意学习方法的渗透,为高班级的学习打下基础。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同学学习爱好。本节课以成语故事“朝三暮四”为切入点,吸引了大部分同学的留意力,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同学学习的爱好。同时,为同学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这样设计,让同学在欢快的氛围中主动思考,发觉规律,为举例验证埋下伏笔。 2、本节课让同学经受数学学问发生、进展和形成的过程,同时留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通过猜想、验证、类比、归纳,提升同学的理性思维,提高同学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力气。 交换律教学反思8 加法交换律是义
21、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班级下册P17:例1的内容。运算定律是本册书中的重点,也为以后的简便运算打下基础。 本节教学我利用同学的举例、观看、发觉、归纳,总结出加法交换律,环节设计合理,也激发了同学的学习乐观性。 在情境导入环节,我利用播放成语故事朝三暮四引起同学对新学问的求知欲。让同学从故事中找信息,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同学解决问题。从故事中得到3+4=7(个)和4+3=7(个)这两个算式。接着我说:“对,两种吃法不同,结果猴子每天吃到的栗子的总数量是同样多的。”这就是今日要争论的内容,加法交换律。 在探究规律环节,我利用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景图。让同学从情景图中找信息,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同学
22、解决问题。 依据同学回答板书:405696(千米)或 564096(千米)然后让同学说出这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同学回答,相同点是每组算式中有两个加数,而且两个加数相同,左右两边的加数的和相等。不同点是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然后问:“这两个算式的和相等,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同学从中回答,每组算式中有两个加数,而且两个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而得到4056=56+40这个等式。我接着问:“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调动了同学的乐观性。同学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同学回答: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假如用字母
23、a、b表示两个加数,则可以写成:a+b=b+a我问:“你能用自己宠爱的方式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吗”然后同学回答特别多,像甲数+乙数=乙数+甲数,+=+等等特别多。虽然有的式子不够完善,但充分说明同学已经把握了加法交换律。 在巩固练习环节,我设计了多种多样的练习题,先是基础练习,还有拔高练习,层层深化,同学学得也爱好盎然。 总结本节课,整节课环节紧凑,利用多媒体课件也节省了大量时间,有充分的时间练习。由于本节课内容不多,也很简洁,同学的留意力也很集中,同学发言乐观,所以也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同学也完成了学习任务。 但是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1、在巩固环节,我出示了三道加法算式,但是有的同学利用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交换 教学 反思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