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体积教案(优秀8篇).docx
《圆柱的体积教案(优秀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圆柱的体积教案(优秀8篇).docx(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圆柱的体积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虎知道为您精心整理了8篇圆柱的体积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 篇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同桌合作,测量、计算圆柱形物体体积的过程。 2会测量圆柱形物体的有关数据,能根据圆柱的高及底面直径或周长计算圆柱的体积。 3能与同伴合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能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 能根据学生自己测量的数据进行圆柱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给出圆柱底面周长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具准备 学生自
2、备的茶叶筒或露露瓶。 教学过程 一、测量茶叶筒的体积 1师:同学们,我们要想计算这个茶叶筒的体积,应该首先知道哪些数据? 生:茶叶筒的高,底面直径或半径。 师:很好,那么我们就来亲手量一量你们手里的圆柱体的各个数据,并计算出它们的体积。 学生同桌合作测量并计算。 2交流测量数据的方法和计算的结果。 3刚才同学大部分都测量的是茶叶筒的高和直径或半径,有没有测量茶叶筒的底面周长的?如果有,就说说是怎么测量和计算的。如果没有,就提示大家,如果给出了圆柱底面周长,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 生:利用周长先求出半径,再进行计算。 师:你们会不会测量茶叶筒的底面周长呢?如果已经忘记,就进行一下提示:在圆柱的底
3、面上做一标记,然后把圆柱体在直尺上进行滚动。或用皮尺测量。请大家实际测量一下底面周长,并进行计算,看看和刚才计算的结果是否一致。 二、巩固练习 1一根圆柱形水泥柱子,它的底面周长是6.28分米,高200分米,求它的体积? 2独立完成练一练的1-3题。 三、家庭作业 1练一练的第4小题。 2一个圆柱的的体积是141.3立方厘米,底面半径3厘米,它的高是多少厘米? 一根圆柱形钢材,截下2米,量得它的横截面的直径是4厘米,如果每立方厘米钢重7.8克,截下的这段钢材重多少克? 圆柱的体积 第三课时 容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探索容积计算问题的过程。 2掌握计算容积的方法,能解决有关容积的简单
4、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容积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利用体积公式计算保温杯的容积。 教学难点 计算容积所需要的数据是容器内壁的高、底面直径或半径,如何获得这些数据。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求下列圆柱的体积(口答列式)。 (1)底面积3平方分米,高4分米; (2)底面半径2厘米,高2厘米; (3)底面直径2分米,高3分米。 追问:圆柱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板书:V=Sh) 2复习容积。 提问:什么是容积?它与物体的体积有什么区别?我们是按什么方法计算容积的?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过圆柱的体积计算,知道了容积和容积的计算方法。这节课,就在计算圆柱体积的基础上,
5、学习圆柱的容积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读题。提问:这道题求什么?你能计算它的容积吗?请大家仔细看一下题目,解答这道题还要注意些什么?(统一单位或改写体积单位,取近似数)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怎样求的。同时注意是怎样统一单位和取近似值的。 2注意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的区别,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 1立方分米=1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3注意保温杯内壁的厚度应该减去几个才是内壁的直径,高应该减去几个厚度才是内壁的高? 4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三、新课小结 1提问:求圆柱形容器的容积要怎样计算?如果知道圆柱底面的半
6、径或直径,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2计算容积与计算体积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提高练习 把6个这样的保温杯倒满水,大约需要多少千克水? 注意大头蛙的话:1毫升水重1克。 五、巩固练习 1拿一个水杯,量出它的内直径和高,算一算这个水杯大约可以装多少水? 注意:如果给出水杯的外壁直径、杯壁厚度和高,怎么计算?(内壁就减两个厚度,高减一个厚度,因为水杯没有盖。) 2练一练1:求水杯的水有多少是求水杯的容积吗?水杯的高度与计算容积有关吗?需要用哪个数据来计算?(杯中水的高度) 3练一练第4小题。怎么钢管的体积? 1)钢管体积=大圆柱体积小圆柱体积 2)钢管体积=钢管环形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 篇
7、二 教学内容:P1920页例5、例6及补充例题,完成“做一做”及练习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即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怎么求。 3、复
8、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和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新课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把它们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 圆柱的体积教案 篇三 新课程观强调: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课程实施更多地应该是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一理念?本人结合圆柱的体积一课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片段一 师生共同探究
9、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对公式加以应用。师出示教材例4(苏教版第12册P8):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20平方厘米,高是1.5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由于课前学生已进行了预习,多数学生是按照教材介绍的解法来解答: 1.5米=150厘米 201150=3000(立方厘米) 师:这道题还有其他结果吗?(学生又沉入了深思)不一会儿,另外两种结果纷纷展现: 20平方厘米=0.002平方米 0.00211.5=0.003(立方米) 20平方厘米=0.2平方分米 1.5米=15分米 0.2115=3(立方分米) 师:为什么会出现三种结果? 经讨论,学生才明白: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将得到不同的结果。 片断二
10、 巩固与应用阶段,我将教材练习二中的一个填表题(表1)进行了加工组合呈现给学生这样一个表格(表2)。 表 1 表2 学生填表后,师:观察前两组数据,你想说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交流,最后汇报。 生1:两个圆柱的高相等,底面积是几倍的关系,体积也是几倍的关系。 生2:两个圆柱的高相等,底面积越大,体积就越大。 师:观察后两组数据,你想说什么? 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很容易说出了后两组的关系。 学生的表述尽管不是很准确完美,但已说出了其中的规律,而这个规律正是解答练习二第17、18题的基础,又为下一单元比例的教学作了提前孕伏。 片段三 教材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题:量一个圆柱形茶杯的高和底面直径,算
11、出它可装水多少克? 学生动手测量自备的圆柱形茶杯的有关数据并计算它的体积。 师:水的生命之源。人每天都要饮用一定量的水,请大家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计算自己每天需要饮用几杯水(自己的杯子)才能保证健康,并把自己对水的想法写下来,下节课我们再交流。 教学反思 精心研究教材是用好教材的基础 教材作为教学的凭借与依据,只不过是编者对学科知识、国家要求与学生进行整和思考的结晶。但由于受时间与地域的影响,我们在执行教材时不能把它作为一种枷锁,而应作为跳板编者意图与学生实际的跳板。因此,教学时,我们要精心研究教材,揣摩编者意图、考虑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利用教材。 1、挖掘训练空白,及时补白教材。编者在编写教材时
12、,也考虑了地域、学科、时间等因素,留下了诸多空白,我们使用教材时,要深入挖掘其中的训练空白,及时补白教材。片段一 中的例题教学,就挖掘出了教材中的训练空白,并没有把教学简单地停留在一种解答方法上,而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将得到不同的结果的道理,从而学会多角度考虑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找出知识联系,大胆重组教材。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结构,知识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在教学时不能只着眼于本节课的教学,而应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知识系统。片断二的表1仅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体积公式,此外无更多的教学价值,而重组后
13、的表2不仅实现了编者的意图,而且为比例的教学作了提前孕伏。走出了数学教学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点教学的误区。 落实课标理念是用好教材的关键 能否用好教材,关键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落实了新课标的理念。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再以学科为中心,而应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教材在编写时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要心里装着学生,使用教材前反复琢磨,怎样的教学才能符合新理念。前两个片段就突破了学科中心和知识中心,走向了学生中心。片断三在教材关注学生的基础上向深层发展不仅让学生动手测量,动脑计算,而且让学生在课外展开调查研究;不仅关注知识技能,而且关注了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对生命之源水的自我看
14、法)这一片断的教学,其价值就在于渗透了人文关爱。 学生获得发展是用好教材的标准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常常脱离教材,片面追求新课程的形式,而忽略了实质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每个学生在一节课的40分钟里获得最大发展应作为我们用好教材组织教学的追求。本节课紧扣教材,以本为本,着眼学生的发展,无论是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都获得了最大发展。 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圆柱体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
15、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教学开始首先出示了一个装了半杯水的烧杯,然后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准备投入水中并让学生观察:会发生什么情况?由这个发现你想到了些什么?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设计观察活动,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自主得出圆柱体积的定义,进一
16、步加深对体积概念的理解,并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提供研究方法。) 二、自主探究、 1、比较大小、探究圆柱的体积与哪些要素有关。 (1)、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体让学生判断哪个体积大? (2)、提问:“要比较两个圆柱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到将圆柱体放进水中,比较哪个水面升得高。 (3)、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自己比较底等高不等和高等底不等的两组圆柱的体积。 (4)、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汇报结论:当底等时,圆柱越高体积越大;当高等时,圆柱底面越大体积越大。即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找出决定圆柱体积的两
17、个因素,为学习新知识作铺垫,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大胆猜想,感知体积公式,确定探究目标。 (1)、再次设疑:如果要准确的知道哪个圆柱的体积大,大多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2)、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依据学过的知识,你可以做出怎样的假设?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圆柱平均分成若干小扇形体后应该也能够转化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圆柱的体积可能也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接着通过设计猜想的过程,充分运用学
18、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回忆了学习长方体体积时的实践方法和将圆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学生在如此丰富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就做到了心中有数,猜想的胆量就更大,假想的合理性就更强。) 4、确定方法,探究实验,推导公式。 (1)、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汇报:实验的结果与猜想的结果基本相同。 (6)、教师用课件演示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向学生明确圆柱的体积确实可以像计算长方体体积那样,用底面积乘以高。(课件出示) (7)、小结:要想求出一个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8)、学生自学第17页例4上面的一段话:用字母表示公式。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让学生
19、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探究推理能力,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准点: 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设想: 1、课前互动,我们做一个吹气球的游戏,让学生来对比气球变大后所占用空间的变化。在热烈的气氛中让学生感受物体的体积就是物体所占用空间的大小。 2、教学伊始我创设学具槽做圆柱学具这一睛境,让学生感知圆柱体积的概念,
20、再通过让学生给这4个圆柱学具排序这一问题设疑,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3、动手实践是学生体验的主要方式,合作交流是学生体验的有效途径。所以在教学中我为图形转化、猜想推理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三步曲:第一步:选择转化的方法。第二步:体验转化的过程、第三步:验证转化的结果。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交流、转化的活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历数学、体验数学。 4、用字母表示公式已经是学生很熟知的几何知识,因此我为学生提供了与圆柱体积有关的字母,让他们写出相应的公式并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引导学生发现公式与习题的联系,让他们对号入座。学生根据不同的公式进行计算,给4个圆柱学具排序。这样可以深入理解不同的条
21、件、不同的方法,同样可以得到圆柱的体积,在对比算法中掌握新知。 5、体积和容积这两个概念在五年级已经学过,学生会说意义,但是通过了解,学生并不是真正理解圆柱的体积和容积。所以我在第一次探究中安排了这样的环节,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区别圆柱的容积和体积。从形象到抽象建立圆柱的体积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二次探究则是加入表面积这一刚刚学过的内容,让学生在为3道选择问题的练习中达到区别体积、容积、表面积的目的,从而实现学习运用的最佳状态。 6、最后的思维训练是计算正方体中最大圆柱体的体积,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直观的认识,此题算法多样,富于启发地清晰揭示了知识的内在规律,使它和教学过程有机组合,把学习
22、延伸到实际,让知识在体验中生成。 7、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情景、思维方式的不同,对知识的学习也有独特的理解和感受。所以我让他们用今天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写成数学日记,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探究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质疑问难 师:老师这里有两个气球,(师从兜里掏出两个气球,将其中一个递给学生。)你试试把它们变大。(老师再把两个气球放回兜里。)为什么这个放不回去了?(因为其中一个的体积变大了。)看来它占据了很大的空间。教室中还有哪些物体占据空间? 师:这是一个制作学具的学具槽,想一想,它可以做出什么样的学具来? 生:圆柱学具。 师:是的。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圆柱 体积 教案 优秀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