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教学设计最新8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密度教学设计最新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密度教学设计最新8篇.docx(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密度教学设计最新8篇密度教学设计 篇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一节质量,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认识质量及其测量仪器,特别是学习使用学校实验室常用的天平是为后续各节的学习所准备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极其重要,与今后授课的内容相关密切,是基础性的一节,也是阶段性的关键点。所以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在第一章已经学习了一些工具的使用,对于天平这个工具的使用只要讲明白应该问题不大。学生的问题主要是生活经验不足,对于常见的物体的质量他们没有办法想象和了解,还有一些物质的尺度比较小或者比较大的话用基本单位来表示可
2、能存在问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了解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2、 通过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并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物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通过对天平使用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4、通过使用天平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突破方法 天平的使用主要通过教师的讲解使用方法,然后让学生去摸索,假如不这样做会产生怎么样的后果。 教学难点 质量的概念,托盘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突破方法 为突破难点,通过图片分析物体和物质的区别,然后引入质量的概念。
3、采用演示加分组实验法,并用探究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破本节难点。 教法学法 为了能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会学知识,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自主学习法、探究法和讨论法。通过自主学习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通过讨论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给上面的物体分类,并说出你分类的理由? 创设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教学 课堂总结 课堂练习 一、质量的概念 由学生的分类,得出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从而得出:我们身边的一切物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物质组成的 提
4、问:铁钉、铁锤都是同种物质组成的,但是物质的多少一样吗? 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 学生继续思考几个问题: 1、一块冰化成了水,所含物质的多少改变吗?(不考虑蒸发) 2、一个易拉罐被压扁之后,形状变了,所含的物质多少(质量)变了吗? 3、在宇宙飞船中,物体处于失重状态中。如果把地面上的物体带到月球上,带到宇宙飞船中,这个物体的质量会改变吗? 讨论得出结论: 冰块熔化成水, 状态变化了,组成物质的多少没有变。 易拉罐压扁了,形状变化了,组成物质的多少没有变化。 物块送入太空,位置变化了,组成物质的多少没有变化 总结: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变化而
5、变化。 二、质量的单位 1、国际单位 2、生活中常用单位 3、换算关系。 质量单位符号: 吨(t) 千克(Kg) 克(g) 毫克(mg)。 质量单位换算:1t = 1000kg 1kg = 1000g 1g = 1000mg 对常见物体质量进行估算 三、质量的测量 1、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托盘天平 托盘天平的主要结构 观察托盘天平的结构,并且对照书本的图记住各部位的名称。 2、常见的测量工具 四、课堂小结 五、练习 1、关于质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结成冰后,质量变大了。 B、铁块加热后,再打成铁片,质量变小了。 C、物理课本在南京和在南极时, 质量不 一样。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宇
6、航员若将一瓶密封的纯净水带到月球上,你认为这瓶纯净水的质量是增加了、减少,还是不变?说出你的判断根据。 练习册68页知识导航 布置作业 这样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通过观察、比较、到建立概念,不但使学生很容易理解,而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在观察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形成了分析、概括的能力。 通过学生的讨论思考,并结合前面的内容,这个难点很容易解决,并且学生都能理解,特别是对于到宇宙里质量也不变这种情况。 让学生自己总结这些比较简单的规律,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 单位换算是学生觉得很困难的一部分内容,可以先找几个简单的练习做一做,太难的话会打击学生的信心。 通过抢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物
7、体的质量,既提高了他们的常识,又为之后引入天平是准确测量的工具埋下伏笔。 让学生了解测量质量的工具有很多,在实验室主要使用的是天平 测量工具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图片学生能了解到多种多样的测量质量的先进的仪器。能感受到科学的神奇。 让学生对课堂学习有个总体的印象。 板书设计 6.1 质量 1、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符号(m) 2、结论: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3、质量的单位: 国际单位:千克(kg); 常用单位:吨(t) 克(g) 毫克(mg); 1、t =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2、质量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 3、托盘
8、天平介绍。 天平的使用步骤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 2、将游码移到0刻度线处。 3、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为止(哪边轻就往哪边调)。 4、左物右码。 5、读数=游码+砝码。 密度知识的应用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本节知识结构的总结、分析和评价,使学生对本节的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2)进一步的理解密度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知识结构的观察和分析,并自行得出评价标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加工、应用的能力。(2)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3)在理
9、解密度概念的基础上,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密度知识的了解,乐于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去探索其中的奥妙。(2)通过课外知识的引导,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结构评价标准2师生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适应3.建立密度的概念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主要教育目标 课题引入 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分辨物质种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观看作品 从学生的想法选择比较典型供大家思考,并对进行分析,总结。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信息的分析,加工能力。 分组讨论 通过先前的观看和思考,进行讨论。 提高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学会合作,交流。
10、 评价归纳 将感性的认识进一步的提升,形成知识结构的评价标准 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及如何用物理语言进行表达。 复习规律 重点突出密度是物质的物理属性加强密度性质理解,为其的应用打下基础 巩固练习通过密度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应用 利用几个问题,将密度公式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科学技术的探索意识。 总结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 知识的回顾 作业 制作自制量筒和天平,测量身边物体的密度 内容的进一步理解 (二)引入新课讲台桌上放着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一杯酒精师:1这里有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你
11、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2、说明你是怎么分辨的?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要分辨物质,就要知道并且利用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如颜色、气味、软硬,就是物质的不同的特性。根据这几种特性,利用我们的眼、鼻、手等感觉器官,就能将上面五种物质分辨出来。3、我们桌上放的两个物块,一个是塑料块,一个是铁块,外面涂有同样的颜色,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a、讨论与交流:(提出猜想)生甲:可以用比较质量大小的方法来区分,质量大的一定是铁生乙:难道一大块塑料一定比一小块铁的质量小吗?师: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生:提出猜想“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它们各自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能是相同的”b、设计实验
12、:分别选取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的铁块和塑料块(铁块和塑料块的体积分别对应相等),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直尺测出边长后,计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算出每个铁块和塑料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然后加以比较。c、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测出3个体积不同的铁块的质量与体积;1、测出3个体积不同的塑料的质量与体积;2、分别算出每个铁块和塑料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学生分组实验并将得到的数据填入书中p9的表格中教师巡迴检查、指导把收集到的证据整理后,填写在下表中:d、实验结论: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 (相同/不相同)的;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 (相同/不相同)的。3、建立概念:质
13、量有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所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特性。板书1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同种物质密度一般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不相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4、板书2密度的公式:r=m/v 其中r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5、板书3密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3,符号为kg/m3读做千克每立方米。密度的单位有时用克/厘米3,符号为g/cm36、密度的测量:师:在设计测量物体密度的时候,要测量质量和体积,测量质量的工具我们大家已经比较熟悉,下面和大家介绍一种测量体积的工具量筒(量杯)板书4量筒(量杯)的使用:观察量筒(量杯)的分度值使用
14、量筒(量杯)时,应使视线水平对准液面的凹面量筒也可测量一些小而不规则的固体师:请大家测量铝块密度的实验,把数据填入课本p10的表格中学生分组实验师:请大家把测的数据与课本p11的密度表中的数据比较,看看结果怎样?如果不同,请分析可能的原因。生:测的数据基本接近,出现的误差可能是由于用量筒测量体积出现的7、板书3密度的应用师:密度公式有什么用处呢?生甲:可以测量密度,从而用来鉴别物质生乙:可以用来计算不便于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的。8、巩固练习练习:请同学们想想,怎样鉴定这枚金戒指的真假?都需要测哪些量?各用什么仪器?解析:可以用天平测量质量,量筒测出体积。通过密度公式来计算密度,然后查密度表
15、对照金的密度。练习: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写道,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原是大禹治水时的一根“定海神针”,重一万三千五百斤,有二丈长短,碗口粗细。如果改用国际单位制,该棒的体积约为0.86m3,质量约为6750kg。你能猜出“如意金箍棒”大概用什么物质做成的吗?解析:已知质量和体积,可以根据密度公式求出密度,然后根据密度表查得“如意金箍棒”其实是铁做的9、本课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密度,通过实验和讨论,知道了密度也是表示物质物理属性的一个物理量,它表示的是单位体积的物质质量大小的差别,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密度来鉴别物质、可以用来计算
16、不便于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的10、 布置作业:p12-p13 1、2、3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道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单位; 2、会用密度公式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 3、学习根据器材设计实验及采用类比方法进行物理知识归纳的方法。 教具:天平、不同体积的石块、相同体积的木块和铁块、相同体积的两铜块、体积不同的两木块。有关密度知识的文献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铁比木头重,木头比棉花重,事实上是这样吗?任何理论上的说法都必须经过实验的验证才能成为真理,这里我们一起来通过实验研究这些说法的可信度,但老师今天上课前准备不够充分,
17、在所拿来的器材中只有天平,没有砝码,这里有两块体积相等的木块和铁块,怎样使用老师所提供的器材,比较它们的质量大小呢?请同学们设计一个方案。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组织评估,并依据学生提供的方案比较相同体积的木块和铁块,体积大的木块和体积小的铁块的质量大小,得出结论:铁比木头重的说法不一定是正确的。) 二、情境分析,提出猜想 师:哪么,在什么情况下方可肯定铁比木头重呢? (学生讨论得出猜想之一: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师:哪么,我们可以进一步猜想,不同体积的相同物质,质量是否相同呢?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是否相同呢? (学生进一步讨论得出猜想之二:不同体积的相同物质,体积大的质量大;猜
18、想之三: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相同。) 师:老师在课前,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请同学们根据这些器材,设计实验来验证我们的三个猜想, 三、设计方案,实验验证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由教师组织进行方案评估,然后由学生采用最合理的方案 进行实验,实验过程教师注意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四、查阅资料,得出结论 (教师了解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1、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2、不同体积的同种物质,体积大的质量大;3、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相同。然后肯定,这些结论是正确的,实际上这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前人忆经为我们总结出来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查阅资料,找到这种特性叫什么,是怎样定义的。
19、) 师:这种特性叫什么?是怎样定义的? 生:这种特性叫密度,定义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 五、类比分析,学习密度的公式及单位 师: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在速度学习中,对速度的定义与今天所学密度定义是否有 相似之处,如果有相似的地方,请同学们比较两个定义,尝试写出计算密度的公式,并根据公式得出密度的单位。 (学生相互讨论,然后得出密度的公式及单位。教师了解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讲 解密度单位的换算:1Kgm-3=10-3g/cm-3) 六、例题解答,巩固密度公式及单位应用 例题:一铁块的质量是1.97t,体积是0.25m3。铁块的密度是多大? (学生讨论并解答,教师提问并采用投影
20、或多媒体展示解答过程。) 七、巩固归纳 师:请同学们回顾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类比等方法,获得了哪些知识,然后归纳出来。 生、第一、我们知道了不同物质质量一般不同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叫密度,因此,密度的定义是: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第二、我们通过类比知道了密度的计算公式及单位,公式是:密度=质量/体积,单位是:Kgm-3,常用单位还有g/cm-3,两者的换算关系是:1Kgm-3=10-3gcm-3;第三,我们掌握了利用密度公式计算物质密度的方法,首先统一单位,然后应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师:今天我们又一次经历了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这次探究我们不仅获得了有关密度的基本知识,不进一
21、步理解了如何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并知道了一种物理学研究方法类比法,希望同学们注意,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进一步应用。 密度教案 篇四 (作者:曹广键) 教学目的 1.知道量杯和量筒的用途。会用量筒测液体的体积和固体的体积。 2.会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体积。 3.注意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 读量筒的刻度值。 教具 教师用:投影仪、量筒、量杯。 学生用:量筒、盛有盐水的烧杯、盛有清水的烧杯、细长石块、细线一根、托盘天平、法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重要特性。书中84页给出了20多种常见的不同状态物质的密
22、度值,它是前人用实验的方法测定出来的。在学习了密度知识的基础上,我们来学习测定固体和液体密度的方法。 板书课题:四、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提问:1.什么叫物质的密度?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 2.要测出某一种物质的密度,需要测出物质的哪些量?(结合测定石块密度和盐水的密度加以说明) 设疑:用什么仪器来测定盐水的体积和形状不规则的石块的体积呢? 解疑:教师出示量筒和量杯,指出它们都是测液体体积的仪器。 板书:1.量筒和量杯 用途:测液体的体积。 教师利用投影片,介绍量筒和量杯刻度线的区别。量筒的内径粗细均匀,简身上刻度线间的距离是均匀的。量杯的内径粗细不均匀,且上粗下细,所以,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密度 教学 设计 最新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