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第2册数学教案(全(优秀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第2册数学教案(全(优秀5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第2册数学教案(全(优秀5篇)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一 各位老师,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确定位置第1课时,苏教版第十册第二单元的内容。 教材分析:学生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学习了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已经获得了用自然数表示位置的经验。本册教材的确定位置将学生已有的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位置的经验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教材安排了2个例题,分3课时进行教学。我说的是第1课时的内容:第15页的例1,完成相应的练一练和练习三的第13题。 教学例1时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用不同的方式描述小军所在的位置,能清楚地介绍列、行的
2、含义和确定列、行的规则。 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三维目标: 1、能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并能联系生活实际,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方向与位置的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4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动一动。 课前我以游戏导入,规则是:老师面对着大家从左起,这是第一列、第二
3、列,依次往右数,请你记好你是第几列?从前往后数,这是第一排、第二排,依次往后数,请你记好自己是第几排? 教师说位置并对坐在该位置上的学生提出行动要求,这部分学生按要求做动作,其余学生判断。 (师:) 请二、三、四排的同学拍拍手!请一、三、五列的同学拍拍肩!请六、七、八排的同学摸摸头!请二、四、七列的同学向后面的老师挥挥手,大声问我快乐! 设计意图: 在生活中经常运用有关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所以课前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关的感性经验。这里就是要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复习已有的表示物体位置的有关知识,为本课的学习做铺垫,同时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个环节,猜一猜 首先,请同学们猜一猜,我说
4、一个位置,只要你认为自己可能符合条件就马上起立。 条件1:坐在第三列的同学!猜是谁?(无法确定,坐下,接着继续听条件。) 条件2:坐在第五排的同学!猜猜是谁? 然后,让站了两次这位同学来验证一下。谁能用一句话来介绍一下他的位置? 紧接着,我导入新课:其实,确定位置也很讲究方法的,今天我们就一块来研究如何确定位置。 (板书:确定位置)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切入,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应从两个角度确定位置,激发他们获取新知的欲望。 第三个环节,找一找 首先,我出示班级座位图的场景图。 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小青的位置表示出来,估计学生有以下几种表示法。 板书: 3列2排 第3组第
5、2个 (3,2) 第2排第3个 三2 32 然后,师生一起来优化方法:这么多的方法,哪种方法既清楚又简便? 接着,引导学生对数对初步产生感知,让学生看书上的导学语:其实,小青在第3组第2个可以用(3,2)这样的一组数对(板书;数对)来表示,数对是数学上统一用来表示位置的方法。我进行板书: (板书:)竖排叫列 横排叫行 紧接着,我设计了一个小小辩论台:数对(3,2)和(2,3)表示的位置一样吗? 这里我设计的小小辩论台,是让学生通过辩论,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口才,更展示了学生的思维的过程,()使学生在辩论中展示个性。课堂的情境做到了动静结合,让学生加深感知
6、坐标图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构新知系统,促学生成功学习。 最后,我以辩论会主席的身份根据学生的辩论过程小结:原来(3,2)表示的是第3组的第2个,而(2,3)表示的是第2组的第3个。所以说,一个数对表示的位置是唯一的,它只能表示一个位置。所以,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要用逗号隔开,两个数的外面要用小括号括起来。 整个环节的设计呈现了学生多种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头脑中原始的、粗浅的、局部的、零碎的经验进行调整、提升、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感悟等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操作的教学活动中,自主发现、探究、获取有关确定位置的知识,掌握表示位
7、置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坐标图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构新知系统。 第四个环节,练一练 练一练中的第一道是用数对表示,第二道是根据给出的数对说出表示的是第几列第几行,是对数对的基本理解、运用。 第五个环节,做一做 刚才,同学们根据两个数组成的数对,能很快确定位置。生活中有没有运用数对解决的问题呢?由此我将学生的思维带到生活中,请看练习三的题目。 首先,我们看第1题。要求学生:任意报出某个同学的名字,让小组内其他同学说说这个同学是在第几列第几行,并用数对表示。 然后,导入在我们的厨房里经常看到这样的图案,出示第2题,想想看用数对怎么表示呢?前后4人小组完成。 最后,让学生在第2题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完
8、成第3题。 这些练习的设计是想让学生利用学生熟悉的现实场景,安排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了解到这些方法不是单一的,有时也是随着事物的变化而产生变化的,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一位数除整百、几百几十的数,能比较熟练地笔算一位数除三位数。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和估算意识,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 复习过程: 一、基本训练 1、P15.1 出示口算题,学生先独立口算,再指名口算,并选择几题要求说出口算依据。 2、P15.2 分组练习,组织比较。
9、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评讲,归纳计算的注意点。 3、P15.3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组织评讲。 总结归纳:你在计算中发现了什么? 4、P15.4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 组织讨论:本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二、课堂练习 1、720是6的( )倍,它里面有( )个4。 2、根据4606784填写算式:76( )( )( ) 3、从300里连续减去6,减( )次正好是0。 4、如果没有余数的除法中,商除数余数128,被除数( )。 5、最大的一位数除三位数,余数最大是( )。 6、408是4的( )倍。 7、831是3的多少倍?9除927是多少? 三、全课总结 四、
10、作业:P15.13 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三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6465页)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课是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也就是学生在掌握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表示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的知识储备上,进行深入和拓展。教材在编排意图上秉承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的有机递进,体现层次性,彰现渐进性,为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做了有效的预设和安排。 3、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
11、之一; 2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亲历探索过程,亲尝收获快乐,从而进一步构建分数几分之一的实际概念;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受认识分数的生活价值和数学价值。 二、说教材 1、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 2、依据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前沿理论,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合理、有效地采用多媒体图、文、声三维动态呈现的优势,突破重点,化解难点。 三、说教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很好地诠释了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会学。基于以上理念,让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真正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
12、过程,进而能让学生提炼出有效的学习方法,感悟数学学习的生命价值,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说教学过程 (一)以境激请、导入新知 多媒体呈现猴王分桃的情境,教师以故事的形式叙述:花果山猴王给4只小猴分桃,猴王把一只桃分给4只小猴,但是分的大小各异,4只小猴不接受,没法,猴王只好重新分的一样多,小猴们才欣然接受。承接着故事,教师提问:小猴们为什么不接受第一次分桃的结果呢?(重点揭示平均分)第二次平均每只小猴分得这只桃的几分之几? 通过猴王分桃的情境,复习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表示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有效回馈,旨在调动学生的先前经验,寻找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到把一个整体平
13、均分的认知突破点。强调平均分是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进行必要的凸现和强化,能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互通的桥梁。 (二)互动探究、学习新知 变换多媒体呈现情境,以叹息的口吻叙述新情境:猴王为了避免再次出现分桃不均的场面,吸取了前面的教训,将一盘桃(4个)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一呢?将问题直接抛给学生,学生们都情趣高涨,跃跃欲试。此时,教师并没急于求案,而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分一分(用学具来分,用画图来分,用折纸的方法分等等)。接着,让小组讨论,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是其中的几分之几?怎样用一个分数来表示每只小猴分得的桃?让学生各抒己见。因为学生是在自己动手操作,实践感知的基
14、础上获得认识的,都说的头头是道。教师在点头嘉许的情况下,适时小结:把一盘桃(4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盘桃的四分之一。接着教师马上安排练习,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1的前两个填空,用分数表示,并能说说表示的含义。 这部分其实是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后,每份是一个物体的知识点内容的教学,通过学生合作探究,操作发现,让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逐渐抽象的认识,提炼出具体的表示方法,为后续的学习开辟了更宽广的空间。结合这个知识点,及时的练习,必要的巩固和强化,能有效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以调控下限的学习。 在基本练习之后,继续深入,来学习每份是几个物体的知识点。为了让学生更具有直观体验,教师跳出了猴王
15、分桃的多媒体虚拟情境,为学生准备了一些实物(9个小正方体,4个苹果,8枝铅笔),让学生来平均分一分。以小组的形式来展开,并思考:你把这些物体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个物体?你能用分数表示吗?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展开探究,你分我摆,你数我记。当然,我们不排除学生仍然把这些物体以一个一份的形式来分,我们教师就要发挥巡视指导的作用,让学生的合作探究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在一定时间之后,全班交流,学生上实物展台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情况。在此之间,教师可以作出合理的筛选,既选一、二个分得比较合理的来引领学生的思维,形成公识,达成一致,又选出分得不合理或者不成功的例子,让学生进行个人自诊和全班会诊,找出存在的问题,教
16、师适时点拨和引导,去伪存真,和全体同学共同发现: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与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联系和区别。继而完成想想做做1中的剩余两空。 这部分知识点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分数的意义: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分就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每份是几个物体),通过学生的合作探讨,互动交流,使学生从具体的实物中得到感悟,从操作中获得认识,从现象中发现本质,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综合练习、有效反馈 1、完成想想做做2(用分数表示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和想想做做3(每个图里填上它上面的分数),并进行全班汇报交流。 此练习是为了对学生学习的新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巩固强化,及时
17、反馈存在的问题,针对2、3两个练习,教师要做好排查,能发现情况,事实点拨,有效补救。 2、拿一拿 一堆小棒12根,请分别拿出这堆小棒的1/2和1/3. 这题是新知识的有效运用,先让学生说一说,所要拿的分数所表示的含义,根据这两个分数的意义,来具体分一分,拿一拿,并说一说,分别是几根。之后,可对这题进行提升,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并比较拿的这几个不同的分数,发现了什么规律?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开放的练习,给学生充分探索的空间和展示的机会,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首先让学生谈谈学习本课后的具体收获,从结合自己的学习过程到所获得的知识等方面谈出自己的体会。接
18、着,让学生观察我们身边的物体,能用学到的知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来说一说,我们身边的分数吗?(学生可以把我们的课桌,作业本,以及我们的同学等等看最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 必要的总结,加深学习的印象,让学生在知识、情感、能力方面都有收获的体验,同时,让学生自己造分数,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审视我们显示的生活世界,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做到学用结合。 五、说板书设计(略)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最新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理解圆柱和圆锥的形成与面的旋转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9、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联系生活,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用具: 长方形、圆形、圆形铁丝圈、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的小旗,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的模型。 教法选择: 与数学规律、计算等知识一样,“数学概念”在担负“思维基本形式”这一角色的同时,其本身还有待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去提炼和组织,创造重现的“知识体”。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20、,主要结合教材内容,通过观察、操作、启发等方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建立表象、在实践中探究新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寓课堂于生活,移生活于课堂,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学法选择: 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我尽力体现出做中学、学中做、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的思想,让学生在观察、交流与实践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牢固建构起“点、线、面、体”的知识体系。 教学流程: 一、活动感知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动的世界里,风吹树梢动,鸟儿飞翔翅膀动、就连我们的血液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跳的,其
21、实我们的数学世界也正因为有了动而变得丰富多彩。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两种运动?(平移和旋转)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平移和旋转在图形世界里究竟有着怎样重要的作用。(出示课件) (一)点的运动 (1)出示流星图提问:如果把一颗流星看做一个点,当它划过黑暗的夜空,流星的运动是平移还是旋转?划过时形成的图形是什么?(板书:点 平移 直线) (2)出示自行车图提问:将自行车后轮支架支起,在后轮辐条上系上彩带。转动后轮,观察彩带的运动时平移还是旋转?车轮转动形成的图形是什么?(板书:点 旋转 曲线。) 师小结并板书:点动成线。 (二)线的运动 闭上眼睛想一想:我们拿起一根木筷子分别做平移和旋转运动会形成什么图形呢
22、?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并板书:线动成面。 追问:看看下面的直线做什么运动?形成了什么图形? (三)面的平移 师:看来点动成线,线动成面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如果把我们的数学书看成是一个长方形,让它平移,你能发现什么? 小结:长方形 平移 长方体 质疑:如果让它旋转呢? 揭示课题:面的旋转 (设计意图:本着“数学回归生活”的理念,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二、合作探究 (一)面的旋转 师:课前,每位同学都用纸片和小棒分别做成了长方形、半圆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形状的小旗,如果快速旋转小棒,纸片旋转后分别会形成什么图形呢?请你先自己想一
23、想,然后旋转小棒进行观察,并完成课本第2页的第3题。 1、学生活动。 2、交流结果。 3、课件动画演示圆柱、圆台、球、圆锥的形成过程,验证学生结果。 4、师小结并板书:面动成体。(不同的平面图形可以旋转成相同的立体图形,同一个平面图形却能旋转出不同的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观察图形旋转前后的变化,不仅加深了对“面动成体”的认识,更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 5、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面动成体”的例子。 6、课本第2页“找一找”:请找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 (二)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 师:生活中,我们常常能见到圆柱和圆锥,下面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它们。你想有关圆柱、圆锥
24、的那些知识呢?(哪几部分组成,有什么特点) 课件出示小组活动内容:利用圆柱、圆锥的实物,通过看、滚、剪、切、摸、量等方法,看看圆柱、圆锥各有什么特点?并把你的想法和伙伴进行交流。 学生汇报。 圆柱:有上下两个圆形的平面。(板书:底面)通过剪切重合上下两个面,发现这两个底面是大小完全相同的两个圆。通过滚、摸等活动,发现圆柱有一个曲面叫侧面。(板书:侧面)用尺量出圆柱上下一样粗,与前面旋转形成的圆台不一样。而且上下两个地面之间距离一样,这叫圆柱的高(板书:高)。 小结:圆柱有无数条高,且高的长度都相等。 圆锥:上面有一个尖尖的点(板书:顶点)下面只有一个圆形的平面叫底面。(板书:底面)圆的圆心正好
25、对着上面的顶点。从圆锥的顶点到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板书:高),顶点到边缘的线长不是高,圆锥只有一条高。圆锥的侧面也是一个曲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质疑: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并通过看、滚、剪、切、摸、量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强化图形表象,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应用提升 1、 辨一辨:下面物体中哪些部分的形状是圆柱或圆锥? 2、写一写:写出下面图形的名称,并标出底面直径和高。 3、连一连:转动后会形成怎样的图形? (设计意图:夯实基础知识,加深对圆柱、圆锥的认识,提高学生辨析、
26、理解能力。) 4、新兴包装厂为底面直径8厘米,高20厘米的“露露”花生奶做包装盒,将12罐花生奶放在一个包装盒内,你打算怎样设计包装盒,这个包装盒的长、宽、高至少各应是多少? (设计意图:利用一题多解的形式,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四、总结反馈 1、今天大家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些数学问题? 2、我们是怎样研究这些学习问题的? (设计意图:巩固深化本节课知识,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并且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板书设计: 面的旋转 点动成线 线动成面 面动成体 苏教版小
27、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最新 篇五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能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方法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培养学生猜想与验证、观察与概括的能力。 4、让学生经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收获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投影片、练习纸 三案设计: 学案 一、自学质疑 探究任务一 比例的意义 1、投影出示几组比,让学生写出各组的比值,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案 一、回顾旧知、孕伏新知: 1、谈
28、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比的许多知识,说说你已经知道了比的哪些知识? (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能很快算出下面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吗? 2、 师板书题目: (1)4:5 20:25 (2)0.6:0.3 1.8:0.9 (3)1/4: 5/8 3:7.5 (4)3:8 9:27 评析:开门见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方便快捷,循序渐进,为新课做好准备。因为这些题目还要用到,所以不惜费时板书有效的呈现方式 二、丝丝入扣,深挖比例的意义 (一)认识意义 1、 指名口答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在比例下方写上比值。 师问:你们有什么发现吗?(三组比值相等,一组不
29、等) 2、是啊,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4:5=20:25 师:最后一组能用等号连接吗?为什么?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一些式子就叫做比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比例(板书:比例) 评析:通过口算求比值,不经意间学生就有了发现,有三组式子比值相等,一组不等,如行云流水般引出比例。有效的课堂教学,就需要像这样做好新旧知识的完美衔接。 3、同学们想研究比例的哪些内容呢? (生答:想研究比例的意义,学比例有什么用?比例有什么特点) 4、那好,我们就先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到底什么是比例呢?观察黑板上这些式子,你能说出什么叫比例吗?
30、(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抓住关键点板书:两个比 比值相等) 同学们说的比例的意义都正确,不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 板演: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学生议一议,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5、质疑:有三个比,他们的比值相等,能组成比例吗? 评析:比例的意义其实是一种规定,学生只要搞清它“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本环节让学生先观察,再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比例,学生都能说出比例意义的关键所在两个比且比值相等,教师再精简语句,得出概念,注重了对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总结得出概念之后,教师没有嘎然而止,而是继续引导学生
31、议一议,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认识比例,加深了学生对比例的内涵的理解。让学生像一个数学家一样真正经历知识探索和形成的全过程,无时无刻不享受成功的快乐! (二)练习 1、投影出示例1,根据下表,先分别写出两次买练习本的钱数和本数的比,再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明确:根据比例的意义可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完成练习纸第1题。 一辆汽车上午4小时行驶了200千米,下午3小时行驶了150千米。 (1)分别写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2)分别写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的比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评析:这
32、两道练习题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又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环节,一学生对于“为什么”设计到了正反比例的知识,教师也不失时机予以评价,不但使该生兴致勃勃,也引得其他学生投来艳羡的目光,生成地精彩! 3、刚才我们先写出了比,然后再写出了比例,你觉得比和比例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归纳出:比例由两个比组成,有四个数;比是一个比,有两个数) 4、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板书出示: 4 : 5 前项 后项 (2)板书出示:4 : 5 = 20 : 25 内项外项 (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课件出
33、示:4/5=20/25 评析:由练习题中先写比、再写比例,自然引出比和比例的的区别,再由比的各部分名称到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环环相扣、自然流畅、一气呵成。 5、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比例的意义及其各部分名称,也知道了比例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大家有兴趣吗? 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投影出示: 你能运用3、5、10、6这四个数,组成几个等式吗?(等号两边各两个数) 2、 独立思考,并在作业本上写一写。 学生组成的等式可能有:105=63 或10:5=6:3;35=610或3:5=6:10;3:6=5:10;56=310 根据学生回答,
34、师相机引导并板书: 310=56 3:5=6:10 3:6=5:10 5:3=10:6 6: 3=10:5 3、 引导发现规律 (1)还有不同的乘法算式吗?(没有,交换因数的位置还是一样) 乘法算式只能写一个,比例却写了这么多,这些比例一样吗?(不一样,因为比值各不相同) (2)那么,这些比例式中,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仔细观察,你能发现比例的性质或规律吗? (3)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评析:“运用这四个数,你能组成几个等式”,不同的学生写出的算式各不相同,也会有多少之别,这里充分发挥交流的作用,让每一个学生的思考都变成有用的
35、教学资源。考虑到直接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会有困难,教师作了适当的引导,通过乘法算式和比例式的横向联系,让学生在变中寻不变,从而探究出性质。 4、验证猜想: 师:这是你的猜想,有了猜想还必须验证。 (1)请看黑板上这几个比例的内项的积与外项的积是不是相等?(学生进行验证,纷纷表示内项积等于外项积) (2)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师巡视指导。 师:有一位同学也写了一个比例,他认为这个比例的内项积与外项积是不相等的,大家看看是什么原因? 板书:1/2 1/8 = 2 8 众生沉思片刻,纷纷发现等式不成立。 生:1/21/8 = 4,而 28 =1/4,这两个比不能组成比例。 师:看来刚才发现的规
36、律前要加一个条件在比例里(板书),这个规律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评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事例,要求他们多方面验证,从个别推广到一般,让学生学会科学地、实事求是地研究问题。 5、思考4/5=20/25是那些数的乘积相等。课件显示:交叉相乘。 6、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写了一些比例式,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再验证) 及时总结评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而且可以让他们感受创造的快乐,树立学习的信心。尤其是教师的评价:科学家也是这样研究问题的!更给了学生无上的荣耀! 四、反馈提升 完成练习纸2、3、4 附练习纸:2、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下来,并说说判
37、断的理由。 14 :21 和 6 :9 1.4 :2 和 5 :10 让学生明确可以通过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两个途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判断下面哪一个比能与 1/5:4组成比例。 5:4 20:1 1:20 5:1/4 4、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1.5:3=( ):4 12:( )=( ):5 评析:习题的安排旨在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第4题中第题属于开放题,答案不,意在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的“变”与“不变”的美妙与统一。 五、课后留白 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人高1.5米,影长2米;树高3米,影长4米。 (1)人高和影长的比是( ) 树高和影长的比是( ) (2)人高和树高的比是( ) 人影长和树影长的比是( ) 你有什么发现? 为什么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两个不同物体高度与其影长的比可以组成比例?请大家课后查找有关资料。 设计意图:数学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能更好地检验数学学习的成色!“带着问题离开教室”是新课程的理念,没有完美的课堂,缺憾不失为一种美! 六、全课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最后的机会仍然给学生,学生通过清晰的板书总结的很到位) 25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