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8篇】.docx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8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8篇】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各种目标物影子长度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主动探索掌握影子长度与目标物实际高度之间的比例关系,并能学以致用,解决大树、旗杆、高楼等物体有多高的问题。 2、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同一地点,同时测量长度不同的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教学难点: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大树有多高”之类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前测量数据,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2、: 一、预习导学 1、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看段小视频。 2、师:同学们,物体的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呢? 3、师:所形成的影子的长短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班班通出示图片,学生观察、交流、汇报。) 4、师:那么物体的影子长度和物体的高度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一下。(板书课题) 二、新课探究 1、探究两根长度相同的竿的影长。 (出示视频)学生记录数据。 师:通过同学的测量,同时同一地点测量两根长度相同的竿,影长有什么关系? (生分析数据,汇报)结论: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量相同长度的竿,影长是相同的。 2、探究两根长度不同的竿的影长。 (出示视频)学生记录数据 师:
3、通过测量,同时同一地点测量两根长度不同的竿,影长有什么关系?(生分析数据,汇报) 结论: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量不同长度的竿,影长是不相同的。 3、探究竿长度与影长之间的关系。 (出示表格)1号2号3号4号竿长/cm 影长/cm竿长与影长的比值 要求:竹竿长与影长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小组合作完成)观察比较:比较每次求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思考,交流,汇报)结论: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长度的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同的。 4、验证结论师:刚才发现的结论正确么?如果是正确的,老师课前还准备了5号竿,同学们运用所发现的结论,计算一下5号竿的竿长。 (出示视频,学生记录数据,计算) 三、当堂练习
4、 1、在上海中心大厦测得其影长为158米,同时测得一根竹竿的长为180厘米,影长为45cm,那么长海中心大厦的高为多少米? 2、早晨在校园里测得一棵梧桐树的影长为37。5米,同时测得一根竹竿长2米,其影长为3米,这棵梧桐树高()米? 3、在学校的操场上,有一棵大树和一根旗杆,若此时大树的影长6m,旗杆高4m,影长5m,求大树的高度? 四、你知道么?约公元前600年,泰勒斯从遥远的希腊来到了埃及。在此之前,他已经到过很多东方国家,学习了各国的数学和天文知识。到埃及后,他学会了土地丈量的方法和规则。他学到的这些知识能够帮助他解决这个千古难题吗?他苦苦思索着。有一天,当他看到金字塔在阳光下的影子时,
5、他突然想到办法了。泰勒斯仔细地观察着影子的变化,找出金字塔地面正方形的一边的中点(这个点到边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并作了标记。然后他笔直地站立在沙地上,并请人不断测量他的影子的长度。当影子的长度和他的身高相等时,他立即跑过去测量金字塔影子的顶点到做标记的中点的距离。他稍做计算,就得出了这座金字塔的高度。 五、课堂总结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二 教学内容:教材6061页内容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一些测量活动,掌握简单的室外工具测量和估测的方法,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1、学习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 2、学会步测和目测,体验步测和目测的价值。
6、 教学准备:卷尺、测绳、标杆 一、认识测量工具 教师播放农民在平整土地;工人在兴修水利、建造房屋时进行测量的场景。 师: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这些场景?你知道测量的工具有哪些? 教师说明:测量土地时要用到标杆、卷尺、测绳等工具 二、测量方法研究学习 1、利用工具实际测量 师:如果要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可以怎样来测量? 教师小结:测量较近的距离,可以用卷尺或测绳直接量出 师:如果要测量学校操场跑道的长度应该如何来测量?测量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演示“实际测量”) (1)两个人先在A点和B点各插一根标杆; (2)第一个人在A点指挥,第三个人把另一根标杆插在C点,使它和B点的
7、标杆同时被A点的标杆挡住; (3)用同样的方法再把另一根标杆插在D点 (根据测量距离的长短来确定分段测量的段数) (4)把所有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定出了一条直线 测定直线以后就可以用卷尺或测绳逐段量出所要测量的距离了 2、步测和目测 (1)步测 师:你知道1步的长度如何测量吗? 组织学生学习书本上的内容,明确测量方法。 提醒学生在实际进行步测时,要注意迈步均匀,防止步子忽大忽小,向前走时尽量保持直线进行。这样测量出来的结果相对准确些。 教师演示1步的长度:从后脚尖到前脚尖的距离 教师演示步测的过程:先量出几十米的一段距离,用均匀的步子沿直线走上3、4次,记好每次走的步数,然后再算出平均每次走的步
8、数,再算出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2)目测 师:你现在能不能坐在座位上估算一下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 师:这种只用眼睛来估量一段距离的方法叫做目测 教师出示图片“参照图”,帮助学生练习目测 教师说明:目测时容易受地形的影响,如在开阔地,容易把距离估测的偏短,而在狭长的地方又容易把距离估测的偏长。 三、实践活动 1、测定直线 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分组按照课前分别指定的两点之间测定直线,在地面上画出直线,并量出两点间的距离。 2、步测 (1) 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平均步长 A:先在操场上量出一段距离(如50米):让学生反复走3次,并要求记下自己每次所走的步数,填在表格里。 B:指导学生依次算出走50
9、米的平均步数,以及自己的平均步长。 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可以让学生交流每个人步测的平均步长,总结身高高的学生通常平均步长一些,身高矮的学生平均步长相对短一些。 (2) 步测学校操场的宽 可以让学生先走一走,并记下所走的步数,然后根据自己的平均步长算出操场的宽。 结合天天练P38页的实际测量,可以组织学生测量篮球场的长和宽。 (3) 比较步测和工具测量的结果。 用工具测量操场的宽,并将用工具测量的结果和步测的结果进行比较。 3、目测 教师先测定50米的距离,每隔10米插上标杆,估计10米、20米、30米各有多长,然后拔掉标杆,根据指定的目标练习目测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
10、获? 你知道步测和目测与利用工具测量有什么区别? 总结:在缺乏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要求无需很精确时,可采用步测或目测 课堂作业:完成天天练38页内容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即VSh。 2、复
11、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6题求体积部分,并指名板演。 二、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三第4题。 学生独立练习,强调选取有用信息,培养认真审题习惯。 2、练习三第5题。 (1)指导学生变换公式:因为VSh,所以hVS。也可以列方程解答。 (2)学生选择喜爱的方法解答这道题目。 3、练习三第10题。 指名说说解答第10题的思路:根据两个圆柱的底面积相等这一条件,先求出其中一个圆柱的底面积。利用这个底面积再求出另一个圆柱的体积。 4、练习三第8题。 (1)学生读题后,指名说说对题意的理解:求减少的土方石就是求月亮门所占的空间,而月亮门所占的空间是一个底面直径为2米,高为0.2
12、5米的圆柱。 (2)在充分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练习三第9题 (1)学生独立审题后完成。 评讲:要怎样才能判断出800ml的果汁够倒三杯吗?必须先求出什么?怎么求?(需先求出圆柱形玻璃杯的容积,用公式VSh) 5、练习三第11题。 此题既可以用外圆柱体积减内圆柱的体积,也可以用圆环的面积乘高。 (3)三、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中未做完的习题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特别关注 练习三第4题,在教学中必须应该特别关注。 关注理由: 1、有多余条件,是培养学生收集有用信息的契机。 这道题中出现两个圆柱体的高,分别是花坛的高0.8米和花坛里面填土的高0 .5米。学生该如何合理做出选择呢,关键要
13、通过问题来思考。因为问题是求“花坛中共需要填土多少方”,所以应该选用“填土的高度是0.5米”这条数学信息。 在课堂中,我还要求学生思考,如果要用上“0.8米”这个条件下,可以怎么改变问题。有的学生说“可以问花坛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还有的同学说“可以求花坛中空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通过这样的训练,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提升他们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有容易忽视的条件,是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契机。 一般习题中的数据是用阿拉伯数字呈现,可这道题的问题是求“两个花坛中共需要填土多少方”,这里隐含着一个极易被学生忽视的数据“两个”。其实,配套的插图中也明显绘制出了2个花坛,但在做
14、题中许多学生仍旧会出错。所以,应抓住此题,培养学生良好审题的习惯。如在做这类习题时,建议首先将单位圈出来,以确保列式时单位统一。还可以将问题划横线,以提醒自己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等。 学生巧解 巧求削去部分的体积 今天,全班同学做这样一题:一块长方体木块体积是20立方分米,它的底面为正方形,边长为2分米。现在,将它削成一个的圆柱体,求削去的部分是多少立方分米? 我因为做得既对又快,最终获得全班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对比,我发现自己的方法比同学们巧妙。 同学们的解法是先求长方体的高(即圆柱体的高),用20(22)=5分米,然后求圆柱体的体积,列式为3.14(22)25=15.7立方分米,最后求削
15、去部分的体积是2015.7=4.3平方分米。 而我在做这一题时,想起上学期在正方形中画的圆,圆的面积占正方形面积的157/200的结论。因为直柱体的体积都可以写成底面直径乘高,而长方体和削成的圆柱体高相等,所以削成的圆柱体体积也应该是长方体体积的157/200。所以直接用20(1157/200)也等于4.3立方分米。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四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情况分析(学科特点与班级情况“个性”的分析) 智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来自服务半径“三村一段”,学生的基础成绩都比较好。该班级学生经过半年的共同学习生活,已经形成了勤奋学习、积极向上、团结友爱、关心集体、尊敬师长的良好道德品德;他们已
16、经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学习比较刻苦,成绩比较稳定。 二、总的教学目的要求: 1.让学生联系对百分数的理解,认识扇形统计图,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能根据扇形统计图所呈现的信息提出或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和简单推理,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以及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优秀8篇 六年级 数学 下册 教案 优秀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