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学习环境评估:评估什么和如何评估.doc
《智慧学习环境评估:评估什么和如何评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慧学习环境评估:评估什么和如何评估.doc(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龙源期刊网 智慧学习环境评估:评估什么和如何评估作者:周东岱 孙聘 于伟来源: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03期摘要:智慧教育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境界,正在引领教育的创新发展和深刻变革。纵览当前智慧学习环境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在模型构建、教学模式应用、学习空间重构、教育教学变革等方面,对智慧学习环境中“智慧”的探讨主要停留在技术的层面,而将蕴含于人内在的“智慧”摒弃在研究之外。智慧学习环境中的“智慧”应该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物的智慧”和“人的智慧”,只有凸显这两者的智慧性,才是智慧学习环境高级于以往学习环境的关键和核心所在。因此对智慧学习环境进行评估时,既要评估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等物的智慧
2、,也要评估教师、学生、共同体等人的智慧。其中物的要素的智慧性主要体现在软件系统的性能指标上,而人的要素的智慧性则不仅体现在德行上,还体现在才能上。在对人的智慧进行评估时,还应该充分考虑技术和社会发展等因素对教师和学生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借鉴国际最新的研究成果,如借鉴“技术-教学-学科知识”(TPACK)框架测量教师的智慧,借鉴智慧发展量表、21世纪学习框架等来测量学生的智慧体现。总之,在对智慧学习环境进行真实评估时,既要遵循评估的参照维度,也要结合具体学科的特殊性进行灵活地调整。关键词:智慧教育;智慧学习环境;评估问题;评估对象;评估方法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3、-5195(2017)03-0026-09 doi10.3969/j.issn.1009-5195.2017.03.004一、文献回顾及问题提出当前,智慧教育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境界,正在引领教育的创新发展和深刻变革(黄荣怀,2014)。从学界对智慧教育的探讨来看,与以往的教育类型及方式相比,智慧教育的“智慧”核心主要体现在智慧学习环境构建及其应用上,这正是教育技术学科的优势所在,即关注技术的灵巧(Smart)之于教育所带来的智慧(Wisdom)提升。诚如祝智庭教授等(2012)所言,智慧学习环境是以适当的信息技术、学习工具、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为支撑,科学分析和挖掘全面感知的学习情境信息或者
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学习数据,以识别学习者特性和学习情境,灵活生成最佳适配的学习任务和活动,引导和帮助学习者进行正确决策,有效促进学习者智慧能力发展和智慧行动出现。当然,智慧学习环境也分为不同的层面:如智慧地球、智慧国家、智慧生态系统等宏观层面,智慧城市、智慧校园等中观层面,以及智慧课堂、智慧教室、智慧学习空间等微观层面。不同层面关注的环境架构、智慧技术、学习样态、分析技术、评估标准并不相同。本研究主要聚焦于微观层面的智慧学习环境及其评估研究。在微观层面的智慧学习环境研究方面,不同学者立足于不同的视角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研究。祝智庭等(2012)从设计者视角提出智慧学习环境作为智慧教育的技术支
5、撑,具有减轻学习者认知负载、拓展学习者的体验深度和广度、增强学习者的学习自由度与协作学习水平、为学习者提供最合适的学习扶助等四个方面的价值期许。刘俊(2013)从推进智慧教育环境实现的角度探讨了智慧教育环境系统的功能架构、评估框架和实现方式,其中功能架构包括教学空间和学习空间,评估框架涉及学习者、教师、资源、设备、工具和学习活动6个要素,实现方式主要从情境感知和学习元方面进行设计。赵秋锦等(2014)从构成要素视角提出了智慧教育环境的系统模型。该模型以智慧教育共同体(包括教学者、学习者和管理者)为中心,利用各种智能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等)构建智能空间(包括物理情境、社会情境和网络情境),以期
6、为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智慧化条件(包括智慧工具、资源和服务)。唐烨伟等(2014)从构建方法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角度提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构建的方法,总结出智慧课堂与教学融合经历了四个层面的应用,并指出要完成最高层次智慧课堂的构建,需要做到四步:一是系统剖析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二是从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思考问题破解的思路;三是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构思最佳的学习过程;四是按照整合点的需要研究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及信息化支撑环境。陈卫东等(2012)从未来课堂构建的角度提出未来课堂不仅是一个智能化的学习空间,还体现出对课堂主体教与学活动支持的智慧性,这种智慧性集中表现在技术、环境、资源
7、和服务等层面。张春兰等(2016)也从理论层面探讨了智慧教育视野中未来学习空间的重构问题,指出智慧教育蕴藏着技术支持的认知发展和德性追求的双重含义,旨在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而学习空间为学习者的实践活动提供了物理空间并创造特定文化对其进行善意干预。未来学习空间应是智慧型的“研创室”。谢幼如等(2016)从实践视角探讨了智慧学习环境下学生科学探究心智技能的培养,提出小学生科学探究心智技能形成的“五段论”,并构建出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生科学探究心智技能训练模式。准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式在提升科学探究元认知技能、发展学生科学探究思维、强化科学探究活动知识等方面效果显著。综上所述,当前学界对智
8、慧学习环境的研究展现出多样化的视角,主要聚焦在智慧学习环境的模型构建、教学模式应用、学习空间重构、教育教学变革等方面,而对智慧学习环境的评估却鲜有研究。事实上,智慧学习环境的评估是重要的研究向度,不仅有利于指引智慧学习环境的构建,而且与智慧学习环境的设计密切相关,还有利于促进置身于智慧学习环境中的人的智慧的发展。有鉴于此,笔者将研究问题进一步聚焦为探讨微观层面智慧学习环境的评估问题。在对智慧学习环境进行评估之前,我们有必要再次审视技术之于教育的价值以及智慧学习环境评估中智慧的内涵。当前学界对智慧学习环境的研究,本质上揭示的仍是技术对教育是否促进的问题,对“智慧”的探讨仅仅停留在技术的层面,或者
9、说是机器智能的层面,而将蕴含于人内在的“智慧”摒弃在研究之外。笔者认为,智慧学习环境中的智慧应该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物的智慧,主要指各种物理或虚拟环境中的技术/工具、资源/内容等能够因应师生的学习需求和过程而表现出自适应和自组织的特性;二是人的智慧,主要指个体在其智力与知识的基础上经由经验与练习习得的一种德才兼备的综合心理素质(汪凤炎等,2015),其不同于物的智慧的典型特征是具有创造性和道德性。因而在各种智能技术与人越来越走向融合的智慧学习环境中,对智慧学习环境的评估可以从物的智慧和人的智慧两个方面来进行。二、评估什么:智慧学习环境的评估对象要对智慧学习环境进行评估,首先要弄清楚评估什么
10、的问题。从已有研究来看,智慧学习环境研究基本都是围绕要素构成来开展的,如刘俊(2013)提及的智慧学习环境包括学习者、教师、资源、设备、工具和学习活动6个要素;赵秋锦等(2014)在总结各种学习环境要素观(如四要素观、五要素观、六要素观、学习生态观、学习环境资源组合观、“7+2”要素观等)的基础上,归纳出智慧学习环境应包括智慧教育共同体、智能空间、智慧化条件三个要素。这些研究都指出了智慧学习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是智慧学习环境重要的评估对象和维度,但是这些研究并没有指出选择这些构成要素作为智慧学习环境评估的依据,也没有指出智慧学习环境在构成要素上比以往的学习环境优越在何处,而仅仅指出可以利用各种
11、智能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增加学习环境的智慧性。事实上,如果仅仅止步于此,那么这就如同每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对教育的影响只是“昙花一现”一样,智慧技术也将不断重演技术对教育作用的短暂效应。因此,笔者认为智慧学习环境的评估对象应以要素观为指导,特别突出对各要素智慧性的评估,这是智慧学习环境高级于以往学习环境的关键和核心所在。若将智慧学习环境看作是一种更高级的学习环境,我们或许可以从对其他类型的学习环境评估研究中得到启发。张伟远(2004)较早开展了网上学习环境的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研究,并开发了标准化的网上学习环境测评量表。该评价模型包括教学设计、内容设计、网站设计、灵活性、学生互动、教师支持
12、、技术支持以及学习评估8个维度,旨在为教师设计有效的网上学习环境提供参考框架,为评定网上课程提供测量量表,以改进网上学习环境的实践。张豪锋等(2013)基于有意义学习的视角,提出了泛在学习环境的评价模型。该模型包括主动性、真实性、建构性、合作性以及个性化等5个维度。王志军等(2016)在广泛调研目前对学习环境评价及其交互性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衡量学习环境的交互性指标体系。该研究旨在探讨远程学习环境如何更好地支持三类教学交互(操作交互、信息交互和概念交互)的顺利发生。这些研究虽然从不同角度(教师教的角度和学生学的角度)提出了学习环境的评价维度和指标,但从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来看都可以将其归结为
13、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两大维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以对智慧学习环境中智慧的评估为切入点,从“人的智慧”和“物的智慧”两个相辅相成的维度来探讨智慧学习环境的评估对象。其中人包括置身于智慧学习环境中的教师和学习者以及由此而构成的学习共同体,物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而硬件系统又包括基础设备、各类资源和工具等,软件系统是运行于硬件系统之上的各类软件集合,是体现环境智能的重要载体和核心(见上图)。具体阐述如下:1.人的要素教师。教师置身于智慧教学环境中,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一定程度上,教师也是学习者,因此教师在智慧教学环境中应该通过不断实践和反思,挖掘和生成教育智
14、慧,改进和优化教学实践,提升自身专业发展与成长,促进学生发展及其智慧生成。在教育研究领域,教育智慧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关涉文化、哲学、艺术和技术等诸多领域,是教师实践领域尤其是教师专业发展关注的重要命题。教师的教育智慧主要体现在爱与人格、教育观、知识储备、德行等方面(刘吉林,2009),而且随着教师教学实践经验的累积以及对实践的反思,教师的教育智慧也会进一步升华。学习者。智慧学习环境应以有利于促进学习者学习进行设计。学习者置身于智慧学习环境中,既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又是个体及群体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学习者的智慧是指个体在其智力与知识的基础上,经由经验与练习习得的一种德才兼备的综合心理素质,包括
15、聪明才智与良好品德两大成分,即所谓“德才兼备方是智慧”(陈浩彬等,2013)。其中聪明才智主要由知识、智力和认知能力等构成,良好品德主要指要有一颗谦逊善良之心。虽然教育技术领域的学者对“智慧”概念的探讨也涉及到知识、认知发展与德性追求等方面(祝智庭等,2012;张春兰等,2016),但是提出的依据并不充分;而心理科学领域的学者对“智慧”概念及其相关核心问题的研究较为深入,其所提出的“智慧”概念建立在对不同学科领域专家学者的审视基础上(陈浩彬 等,2013),因而更具可信性和说服力。2.物的要素(1)硬件系统作为硬件系统的物,仅仅是指一些固定或可移动、可以添加、更新、进化、淘汰的实体形态的物件。
16、主要包括基础设备、各类资源和各种工具。我们对“物的智慧”持一种中立的态度,既不认为传统课堂环境不具有智慧,也不赞同将冠以“智慧”标签的现代信息技术强加到传统课堂中,而是更加强调技术的恰当应用。事实上,传统课堂环境中基础设备的设置也处处体现出智慧的意蕴,例如,课桌椅的不同布局体现了不同的教育理念,传统方形布局体现了教师中心和讲授型为主的教学理念,而圆圈型布局则体现了合作学习和民主的理念,墙壁挂画和板报体现了尊重和重视学习个性发展的班级文化,等等。基础设备。智慧学习环境中的基础设备既可以是在传统课堂环境中配备的诸如交互式智能电子白板、手持式移动终端如iPad、电子书包、电子课本等,也可以是基于智慧
17、教育理念而新建的多功能智慧教室环境所需要的各种基础设备,如多媒体交互系统、可旋转或移动式课桌椅、便携式智能终端、可感知互联式网络系统等。这些基础设备并不具有统一的评估标准,应依据具体的教与学目的和现实条件来选择和确定。各类资源。智慧学习环境中的资源主要包括教师教的资源和学生学的资源。进入智慧学习环境中的资源应是经过一定机制筛选和过滤的优质资源,这些资源始终处于动态更新中,及时淘汰过时、低质量资源,补充师生经反思与互动生成的有价值的优质资源。各类资源在结构上应是模块化、小粒度的,而且应以资源包的形式呈现,以便师生识别、获取和利用(杨现民,2015);在格式和类型上应能满足智慧学习环境中基础设备的
18、参数要求,尤其是移动互联终端的使用要求。对各类资源的评估应遵循多媒体学习原则和学习原理(王建中等,2013),以适宜性、简约性、可用性、个性化等为评估原则。各种工具。智慧学习环境中的工具主要指用于教师和学生开展各类个性化教学和学习所需要的教与学工具,如各类学科教学中所需要的实验器材、教学模具、以及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电子书、智能手环、3D/4D眼镜等。智慧学习环境中各种工具的选择和使用应以学科特征、教学目的、学习者特征、可行性等为参考依据。教学工具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更新。在一定程度上,工具作为人体各功能器官的延伸,能够不断发掘人们的潜能,促进人们的智慧激发。对各
19、类工具的评估应以其核心性能和定位为标准,以可用性、易用性、适宜性、个性化为基本评估原则。(2)软件系统作为软件系统的物,则是体现设备、资源和工具智慧性的“灵魂”所在。软件系统作为运行于硬件系统之上的软件集合,是真正掌控各硬件智慧发挥的关键,因此,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智慧学习环境的智慧性是由工具来决定和体现的。当前教育技术学界普遍可见“工具主义”、“技术决定论”等观点。虽然这种观点存在风险,但也有其立足的依据,因为工具仅仅是物,物的功能的实现表面上是依靠软件,而软件功能的开发与实现则是由人凭借其智慧来完成的,因此也可以认为工具是具有一定智慧的。与上述硬件系统相对应,软件之于基础设备的智慧性主要体现
20、在情境识别和感知、学习过程记录、数据分析等方面,支持技术主要有传感器技术、物联网技术、GPS技术、情感计算等(杨现民等,2015)。软件系统应能通过智能技术识别学习者所处的学习环境,感知环境变化,做出对应的智慧反应,如转换学习场景,调整教室中的空气、温度、湿度等环境要素(陈卫东等,2012),以期为学习者提供最适宜的学习环境。软件之于资源的智慧性主要体现在各类教学资源以何种智能方式进行筛选和进化的机制,这种智慧机制在当前信息大爆炸和信息泛滥时代对于人们的个性化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显得弥足珍贵。在很多情况下,学习者面临信息迷航的困境,面对质量参差不齐的海量信息,他们很难从中识别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进而
21、对信息进行精加工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相反,信息的识别、搜集和筛选会浪费学习者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也需要占用很多认知资源,因而真正用于对信息进行提炼和创造的认知资源则相对会减少。因此,资源的智慧机制应该首先遵循资源结构的最小粒度原则,可按照最小粒度资源之间的强弱关系建立不同的联结,允许学习者对资源进行改造和评价,鼓励动态生成新的资源,并根据教学周期对逐步累加的资源进行淘汰和更新,以期保证智慧学习环境中资源的质量。软件之于工具的智慧性主要体现在可以实现无缝联结、深度交互、智能管理和可视化等方面。在智慧学习环境中基础设备情境识别与感知的基础上,学习者可以通过智能工具与教师及其他学习者自动建立联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智慧 学习 环境 评估 什么 如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