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6篇_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6篇_1.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6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一 一、教学内容: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P20P21 二、教学目标: 1、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运算简便;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2、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简便计算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能正确迅速找出凑成整十、整百或整千数的两个加数。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根据运算定律,在 上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 (a+b)+ = +(b+c) 125+38
2、+75=(125+ )+38 2、计算并验算。 480+547 456+358 789+457 利用加法交换律,我们可以进行加法的验算。在计算过程中,这两个运算律还可以使计算简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知识。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二)探索发现 1、出示教材第20页例3情境图。 创设情境:回顾李叔叔骑车旅行一事,得知李叔叔后四天将继续行驶并计划好了骑车的行程。 李叔叔是如何安排后四天的行程计划的?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你会计算吗? 2、解决问题。 教师出示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学生独立解答。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15+132+118+85。 3
3、、组织交流。 交流各自的算法,全班汇报。 汇报预设: 方法一: 115+132+118+85 =247+118+85 =365+85 =450(千米) 方法二: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115+85)+(132+118) =200+250 =450(千米) 4、比较算法。 比较一下哪种算法更简便,你是怎么想的,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改变其运算顺序,可以使计算更为简便) 教师强调:在计算时,应先观察题目,分析是否能够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学生小结:把能凑成整十、整百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
4、凑整” 方法:“用运算律”) 5.基本运用。 用简便方法计算。 718+57+82 57+62+138 (1)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2)师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 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律计算。 6、凑整训练。 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 36 283 1597 253 47 164 317 403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做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三)检测评价 1、完成教材第2
5、0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集体订正。交流时让学生说清楚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60+145+40+355 372+42+258 146+143+54+257 (四)评价反馈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如何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让学生互相补充,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明确只要把能凑成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就可使运算简便。 (五)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例3: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200+250
6、=450(千米) 关键:“凑整” 方法:“用运算律” 在计算加法时,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六、教学后记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 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中的活动,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初步学习体会提出猜想的方法及类比,说理,举例论证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 2、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3、能够运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参与推导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回顾激趣,提出猜想。 (1)同学们,学习新课前,我们先来回顾学过的运算定律。找出
7、共同点?和或积同。 乘法交换律的字母公式( )。 乘法结合律的字母公式( ). (设计意图:四个公式板书在黑板,以便与乘法分配律对比) (2)利用学过的长方形周长内容得出两种不同解题方法。刚才的计算中你发现这两道题有什么关系吗?2( 37+63) 237 + 263 教师让学生比较两个算式的异同点,并指名说一说自己找出的规律。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两道题其实可以互相转化,可以用一个等式表示:2( 37+63) =237 + 263 (3)将学生的知识迁移到本节课新授内容,在课的开始,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我们下面就一起来验证一
8、下这位同学的猜想在其它的题里也是否成立?请看大屏幕。) 我班同学男生27人,女生25人,每人植树3棵,共植树?棵(植树节3.12) (1)全班同学独立完成。 (2)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听。(生回答,师板书) 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谁来说说看?(生回答,师板书) 板书:(2725)3 273253 评讲:算式(2725)3 和273253的每一步各表示什么?谁能说给大家听听? (3)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比较两个算式异同点,并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想法,思路。 生:这两个算式的得数是一样的。 师:是的,虽然他们的格式不同,但他们的得数相同,所以我们可以用一个符号把这两个算式联
9、系起来。 生:等于号 师:对,用等于号相连,表示这两个式子是相等的,一起读一读,认识这两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师:再和前面的一组式子一起观察, (让学生通过读,感悟到左边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右边的两个数的积加上两个数的积) 2、举例验证,进一步感受 认真观察屏幕上的这个等式,你还能举出几个类似的例子来验证吗?(板书:举例) (1)验证方法:要求每人出两组算式,数字随意举例,进行计算,验证你举的例子是否相等。然后拿到小组内交流(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回报:谁来说一说自己举的例子。 (3)同学们,请看一看这三个同学举的例子,每组的结果都是相同的,我们就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接
10、起来。(板书) (4)轻声读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多个例子,揭示乘法分配律的普遍规律) 3、归纳总结,概括规律。 (1)现在谁能说一说这些等式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总结)(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 (2)从刚才的举例过程中,你能发现乘法运算中的规律吗? 学生回报。 (出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同学们发现的这个知识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 (板书:乘法分配律) (3)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ab)c=acbc 齐声读两遍。 (4
11、)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样。 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想对照:ab=ba (ab)c=a(bc) (ab)c=acbc 比较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涉及到加法的运算难点的理解) 三、加强应用、深化理解 1、根据运算定律,在( )填上适当的数。 (107) 6=( )67( )8(1259)=( )125( )9 748752=( )(4852) (748752中有相同因数吗?)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练习理解乘法分配律) 2、火眼金睛看一看:判断下面算式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56(19+28)= 5619+28 ( ) 32(73)= 327+323 ( )
12、2512+1275 = 12(25+75) ( ) 2599+25 =(99+1)25 ( ) 3、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列各题。 ( 80 + 4 ) 25 34 72 + 34 28 88125试做 师小结:通过前两道题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为了使计算简便,我们既可以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又可以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算式。但遇到实际计算时,要因题而异。 4、341027103910可不可以用乘法分配律 师:说明乘法分配律,不仅仅只适用于两个数的和,也可以三个数的和,四个数的和可以吗?说明也可以是:几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修改乘法分配
13、律的板书) 5、找朋友 师:如果一个同学说出乘法分配律的左边部分,那你就说出它的右边部分,如果他说出的是右边部分,你就对出左边部分。看谁反应快。 6、24848=(244)8吗? 师:说明乘法分配律,不仅仅只适用于两个数的和,也可以是两个数的差,三个数的差可以吗?说明也可以是:几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或相减)。(设计意图:拓展书本上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7、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84)25 34723428 (设计意图:概念只有在具体的练习中才能逐步理解,概念教学必须当堂采用讲练相结合的方法,学生才能消化抽象的概念) 四、总结: 1,这节课你的收
14、获是什么?什么叫做乘法分配律?(设计意图:不能让总结性提问只是走了过场,通过这个环节切实起到梳理知识,提高学生总结能力) 2、如果把乘法分配律中的加法改成减号,等式是否依然成立?根据乘法分配律,你能把下列等式填写完整吗?同学们课后交流一下,下节数学课我们再继续研究。 教师激发学生好胜心:在乘法分配律中有许多变化,题里辨别出用乘法分配律简算的题呢?369936 7331+283131 3.思考:填写完整: a(m-n)= a125+b125-c125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三 教材分析: 教材创设温度的情境,通过冷热之间差异的比较,来帮助理解正负数的意义。温度计直观显现,就相当于一个竖直摆放的数
15、轴,学生可比较容易的观察到零上与零下温度或正负数之间的差异。 学情分析: 学生经常从实际生活、电视中接触温度,对温度不陌生,容易掌握,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零上与零下的区别,在实际中怎样表示温度以及零下温度的比较有一些难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利用温度的情境了解正负数的表达方法,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了解生活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读写。 2、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连一连、排一排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掌握比较两个零下温度高低的方法。 3、通过小播报员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冬季我国南北方气温存在着较大差异。让学生在
16、数学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快乐,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利用温度的情境了解正负数的表达法,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会正确读写。 教学难点: 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资源利用: 电子白板课件温度计温度计示意图一杯冰水一杯温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首先,大家听老师描述两幅情景,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浮现这两种情景,听完后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 情景一: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知了不停地在树上吵着,尽管街上的行人撑着太阳伞,尽管人们已经穿的短袖、短裤,尽管人们嘴里还吃着冰淇淋,可是额头上的汗依然不停地在冒着。 情景二:寒风呼啸、雪花漫天飞舞,人
17、们穿上了棉袄大衣,戴上了棉帽手套,还围上了厚实的围巾,但是街上的行人依然紧缩着脖子,瑟瑟发抖。 2.指名说感受。 3.引入课题:冷和热就是温度在发生变化,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温度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温度的表示方法 1.听一段视频播报,明确要求:用彩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西安、新疆这两地的气温。 2.播报:西安8至13;新疆-4至5。 3.教师巡视梳理学生的表示方法。 4.展示、交流、比较几种表示方法,优化得出“+、-”。 这个“-”在这里表示什么?(表示零下的温度) 师引导生观察比较得出,用一个正负号就把零上和零下这两种相反 意思表达来,这就是数学所特有的简洁美! 这里的“-”
18、不是减号,叫负号,读作:零下1摄氏度或者负1摄氏度。那零上9摄氏度该怎么表示?(在5前写+号)这个+号在这里叫做正号,它表示什么意思? 板书:+5-4正号负号 通常的5前面写不写“+”? 归纳出:正数前面的“+”可以省略,但负数前面的“-”不能省略。 谈谈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温度? (1)冰箱门温度显示,认识温度单位:摄氏度 摄氏度是目前世界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温标,用符号“”表示。它是18世纪瑞典天文学家安德斯摄尔修斯提出来的。后人为了纪念他,用他的名字第一个字母“C”来表示。 (2)人体正常体温平均在3637之间(腋窝),超出这个范围就是发热,38以下是低热,39以上是高热。39以上就有危险了
19、。 认识温度计 人们是利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温度的呢?(温度计) 小小的温度计竟能知冷知热,简直太神奇了,那么大家想不想了解它?(想) (1)各种温度计,让生了解不同样式的温度计。(课件出示) (2)投影出示常用的测量室温的温度计,让学生仔细观察,在温度计上都发现了什么? (3)指名汇报 温度的单位 红色液柱,会升高下降 中间有个0刻度,上面是零上温度,下面是零下温度 1小格就是1 老师简介:华氏度是1714年由德国人华伦海特制定的。华氏度和摄氏度都是用来计量温度的单位。 (二)练习读写温度 1.读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出示课件)15、0、-15 2.同学们会看温度计了吗?(利用屏幕幕布功能依次
20、出现三个温度计。) 指名依次先说出并写出三个温度计上所示的温度。 随机比较这三个温度,说说谁、谁最低。 (三)感知温度 1.出示温度计示意图 (1)指名让生分别读出零上和零下的一些读数。 (2)通过闭着眼睛试着说温度计上的读数这一活动,让生初步在头脑中建立温度计模型。 (3)教师给出以下温度,以0为基准,让生用手比划是零上温度或零下温度。 8-515-15-20 2.测温度 (1)出示两个杯子:一杯温水,一杯冰水混合物。 (2)先估计它们的温度,再用两个温度计同时测量两杯水的温度。 3.认识0 (1)问一名学生:你今天带了几支钢笔?(0支) 0什么意思?(表示没有) 那么0表示没有温度吗? (
21、2)指名谈谈对0的认识。 (3)小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任何物体都有温度。0摄氏度只是温度中的一个值,也是天气中零上和零下的分界点,在物理中表示冰的熔点。大于0度,冰开始融化为水,小于0度,水开始结冰。 科学家把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位0,读作: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 4.用线把对应的温度连起来。(利用白板的书写功能) 零上12摄氏度零下10摄氏度零摄氏度零下16摄氏度 -10+12-160 (1)先让生读出第一行的温度。 (2)指名汇报连线。 5.读温度,使学生知道同一时间段我国南北方温度存在着较大差异。 大家刚才表现的都很棒,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决定带大家到哈尔
22、滨市的。冰雪节看看。(课件出示) 哇!大家都为冰雕世界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感到震撼! (1)那一天哈尔滨市的气温是多少呢?其他城市气温又如何呢?请看屏幕。 这是老师收集到的那一天几个主要城市的温度,谁能当一下播报员,把这天的天气情况向全班同学播报出来?(国家地图) (2)让学生当小播报员播报。(利用白板的探照灯功能) (3)通过比较部分南方和北方城市的气温,知道同一时间段我国南北方温度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巩固练习 1.估一估 (1)出示我们当地几幅不同季节的图片,与合适的温度连线。使学生知道我们当地不同季节的气温情况。(利用白板的书写功能连线) 夏天短袖毛衣外套棉袄棉鞋(冰雪) -83619
23、2.比较-5与-20两个温度的高低。(出示教材88页练一练一的情境图) 指名交流汇报。 3.下表是天气预报给出的我国部分城市某日的气温。(课件出示) (1)北京与沈阳哪个城市温度高? (2)把这5个城市的气温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起来。(利用白板的拖拽功能指名让学生排列) 四、拓展延伸 指着板书:新疆气温5,最低气温-4,它的温差是多少? (1)借助温度计示意图,让同桌讨论。(2)交流汇报。(3)归纳方法。 五、课堂小结 你本节课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困惑? 小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可以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六、作业布置 1.课后查资料搜集了解一些其他物
24、体的温度。 (如:月球表面的温度、太阳表面的温度、一些金属的熔化温度等) 2.生活中除了有的温度带有“-”号,你还见过带“-”的数吗? 搜集一些下节课交流。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2.能正确地用“四舍五人法”求近似数。 3.使学生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取近似值对结果的精确程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教学方法: 探究交流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课型: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情境图,电子秤上显示的数据和售货员的话,提出疑问怎么会不一样?引
25、出“四舍五入法” 2.引出近似数,复习整数求近似数。 (二)探究交流 1.出示情境图,在实际应用小数时,往往也没有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提出0.984的近似数是多少?小组讨论后指名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现场操作展示在多媒体PPT中,插入函数能在播放时在方框里输入学生汇报结果,能及时将学生的想法展现在课件上) 2根据汇报结果,分别具体探讨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整数后的近似数。并说一说操作的过程。 3、强调取近似数的要求不同表示方法 4、小组探讨1与1.0的精确度 5、引导通过线段图理解保留一位小数是1.0,小数末尾的0,应当保留,不能去掉。 6、总结:刚
26、才是利用什么方法求0.984的近似数?独立完成想一想后在小组中交流,找不同说原因。 (三)巩固练习 1、选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1)保留()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 一位两位三位 (2)如果要求保留三位小数,表示精确到()位。 分百分千分 2、求下面小数的近似数 (1)保留两位小数 0.25612.0061.0987 (2)精确到十分位 3.720.589.0548 (选两组,整组4人一起在电脑前讨论后,将本组答案用电脑操作展现在课件上放映呈现给大家) 3、按要求填出表中的近似数 4、拓展题 (四)全课总结 1、数学课将结束了,你有哪些收获?在哪方面还需努力? 2、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课
27、本73页的知识,打开课本,认真看一看课本,找出书中你认为需要掌握的知识用笔做个记号,然后大声地朗读出来。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板书设计: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0.9840.980.9841.00.9841 小于5,舍去大于5,向前一位进1大于5,向前一位进1 表示近似数的时,0不能去掉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 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
28、、难点: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环节 问题情境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应用设计意图 目标达成 导入新课 一、目标导学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你能说出是哪两个吗?你能举出例子说说吗? 2、导入新课(师板书课题) 3、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根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本20页例3。) (一)自学提纲 1、例3中都给出了哪些已知条件?求的问题是什么? 2、你能列出算式吗? 3、你能很快算出此题的答案吗?你是怎样计算的?与同桌交流。 4、在此题中,你运用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 (二)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并告诉学生在看不懂的地方要做上标记)。 (三)自学检测 计算下面各题
29、,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425+14+18675+168+25 环节 三、合作探究 1、小组互探(把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探究)。 2、师生互探(师生共同探究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及经小组讨论后还未能解决的问题) 3、在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四、达标训练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46+()=75+()()+38=()+5924+19=()+() a+57=()+()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20+70+30=70+30+20260+450=460+250a+400=
30、400+a 3、P20做一做1、2 2022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六 教材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61页 教学目标: 1、知道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依据这一变化规律,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2、经历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体会观察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 3、感受数学知识中的逻辑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习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法学法: 1、教法:情境激趣,引导探究。 2、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成问题 激兴导入 1
31、、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师:知道这节课我们要研究哪部分内容吗? 师:你看了这个题目,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向哪移?变化?) 师:带着问题学习会让我们的学习过程更清晰,学习目的更明确。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解决心中疑惑。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利用小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自主发问。这些问题来自于学生本身的思考,也就是他们急于探究新知的动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和探索中去。) 2、出示孙悟空打小妖的情境动画,将情境中的数据列出,感知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及小数大小变化。 师:课前老师通过和同学们交流知道同学们都爱看西游记,这天师徒四人正行走在西去取经的路上,突然杀出一个妖怪,想不想看当时是什么情况?(放动画片) (设计意图:孩子好动,喜欢动画,这一环节设计能有效地把学生的精神集中起来,并通过动画,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为探索有什么变化规律作好准备,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我要探索的冲动。)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从情境中提取数据让学生填空 0.009米(9)毫米 0.09米(90)毫米 0.9米(900)毫米 24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