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案【优秀4篇】.docx
《初中物理教案【优秀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教案【优秀4篇】.docx(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中物理教案【优秀4篇】初中物理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杠杆及杠杆的五要素。 2、理解杠杆的概念;能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能力目标: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爱科学、爱动手,事实求实的学习态度。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课前准备:学生自制蜡烛跷跷板:长蜡烛1支,大号缝衣针1根,杯子2个,薄铁皮(或塑料板)1块,小碟2个。 教具准备:杠杆和支架,钩码,尺,线,弹簧测力计。 教学难点: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画法。 教学重点: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出示幻灯片1、2 二、出示教学目标,明确学习目的,出示幻灯片
2、3、4。 三、展示收集的杠杆,出示幻灯片5、6,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四、分组讨论:什么叫杠杆?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出示幻灯片7,杠杆的定义,学生齐读。 五、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 展示撬石头的幻灯片,让学生观察,说一说,什么叫支点?什么叫动力?什么叫阻力?。 出示幻灯片8,教师归纳总结。讲解什么是动力臂?什么是阻力臂? 出示幻灯片912说明做图过程。 六、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你想探究的问题是XX。 作出假设:你作出的假设是XXX。 提示: 杠杆要平衡: 1、只与力的大小有关; 2、只与力臂的大小有关; 3、只与力的方向有关; 4、只与力和力臂的乘积有关。 制定计划: 根据小组确定的探究课
3、题,制定探究计划。 讨论和完善计划: 实施计划:你可以参考下面的实验装置(出示幻灯片15)和实验步骤(出示幻灯片17、18),让学生分小组实验。 得出结论: 你得出的数据是XX,填入设计的表格中,结论是XX。 展示学生的分析结果,并给以评价: 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出示幻灯片17。 板书:杠杆的平衡条件: 六、趣味小实验:自制蜡烛跷跷板 目的:证实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设计: 1、把蜡烛底端的蜡刮掉一些,让它象顶端一样露出烛芯。 2、把缝衣针从蜡烛中部穿过,露出的针头、针尾架在两只杯子的边缘上。 3、用薄铁皮(或塑料板)剪成两个小人,用腿间的尖头插立在蜡烛上,两个小人的位置到缝衣针的距离相等。
4、4、点燃蜡烛两头,就做成了一个蜡烛跷跷板。 做出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出示幻灯片18。 七、比拼台:出示幻灯片18(通过超链接和1925相连),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答题,竞赛。学生竞争选取题目,抢答题。目的:活跃课堂气氛,巩固课堂教学,并颁奖鼓励。 八、小结本节内容:出示幻灯片26。 1、杠杆的定义。 2、杠杆的五要素。 3、杠杆的平衡条件。 九、作业:。出示幻灯片27。 课堂作业:课本193页题目2、3 初中物理教案 篇二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电源的发明对人类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2.记住电流的产生条件和定义式,知道电流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 3.了解电源在电路中的作用。记住电动势的概念
5、和单位。了解常用电池电动势的大小。 二、自主学习过程 任务1:阅读通往科学真理的艰辛过程 1780年,当时,伽伐尼的妻子遵照医嘱,需要食用青蛙腿做的菜肴。伽伐尼将剥去皮的青蛙放在实验桌上的金属板上,金属板在起电机(这是当时大多数实验室都有的时髦装置)的旁边。他的妻子在取一把解剖刀时偶然触及了青蛙的腿神经。这时起电机刚好打出一个火花,同时,青蛙的腿猛烈地抽搐了一下。他发现两手分别拿着不同的金属器械,碰在青蛙的大腿上,能使其腿部的肌肉抽搐,仿佛受到电流的刺激,而只用一种金属器械去触动青蛙,却并无 此种反应。针对这些现象,伽伐尼猜想,在动物体内存在着某种电,如果使神经和肌肉同两种不同的金属相接触,再
6、使这两种金属相连接,这种电就会被激发出来,所以这很可能是从神经传到肌肉的特殊的“电流质”引起的“动物电”现代已证明,伽伐尼的假设是错误的。但是他的发现却使电学的研究开始从静电转向动电。所以人们没有忘记伽伐尼的贡献,直到今天英文还把电疗叫galvanism(伽伐尼电)。 伏打注意到伽伐尼的实验中使用了不同的金属,而实验中的青蛙腿可以看作一种潮湿的物质,所以就使用能够导电的盐水液体代替动物组织试验之,终于因此发现了电池的原理,做出了著名的伏打电堆与伏打电池。1800年伏打用锌片与铜片夹以盐水浸湿的纸片叠成电堆产生了电流,这个装置后来称为伏打电堆。 思考:意大利医学教授伽伐尼和意大利化学物理学家伏打
7、对用相连的两种金属分别接触青蛙肌肉的两个位置,会引起肌肉的收缩实验分别有什么样的认识?伏打为静电转入电流的研究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任务2:认识电流的概念 请你阅读教材16页“电流”: 1.电流是怎样形成的?答:。 2.电流的产生条件是:和。 3.电流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在金属导体中,能够移动的是电子。所以,金属中电流的方向与相反;电解质溶液中有可以自由移动的正、负离子。电流是量。 4.电流描述电流强弱的物理量。 定义:通过导线某横截面的与所用的比值。 定义式:。 单位:;简称,符号,常用单位和。 单位换算关系:1A= mA= A 合作学习: 1.关于电流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因
8、为电流有方向,所以电流是矢量 B.通过导线截面的电量越多,电流越大 C.通电时间越短,电流越大; D.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越多,导体中的电流越大。 2.下列关于电流方向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电流的方向就是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 B.电流的方向就是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 C.在金属导体中,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D.在电解液中,电流的方向与正离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同 3.在示波管中,电子枪2秒内发射了61013个电子,则示波管中电流强度的大小为多少? 任务3:认识电源和电动势 阅读教材17页“电源和电动势” 1.电源两极间电压的大小是决定的,这种特性,物理学中用来
9、描述。 2.如何测出电源的电动势:。 3.电动势的符号:。电动势的单位:。 4.列举出几种常见电源的电动势大小: 5.从能量的角度看,电源就是把的装置,电动势反映了电源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的物理量。 合作学习 1.关于电源电动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源两极间的电压一定等于电源电动势 B.电源在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电压等于电源电动势 C.所有电源的电动势都是相同的 D.2号电池比5号电池的电动势大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导线把开关、电灯等用电器连接起来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 B.电源是使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装置; C.干电池、蓄电池、发电机、电动机都是电源; D.手电筒照明
10、时,电流方向是由电池的负极经灯泡到正极的。 3.下图是一块手机电池的标签。你从这个标签中可以了解关于电池的哪些信息? 4.某金属导体两端的电压为24V,30s内有36C的电荷量通过导体的横截面,则: 每秒钟内有多少个自由电子通过该导体的横截面?导体中的电流有多大?该导体的电阻多大? 任务4:小节本节课的内容 三、课后练习 “问题与联系”1,2,4。 四、课外阅读 蓄电池将不再污染环境 中国青年报20xx年9月6日电(记者周欣宇)一种全新的无酸蓄电池铅氧蓄电池日前通过国家权威机构检测,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这意味着有150年历史的蓄电池技术获得了革命性的突破,使得铅蓄电池这一传统污染行业
11、转变为零污染的环境友好型行业成为可能。 发明铅氧蓄电池的是兄弟俩张西琮、张西玟,他们所领导的陕西中和绿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经历了长达6年的研究之后,终于在蓄电池电解液反应机理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并配制出一种复合盐类水溶液替代传统的稀硫酸水溶液。 承担此次检测的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化学物理电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被公认为行业内的权威检测机构。 据介绍,此次送检的三种电池均为工业化生产条件下的产品(非实验室产品)。它们分别是汽车启动电池、电动自行车动力电池和电动汽车专用电池,应用领域及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据专家介绍,目前使用的电池产品大致可分一次干电池(普通干电池)、二次干电池(可充电电池,主要用于移动
12、电话、计算机)、铅酸蓄电池(主要用于汽车、电动车)三大类。关于电池污染,群众最关心、报道最多的是普通干电池。而事实上,如今普通干电池生产过程中不需添加镉、铅、砷等物质,已不再成为严重的污染源。相反,大量汽车电瓶、电动车使用的铅酸蓄电池因为包含铅和硫酸,反倒是垃圾场里最危险的物品之一。 据了解,铅酸电池腐蚀后溢出的含铅重金属和酸性物质不但严重污染土壤和水源,对空气环境、生态平衡也会造成破坏,还会引发人体代谢、生殖及神经等方面的疾病,人体铅含量一旦超标,就会导致智力下降,还易诱发儿童恶性肿瘤,甚至导致死亡。 与传统的铅酸蓄电池相比,铅氧蓄电池对环境的污染大为降低。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周启
13、星说,铅酸蓄电池的固态、气态污染可以消除,但无法避免水溶性铅重金属离子的污染。铅氧蓄电池的生产工艺虽与铅酸蓄电池的生产工艺相同,但由于采用盐的水溶液代替稀硫酸,铅离子浓度很低,近乎无任何污染排放,极大地减少了铅污染的危险性。此外,铅氧蓄电池用以替代硫酸的复合盐类及添加剂可利用钢铁煤焦化企业排放废物经简单化学合成获得,解决了许多钢铁企业无法处理或需花费大量成本处理的污染排放问题。 张氏兄弟已获得铅氧蓄电池方面的3项中国国家发明专利。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提出的(科技查新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尚无同类技术。 周启星认为,当今世界面临能源和环境危机,铅氧蓄电池的问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14、初中物理教案 篇三 课题:什么是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感到学习有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重、难点:力的概念(重点) 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难点) 教具:弹簧、乒乓球、排球、磁铁、小车、铁钉、锯片、汽球、海绵;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问题体验探究教学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新课引入 先设计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
15、从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力”,再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一段内容,再让学生说出常用“力”字的词及其意义。(接着让学生体验下面的过程) 1、学生紧握拳头。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学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学生用力搬起课桌站立10秒钟。 让学生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出平时用力的一些动词,如:推、拉、压、握。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在此基础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什么是力 新课教学: 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 1
16、、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 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 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多媒体投影) 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 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 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 结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学生总结出:物理学
17、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推、拉、提、压等的作用,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有学生对“作用”的疑问,教师对此进行解释: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2、概括:(多媒体投影)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教师讲解:综上所述,两个物体无论是否接触,它们之间都能发生力的作用,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我们把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多媒体投影) (学生懂得从例子中分辨这两种物体) 3、多媒体投影上述记录与分析,加深学生对物体力作用的体会 4、鼓励学生由体验提出疑问:一个物体能否发生力的作用?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从
18、主观感觉出发,有碍概念的理解,例如:紧握拳头时,手没接触别的物体而肌手也紧张,认为一个物体也能有力的作用(处理方法,让学生握拳体会手指与手掌的相互挤压。手指、手掌为两个物体)。 学生总结出:单独一个物体不能发生力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观察和体验:(多媒体投影和学生实验相结合) 提出问题,再次激起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一个人摔倒在地是怎么站起来的? 1、学生实验: 让全体学生举手拍书桌 学生用双手拉弹簧 2、(多媒体投影) 站在滑板上的学生推墙后的场面; 游泳时手和脚向后划水,人为什么前进? 观察球从高处落地后的情况,引导学分析得出结论; 3、总结(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故施
19、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运用:划船时船浆向哪个方向划?为什么船能前进?(多媒体投影) 5、质疑讨论: 甲乙两同吵架,甲用手打了乙的脸,脸痛手不痛,是脸受到了力而手没有? 6、做一做: 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析原因。由此你获得什么启示?(多媒体投影火箭) 原因:气球向后压出气体,反过来气体向前推气球 三、力的作用效果 先提出问题:物体间力的作用看不见,摸不着,怎样知道物体是否受到了力呢?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教师讲解什么是运动状态的改变,由学生的实验概括出结论(多媒体投影和学生实验相结合) 1、学生演示:两名学生传接排球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20、运动状态 2、学生演示: (1)轻压气球 (2)轻拉压弹簧 (3)使锯片变弯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3、质疑讨论: (学生实验)学生用手压桌面,桌面看不出变化,从而提出: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不都是能产生效果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多媒体投影帮助释疑。) 四、理解知识,发展智力:创设教学情境,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重视个体,激活学生思维,并使学生获的成就感(穿插于过程) 1、马拉车时车,车随马前进,可见车受力而马不受力对吗? 2、脚踢球时受到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这时受到球作用的物体是什么? 3、人站在地面上不动,人就不受力吗? 4、磁铁能够吸引铁钉,铁钉也能吸引磁铁吗? 5、玻璃杯摔到水泥
21、地上为什么会碎? 6、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7、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析原因。由此你获得什么启示? 五、探讨总结(多媒体投影)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 独存在;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直接接触的物体间可以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 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发生力的作用。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运用这个知识 解释生活、生产实际中遇到的一些实例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六、教师结束语: 有的力很小:小蚂蚁搬着面包屑,细雨纷飞飘落;分子在吸引,在排斥。有的力很大:狂风巨浪,轰
22、然巨响,火箭腾飞,斗转星移,宇宙奇观,力真美妙!关于力还有更神奇美妙的力学现象,同学们回去后按探究问题探究,如果发现新的问题,我们大家再来共同探讨! 七、探究问题 1、力的大小如何比较? 2、怎样对力进行测量? 3、你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种测量力的工具吗? 最新初中物理教案 篇四 教学要求: 1知道浮力的概念。 2理解物体浮沉条件。 3掌握浮力的实质、方向。 4能正确运用浮力的实质、物体浮沉条件求浮力。 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浮力的概念及其实质。 (2)物体的浮沉条件。 难点:正确运用“压力差”和物体的浮沉条件求浮力。 教学模式: 实验、设问、讲解、练习 教学时间:1课时。 实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优秀4篇 初中 物理教案 优秀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