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江苏省中考语文古诗欣赏试题汇编.doc





《2015年江苏省中考语文古诗欣赏试题汇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年江苏省中考语文古诗欣赏试题汇编.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5年江苏省中考语文古诗欣赏试题汇编目录地区诗题作者朝代首句形式备注江苏镇江柏林寺南望郎士元唐代溪上遥闻精舍钟绝句江苏扬州岭上逢久别者又别权德舆唐代十年曾一别绝句江苏盐城登高杜甫唐代风急天高猿啸哀律诗江苏徐州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代枯藤老树昏鸦曲江苏宿迁寒夜杜耒南宋寒夜客来茶当酒绝句江苏无锡送张四王昌龄唐代枫林已愁暮绝句江苏泰州望夫石王建唐代望夫处,江悠悠古体诗课外比较望夫石刘禹锡唐代终日望夫夫不归绝句课外比较江苏苏州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唐代北风卷地白草折古体诗江苏南通天平山中杨基明代细雨茸茸湿楝花绝句江苏连云港迎燕葛天民南宋咫尺春三月律诗江苏淮安登岳阳楼杜甫唐代昔闻洞庭水律诗白雪歌送武判官
2、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6题目中的“”表明了这首诗的体裁。(分)7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春天来了!梨花、杏花、桃花全部盛开了,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位同学引用岑参诗句是否恰当?为什么?请说明理由。(分)8下面哪一项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在写法和表达的情感上最为接近?(分)A.孤帆远影碧空尽
3、,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参考答案】6歌或白雪歌7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给出判断,理由陈述合理即可。答案示例:不恰当。学生引用岑参诗句后,整个句子就构成这样一种比喻关系:“梨花、杏花、桃花全部盛开”像“很多树开满了梨花”,不合比喻要求;“春天来了”已是事实,后面又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前后矛盾(违背逻辑)。此外,“梨花、杏花、桃花”与诗句中单一的“梨花”照应不周。8A (2015江苏苏州)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
4、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9下列对诗词句子的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A.天净沙秋思表现了一个羁旅漂泊的游子浓烈的思乡之情,被称为“秋思之祖”。B.“小桥流水人家”创设一种清新淡雅的境界,表现了游子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C.作者把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连接成一幅简洁苍凉的水墨画,将无限愁思自然寓于画面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D.“断肠人在天涯”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画龙点睛,直抒胸臆。【参考答案】9B(小桥流水人家营造的是一种幽静冷落的气氛,更增添了凄凉与愁苦之情(2015江苏徐州)天平山中明杨 基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徐行不记山深浅,
5、一路莺啼送到家。【注】楝(lin):楝树,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6.请发挥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前两句展现的画面。(3分) 7.有人认为本诗末句中“送”字用得最为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3分) 【参考答案】6在绵绵春雨中,楝树开出了淡紫色的花朵,由于沾上了雨珠,显得格外娇艳和滋润。南风轻轻吹拂,在郁郁葱葱的草木丛里,不时露出一树树金黄色的枇杷。(3分)7“送”字是拟人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回家路上“莺啼”相伴的情景;(1分)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1分)(2015江苏南通)寒夜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竹炉:指用竹
6、篾套子套着的火炉。才:仅。(1)请展开合理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情景。(2分) (2)试从“梅花”这个意象來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19(1)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1分)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1分) (2)“梅花”有高洁的志趣,(1分)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1分)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1分)解析(1)此题考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想象要从诗歌描写的意境人手,要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情景,可适当使用一些修辞手法。
7、(2)此题考查探究诗歌意象的能力,所谓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指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解答时要结合“梅花”这一物象本身的特点,再根据具体的情境,联系诗人的主观情思进行分析。(2015江苏宿迁)望夫石王建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山头日月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望夫石刘禹锡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注】望夫石:亦作望夫山。(1)“化为石,不回头”与刘禹锡诗中“ ”一句意思相近。(1分) (2)刘禹锡诗中“望”字出现了三次,请赏析其妙处。(3分) (3)下面关于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诗句“望夫处,江悠悠”,采用了以动景衬静物
8、的手法,也暗喻了思夫之情的绵绵不绝。B“行人归来石应语”中的“行人”,是指经过望夫石的过路人。C“终日望夫夫不归”一句中,“夫”字的叠用达到了意转声连、音韵悠扬的表达效果。D“望夫石”象征了恒久不变的忠贞之情,两首诗都是沿着这一传统指向进行立意的。【参考答案】(1)只似当时初望时(2)全诗紧扣题面,通篇只在“望”字上做文章。“望”字三见,诗意也推进了三层。一、二句从“望夫石”的传说入题,是第一层,“终日”即从早到晚,又含日复一日时间久远之意。可见“望”者一往情深。三句“望来已是几千载”比“终日望夫”意思更进一层。望夫石守候山头,风雨不动,几千年如一日。这大大突出了那苦恋的执着。“望夫”的题意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江苏省 中考 语文 古诗 欣赏 试题 汇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