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德阳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0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1年).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四川德阳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0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1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德阳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0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1年).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四川德阳历年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截至2021年)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其母曰:“何不亦求之?”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禄。”“其母曰:“亦使知之,如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选自左传,有改动)注释:晋侯:指晋文公。继位前长期在国外流亡,后来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国
2、平定叛乱,当上国君。下文中的介之推,晋国贵族,曾跟随晋文公流亡国外。诬:欺骗。尤:过错。文:文饰。绵上:晋地名,在今山西介休东南。田:祭田。17.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B.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C.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D.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晋侯赏从亡者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B.禄亦弗及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C.惠、怀无亲,外内弃之故 人不独亲其亲D.以志吾过 寻向所志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
3、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介之推借母归隐的想法是通过对话来表现的,他认为晋文公能重登帝位,是天命决定的,而非人力。B.晋文公当上国君后,介之推的母亲极力劝他向晋文公邀功,但介之推意志坚定,坚决不受禄。C.晋文公到处寻找介之推,但最后也没有找到,后来在绵上设祭田来缅怀像介之推一样的人。D.文中的介之推是一个不贪功好利的人,不主动提封赏,认为“贪天之功”的人比盗贼还恶劣。20.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2)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参考答案】17、A 18、D 19、B20、上天没有灭绝晋国。(晋国)必将会
4、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晋文公还会是谁?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参考译文】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惟独国君还在(人世)。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天没有(打算)灭绝晋,(所以)必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更何况贪图天的功劳,将其作为自己的贡献呢?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回答说:“(既然)斥
5、责这种行为是罪过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应吃他的俸禄了。”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身体将要隐居了,还要装饰它吗?这样是乞求显贵啊。”他的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做吗?(那么我)和你一起隐居。”便(一直)隐居到死去。晋文公没有找到他,便用绵上作为他的祭田。说:“用它来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2021四川德阳)陶侃留客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而逵马仆甚多。侃母湛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
6、割半为薪,锉诸荐,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大获美誉。世说新语褒赏篇陶公:即陶侃,字士衡,晋泸江浔阳(今江西九江)人。入仕后勤于职事,颇有政绩,声望颇高。孝廉:选举官吏的科目,要求是孝顺清廉,候选中的人也称为孝廉。室如悬磬:比喻室无所有,甚为贫乏。髲(b):假发。锉(cu):碾碎,荐:草垫子。17. 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B. 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C. 明旦
7、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D. 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1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陶公少有大志 少时,一狼径去 B. 汝但出外留客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C. 与母湛氏同居 居十日,其马将胡骏马而归D. 吾自为计 自三峡七百里中1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陶侃母亲让儿子只管留客,其它事情自己会安排好。她卖发购米,砍柱为柴。为范逵一行准备了精美的食物。B. 陶侃虽然家底贫穷,但从政后能做出成绩。为人称颂,这除了他自身的努力,还和他母亲的言传身教有很大关系。C. 范逵既佩服陶侃的才能和口才,又有感于母子的厚意与热情。离别时与陶侃
8、相谈甚欢。竟然忘记了路的远近。D. 离别时,陶侃送了又送,直到范逵说要为他传颂美名时,陶侃才返回,可见陶侃对范逵是有所求的。20. 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2)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参考答案】17. C 18. B 19. D 20. (1)河曲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2)范逵到了洛阳,就在羊晫、顾荣等人面前称赞陶佩。【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
9、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根据文意:第二天早晨,范逵告辞,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到百里左右。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C.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18题详解】A.年少/一会儿;B.都是“只,只是”;C.居住/停,过;D.自己/在,从;故选B。【19题详解】D.“陶侃对范逵是有所求的”错误,属于强加因果,文意“范逵告辞,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到百里左右。范逵说:路已经走得很远了,您该回去了。陶侃还是不肯回去。范逵说:你该回去了。我到了京都洛阳,一定给你美言一番。陶侃这才回去。”没有体现出陶侃对范逵有所求。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
10、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叟:老头;惠:同“慧”,聪明;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及:到;遂:于是,就;称:称赞。【参考译文】陶侃年少时就有大志,家境却非常贫寒,和母亲湛氏住在一起。同郡人范逵一向很有名望,被举荐为孝廉,有一次想要投宿到陶侃家。当时,冰霜满地已经多日了,陶侃家一无所有,可是范逵车马仆从很多。陶侃的母亲湛氏
11、对陶侃说:“你只管好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来想办法。”湛氏头发很长,拖到地上,她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卖头发得的钱换到几斗米。又把支撑屋的柱子都砍下一半来做柴烧,把草垫子都剁了做草料喂马。到傍晚,便摆上了精美的饮食,随从的人都得到很好的照顾。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对他的盛情款待深感愧疚。第二天早晨,范逵告辞,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到百里左右。范逵说:“路已经走得很远了,您该回去了。”陶侃还是不肯回去。范逵说:“你该回去了。我到了京都洛阳,一定给你美言一番。”陶侃这才回去。范逵到了洛阳,就在羊晫、顾荣等人面前称赞陶侃,使他广泛地得到了好名声。(2020四川德阳)【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
12、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干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王安石孟尝君传)注孟尝君:姓田名文,
13、战国时齐国公子。南面:指居于君主之位,君王座位面向南,故云。15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才美不外见(_) (2)擅齐之强(_)1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一食或尽粟一石(_) (2)策之不以其道(_)(3)食之不能尽其材(_)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5)主以故归之(_) (6)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_)17翻译下列句子。(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2)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18两篇文章都谈到了哪一个共同话题?具体说说他们谈论这个话题的方式各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15(1)xin (2)shn 16(1)有时 (2)用鞭子打 (3)同“饲”,喂 (4)
14、通晓 (5)因为 (6)像虎豹一样凶残 17(1)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2)孟尝君只不过是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怎么能说他得到了贤明之士?18共同话题:人才。异:甲文用马譬喻,托物言志,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乙文,驳斥(或否定)了“孟尝君能得士”的观点,告诉人们真正的人才是指能安邦治国的贤明之士。【解析】1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读音。(1)“见”通“现”,读作xin;(2)擅,意为“拥有”,读作shn。可据义定音。16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及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名词动用、
15、形容词动用、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法),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或”:有时。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通”在现代汉语中也有“通晓”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祗”:只是。“奴隶”:奴仆。“骈死”:并列而死,一起死。“特”:只,不过。“耳”:罢了。18本题考查比
16、较阅读。孟尝君和伯乐的相同之处在于都能够发现人才,所以两篇文章的共同点是人才。不同点在于甲文托物言志,用马作喻,表达自己希望统治者能够识才用才;乙文使用批判的方式,否定“孟尝君能得士”这一观点,进而指出真正的人才是能够安邦治国的贤士。【参考译文】【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饭有时要吃尽一石粟。而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因为)吃不饱,没有力气,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
17、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鞭打马却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马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马的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马鞭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哎!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乙】世人都称道孟尝君能够招贤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唉!孟尝君只不过是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怎么能说他得到了贤明之士?(如果)不是这样,(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得到一个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在南面称王而制服泰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20
18、19四川德阳)【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周望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公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柳,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 德阳 历年 中考 语文 文言文 阅读 试题 10 答案 翻译 截至 2021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