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课内外比较阅读74篇)(含答案与翻译).doc





《2021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课内外比较阅读74篇)(含答案与翻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课内外比较阅读74篇)(含答案与翻译).doc(10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课内外比较【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节选自郦道元(三峡)【乙】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塘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水巴落,峽中平如油查”。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晚至瞿塘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关西门正对滟濒堆9。堆,碑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节选自陆游入蜀记)注油盎:油瓶。峙:裂缝。滟灏堆:在瞿塘峡口,是
2、江心突出的巨石。1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 分)(1)沿潮阻绝 沿: (2)不以疾也 疾: (3)发大溪口 发: (4)仰视天如匹练然 如.然: 1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15.【乙】文段写出了江水相对于滟濒堆在不同季节水位的高低变化:作者到瞿塘关时,;等到夏秋水涨时,。(2分)16. 【甲】【乙】两个文段都描写了三峡的山,画线句子分别突出了山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
3、断。句意为: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溯,逆流而上。句意为:也不如它快。疾,快。句意为:从大溪口出发。发,出发。句意为:仰头望天,发现原本天空在山崖的夹缝里像一匹白练一般。如然,像的样子。(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句中重点词语有:自,如果。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故译为: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句中重点词语有:于
4、,在。屡,多次,不停地。故译为:只要有人在旁边大喊,就会有泉水从中流出,不停地喊就不停地流。(3)本题考查对文本意思的理解。江水相对于灔澦堆在不同季节水位的高低变化,可以从原文中找到答案“晚至瞿塘关,堆,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於堆数十丈。”可以得出答案。(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重点句子的理解和赏析。回答此题,首先要理解画线的句子的意思是什么,然后再分析这样写突出了山的什么特点。抓住关键词,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看出山的绵延不绝、高大巍峨的特点。从“对耸”“上入霄汉”“平如削成”分析山高耸入云、陡峭的特点。答案:(1)顺流而下 快 出发 像的样子(2)若不是在正午半
5、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只要有人在旁边大喊,就会有泉水从中流出,不停的喊就不停的流。(3)碎石堆高出水面二十余丈 水位又会高于石头堆数十丈(4)甲文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在三峡的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几乎没有半点空隙。层层叠叠的山岩峰峦,遮蔽了天空,挡住了日光。这里写出了山的绵延不绝、高大巍峨的特点。乙文中划线句的意思是:江水两旁山崖对立,高的仿佛到达了云端,而表面的平滑又像是用利刃切过。这里写出了山高耸入云、陡峭的特点。【点评】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6、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参考译文】【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
7、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二十六
8、日,我从大溪口出发,进了瞿塘峡。江水两旁山崖对立,高的仿佛到达了云端,而表面的平滑又像是用利刃切过。我仰头望苍天,却发现原本宽广的苍穹在山崖的夹缝里就像是一匹白练一般。再向前走,水位已经落下去了,看起来犹如油盎。经过圣姥泉,发现大石上有一个豁口,只要有人在旁边大喊,就会有泉水从中流出,不停地喊就不停地流,真是奇怪啊。傍晚,到了瞿塘关,这里在唐朝时也叫夔州,与白帝城是相连的。关口的西门正对着石头堆,是碎石累积的结果,其高出水面二十余丈。当地人说:“到夏秋季水面暴涨之时,水位又会高于石头堆数十丈了。”(2021安徽)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
9、“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乃始就学一蹴而就就事论事功成名就B.结友而别别来无恙久别重逢依依惜别C.无以致远勤劳致富闲
10、情逸致学以致用D.意与日去去国怀乡相去甚远去粗取精1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甲】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翻译:只是应当广泛地阅读,了解一些历史事件。理解:孙权认为吕蒙阅读面窄,建议他在学习经学之外,还要学点历史。【乙】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翻译:兄长怎么这么晚才知道这件事呢!理解:鲁肃很晚才知道吕蒙有管理才干,吕蒙对此感到很失望。【丙】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翻译: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理解:“才”“学”“志”关系紧密,“才”要依靠学习来增长,而学习的效果则与“志”有关。12.根据两篇短文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
11、容。(4分)材料一初,遇善治老子。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取材于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裴松之注)材料二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囊时十一二。故虽然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取材于秦观精骑集序)_注:遇指董遇,东汉学者。惩艾惩治,惩戒。囊时从前。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障碍,如吕蒙所提“_”,跟随董遇学习的人所说“_”,都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这需要人们立志勤学来解决。而诸葛亮告诫儿子要警
12、惕“年与时驰,意与日去”,秦观“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囊时十一二”的经历,则进一步提醒人们_。【参考答案】10.答案:B(2分)11.答案:丙(2分)12、军中多务 苦渴无日 趁青春年少抓紧时间学习(共4分。第空,各1分;第空,2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当初,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有读书人想向他求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一定应当先读很多遍书”。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中空闲下来的时间:夜晚,不必下地劳动,这是一天中空闲下来的时间;阴雨天,不方便出门干活,也是空闲下来的时
13、间。”【材料二】我年轻的时候读书,一看到文章就能够背诵的下。虽然我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学业却因为我的不勤奋给荒废了。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用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年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所以现在虽然有了勤苦的用功,学业却因为健忘荒废了。(2021北京)【甲】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节选自宋
14、濂送东阳马生序)【乙】师川外甥奉议:别来无一日不奉思。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前承示谕:“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乃得全功。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书)【注】奉议:官名。7.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3分)(1)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遗:_(2)非天质之卑 卑:_(3)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 诚:_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
15、的一项是( )(2分)A.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B.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C.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D.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1)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2)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10. 【甲】【乙】两段选文,两位长辈就“怎样才能学有所成”的问题,分别给出了建议。结合选文内容,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3分)选文关键信息学习建议前提条件【甲】业精德成_热衷于学习【乙】养心探道第一条建议:_第二条建议:_全身心投入学习【参考答案】7. (1)给予,赠送 (2)低下
16、 (3)确实,的确8、D9. (1)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才能看到。(2)读书时先要将房间打扫干净,点上香,使精神(注意力)不分散。10. 专心致志地学习 要主动独立思考,解决疑难问题。 要排除外界的各种诱惑,静心学习。【参考译文】【乙】师川外甥(说明:这是黄庭坚写给徐俯的书信。徐俯,字师川,号东湖居士,母亲是黄庭坚从姊。因少有诗才,徐俯深得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舅舅黄庭坚的赏识。)别后没有一天不在思念。春风和煦,暖意融融,想你在侍奉双亲的余暇,一定能够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不久前你告知我说:“自己应当用功十年,修养心性,研讨学问。”我每每对此赞叹不已。真要能这样,那
17、就足以追赶上古人的造诣了。然而学习要有恰当的方法,读书必须一字一句地仔细琢磨,自己去寻求答案,才可以体会到古人的良苦用心所在,这样就不会白用功。要想进一步地深入钻研,就得抛开学习之外的各种贪恋,这样才能获得成功。读书时要先把居室打扫干净,点燃盘香,使精神不分散,方可对书中之言心领神会。你正值青春年少,志气刚强,若能经常如此,只要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就可以收到成倍的效果。我外甥天资聪颖,一定能够理解其中的道理,故此详细地说了这些。(2021甘肃兰州)【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18、,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龙井题名记秦观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去矣。”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选自张岱西湖梦寻)【注释】龙井:在今浙江杭州市西风篁岭上,原
19、指山泉。辨才:法号元静,和下文的参寥,也是苏轼的朋友。篮舆:竹轿。霁:雨过天晴。16. 解释下列加点词。(1)念无与为乐者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比出郭 (4)以不时至,去矣17.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念无与为乐者 曩者霸上、棘门军(周亚夫军细柳)B. 相与步于中庭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C. 以书邀余入山 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D. 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孟子鱼我所欲也)1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19. 两文都写到了月夜美景,但要表
20、达的情感不一致,请你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6. (1)考虑,想到。(2)只是。(3)等到。(4)离开。 17. B 18. (1)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的影子。(2)这天晚上,雨后的天空格外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 19.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同时表现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龙井题名记表达作者对此地美景的喜爱之情,抒写内心的欢愉。【参考译文】【乙】元丰二年,中秋节第二天,我从吴兴去杭州,(然后)在向东赶回会稽。
21、龙井(这个地方)有位辨才大师,用书信的方式邀请我到(龙井)山中去。等到出了城,太阳已经西沉,(我)取水道航行到普宁,碰到的道人参寥,问(他)龙井是否有可供遣使、雇佣的竹轿 ,(参寥)说,“(你)来的不是时候,(轿子)已经离开了。”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于是(我)便放弃坐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慢走。过了雷峰塔,渡过南屏一带,在惠因涧洗脚,进入灵石坞,发现一条小路(就沿着它)爬到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舀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过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路边的房屋,灯火若隐若现,草木茂盛,水流得很急,发出
22、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我们继续)前行,二更天的时候,才到寿圣院,在朝音堂拜见辨才大师,第二天便回去了。(2021甘肃武威)【甲】初,权谓目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选自资治通鉴孙权劝学【乙】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今涉猎见往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年中 语文 文言文 阅读 试题 汇编 内外 比较 74 答案 翻译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