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23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1年).doc
《湖北恩施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23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1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恩施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23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1年).doc(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湖北恩施历年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截至2021年)【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节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乙】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
2、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转转不已: 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 溯:而言之不详: 详:夜泊绝壁之下 泊:22.给【乙】文中的句子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划2处)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求之下流,固颠。自以为得其实。24.【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都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5.【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的相同观点是什么?【参考答案】21、停止;逆流而上;详细;停泊。22、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23、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
3、很荒唐。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24、对比25、事情没有亲眼所见亲耳,就主观臆断,这怎么可以呢?【参考译文】【乙】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根据主观猜测去推断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不能知道;但渔人和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这个事情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2021湖北恩施)【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
4、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日:“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着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人。”贞观六年,太宗谓侍
5、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敞”,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节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注释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存:抚恤。 耽:沉溺。 敞:通“ 蔽”。九重:深宫之内。存意:用心操劳国事。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 分)(1)饿其体肤 饿: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喻: (3)犹割股以咦腹 股: (4)若耽嗜滋昧 嗜: 22.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划2处,2分)莫 以 天 下 无 事 四 海 安 宁 便 不 存 意。23.翻译下面句子。(2分)(1)人恒过
6、,然后能改。(2)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24. 甲乙两文从个人发展与国家兴亡的角度阐述了治国之道。甲文强调润国家兴盛内要有“ ” ,外要有“ ”;乙文强调为君之道,首先是“ ” 其次是_ , 还要广开言路,居安思危。(用原文作答,2分) 25. 甲文画波浪线部分从正面人手运用了_ 论证方法,乙文画波浪线部分从反面着笔运用了_ 论证方法。 (2分)【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句意为:使他忍饥挨饿。饿:使饥饿。句意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喻:知晓,明白。句意为:那就像从自己腿上
7、割肉来充饥一样。股:大腿。句意为:如果一味沉溺于吃喝,沉湎于声色。嗜:爱好。(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不要以为国家太平,边疆安宁,就不用心操劳国事了”,据此断句为: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中重点词语有:恒,常常,总是。过,过错,过失。句意为: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中重点词语有:其,代词,指昏君。皆,全,都。为,表示被动。蔽,被蒙蔽。句意为:古代的昏君,他们的耳目都受到蒙蔽。(4)本题考查内容
8、理解和概括。梳理语段内容,抓住相关语句来概括即可。根据“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可知,国家兴盛内要有“法家拂士”,外要有“敌国外患”;根据“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可知,乙文强调为君之道,首先是“存百姓”,其次是“不敢纵逸”,还要广开言路,居安思危。(5)本题考查论证方法辨别。根据语句内容,结合论证方法分类情况来辨别即可。“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是列举舜等人的事例来证明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运用的是举例论证的方法。“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9、”把损害百姓利益满足自己的欲望的行为比作割大腿上的肉充饥,从方面论证了存百姓的重要意义,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答案:(1)使饥饿;知晓,明白;大腿;爱好。(2)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3)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古代的昏君,他们的耳朵和眼睛都受到蒙蔽。(4)法家拂士 敌国外患 存百姓 不敢纵逸(5)举例 比喻【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4删。即删
10、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这种方法在古文翻译中用得最多,中考几乎年年考到;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参考译文】【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
11、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被消灭。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乙】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做国君所应当遵循的原则,必须首先关心百姓。如果用损害百姓的办法来满足自身的享乐,那就像从自己腿上割肉来充饥一样,肚子填饱
12、了,人也就死了。再说,我从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求。常常思索使人身体受到损害的原因不在别的,都是由于自己贪欲才酿成的灾祸。如果一味沉溺于吃喝,沉湎于声色,那么这些欲望越多,所受到的损害也就越大,这样既妨害国家大事,又扰乱百姓。”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古代的昏君,他们的耳目都受到蒙蔽,弄不清哪些政策是成功的,哪些政策的失败的,帝王不知道自己有哪些过错,于是渐渐导致国灭身亡。我既然住在深宫之内,不可能完全知道天下所有的事情,所以希望你们诸位起到我的耳目的作用。不要以为国家太平,边疆安宁,就不用心操劳国事了。”(2020湖北恩施)【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
13、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节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乙】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
14、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注释】瑟:古乐器名。奉:敬献。缶:瓦制的打击乐器。靡:后退,避开。怿:高兴。顾召:回过头来嘱咐。(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以头抢地尔碰,撞休祲降于天吉祥秦御史前书曰上前(走上前)秦王怒,不许答应(2)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划2处)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3)翻译下面句子。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寡人窃闻
15、赵王好音,请奏瑟!(4)【甲】【乙】两文都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使臣形象,请概括唐雎、蔺相如二者形象的共同点。(5)【甲】【乙】两文在刻画唐雎、蔺相如这两个人物形象时,所采用的描写方法有何异同?请指出。【参考答案】(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做好积累,对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分类做好整理。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句意:把头往地上撞罢了。抢:碰,撞;句意: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休:吉祥;句意:秦国的史官上前来写道。前:上前(走上前);句意:秦王发怒,不答应。许:答应。(2)
16、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句意为:秦王的侍从们想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睁圆双眼大声斥骂他们,侍从们都吓得倒退。故句子断为: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尝,曾经。闻,听说。句意: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重点词:窃,私下。好,喜欢。句意:我(寡人)私下听说赵王爱好(喜欢)音乐,请弹
17、奏瑟!(4)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解答。【甲】唐雎以布衣侠士为榜样,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迫使秦王屈服,可以看出他的勇敢、机智;【乙】蔺相如借“五步之内以颈血溅大王”之势,逼秦王就范,为一击缶,可以看出他的勇敢、机智。他们二人都是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爱国之情可见一斑。(5)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描写方法的辨析能力。两文都有人物与秦王的对话,属于语言描写;“挺剑而起”则是对唐雎的动作描写;“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也是对蔺相如的动作描写。不同点:【乙】文“相如张目叱之”是对蔺相如的神态描写,文中对众武士的描写则属于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甲】文没有。答案:(1)碰,撞;吉
18、祥;上前(走上前);答应。(2)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3)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我(寡人)私下听说赵王爱好(喜欢)音乐,请弹奏瑟!(4)勇敢、机智、善辩、爱国。(5)相同点: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不同点:【乙】文有神态描写、侧面(间接)描写,【甲】文没有。【点评】“之”的用法: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孔子云:“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参考译文】【甲】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
19、:“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
20、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说完,拔剑出鞘立起。【乙】秦王饮到酒兴正浓时,说:“我私下里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您奏瑟一曲!”赵王就弹起瑟来。:“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一起饮酒,令赵王弹瑟。”蔺相如上前说:“赵王私下里听说秦王擅长秦地土乐,请让我给秦王捧上盆,来相互为乐。”秦王发怒,不答应。这时蔺相如向前进献瓦缻,并跪下请秦王演奏。秦王不肯击缻,蔺相如说:“在这五步之内,如果我自杀,脖颈里的血可以溅在大王身上了!”秦王的侍从们想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睁圆双眼大声斥骂他们,侍从们都吓得倒退。因此秦王很不高兴,也只好敲了一下缻。相如回头来招呼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
21、击缻。”(2019湖北恩施)【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义务教育深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选自孟涂文集)【注释】奚:怎么2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1)不知其旨也旨: (2)然后能自反也反: (3)君子之学必好问好: (4)舍问,其奚决焉舍: 24.请用“/
22、”给【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划两处。2分)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2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26.【甲】【乙】两段文字的中心论点分别是什么?(用原文作答)(2分)27.【甲】【乙】两段文字的论证方法有哪些相同之处?(2分)【参考答案】23.(1)旨:甘美,美味,甘味(2)反:反省(3)好:喜欢,喜爱(4)舍:放弃,舍弃24.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25.(1)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关键点:至、善,“虽”译成“即使”不扣分)(2)喜欢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北 恩施 历年 中考 语文 文言文 阅读 试题 23 答案 翻译 截至 202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