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黄石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6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0年).doc





《湖北黄石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6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0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黄石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6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0年).doc(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湖北黄石历年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截至2020年)颍川太守髡陈仲弓。客有问元方:“府君何如?”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也。”客曰:“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伛为恭,而不能答。”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子,忠臣孝子。”客惭而退。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
2、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世说新语)【注释】髡,古代剃去、头发的刑罚。伛,驼背。绥,安福县。恣,听任。周旋动静,指处置世事的举动措施。8下列对文中画线波浪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A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B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C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D袁公问曰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解析】本题考查断句,根据语意和特殊词语来判断。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A陈元方称颍川大守为高明之
3、君,自己父亲为忠臣孝子,只是出于恭敬。B陈元方列举古代高明君放逐忠臣孝子的事例来反驳客人,客人惭愧地离开了。C陈元方说自己的父亲效法袁公实行无为而治的策略,时间久了更加受人敬重。D陈元方认为周公、孔于处在同一时代,相隔万里,处事的举措也是不一样的。【解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A“只是出于恭敬”是客人的想法,不是陈元方的本意;C袁公说陈元方的父亲效法自己(袁公);D陈元方认为周公、孔于处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处事的举措却是那么一致。10把文中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共6分)(1)足下言何其谬也!您的话怎么这样荒谬啊!【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关键字“足下”“谬”,注意句
4、子语气。(2)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这个句子属于介词结构后置句,注意语序。【参考译文】颍川太守把陈仲弓判了髡刑。有位客人问陈仲弓的儿子元方说:“太守这个人怎么样?”元方说:“是个高尚、明智的人。”又问:“您父亲怎么样?”元方说:“是个忠臣孝子。”客人说:“怎么会有高尚明智的人惩罚忠臣孝子的事呢?”元方说:“您的话怎么这样荒谬啊!所以我不回答你。”客人说:“您不过是因为驼背装作恭敬,其实是不能回答。”元方说:“从前高宗放逐了孝子孝己;尹吉甫放逐了孝子伯奇,董仲舒放逐了孝子符起。这三个做父亲的,恰恰都是高尚明智的人;这三个做儿子
5、的,恰恰都是忠臣孝子啊。”客人很羞愧,就退走了。陈元方十一岁的时候,去拜会袁汤。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我父亲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并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2020湖北黄石)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
6、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无所知名。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来得知名。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信拜礼毕,上坐。信曰:“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7、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注:蓐食:蓐,早晨未起身,在床席上进餐。下:即为胯下。蒲伏:同“匍”。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布衣,即为布制衣服,为古代庶人之服,这里借指平民,如“布衣之怒”。B.拜,在这里表示授予官职,“拜大将”就是“授予大将军”。C.三秦、河南,古地名。随着时间推移,古今词义所指有的有变化,如“三秦”;有的没有变化,如“河南”。D.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种传记的体类,内容是记叙人臣的事迹,以便流传后世。9.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B
8、.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C.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D.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韩信为布衣时,很穷困而且无所事事,经常去亭长家蹭饭,因饭不好,最后大怒而去。B.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就亲自把他追回来,后来韩信得到重用,被授予大将军一职。C.韩信受到汉王重用后,趁机指出要充分利用民心,并献计汉王向东出击,最后让汉王一举平定三秦。D.本文在人物塑造上很有特色,运用一些典型小故事,把主人公塑造得栩栩如生,如“胯下之辱”。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3分,共6分)(1)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2)信数与萧何语
9、,何奇之。【参考答案】8.C 9.C 10.A11.整个集市上的人都讥笑韩信,认为他胆小。(2)韩信多次与萧何交谈,萧何认为韩信是奇才。【参考译文】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还是平民的时候,家里贫穷又放荡不检点,未能被推选为地方官吏,又不会做生意维持生活。经常依靠别人来糊口度日,人们都讨厌他。他曾多次到下乡南昌亭亭长家里去要饭吃,一吃就是几个月,亭长的妻子对这事也很头疼。于是就早早地在床上把饭给吃了。到吃饭的时候韩信来了,就不再给他准备饭了。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很生气,从此就和他们断绝了关系,离开了他家。淮阴的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内心是很胆怯的。”并
10、且当众侮辱韩信说:“你果真不怕死就用剑来刺我,怕死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于是韩信看了他很久,低下身子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街上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是个胆小鬼。当项梁渡淮北上的时候,韩信带剑投奔了项梁,做了项梁的部下,没有什么名气。汉王刘邦入蜀时,韩信又逃离楚军归附了汉王。韩信曾多次与萧何谈论事情,萧何很赏识他。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已经多次向汉王荐举过他,但汉王没有重用他,便也逃亡而去。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了,没来得及向汉王报告,就亲自去追赶韩信。等到任命大将军时,竟然是韩信,全军都惊讶不已。任命韩信的仪式结束后,汉王就座。韩信说:大王进入武关,秋毫无犯,废除了秦朝的苛酷法令,与秦地百姓约法三章,秦地百
11、姓没有不想要大王在秦地做王的。根据诸侯的成约,大王理当在关中做王,关中的百姓都知道这件事,大王失掉了应得的爵位进入汉中,秦地百姓没有不遗憾的。如今大王发动军队向东挺进,只要一道文书三秦封地就可以平定了。”于是汉王特别高兴,自认为得到韩信太晚了。就听从韩信的谋划,部署各路将领攻击的目标。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八月,汉王率兵向东出陈仓,平定了三秦。汉二年,又出关,收服了魏与河南,韩王、殷王都投降了。(2019湖北黄石)陶渊明字光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
12、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节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删改)注:偃卧瘠馁:卧
13、床挨饿。麾而去之:被他退回了。三径:指归隐者的居所。9下列句子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A博学善属文(属:写)B州召主簿不就(就:赴任)C以为彭泽令(以为:认为)D便语客(语:告诉)10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贤者处此/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B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C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D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页是()(2分)A选文塑造了陶渊明自由洒脱的形象,表现了他高洁的人格。B陶渊明已卧床挨饿多日,江州刺史檀道济馈赠他粮食和肉,但他退回了檀道济的馈赠。C陶渊明
14、不愿束带迎接督邮,当日辞官,体现了他“不汲汲于富贵”的品质。D陶渊明嗜酒。亲朋无论穷富,都会设酒招待他,而陶渊明逢酒必醉。12把文中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3分,共6分)(1)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2)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参考答案】9.C以为:让担任(做)10.B11.D“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说的是陶渊明对来拜访的人,无论贵贱,有酒就会设宴招特他们:“而陶渊明逢酒必醉”属无中生有。12.(1)(陶渊明)不愿受(或“不能承受”)官职的束缚,不久就自己弃官回家。(2)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或“收藏”)了一张无弦琴。【参考译文】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
15、陶渊明自少时便有很高的志趣,而且博学多才,文章写得很好,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曾经著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因为家庭贫穷,亲人年迈,陶渊明不得不出仕做了江州祭酒。因为不能忍受官吏的职责约束,不久就自己解职回家了。州郡征召他做主簿,他不去上任。(陶渊明)亲自耕作,种田自给,于是得了瘦弱的疾病(饿得又瘦又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他,(他)僵卧在床贫困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对他说:“我听说贤人处世,天下无道就归隐山林,有道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像这样使自己受苦?”陶渊明回答:“我怎么敢奢望成为贤人,只不过是志向达不到啊。”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他却挥手叫檀道济离开。
16、后来陶渊明做过镇军、建威参军。他曾对自己的亲友说:“我姑且暂时去弹奏那弦歌(指做文官),为将来隐居生活做准备,可以吗?”当政者听说后,就让他去做彭泽县令。到了年末,恰逢州郡派遣督邮来视察,县吏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去拜见他。”陶渊明长叹说:“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去向乡里小儿低头弯腰!”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下了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不懂音律,但是却收藏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得尽兴,就弹拨无弦琴寄托心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先回去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2018湖北黄石)李将军广者,陇西
17、成纪人,其家世代受射。其后四岁,广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骑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广为人长,猨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专以射为戏。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节
18、选自史记 李广将军传,有删改)【注释】络:用绳子编的网兜。9.下列句子加点的词在文句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行十余里,广佯死(佯:假装)B广暂骑腾而上胡儿马(暂:暂时)C广之将兵,乏绝之处(将:带领)D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陈:通“阵”,阵地)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李广勇猛机智,被匈奴捉住,
19、也能伺机逃脱。B李广爱护士兵,与他们同甘共苦,士兵们都乐于为他效力。C李广身高臂长,善于射箭,他的子孙和向他学习的人,都赶不上他。D李广射术高超,在战场上射杀敌人,任何时候都能百发百中。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3分,共6分)(1)鞭马南驰数十里。译文:(2)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译文:【参考答案】9.B 10.A 11.D12.(1)(李广)用鞭子打马向南飞驰几十里。(2)(李广)估计射不中就发射,只要一发射,(敌人)立即随着弓弦之声倒地。【参考译文】将军李广,是陇西郡成纪县人,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之术。四年以后,李广被任为将军,出雁门关进攻匈奴。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
20、军队,并生擒了李广。单于平时就听说李广很有才能,下令说:“俘获李广一定要活着送来。”匈奴骑兵俘虏了李广,当时李广病情加重,就把李广放在两匹马中间,装在绳编的网兜里躺着。走了十多里,李广假装死去,斜眼看到他旁边的一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一纵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把少年推下去,夺了他的弓,用鞭子打马向南飞驰几十里。匈奴出动追捕的骑兵几百名来追赶他,李广一边逃一边拿起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因此才能逃脱。李广为官清廉,得到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饮食总与士兵在一起。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喝到水,李广不去靠近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尝。李广对士
21、兵宽厚和缓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所用。李广身材高大,两臂如猿,他善于射箭也是天赋。即便是他的子孙或外人向他学习,也没人能赶上他。李广语言迟钝,说话不多,与别人在一起就在地上画军阵,专门以射箭为消遣。李广射箭的方法是,看见敌人逼近,如果不在数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发射,只要一发射,敌人立即随着弓弦之声倒地。(2017湖北黄石)【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
22、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选自资治通鉴孙权劝学)【乙】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节选自后汉书烈女传)注:趋,快步走向 捐,抛弃 亡,通“无”,不足 懿,美好 9下列句子加点的词在文句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见往事耳(了解)B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C当日知其所亡(每天) D遂七年不返(才)10乙文段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北 黄石 历年 中考 语文 文言文 阅读 试题 16 答案 翻译 截至 202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