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盐城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23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1年).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江苏盐城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23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1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盐城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23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1年).doc(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江苏盐城历年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截至2021年)周公践天子之位布德施惠远而逾明,十二牧,方三人,出举远方之民,有饥寒而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以入告乎天子,天子于其君之朝也,摄而进之,曰:“朕之政教有不得者与?何其所临之民,有饥寒而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其君归也,乃召其国大夫告以天子之言,百姓闻之,皆喜曰:“此诚天子也!何居之深远,而见我之明也,岂可欺哉!”是以近者亲之,远者安之。 (选自说苑君道,有删改)【注释】践:登上。 十二牧,方三人:全国设置十二州牧,分为四方,每方三人。 出举:外出考察。 失职:流离失所。君:诸侯国君。7、用“/”为
2、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两处。(2分)周公践天子之位布德施惠远而逾明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分)(1)有狱讼而失职者 (2)以入告乎天子(3)有贤才而不举者 (4)百姓闻之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出举远方之民 何陋之有(陋室铭)B其君归也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C乃召其国大夫 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D是以近者亲之 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分)()朕之政教有不得者与?()此诚天子也!得:得到,获得。 得当,合适。 得意,满足。能,可能。 古代汉语词典11、文中写了周公的哪三条治国之道?其中与曹刿论战中鲁庄公所说的“小大之狱,虽不
3、能察,必以情”相一致的是哪一条?(分)【参考答案】7周公践天子之位/布德施惠/远而逾明8()案件 ()禀告,告诉 ()任用 ()听闻9、C10、(1)我的政治教化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吗?(2)这是真正的天子啊!11使百姓能够衣食所安; 官员公平公正地审理案件,不让人因此蒙 冤; 有才能的人能够被选拔任用。 第 条【参考译文】周公登上天子的位置后,遍布德化,广施恩惠,(时间)久了名声更加显著,(当时全国设置)十二州牧,(分为四方,)每方三人,(周天子派人)外出考察边远地方的民情,有饥寒交迫、不能穿衣吃饭的,有(因为)案件诉讼而流离失所的,有具有贤才却不被任用的,以此回来禀告周天子,周天子在诸侯朝见
4、时,威严地对他们说:“我的政治教化有不合适的地方吗?为什么(你们)所管辖的百姓,有饥寒交迫、不能穿衣吃饭的,有(因为)案件诉讼而流离失所的,有具有贤才却不被任用的呢?”各诸侯回去后,就召见国内的大夫把周天子的话告诉他们,百姓听闻了这件事,都高兴地说:“这是真正的天子啊!为什么(他)住得那么远,却能够这么清楚地了解我们?怎么敢欺瞒(他)呢?”因此身边的人(更)亲近他,边远的人得到安抚。(2021江苏盐城)新城游北山记晁补之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如蜗鼠
5、缭绕,乃得出。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声切切不已。二三子不得寐。迟明,皆去。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记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改)【注】介然:界线分明的样子。檐(shn):栏杆的横木。缭绕:迂回,回环。摩戛:摩擦。8.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一 峰 高 绝 有 路 介 然 仅 可 步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1)稍西 _ (2)相顾而惊 _(3)声切切不已 _ (4)二三子不得
6、寐 _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与之语,愕而顾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B.如蜗鼠缭绕,乃得出 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C.山风飒然而至 面山而居(愚公移山)【资料卡】蹑踩,踏。穿(鞋袜)。追随,追踪。攀登,登上(高位)。古汉语常用字字典D.因追忆之 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有僧布袍蹑履来迎。(可参考“资料卡”)_(2)不知身之在何境也。 _12.本文结尾作者“往往想见其事”和桃花源记中刘子骥“欣然规往”原因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链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一桃花源记
7、_【参考答案】8.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9.(1)向西(2)看(3)停止(4)睡觉10.C11.(1)有僧人穿着布袍和鞋子前来相迎。(2)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12.本文中作者“往往想见其事”,是在体验过北山美景之后的回味无穷,这种“想见其事”,更是为了表达自己对这处美景的赞美与怀念之情。桃花源记中刘子骥的“欣然规往”,则更多的是身处恶劣的社会环境中,对没有战乱、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参考译文】离新城城北三十里地,那里的山势逐渐升高,花草树木泉流山石也逐渐显得更为清幽。稍稍往西边走,有一座高蛸险峻的山峰,山上有一条界线分明的小路,仅仅能够徒步行走。大约走了四五里地,才
8、听到鸡叫的声音。有一个和尚穿着布袍,趿拉着鞋子走过来迎接,同他谈话,他神色惊慌地回首四顾,就像一头麋鹿一样难以同他接触。山顶上有几十间房屋,循着石壁架设的曲曲折折的栏杆,要像蜗牛和老鼠那样迂回旋绕着爬行,才能够走出来。大家坐了下来,忽然间山风飒飒地吹过来,寺院里大殿和厅堂上悬挂的风铃一齐叮当作响。同来的两三个年青人都吃惊地互相看着,不知道自己置身在一个什么样的境界。天色将近黑了,大家就在这里住宿。当时正值九月,天高云淡,白露清冷,山林空寂,月光明朗,仰望天空的星斗,全都又大又明亮,就像正好在人的头顶上一样。窗户外边有几十棵竹子在微风中磨擦相碰,不断地发出像是人在切切私语的声音。那两三个年青人不
9、敢睡觉。天快亮的时候,大家就一同离开了那里。回家以后的几天里,我还是心神恍惚不定,眼前好像又浮现那一天所见的情景,因而把这一切追记下来。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到过那里,然而还常常想见出那天游北山的事情来。(2020江苏盐城)【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三则)【乙】同敞“有文
10、武材,意气慷慨。每出师,辄跃马为诸将先。或败奔,同敞危坐不去,诸将复还战,或取胜,军中以是服同敞。顺治七年,大兵破严关,诸将尽弃桂林走。城中虚无人,独式耜端坐府中,适同敞自灵川至,见式耜,式耜曰:“我为留守,当死此。子无城守责,盍去诸?”同敞正色曰:“昔人耻独为君子,公顾不许同敞共死乎?”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令为僧,亦不从。乃幽之民舍。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选自明史张居正传,有删改)【注】同敞:张居正的曾孙,式耜(s):即瞿式耜,和张同敞同为抗清名臣。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1)往之女家 (2)或败奔(3)同敞
11、危坐不去 (4)适同敞自灵川至10.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11.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行天下之大道 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C.乃幽之民舍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D.岂不诚大丈夫哉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1)军中以是服同敞。(2分)(2) 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3分)13.【乙】文中同敞的事例能否作为【甲】文“威武不能屈”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3分)
12、【参考答案】9、【答案】(1)通“汝”,你,你的(2)有时(3)离开(4)恰逢10、【答案】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11、【答案】D 12、【答案】(1)军中的将士因此都很敬服同敞。(2)经过了四十几天,同敞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帽子,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13、【答案】能,因为同敞不同意投降,被敌人幽禁之后,依旧坦然自若,与他人吟诗作赋,临刑时脸色一点也没变,正是“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体现。【参考译文】【乙】张同敞具有文武才能,为人慷慨,意气奋发。每次随军出征,他都冲锋在众将的前面,有时战争失利溃退时,张同敞端正地坐着不离开,众将见了他又杀了回来,有时获得胜利,军中将士因此敬服张
13、同敞。顺治七年,大军攻破严关,众将都放弃桂林离开,城中空虚无人,唯有矍式耜端正地坐在府中,恰逢张同敞从灵川赶到,见到矍式耜。矍式耜说:我是留守,应当为守城牺牲,你没有守城的责任,为什么不离开?同敞态度严肃地说:古人以独自做君子为耻辱,你怎么能不允许我与你一起赴死呢?矍式耜大喜,拿酒与其同饮,一直到天亮。第二天早晨,被俘。敌人劝他们投降,不听从;又劝他们削发为僧,又不听从。于是敌人将他们幽居在民房里,虽然处于不同的屋子,但能听到彼此的声息,两人每天都赋诗唱和。经过40多天后,张同敞整理好衣帽,准备就义,毫不改色。(2019江苏盐城)【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
14、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节选自岳阳楼记)【乙】来焦山有四快事:观返照吸江亭,青山落日,烟水苍茫中,居然米家父子笔意;晚望月孝然祠外,太虚一碧,长江万里,无复微云点缀;听晚梵声出松杪,悠然有遗世之想;晓起观海门日出,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然跃起数千丈,映射江水,悉成明霞,演漾不定。瘗鹤铭在雷轰石下,惊涛骇浪,朝夕喷激,予来游于冬月,江水方落,乃得踏危石于潮汐汩没之中,披剔尽
15、致,实无不幸也。(选自渔洋山人文略)【注】米家父子:米芾父子。杪(mio):树梢。瘗(y)鹤铭:六朝摩崖石刻。披剔尽致:仔细而详尽的地阅览、观赏。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春和景明_心旷神怡_悉成明霞_得踏危石_10下列句子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_A于潮汐汩没之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B而或长烟一空 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C不以物喜 可以一战(曹刿论战)D悠然有遗世之想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然跃起数千丈。12填空和解答。根据乙文内容填空。游焦山四件快事:_-晚望月孝然祠外-_-晓起观海门日出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明丽
16、壮阔之景,但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不同,请简述。答案:【参考答案】(1)日光 愉快 全,都 能够(2)C(3)水面上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就像一块沉在水中的玉璧。开始从远处的林子里稍微露出红色的光芒,忽然间腾跃而起几千丈高。(4)观返照吸江亭 听晚梵声出松杪甲文描写了明丽壮阔之景,引出后面的登楼之情,为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做铺垫。乙文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参考译文】来焦山游览有四件感到畅快的事:在吸江亭看返照,青山落日,映照在烟水苍茫之中,居然像米家父子画的笔意;晚上在孝然祠外望月,天空一碧,长江万里,再也没有微云点缀;听寺院的晚钟声从松梢传出,悠悠然产生超然世外的想法;清晨起
17、床看海门日出,开始从远处的林子里稍微露出红色的光芒,忽然间腾跃而起几千丈高,照射着江水,江水都成一片明亮的红霞,荡漾不定。瘗鹤铭在雷轰石下,那儿惊涛骇浪,朝夕喷涌激荡。我在冬月来游览,那时江水刚落,才能够在潮汐起落之中踏上高高的崖石,仔细而详尽地阅览,实在是很幸运啊。(2018江苏盐城)【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
18、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乃西至秦,说惠王,弗用,乃东之赵,赵相奉阳君弗说之。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注释】说:劝说,说服少:轻视,贬低。9.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饿其体肤( )衡于虑( )出游数岁( )期年,以出揣摩( )10.用“/”为文中画线,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11.将文中
19、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12.【乙】文苏秦的经历能否作为【甲】文论点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3分)【参考答案】9.使饥饿同“横”, 梗塞,指不顺游历一年10. 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11.用这些方法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动, 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国家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就常常走向灭亡。(苏秦)于是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全部阅读了一遍。12. 能。【乙】文通过写苏秦出游失败后遭受家人冷遇
20、,然后刻苦读书,最后取得成功的事例,证明生于忧患这一观点,符合【甲】文的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可以作为【甲】文的事实论据。【参考译文】【乙】苏秦是东周洛阳人,向东到齐国拜师求学,跟鬼谷子先生学习。外出游历多年,穷困潦倒回到家里。兄弟、嫂妹、妻妾都私下讥笑他,说:“周国人的习俗,是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如今您丢掉本行而去耍嘴皮子, 穷困潦倒,不也应该嘛!”苏秦听了这些话,很惭愧,自感悲伤,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找出阅读一遍。找到一本周书阴符,伏案研读它。过了一年,悉求其真缔,说:“这些足可游说当代的国君了。”他求见并游说周显王,可是显王周围的臣子一向熟知苏秦,都瞧不起他,不信任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 盐城 历年 中考 语文 文言文 阅读 试题 23 答案 翻译 截至 2021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