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华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35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1年).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浙江金华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35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1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金华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35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1年).doc(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浙江金华历年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截至2021年)(一)自叹宋文天祥长安不可诣,何故会高亭?倦乌非无翼,神龟弗自灵。乾坤增感慨,身世付飘零。回首西湖晓,雨馀山更青。(选自文天祥诗文选译(注释)此诗为文天祥去元军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所作。长安:即长安堰,在今浙江海宁西北。高亭:高亭山,当时元军军营所在地。神龟弗自灵:指自已自投罗网,为敌所俘。雨馀:雨后。(二)访辛弃疾宋赵溍陈同甫名亮,号龙川。始闻辛稼轩名,访之,将至门,过小桥,三跃马而三却。同甫怒拔剑挥马首,推马仆地,徒步而进。稼轩适倚楼,望见之,大惊异,遣人询之则已及门遂定交。稼轩帅淮时,同甫与时落落,家甚贫。访稼轩于治所,相与谈天下事。
2、酒酣,稼轩言南北之利害,南之可以并北者如此。北之可以并南者如此。且言钱塘非帝王居,断牛头之山,天下无援兵;决西湖之水,满城皆鱼鳌。饮罢,宿同甫于斋中。同甫夜思稼轩沈重寡言,醒必思其误,将杀我以灭口,遂盗其骏马而逃。月余,同甫致书稼轩,假十万缗以济贫,稼轩如数与之。(选自笔记小说养疴漫笔)(注释)帅淮:指辛弃疾出任滁州知州。缗:一千文为一缗。14自叹一诗中借“_”和“_”两个意象表达了诗人想要带兵杀敌却身陷囹圄的无奈心境。15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加点词,只写词义。方法借鉴文言语句字词释义语境推断法:“三跃马而三却”中的“却”,根据前文“跃”和后文“怒拔剑挥马首,推马仆地”可推断,“却”是
3、“退却”的意思。稼轩适倚楼,望见之适:_成语推断法:“推马仆地”中的“仆”,可依据成语“前仆后继”中的“仆”推测为“倒下”的意思。同甫夜思稼轩沈重寡言寡:_课内迁移法:“稼轩如数与之”中的“与”,根据鱼我所欲也中“呼尔而与之”的“与”,可理解为“给”的意思。假十万缗以济贫假:_16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遣 人 询 之 则 已 及 门 遂 定 交17根据相关提示,补全下面表格内容。稼轩言南北之利害,南之可以并北者如此。北之可以并南者如此。(访辛弃疾)印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最能表现辛弃疾政治抱负的两句:_,_。18笔记小说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和虚构成分,请从文中找出一例简要
4、分析。【参考答案】14自叹中文天祥之所叹,与访辛弃疾中辛稼轩、陈同甫之所谈“意似而情非”,请对其中的相同之“意”和不同之“情”加以分析。15倦鸟神龟16恰好,正好,刚好少借17遣人询之/则已及门/遂定交18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小题5】示例:“始闻辛稼轩名,访之,将至门,过小桥,三跃马而三却,同甫怒拔剑挥马首,推马仆地,徒步而进”这一细节描写夸张成分浓厚,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和虚构成分,写出了陈同甫的侠士风度。【小题6】三人均为南宋爱国文人,诗文中流露出他们收复国土,报效国家的共同意愿;自叹表现了文天祥为敌所俘,“身世飘零”的悲凉之感及期待回到故都,重振山河的复杂心情;而辛稼轩与陈同甫生
5、性豁达,相与谈天下事,指点江山,富有壮志豪情。【分析】14考查诗歌意象的判断。意象即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本诗是在文天祥被元军扣留以后写的,他回想不久前的往事,不免发出深长的感慨。据这首诗的前言说,正月十三日夜晚,作者听说,丞相陈宜中将要在十五日到长堰去会见元军统帅伯颜,便极力加以反对,认为这时与元军谈判并无实际意义,阻止了陈宜中的这次行动。但在朝廷上下不知所措的情况下,受到吴坚等人的鼓动,自己竟接受了到敌营谈判的建议,想来真是不可理喻。“自叹”实际上是“自怨”,铸成大错、后悔莫及。诗人以“非无翼”的“倦鸟”表达还有不少的抗元志士支持自己却自投罗网的悔恨,用有灵性可以托梦给人却被托梦求救
6、的人所杀的“弗自灵”的“神龟”表达了想要带兵杀敌却身陷囹圄的无奈心境。15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方法。要求用“语境推断法”,根据语境,此时稼轩与陈同甫尚不相识,同甫直接上门来访,稼轩只能是“正好”在家,靠在楼上看到他。故解释为“恰好,正好,刚好”;要求用“成语推断法”,“沈重寡言”中的“寡”,可依据成语“沉默寡言”中的“寡”推测为“少”的意思;要求用“课内迁移法”,“假十万缗以济贫”中的“假”,根据送东阳马生序中“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中的“假”,可理解为“借”的意思。16考查文言文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再依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加上虚
7、词辅助来断句。本句句意是:派人去探问时,同甫已经到了门口,于是两人一见如故,成了好友。结合“则”“遂”两个句首虚词,可断句为:遣人询之/则已及门/遂定交。17考查根据语境默写诗文名句。由“稼轩言南北之利害,南之可以并北者如此。北之可以并南者如此”可知,稼轩一心合并南北,而这南北合并也是君王之念,彪炳千秋的伟业,故最能表现辛弃疾政治抱负的两句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赢、生前、身后”易写错。18考查笔记小说的特点。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其特点是兼有“笔记” 和“小说”特征,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和虚构成分。示例:“同甫夜思稼轩沈重寡言,醒必思其误,将杀我以灭口,遂盗
8、其骏马而逃。”这一情节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和虚构性,根据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与前文可知,辛弃疾与陈同甫两人见解相合,互为知己,辛弃疾会杀陈同甫灭口可能性很低,小说中设置这一传奇虚构情节,起了增强情节曲折度,写出了陈同甫的粗豪中有机警的性格,表现了辛弃疾的以国为重态度的作用。【小题6】考查诗文主题理解及情感分析。“意似而情非”指主题相似而情感有别。从三人的身份背景及诗文上看,他们的“意”是相同的:同为南宋爱国文人,都有收复国土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文天祥的“倦乌非无翼,神龟弗自灵”是知救国不可为而努力的矛盾,同一时期他还写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明以死报国之志。辛弃疾与陈同甫慷慨激
9、昂,共谈南北融合,辛弃疾写给陈同甫的壮词中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表白了自己的一片赤诚之心;具体到诗文中,表达的情感又有所不同。自叹中“乾坤增感慨,身世付飘零”表现了为敌所俘,身世飘零的悲凉之感,“倦乌非无翼,神龟弗自灵”表现了期待脱离幻想矛盾,回到故都,重振山河的复杂心情。由同甫斩马首及“稼轩适倚楼,望见之,大惊异,遣人询之,则已及门,遂定交”可知辛稼轩与陈同甫生性豁达豪迈,由“稼轩言南北之利害,满城皆鱼鳌”可知两人相会时热血沸腾,纵论天下事,富有壮志豪情。【参考译文】(一)自叹宋文天祥既然知道到长安镇谈判不可贸然前往,是什么缘故,使我和敌酋伯颜相会在高亭?我虽然像一只倦鸟,但是
10、并不缺高飞的双翼;为什么像庄子寓言中的神龟,预见不了被人杀害的命运?天地都会为此大加慨叹;从今而后,我将像落叶随风,到处飘零。这是个无眠之夜啊,回头看看窗外,西湖上已经破晓,连宵风雨之后,湖边的青山一定更青。(二)访辛弃疾宋赵溍陈同甫名亮,号龙川。开始听说辛弃疾名声,去拜访他,快到辛弃疾家门口时,要过一座小桥,三次提缰策马准备过桥,马三次退却。同甫发怒,拔出剑斩落马头,把马身推倒在地,走进去。辛弃疾正靠在自家楼上,看到他这番举动,大感惊诧,派人去探问时,同甫已经到了门口,于是两人一见如故,成了好友。 数十年之后,辛弃疾已成为淮地一带的将帅,而陈同甫还贫困不得志。陈同甫依然直接上门去见辛弃疾,一
11、起谈论天下事。辛弃疾在酒酣耳热之际,开始高谈阔论起南宋和北方外族的军事形势,并说明南宋想收复北地要如何如何来作战,而北方若想并吞南宋又要如何如何。并且说钱塘一带不适合建为国都,北人只要占领牛头山,就能阻断四方来援的勤王之师;然后再引西湖的水来灌城,马上整个京城的军民百姓都成了鱼鳖。酒后,辛弃疾留宿陈同甫在馆里。陈同甫想起辛弃疾一向慎重寡言,(酒后说了不少不该说的话,)一旦酒醒回想起来,一定杀他灭口,于是半夜偷了辛弃疾的骏马逃走。一个多月后,陈同甫写信向辛弃疾借十万缗钱济困,(并在信中暗示当晚辛弃疾说过的言论,)辛弃疾只好如数给他。(2021浙江金华)辨白檀树五代王仁裕剑门之左峭岩间有大树,生于
12、石缝之中,大可数围,枝干纯白,皆传曰白檀树。其下常有巨虺,蟠而护之,民不敢采伐。又西岩之半,有志公和尚影,路人过者,皆西向擎拳顶礼,若亲面其如来。王仁裕癸未岁入蜀,至其岩下,注目观之,以质向来传说。时值睛朗,溪谷洗然,遂勒辔移时望之。其白檀,乃一白括树也。夹路溪谷之间此类甚多安有檀香蛇绕之事?又西瞻志公影,盖岩间有圆柏一株,即其笠首也;两面有上下石缝,限之为身形;斜其缝者,即袈裟之文也,上有苔藓斑驳,即山水之毳文也。方审其非白檀,志公不留影于此,明矣。乃知人之误传者何限哉!(玉堂闲话)【注释】虺(hu):一种毒蛇。移时:一段时间,限:限制,限定。文末的“限”指界限、边界。毳(cu)文:像鸟兽细
13、毛一样的花纹。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相同的一组是( )A. 大可数围/果得于数里外B. 又西岩之半/从流飘荡,任意东西C. 路人过者/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D. 溪谷洗然/吴广以为然16. 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两处)夹路溪谷之间此类甚多安有檀香蛇绕之事17. 阅读第三段文字,完成下表。志公影真相志公戴着斗笠的头志公身体的形状圆柏两边上下走向的石缝斜向的石缝、斑驳的苔藓18. 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不能直接照应文题中“辨”的一项是( )A. 注目观之,以质向来传说 B. 遂勒辔移时望之C. 又西瞻志公影 D. 志公不留影于此19. 联系穿井得一人中的传闻,赏析下面句中加点词
14、的表达效果。乃知人之误传者何限哉!附: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参考答案】15. A 16. 夹路溪谷之间/此类甚多/安有檀香蛇绕之事17. 岩石间的一株圆柏 志公袈裟的花纹18. D 19. “乃”是“才”的意思,“哉”相当于“啊”,该句意思是“才知道人们的误传哪有边界啊”,“乃加强感叹语气,强调传闻的荒诞,人们对白檀树、志公影的传闻竟信以为真,甚至顶礼膜拜,这与(穿并得一人中“得一人之使”
15、误传为“得一人于井中”何其相似,“乃”和“哉”也流露了作者对此类现象的不满与批评。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做好积累,联系词意和例句进行归纳整理。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A数:几,几个/几,几个;B西:西边/向西;C过:经过/过于;D然:的样子/对,正确。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
16、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这句话的意思是:道路被夹在溪谷中,这类情形特别多,哪有什么毒蛇盘绕香檀树的事!故停顿节奏为:夹路溪谷之间/此类甚多/安有檀香蛇绕之事。【1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从“又西瞻志公影,盖岩间有圆柏一株”可知第空真相是:岩石间的一株圆柏;从“斜其缝者,即袈裟之文也”可知第空为“志公袈裟的花纹”。【1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题目中的“辨”是分辨、辨别的意思。A. 注目观之,以质向来传说:尤其注意地观
17、察了一番,来判断向来的传说是否属实,“质”是“判断”的意思,照应题目中的“辨”;B. 遂勒辔移时望之:于是他就勒住马辔久久观望。“移时望之”是“久久观望”的意思,照应题目中的“辨”;C. 又西瞻志公影:他又向西看那志公和尚的影像。“瞻”是“观看”的意思,照应题目中的“辨”;D. 志公不留影于此:那影也不是志公的留影。不能直接照应文题中“辨”。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乃知人之误传者何限哉”中,“乃”是“才”的意思,“哉”相当于语气词“啊”,该句意思是“才知道人们的误传没有边界啊”。通读文章可知,文中人们对白檀树、志公影的传闻竟信以为真,甚至顶礼膜拜,后来王仁裕通
18、过仔细观察,才知道那树不是白檀树,那影也不是志公的留影。再结合链接材料穿井得一人中将“得一人之使”误传为“得一人于井中”,两文何其相似,传闻是何其荒诞。因此“乃”“哉”两词加强感叹语气,也流露了作者对此类现象的不满与批评,告诫人们对于传言应开动脑筋思考,仔细辨别,不能轻信谣言,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据此分析作答即可。【参考译文】剑门左边的峭岩之间,有一棵大树,生长在石缝中,好几围粗,枝干纯白色。人们都传说这是一棵白檀树。树下常常有一条大毒蛇,蟠踞在那里守护着,村民不敢去采伐它。又说西岩壁的半腰处,有志公和尚的影像。路人从这里走过的时候,都要朝西方擎起
19、双手顶礼膜拜,就像亲眼见到了如来一样。王仁裕于癸未年进入蜀地。他走到那岩下时,尤其注意地观察了一番,来判断向来的传说是否属实。这时候正赶上天气晴朗,溪谷青翠,就像用水洗过的样子。于是他就勒住马辔久久观望。那白檀,原来竟是一棵白栝树!道路被夹在溪谷中,这类情形特别多,哪有什么毒蛇盘绕香檀树的事!他又向西看那志公和尚的影像。在岩间有圆柏一棵,那就是志公戴着竹笠的头;两边有上下走向的石缝,画出了志公的身形;斜向的石缝,就是袈裟上的花纹了;那上面有斑斑驳驳的苔藓,就勾勒描画出山水图案来。这才审定,那树不是白檀树,那影也不是志公的留影。弄明白了,才知道人们的误传没有边际呢!(2020浙江金华)洗心亭记(
20、唐)刘禹锡天下闻寺数十辈,而吉祥尤章章。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始予以不到为恨,今方弭所恨而充所望焉。既周览赞叹,于竹石间最奇处得新亭。彤焉如巧人画鳌背上物,即之四顾,远迩细大,杂然陈乎前,引人目去,求瞬不得。征其经始,曰僧义然。啸侣为工,即山求材。槃高孕虚,万景坌来。词人处之,思出常格;禅子处之,遇境而寂;忧人处之,百虑冰息。鸟思猿情,绕梁历榱。月来松闲,雕缕轩墀。石列笋虡 , 藤蟠蛟螭。修竹万竿,夏含凉飔。斯亭之实录云尔。然上人举如意挹我曰:“既志之,盍名之以行乎远夫!”余始以是亭环视无不适,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故名洗心。长庆四年九月二十三日,刘某记。(选自刘禹锡集)【注】吉祥尤章章
21、:吉祥寺尤为著名。弭:消除。槃(pn):回旋,弯曲。坌(bn):并,一起。榱(cu):椽子。墀(ch):台阶。虡(j):柱子。然上人:指义然。上人,对僧的尊称。(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释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今方弭所恨而充所望焉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B.修竹万竿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C.既志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D.故名洗心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3)是“月来松闲”中“闲”字的繁体篆书,“月色入户”是为 。请赏析“月来松闲”中“闲”的妙处。 (4)有同学认为,吴均与朱元思书中有“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语,本文中又有“
22、忧人处之,百虑冰息”之句,此亭可叫“息心亭”。请你比较“息心”“洗心”的内涵,说说刘禹锡为何将此亭命名为“洗心亭”。 【参考答案】(1)A(2)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3)“月来松闲”令人联想到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古诗文中的“明月”“山松”常常营造出清朗的意境。作者用拟人手法,以松之“闲”表现景之清幽与人之清闲,“松闲”实则作者自己内心的观照。(4)“忧人”“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指耽于尘世俗务、患得患失之人,或极力追求名利、处心积虑之人,“息心”指平息他们的世俗名利之心;“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四周之景令人心思变得恬淡、纯净,“洗心”指人们都可以在此洗去心灵上的尘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 金华 历年 中考 语文 文言文 阅读 试题 35 答案 翻译 截至 2021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