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南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33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1年).doc
《山东济南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33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1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济南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33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1年).doc(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山东济南历年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截至2021年)陈霁岩赈灾陈霁岩知开州,时万历初,大水,有赈。府下有司议,公倡议:极贫谷一石,次贫五斗,务沾实惠。放赈时公编号。贫者鱼贯而进虽万人无敢哗者。公自坐仓门小棚,执笔点名,视其衣服容貌,于极贫者暗记之。庚午春,上司行牒再赈极贫者,书吏禀出示另报。公曰:“不必也!”第出前点名册中暗记极贫者,径开唤领,乡民咸以为神。盖前领赈时不暇妆点,公尽见真态故也。 (节选自冯梦龙智囊经务卷八)【注释】赈:救济。牒(di):文书。行牒:发布文书。第:只管,只。10.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2分)贫者鱼贯而进虽万人无敢哗者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
2、句子。(3分)盖前领赈时不暇妆点,公尽见真态故也。12.请结合选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陈雾岩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参考答案】10.贫者鱼贯而进/虽万人无敢哗者评分意见:本题2分。11.原来是(是因为)贫民上次领救济品时没有时间装扮,陈霁岩完全可以看出贫民的真实面貌的缘故。评分意见:本题3分。关键词“盖”“暇”“故”,翻译正确,语句通顺,即可得分。12.示例1:陈霁岩倡议根据贫困程度发放救济品,让贫民得到真正的救济,从中可以看出陈霁岩是一个关心百姓、恪尽职守的人。示例2:陈霁岩根据百姓的衣服容貌记下最贫困的人,救济极贫者时直接根据名册发放,从中可以看出陈霁岩是一个富有智慧、治理有方的人。
3、评分意见:本题3分。结合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1分,人物形象特点2分。【参考译文】陈霁岩任开州知府时,明神宗万历己巳年,发生大水灾,官府没 有减免税赋,而只放粮救济。官府中官吏共同商议救灾方法,陈霁岩 建议:最贫穷的发一石谷物,次贫的五斗,一定要让百姓得到真正的 救济。发放救济品时都加以编号,让灾民拿着号码旗依次前进,虽然 有上万人,但没有人敢吵闹争先。陈霁岩亲自坐在仓库门口的小棚下,拿着笔点名,看他们的衣服容貌,特地把最贫困的人记下来。庚午年春天,上级有公文通知再次救济最贫困的人,文书官禀告说需要再出告示寻求这批贫户。陈霁岩说:“不必了。”于是便拿出上次点名册中作暗记的贫户,直接通知他们来领,乡
4、民都认为陈霁岩是神人,其实是因为上次领救济品的人都来不及装饰,完全可以看出贫户的真实面貌。(2021山东济南)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7.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3分)A.选贤与能 与:同“举”,推举B.故人不独亲其亲亲:亲人C.女有归 归:女子出嫁D.是故谋闭而不兴兴:兴起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3分)
5、A.大道之行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吴广者,阳夏人也C.不必藏于己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D.力恶其不出于身也其如土石何9.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3分)A.本文选自礼记。礼记是儒家经典“五经”之一。B.文中“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C.本文描绘了一个普遍仁爱、安定和谐的太平盛世,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D.本文使用了对偶和排比的手法,形式上比较整齐,也能增强表意效果。(2021山东济南)【甲】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
6、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节选自晏子春秋)【乙】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
7、此三世显名于诸侯。太史公曰: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注】危:正直。衡:违背。忻(xn):喜悦,高兴。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王曰:何坐 坐:_(2)吏二缚一人诣王 诣:_(3)事齐灵公、庄公、景公 事:_(4)既相齐 相:_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过王而行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今民生长于齐不盗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C、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策之不以其道D、余虽为之执鞭 为人谋而不忠乎1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
8、盗耶?(2)以节俭力行重于齐。12、填空。(2分)甲文主要通过_描写展现晏子与楚王的精彩交锋,在反击楚国君臣的有意羞辱时,晏子运用_的说理方式赢得胜利。13、根据甲、乙两文,简要概括晏子的形象特点。(3分)【参考答案】9、(1)犯罪(2)往,到(3)辅佐(4)当宰相【解析】注意第(1)题“坐”古今异义,第(4)题名词作动词。10、D【解析】A、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B、介词,在/介词,从。C、因为/按照。D、皆为“替”。11、(1)难道是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窃吗?(2)(他)因为生活俭朴、踏实苦干而受到齐国人的尊重。【解析】注意第(1)句是反问句,“得无耶”应翻译成“难道吗”。第(
9、2)句是省略句,应在句首补充主语“他”,“重”应翻译成“受尊重”。12、语言 类比推理【解析】甲文大量呈现人物的语言,运用语言描写来展现晏子与楚王的精彩交锋。针对楚王诬齐人“善盗”,晏子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准北则为枳”作比,得出两地橘叶相似、味不同的原因在于水土、地气不同。然后采用类比推理的说理方式,指出齐人在齐不盗,人楚则盗,正是楚之水土、地气使然。13、晏子是一个思维敏捷、能言善辩、出使不辱、节俭谦恭、踏实肯干、敢于直谏、坚持原则的人。【解析】本题应分别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来分析晏子的形象。甲文要依据晏子与楚王论辩的细节与气势来分析,乙文要抓住“以节俭力行重于齐”“国有道,即顺命。无道,
10、即衡命”等关键句及司马迁对晏子的评价来分析。【参考译文】【甲】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身边的大臣说:“晏婴是齐国的一个能言善辩的人,现在 他正要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答说:“在他来的时候,大王请允许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他)是做什么的?(我则) 回答说:(他)是齐国人。大王(接着再)问:(他)犯了什 么罪?(我就)回答:(他)犯了偷窃罪。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名小官员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做什么的人?(公差)回答 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
11、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只是叶子相像罢了,他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水土地方不相同啊。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乙】晏平仲,名婴,东莱夷维人。曾辅佐齐灵公、荠(j)庄公、齐景公,他因为生活俭朴、踏实苦干而受到齐国人的尊重。即使他当了齐国的宰相,饭桌上常常没有第二盘肉菜,姬妾们也不穿丝绸做的衣服。他上朝时,如果国君问到了他,他就谨慎地陈述意见;如果国君没有问到他,
12、他就谨慎地做事。国家的政治清明时,他就顺着国君的命令去办;国家的政治昏暗时,他就违背国君的命令。因此,在灵公、庄公、景公三代,晏子的名声显扬于诸侯。太史公说:至于他直言进谏,冒犯国君的威严,这就是所谓“进了朝廷就要想着为国家尽忠,回到家里就要想着不断提高自己”的人!假如晏子现在还活着,我即使去给他赶车,都是高兴的。(2019山东济南)子墨子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衡以水,正以县。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巧者能中之,不巧者虽不能中,依以从事,犹逾已。故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今
13、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国,皆如此。(节选自墨子法仪)【注释】法仪:法规准则。百工:从事各种行业的人。矩:古代画方形的工具。县:同“悬”,用绳子悬一重物以测定是否垂直的工具。中:符合。9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2分)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不巧者虽不能中,依以从事,犹逾已。11本文主要通过(1)的事例(用原文语句回答),阐明(2)的道理。(3分)【参考答案】9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评分意见】本题2分。10示例;没有技巧的工匠即使不能符合标准,(但)依照着去做事,还是能超越自己原来的水平。【评分意见】本题3分。里点词“依”“道”翻译正确,语
14、句通顺,即可得分。11示例:(1)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或“故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2)天下人做事都要有法规准则【评分意见】本题3分,第一个空占1分,第二个空占2分。【参考译文】墨子说:天底下办事的人,不能没有法则;没有法则而能把事情做好,是从来没有的事。即使士人作了将相,他也必须有法度。即使从事于各种行业的工匠,也都有法度。工匠们用矩划成方形,用圆规划圆形,用绳墨划成直线,用悬锤定好偏正,(用水平器制好平面)。不论是巧匠还是一般工匠,都要以这五者为法则。巧匠能切合五者的标准,一般工匠虽做不到这样水平,但仿效五者去做,还是要胜过自身的能力。所以工匠们制造物件时,都有法则可循。现在大的如
15、治天下,其次如治大国,却没有法则。(2019山东济南)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节
16、选自唐雎不辱使命6不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A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布衣:平民B以头抢地尔抢:碰,撞C休祲降于天休:吉凶的征兆D长跪而谢之曰谢:感谢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汝心之固,固不可彻B仓鹰击于殿上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C与臣而将四矣呼尔而与之D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光先帝遗德8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本文选自战国策。文章记叙了唐雎为维护安陵国尊严进行外交抗争的故事。B选文第段中,秦王以“天子之怒”恐吓唐雎,唐雎以“布衣之怒”震慑秦王。C选文主要通过对唐雎的神态和动作描写,塑造他不屈不挠、大智大勇的
17、形象。D选文句式丰富多彩,有长有短,有整有散,富有表现力。【参考答案】6D【解析】谢:认错,道歉。【评分意见】本题3分。7A【解析】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评分意见】本题3分。8C【解析】选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塑造唐雎不畏强权、大智大勇的形象。【评分意见】本题3分。(2019山东济南)伤仲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
18、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BA.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立就:立刻完成B.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客人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D.泯然众人矣 泯然:消失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子墨子解带为城B.或以钱币乞之 以其境过清C
19、.余闻之也久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D.贤于才人远矣 躬耕于南阳8.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DA.文题中的“伤”字,有哀伤之意,表明作者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叹惜之情。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一句,刻画出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愚昧无知之态。C.文中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D.作者以方仲永的事例,表明天资对成才起决定性作用的观点。【参考译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
20、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伸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遣年问,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l“(池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王安石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才能是上天赋予的,远胜过其他有才能的人。但最终成为一
21、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2018山东济南)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犹如饮食资身,恒令腹饱,乃可存其性命。”(选自贞观政要)【注释】太宗:指唐太宗李世民。相继:指持续不断。斯须:片刻。资身:指保养身子。9.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2分)林 深 则 鸟
22、 栖 水 广 则 鱼 游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人皆知畏避灾害,不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11.本文设喻说理,请结合选文内容阐述太宗所讲道理。(3分)【参考答案】9.林 深 则 鸟 栖 / 水 广 则 鱼 游10.示例:人们都知道畏惧、躲避灾害,不知道施行仁义就能使灾害不发生。(重点词语正确,语句通顺,意思对即可。)11.示例1:太宗以“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设喻,阐明施行仁义的必要性。示例2:太宗以“饮食资身,恒令腹饱,乃可存其性命”设喻,阐明施行仁义的途径。(结合内容分析占1分,揭示道理占2分)【参考译文】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树林茂密了就有飞鸟栖息,水域深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济南 历年 中考 语文 文言文 阅读 试题 33 答案 翻译 截至 202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