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集合六篇.docx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集合六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集合六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集合六篇学校数学教案 篇1 第三册“倍”的初步熟识教学预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学校数学第三册63页至6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受熟识“倍”的学习过程,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弄清“几份”和“几倍”之间的联系。 2、培育同学初步的观看、推理、分析、迁移的力气和有条理地叙述的力气。 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教学预备:图片、小棒 教学方式:动手操作、师生互动、情境创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复习铺垫。 1、看图说说各是几个几。 (1) (2) 2、口答:苹果: 梨 : 苹果有3只,梨有(
2、)个3只。 设计意图:几个几的学问的复习,为沟通旧知“几个几”与新知“几倍”的联系作了良好的铺垫。降低了几倍的意义的教学难度。 二、操作探究、初建概念 1、师生探讨。 (1)出示情境图(三个小伴侣的对话,并分别指蓝花、黄花和红花) (2)引导同学摆花片:摆2朵蓝花片 我们还知道黄花3个2朵,怎样摆黄花呢?(同学争辩后试摆) (3) 指名上黑板摆黄花。 问:“他摆的是几朵花?他是怎样摆的?” 问:“比较一下蓝花和黄花,你发觉了什么?” 可能有同学说:“我发觉黄花比蓝花多4朵。” 也可能有同学说:“蓝花比黄花少4朵。” “我还发觉蓝花和黄花一共8朵。” 师指图问:“你还能发觉什么?同桌相互争辩一下
3、。” 假如有同学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那我会惊异地说:“你再说一遍,我没听懂呢?”当同学再说一遍后,我会说:“你们看出来了吗?我怎么看不出来,你能教教我吗?” 这里通过出示情境图、摆花片、比较蓝花和黄花,让同学从自己生疏的生活动身,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同时我通过“你能教教我吗?”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和探究的欲望。 2、揭示课题。 问:“你是怎样知道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的呢?” 引导同学说出黄花有3个2朵,就是2朵2朵地摆黄花,要摆3次,黄花有3个2朵,就是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老师指出:把蓝花的朵数看作1份,黄花的朵数有这样的.3份,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
4、是蓝花的3倍。 这里黄花的朵数与蓝花的朵数之间存在着“倍”的关系,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争辩的“倍”的初步熟识。 3、逐层熟识。 追问:把蓝花的朵数看作1份,黄花的朵数有这样的几份?我们可以怎样叙述他们之间的关系呢? 同桌相互说说。 假如黄花再添2朵,现在是几个2朵,我们怎样叙述他们之间的关系呢? 指名回答。 假如拿去4朵黄花,剩下几朵黄花,那么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 4、练习反馈。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让同学边看图边说出两种书的倍数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的操作,使同学明白几个几份,就是几倍,由日常概念“份”引出数学概念“倍”。由同学先探讨,然后再争论,最终老师再揭示,层层推动,加深了
5、对“倍”的熟识。同时通过份数的变化,让同学明白“份数”与“倍数”的关系 三、深化争论、巩固熟识。 1、动手操作。 蓝花有2朵,红花有4个2朵,你能摆出来吗? 指名上去摆红花。 问:“他是怎么摆的?为什么要2朵2朵地摆?” 问:“怎样说出红花与蓝花的关系?” 指名回答,然后一起说。 假如再添2朵蓝花,现在是几朵蓝花?那么蓝花有4朵,红花有几个4朵呢?我们就说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2、练习深化。 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白菜有( )棵,青菜有( )个( )棵。青菜的棵数是白菜的( )倍。 假如添1棵白菜,青菜的棵数又是白菜的几倍呢? 假如再添2棵白菜,白菜有( )棵,青菜有( )个(
6、)棵,青菜的棵数是白菜的( )倍。 设计意图:上一层次的教学主要是让同学把握“几份”就是“几倍”的联系,这里着重让同学了解当标准量发生变化时,那他们的倍数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同学在情境的创设和动手操作中自主构建了数学学问,在探究中发觉,在合作中明理,从而对“倍”的含义的理解更加理性。 四、导练启思,拓展延长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你是怎么知道的? 2、做“想想做做”第4题 (1)出示题目,自读理解 (2)动手摆一摆,填一填 (3)在小组内相互沟通 3、做“想想做做”第5题 同学在书上画一画,老师留意巡察检查 4、玩耍:老师拍一倍的次数,同学按要求有节奏地拍出表
7、示几倍的次数。 5、进展练习:(显示情境画面) 看,妈妈买回来的水果真多呀! 2个苹果 3支香蕉 4个桃 6个梨 12个草莓 看着这幅图,用今日学的有关“倍”的学问说一句话。 设计意图:练习形式多种多样,使同学对“倍”的理解更加透彻。拍手玩耍既可以检查全体同学的学习效果,也可以调整课堂气氛。而进展练习更能体现同学的自主性,同学在自主探究中进展思维,提高语言的叙述力气。 五、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学校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混合运算的意义。 2.能正确计算混合运算题。 3.引导同学探究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挨次。 4.经受与他人沟通各自算
8、法的过程。 5.培育同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力气和参与意识,关怀同学建立自信念。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创设小熊购物这个问题情境,通过同学关怀小熊计算买食品花了多少钱,引出混合运算的教学,其中包括乘加与乘减的运算。 教学时,老师应留意要让同学自己探究出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挨次,千万不要直接告知同学,要让同学自己在具体情境中探究出来。另外,在计算过程中要让同学之间进行不同算法的沟通,以拓展同学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校及同学状况分析 辽源市第一试验学校教学条件、师资条件比较先进,同学的素养相对来说也比较高。特别是,我们班的同学经受了近两年的课改试验,由于留意培育同学独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现在数
9、学课上已形成了同学乐于学习、擅长提问、敢于创新的局面。但由于同学年龄偏小,缺少生活阅历,所以教学中,我尽量为同学创设具有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课堂实录 为了吸引同学学习,我将教材中虚拟的小熊购物情境设计为真实的买水果情境,课前布置同学去水果超市调查各种水果的价格。结合同学的调查,我在课上出示有代表性的水果及其价格,然后,师生间进行真实的购买。通过买水果的活动,同学不但把握了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而且还增长了实践阅历。 教学中,我设计了猜一猜活动。先出示购买水果所列的混合算式,让同学依据该算式猜出是怎么买的水果。让同学经受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过程,加深同学对混合运算学问的理
10、解。 最终,我还设计了一道让同学设计春游购物预算方案的综合实践的课外延长题,以加强同学应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力气。 总之,整节课,我都竭力为同学制造一个可参与、可探究,贴近生活,富有童趣的数学活动空间。 (一)为水果贴价格 师:同学们,今日这节课我带来了一些水果,大家看,都是什么? 生:香蕉、苹果、金橘 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到超市对各种水果的价格做了一次调查,现在我就要依据同学们的调查为水果贴价格。 (师在一个货架上为水果贴价格,单位按每千克计算。) 苹果2元 香蕉3元 金橘4元 橙子5元 香瓜7元 草莓8元 (二)买水果 1. 教学乘加混合题 师:价格标好了,同学们,下面我们要玩一个买水
11、果的玩耍。 (生很兴奋。) 师:现在你就是一名顾客,我就是水果店的老板。我的小顾客们,你们想买点什么? 生:3千克苹果;4千克金橘 师:假如你要买两种水果的话,你想怎么买? 生:我想买3千克苹果,1千克香瓜。 师:他应付给我多少钱呢?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生动笔计算。) 师:现在我们进行小组沟通,说说你刚才是怎么算出来的。 (小组沟通。) 师:现在谁情愿把自己的想法跟全班同学进行汇报。 生1:我是这么算的:23=6(元),6+7=13(元)。我先算出了3千克苹果的价钱是6元,再用6元加上7元,就是苹果和香瓜一共的价钱。 生2:我列的算式是23+7。我把生1的两个算式合起来成为一个算式来
12、计算,这样简洁些,结果也是13元。 师:大家观看23+7这个算式,这是把刚才那个同学的两个算式合起来的,叫综合算式。这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应当先算谁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观看思考。) 生3:应当先算乘法,由于这样是先算出了3千克苹果的价钱,然后再加1千克香瓜的价钱,就是它们一共的价钱了。要先算加法就讲不出道理了。 生4:老师,我知道没有括号的算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所以这道题应当先算乘法、后算加法。 师:他们俩说得都对,这道题我们只有先算3千克苹果的价钱才能知道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所以像这样有乘又有加的题,我们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要求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5:我的
13、计算方法是7+23,我把香瓜的价钱放前面,也可以算出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 生6:老师,我是口算的,两种水果一共是13元。 师:大家用的方法真多,都可以算出两种水果的价钱。 2.教学乘减混合式题 师:我们连续来玩买水果的玩耍,假如你有20元钱,买了4千克香蕉,我应当找给你多少钱呢?这个问题请同桌合作解决,并把算式列在练习本上。 (同桌间争辩并解决此问题。) 师:哪一桌想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1:我们先计算出4千克香蕉的价钱,列式是34=12元,然后用20减12等于8元,你应当找回8元钱。 生2:我们列的是综合算式20-34,你要找给我们8元。 师:我们在计算20-34这个算式时先算什么?后算什
14、么? 你能说明缘由吗? 生3:我们应当先算乘法、后算减法,由于,先算出4千克香蕉要用多少钱,才能算出找回多少钱。 生4:应当先算乘法、后算减法,算出香蕉的价钱,再用一共的20元钱减去香蕉的价钱,剩下的就是找回的价钱了。 3.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混合运算。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有没有发觉混合运算时,我们应当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呢? 生:(齐答)先算乘法、后算加减。 4.提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能提出混合运算的问题吗? 生1:我买2千克草莓、1千克香瓜,需要多少钱? (生在练习本上做,并作答:28+7=23(元)。) 生2:妈妈买了4千克橙子、1千克金橘,要花多少钱? 生3:我是这样算的:45+4=2
15、4(元)。 生4:老师有30元钱,买了3斤香瓜,还剩多少钱? 生5:我列的算式是30-37还剩9元。 (三)猜一猜 师:现在我们换个玩法。我当顾客,我来买东西,但是我先不告知大家我是怎么买的。我要请大家看我列的算式,猜猜我买了哪些水果。我列的算式是:23+8,25-27。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争辩一下我是怎么买的水果。争辩的时候小组里的每个人都要乐观地参与,踊跃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且要留意倾听别人的发言。 (生以小组为单位争辩23+8这个算式。) 生1:我们小组认为,老师买了2千克香蕉和1千克草莓。 生2:我们小组认为,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和1千克草莓。 生3:我们小组还有一个猜法,就是
16、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1千克香蕉和1千克橙子。 (观看25-27。) 生4:我们猜老师拿25元钱买了2千克香瓜,还剩11元钱或者用25元钱买了7千克苹果,我们猜的对吗? 师:从算式上看同学们猜的答案都可以算对,现在我宣布我实际购买的答案。我买了2千克香蕉和1千克草莓,我还用25元钱买了2千克香瓜,你们谁猜对了? (一部分同学因猜中而欢呼。) 四)指导同学看书、质疑 师:我们这节课学的买水果就是课本中小熊购物的内容,大家看看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五)总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 生1:我学会了买水果。 生2:我知道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六)布置作业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数学教案 范文 集合
限制150内